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開幕】
人類學家伊能嘉矩,在日本統治臺灣初期遠渡來臺從事人類學研究,在臺灣各地進行實地田野調查,採集口述歷史、記錄風俗、採集語言和物質文化標本等資料,完成許多臺灣原住民族群民族誌與漢人社會歷史記錄,是重要的臺灣人類學與歷史學研究先驅者。他採集的文字和文物資料,後來回到臺灣,成為1928年成立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的第一批入藏資料。
臺灣大學於去年(2017)年11-12月舉辦「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為伊能嘉矩全島大調查120週年、臺大入藏伊能文庫90週年揭開序幕,經由書誌探覽伊能的田野歷程,深獲好評。今年(2018年)3月8日至5月6日,臺大圖書館、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與原委會原民圖資中心再度聯手籌辦「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特展,藉由〈臺灣鳥瞰圖〉、DocuGIS地理資訊技術與Story Map互動系統,更完整重現伊能的全臺踏查故事;藉由圖書館珍藏手稿及人類學系首次公開展出的標本文物,更深入探究當時各地報導人提供給伊能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料;藉由伊能精心整理的研究體系圖表如〈臺灣蕃人研究標準〉與〈宗教與迷信〉等,更具體呈現百科全書式分門別類的臺灣研究架構與成果。特展處處精彩,引人入勝,歡迎參觀、採訪。
「重返田野─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再發現」不僅帶領參觀者認識伊能嘉矩與其臺灣踏查成果,更重新檢視這位殖民地人類學者的資料,順著伊能的田野足跡,我們再度踏入噶瑪蘭、賽夏、泰雅、排灣、巴宰與葛哈巫等部落,訪問當地報導人,看當代族人如何閱讀與詮釋伊能所紀錄的祖先語言,看當代族人如何述說伊能尚未看到的臺灣原民族群文化。過去,是伊能踏查臺灣,今日,仿如我們再踏查伊能,看見的是臺灣社會文化強烈的生命力和豐沛的創造力。
特展開幕活動,策展人陳偉智老師與策展顧問胡家瑜教教授再次帶來精彩的導覽解說,隨即於下午舉辦開幕專題演講「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研究」,特別邀請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名譽教授笠原政治教授來臺主講(現場有口譯服務)。今日下午更有絕無冷場的專題論壇,邀請噶瑪蘭、泰雅、賽夏與噶哈巫族等不同原住民族報導人來「重返田野」,細談百年前伊能嘉矩所探究的臺灣多元族群社會,在百年後有了哪些新解讀;也邀集臺大歷史學系與人類學系教授,暢談「伊能嘉矩與臺灣文化的再發現」,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開幕式:民國107年3月8日(四)上午9:30-12:00
專題論壇:民國107年3月8日(四)下午13:30-17:00
特展展期:民國107年3月8日至5月6日 9:00-17:00
特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日然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 資訊中心
策展顧問:胡家瑜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兼任教授)
策展人:陳偉智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活動網址:http://www.lib.ntu.edu.tw/events/2018_InoKanori/
活動洽詢:臺大圖書館推廣服務組33664662;tulce@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伊能嘉矩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11/10 隆重開幕】
開幕典禮:民國106年11月10日
報到13:00 /開幕式13:30 /剪綵導覽13:55
展期:民國106年11月10日至民國107年1月12日
展場: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廳‧小展廳
伊能嘉矩(INŌ, Kanori 1867-1925)是臺灣文化與人類學研究的先驅,其重大成就是在1897年全島大調查後完成了臺灣原住民首次的全體族群分類民族誌。臺大與伊能嘉矩的淵源始於本校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在1928年創校時,自伊能嘉矩遺族購入他的豐富藏書與臺灣原住民器物,分別入藏圖書館及人類學系成為早期的臺灣關係特藏資料,開啟後人產出豐富的臺灣史研究與論證。
正逢伊能嘉矩全島大調查120年,迎接臺大入藏伊能文庫明年將滿90年,臺大圖書館與臺大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共同舉辦「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挑選圖書館與日本遠野博物館兩地館藏的檔案《觀風蹉跎》手稿與《巡臺日乘》日記,搭配伊能文庫重要典藏文獻,由書誌探覽伊能的田野歷程,並應用地理資訊系統GIS標識伊能嘉矩在埔里地區的踏查活動,圖層對照體會今昔變化,展場設在圖書館一樓中廳,訂於11月10日起展出,歡迎媒體參觀、採訪。
開幕剪綵後由策展人陳偉智先生進行展場導覽,隨即舉辦「伊能文庫的過去、現在及未來」專題講座,將請自然文學作家徐如林老師、策展人陳偉智老師以及國史館吳密察教授共同主講,精彩可期,歡迎共襄盛舉。
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調查業績是海內外研究臺灣史公認的重要資產,圖書館參與「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已於2007年建立完整「伊能手稿文庫」開放查詢與內容瀏覽。藉由特展再次推廣本校公開的學術資源,回饋計畫成果供大眾使用。伊能的故鄉日本岩手縣遠野市博物館今年曾向臺大借展文物辦理伊能嘉矩和臺灣研究特展,遠野與臺大兩地都典藏著伊能嘉矩文物,持續產出相關研究及加值成果。圖書館安排在一樓門廳旁的小展廳以「伊能文庫九十年─從遠野到臺大」為題,回顧臺大與遠野博物館20年來的跨國學術交流的概要,配合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期開放自由參觀。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開幕式暨專題講座
時間:2017年11月10日(五)13:30-17:00
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館B1國際會議廳
報名網址:http://act.lib.ntu.edu.tw/act/show?id=717
議程:
13:00~13:30 報到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開幕式
13:30~13:45 臺大圖書館唐牧群副館長致歡迎詞
臺大人類學系林開世主任致詞
指導單位文化部代表致詞
13:45~13:55 策展人 陳偉智老師致詞
13:55~14:05 一樓中廳剪綵、合影
14:05~14:20 展場導覽 (導覽人:陳偉智老師)
「伊能文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專題講座
14:20~15:00 伊能踏查三原則和楊南郡老師的譯註成果(主講人:徐如林老師)
15:00~15:40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與書寫(主講人:陳偉智老師)
15:40~16:00 茶敘
16:00~16:50 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主講人:吳密察教授)
16:50~17:00 綜合討論
「觀風蹉跎-伊能嘉矩的田野歷程書誌展」
展覽日期: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1月12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中廳‧小展廳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暨人類學博物館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委員會臺灣原住民族圖書 資訊中心
策展顧問:胡家瑜教授(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策展人:陳偉智老師(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
聯絡人:推廣服務組 黃瀅芳 02-3366-2329
yifanghuang@ntu.edu.tw
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對於考古學來說,人的骨骸是重要的研究材料,誠如先前活動「齒骨裡的線索」所言,我們能夠透過支撐我們身體的骨骼型態、堅硬的牙齒、頭骨形狀等差異來判斷眼前這具骨骸的性別、病理狀態、死亡原因、甚至透過它來還原過去人群的社會文化狀態與生活環境。但是我們是否可曾想過這具骨骸其實跟人一樣,在被發掘出土後,展開一段屬於自己的生命歷程故事呢?
本篇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的〈骨骸:關於死亡、挖掘與爭議〉一文,以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中的人骨作為描述對象,透過其人骨的歷史脈絡描述來看這批人骨如何在過去台灣政治大環境的背景中,被加以出土且鑲嵌進整個學術網絡當中,而後又是如何在當代社會氛圍發展下促使不同的社群為了它們產生一系列的衝突與反思。
(Sharing by 崇宇 )
---------------------------------------------------
馬遠後人猶有人記得當年挖掘的過程,霧社後人也有著對當年遺骸外流的記憶,除了這些少數鮮明的例子,幾個取得超過百具遺骸的地方還留有對大規模墓塚的印象嗎?是戰爭?還是疫病?地方對金關團隊取骨曾感到困惑,或造成傷痛或困擾嗎?是我們對祖先的記憶出現了缺口,還是我們所知的歷史僅是倖存者的版本呢?地方是否以其他、隱晦的形式保留了關於墓葬與挖掘的歷史記憶?醫學院解剖科所藏的1,580具/件人體遺骸,遍及閩客原各台灣族群以及琉球與海南島,在倫理之外,或許帶來更多值得深究的問題,如死亡與地方記憶,如殖民與傷痛。
近代醫學教育建立後,醫學校便有大體解剖課程,早期雖不如今天對「大體老師」的尊重,但總督府醫學校也曾在1902至1926年間舉行三次祭典,安慰在醫學人才養成上奉獻的1,064位亡者。多年後的21世紀,相關研究單位也許可以重新思索,如何安慰生者,與生者和解。
http://www.cis.ntu.edu.tw/blog/2017/06/28/humanrem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