臺灣國樂團啟用主動聲學系統《蓬瀛詠弄人間戲》戲曲國寶靚相登臺
9月中秋琴聲暖藝,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國樂團獻上強檔演出《蓬瀛詠弄人間戲》戲曲國樂劇場,於110年9月25日(六)14:30在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盛大開演,本次音樂會更將採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讓觀眾安心欣賞最高規格的戲曲展演。節目擷取戲曲藝術精華,邀請歌仔戲、崑曲、京劇、豫劇、客家戲國寶名家以時裝靚相登臺,淬煉唱功之美,讓觀眾們一次聽足5種戲曲音樂的韻味。
《蓬瀛詠弄人間戲》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邀請施德玉教授策劃、瞿春泉指揮、王瓊玲編劇、韋以丞導演,精選曾永義院士《梁山伯與祝英台》、《慈禧與珍妃》、《射天》、《二子乘舟》、《霸王虞姬》、《陶侃賢母》創作唱段,特邀溫宇航、王海玲、曹復永、朱民玲、趙揚強、丁揚士、江彥瑮、廖瓊枝等多位名家輪番登台,再現傳統戲曲藝術精華。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本場音樂會特別邀集國內優秀作曲家全新編配,讓傳統戲曲在大型國樂團的襯托詮釋下,展現與時俱進的音樂魅力。施德玉也推薦:這是一場以國樂為本,融合當代劇場創新手法,結合音樂與戲曲的特質,兼具可聽性與可看性的表演藝術;以述說「音樂與文學之美」的藝術哲思與美學,吸引新世代進入表演藝術的殿堂,進而擴大累積藝文觀眾與社群,厚實當代文化的內涵。
為提供觀眾安心、安全的聆賞環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依照文化部相關指引辦法,包含觀眾席採間隔座位,演出者與觀眾間隔調整,相關演員及管樂演奏員演出前均接受快篩檢測,其餘演出人員均依規定配戴口罩。此外更特別安排了合乎防疫目的的樂團座位,陳悅宜主任更表示:本次演出將首次啟動國內唯一主動式聲學系統,除舞台區不佈設反響板,有助舞台區的氣體流動;並將管樂聲部集中於樂團右後方,加設透明隔板,兼顧作品聲響狀態。藉由各項措施,期盼在嚴格遵守防疫規範下透過用心保護觀眾,也保護音樂家,要讓大家安心重返劇場,邀請大家蒞臨臺灣國樂團《蓬瀛詠弄人間戲》欣賞演出。
本場演出適逢中秋佳節,請持續鎖定臺灣國樂團更多精彩演出訊息,關注Facebook、LINE@、Instagram官方帳號,並訂閱YouTube頻道。
🎬新聞影片:https://youtu.be/NvPhDkf85fw
🔥新聞連結:https://www.ncfta.gov.tw/information_45_136747.html
👉購票連結: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428634753329438725
🌙蓬瀛詠中秋~嬋娟套票:買1送1,購買相同票價2張,其中1張享免費優惠!
#臺灣國樂團
#蓬瀛詠弄人間戲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40的網紅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宜蘭#攝影#冬山河親水公園 這個影片總共分享了宜蘭五峰旗、內埤海水浴場、南方澳漁港、豆腐岬、冬山河親水公園、傳統藝術中心及大同泰雅大橋等景點所拍之空拍照片,從早上七點,一路拍到下午三點左右,從海邊拍到山區,算是行程非常緊湊的記錄規劃。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臺灣國樂團 NC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NCFTA - Facebook 的評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大家踴躍支持!🥳
香纏開賣不到一小時,兩場皆完售!
好戲不等人,心動別遲疑
已見證觀眾們手刀是多快速了~🏃🏃🏃
攝影|蕭克玲
#2021戲曲夢工場 #臺灣戲曲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香纏 #劇本農場 #阮劇團 #新編劇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纏 #開賣啦
🎊《香纏》正式開賣~~~
因為間隔座的關係,
每場門票只有50張,先搶先贏
還/不/趕/快/搶/起/來 ~~~
>>https://reurl.cc/Q6dZDM
小編也要手刀購入啦!!!🏃♀️🏃♀️🏃♀️
#好康鬥相報 #一起去看戲
📍補充說明: 購票不設選位,演前60分鐘前台開放持票劃位
//工作團隊//
製作人|汪兆謙
戲劇顧問|王友輝
導演|兆欣
編劇|周玉軒
演員|陳昭薇、馮文星、李冠億、蔡孟君、蔡均培
音樂設計|劉怡君
燈光設計|尹信雄
舞台設計|陳勁廷
造型設計|翁孟晴
技術統籌|楊淑雯
行政統籌|邱洛彤
執行製作|郭堂安
攝影|蕭克玲
兆欣 陳昭薇之薇戲瘋狂
#2021戲曲夢工場 #臺灣戲曲中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
#香纏 #劇本農場 #阮劇團 #新編劇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山水畫家的藝術Taiwan Artist Worl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宜蘭#攝影#冬山河親水公園
這個影片總共分享了宜蘭五峰旗、內埤海水浴場、南方澳漁港、豆腐岬、冬山河親水公園、傳統藝術中心及大同泰雅大橋等景點所拍之空拍照片,從早上七點,一路拍到下午三點左右,從海邊拍到山區,算是行程非常緊湊的記錄規劃。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介紹
訪問作者: 簡永彬
內容簡介:
乘著寫真館的時光機遨遊臺灣,
從寫真了解臺灣,重建昔日生活場景與共同記憶。
◆在日治時期的臺灣,由於攝影技術和文化的普及,寫真館(照像館)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攝影不僅開啟民風在民間蔚為風潮,官方也委託民間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
◆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逾300張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
西方攝影術發明至今已18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日治時期臺灣有一群攝影師,這些人可不是拿著大砲拍小模的外拍部隊,他們是受過專業攝影訓練,埋頭研究技法的家裡蹲。「三原色碳膜轉染印畫法」、「漆金祕法」是他們與日人寫真館分庭抗禮的不傳之祕。這些攝影專家平時喜歡在寫真館內玩自拍,也喜歡拍攝扮裝的女人。他們是臺灣攝影技術的源頭,將生命的熱情與精力注入鏡頭中,刻印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景致。
這是臺灣攝影第一個繁花盛開的時期,豐富而珍貴的照片讓我們看見日治時期大眾生活的樣貌,再度凝視那個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的年代。《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改編自2010年《凝望的時代》展覽專書,重新編輯並增補數篇從臺灣史角度書寫之專文,以及作者新近的採集和研究,如業餘攝影家李火增、謝金俊等,以臻至完整。
本書從臺灣攝影的源流和先行者開始追溯,繼而敘述日治時期攝影術和寫真館的蓬勃發展、寫真館的特色與庶民記憶,並詳述臺灣總督府如何藉由發行寫真帖與繪葉書,記錄臺灣並彰顯臺灣總督府的豐功偉業。本書也從技法、材質、觀念等面向探討寫真師的創作,將寫真師與攝影名家並列,更從風格的角度賦予寫真館攝影的獨特定位。這本少見綜觀臺灣寫真歷史圖文並茂的著作,堪稱臺灣攝影史詩鉅著。
作者簡介:簡永彬
1958年生於基隆。1985年日本大學藝術學部藝術研究所修了。1988年創立臺灣第四家攝影藝廊「夏門攝影藝廊」。1992年開始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研究中心整理蒐研臺灣攝影發展脈絡。2008-2015年陸續在臺北巿立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前輩攝影家回顧展。2013年自創「意象.台灣」品牌,啟動「前輩攝影家影像資產資料庫開發計劃」,並獲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團隊,持續梳理和蒐研臺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家的作品及文獻資料。2017年起擔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統編 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NCFTA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NCFTA. 6347 likes · 417 talking about this · 1389 were her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