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開幕典禮🎊
由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與社團法人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立法委員蘇治芬與立法委員劉建國等13個單位協同執行的「2020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將於109年10月1日中秋假期開始一路到10月11日國慶連假結束,為期十一天在雲林縣虎尾鎮舉辦。今年的主題為「最初的地方」,因10月1日適逢中秋,是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家」是我們生命生活最初的地方,而虎尾也是台灣毛巾的故鄉。
今年會場主意象是耕地上的大型地景裝置藝術【土地與人交織而成的黃金(巾)】,出生於雲林斗六的藝術家游文富,以竹編與自然對話,創作長45米、寬12米、高逾3米的作品,這也是全台灣最大的竹編毛巾,整體裝置藝術側看像陸上起伏的巨型波浪,俯瞰則像是一條輕盈的毛巾飄落在耕地上;為了加強與人的互動性,還特別安排一個迷你隧道和拍照區讓民眾照相留念;而這項作品在10月1日傍晚開幕式中舉行點燈儀式,搭配燈光投射成為會場地標與焦點。
開幕典禮當天,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根尉許 與副執行長張慶鬚及副執行長 王開玹、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晉滄、立法委員蘇治芬、立法委員劉建國、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中區服務處處長王世昌、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經理鄭秀苓、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主任林兼民等多位來賓及藝術家蒞臨,現場上千位民眾踴躍參與、共襄盛舉,場面熱鬧溫馨,充滿文化氣息。
立法委員蘇治芬表示,雲林虎尾是台灣最大的毛巾產業聚落,希望透過系列活動讓遊客更加認識每天都要用到的日用品-毛巾,同時也串連雲林周邊景點、旅宿餐飲業及特色商圈的宣傳促銷,成功把遊客留在雲林消費,創造跨產業的大商機。雲林旅外鄉親返鄉過中秋時,別忘了一起來參與盛會,也邀請全台民眾在安排連假行程時,千萬不要錯過精彩的雲林。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這次「2020 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讓大家看到了毛巾產業在行銷上的各種可能性,利用新科技製作出【毛巾版茄紙袋】,不但呼應了活動的主題【最初的地方】,也讓外界看到雲林毛巾的高品質與技術,雲林毛巾就是高品質品牌的同義詞。
中心執行長許根尉表示,感謝立法委員蘇治芬對虎尾毛巾產業的重視,對毛巾二代給予適當的建議,讓業者積極轉型,讓產業能永續發展;且立法委員蘇治芬及立法委員劉建國協力向各機關單位籌措經費,終於讓「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延續辦理第二屆,透過藝術節活動盼能提升虎尾毛巾的經濟與發展及商家的銷售能力,讓虎尾毛巾更有競爭力。
為期十一天活動期間,會場除了有匯集毛巾產業菁英所展出的精緻毛巾市集,還有最新鮮、最在地的小農市集及虎尾魅力商圈優選店家。另外,為了鎖定親子遊客,特別請來天文專家架設望遠鏡,要一起欣賞天文奇觀【火星衝日】,並且配合藝術節也邀請到羅時豐、荒山亮、太日樂集、無雙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好客樂團、小丑默劇團與雲林在地社團連翻上陣,每天四場演出,熱力不斷線,在10月10日當天還有大人小孩最愛【紙風車樂團】帶來【雞城故事】,內容講述愛與勇氣,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與西城故事的改寫綜合版,所有佈景、道具都是全新製作,歡迎大家多利用高鐵雲林站至活動現場的免費接駁專車,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敬邀大家闔家光臨、共襄盛舉,一起到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看藝術、賞表演、逛市集。
【參觀資訊】
■免費參觀
■地點:埒內社區親水公園旁耕地(雲林縣虎尾鎮堀頭里99-2號)
■時間:10月1日(四)至10月11日(日),每日12:00至19:30
■展覽期間皆有高鐵接駁車,交通資訊及時間詳見「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粉絲團
團聚同義詞 在 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開幕典禮🎊
由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與社團法人雲林縣毛巾產業科技發展協會共同主辦,立法委員蘇治芬與立法委員劉建國等13個單位協同執行的「2020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將於109年10月1日中秋假期開始一路到10月11日國慶連假結束,為期十一天在雲林縣虎尾鎮舉辦。今年的主題為「最初的地方」,因10月1日適逢中秋,是遊子回家團聚的日子,「家」是我們生命生活最初的地方,而虎尾也是台灣毛巾的故鄉。
今年會場主意象是耕地上的大型地景裝置藝術【土地與人交織而成的黃金(巾)】,出生於雲林斗六的藝術家游文富,以竹編與自然對話,創作長45米、寬12米、高逾3米的作品,這也是全台灣最大的竹編毛巾,整體裝置藝術側看像陸上起伏的巨型波浪,俯瞰則像是一條輕盈的毛巾飄落在耕地上;為了加強與人的互動性,還特別安排一個迷你隧道和拍照區讓民眾照相留念;而這項作品在10月1日傍晚開幕式中舉行點燈儀式,搭配燈光投射成為會場地標與焦點。
開幕典禮當天,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根尉許 與副執行長張慶鬚及副執行長 王開玹、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何晉滄、立法委員蘇治芬、立法委員劉建國、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中區服務處處長王世昌、中華民國全國中小企業總會經理鄭秀苓、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主任林兼民等多位來賓及藝術家蒞臨,現場上千位民眾踴躍參與、共襄盛舉,場面熱鬧溫馨,充滿文化氣息。
立法委員蘇治芬表示,雲林虎尾是台灣最大的毛巾產業聚落,希望透過系列活動讓遊客更加認識每天都要用到的日用品-毛巾,同時也串連雲林周邊景點、旅宿餐飲業及特色商圈的宣傳促銷,成功把遊客留在雲林消費,創造跨產業的大商機。雲林旅外鄉親返鄉過中秋時,別忘了一起來參與盛會,也邀請全台民眾在安排連假行程時,千萬不要錯過精彩的雲林。
立法委員劉建國表示,這次「2020 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讓大家看到了毛巾產業在行銷上的各種可能性,利用新科技製作出【毛巾版茄紙袋】,不但呼應了活動的主題【最初的地方】,也讓外界看到雲林毛巾的高品質與技術,雲林毛巾就是高品質品牌的同義詞。
中心執行長許根尉表示,感謝立法委員蘇治芬對虎尾毛巾產業的重視,對毛巾二代給予適當的建議,讓業者積極轉型,讓產業能永續發展;且立法委員蘇治芬及立法委員劉建國協力向各機關單位籌措經費,終於讓「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延續辦理第二屆,透過藝術節活動盼能提升虎尾毛巾的經濟與發展及商家的銷售能力,讓虎尾毛巾更有競爭力。
為期十一天活動期間,會場除了有匯集毛巾產業菁英所展出的精緻毛巾市集,還有最新鮮、最在地的小農市集及虎尾魅力商圈優選店家。另外,為了鎖定親子遊客,特別請來天文專家架設望遠鏡,要一起欣賞天文奇觀【火星衝日】,並且配合藝術節也邀請到羅時豐、荒山亮、太日樂集、無雙樂團、九天民俗技藝團、好客樂團、小丑默劇團與雲林在地社團連翻上陣,每天四場演出,熱力不斷線,在10月10日當天還有大人小孩最愛【紙風車樂團】帶來【雞城故事】,內容講述愛與勇氣,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與西城故事的改寫綜合版,所有佈景、道具都是全新製作,歡迎大家多利用高鐵雲林站至活動現場的免費接駁專車,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敬邀大家闔家光臨、共襄盛舉,一起到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看藝術、賞表演、逛市集。
【參觀資訊】
■免費參觀
■地點:埒內社區親水公園旁耕地(雲林縣虎尾鎮堀頭里99-2號)
■時間:10月1日(四)至10月11日(日),每日12:00至19:30
■展覽期間皆有高鐵接駁車,交通資訊及時間詳見「雲林巾彩耕地藝術節」粉絲團
團聚同義詞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十三個小時內,陸委會「基於家庭團聚、共同生活倫理、及人道考量」,陸委會准予有長期居留證的陸配及其子女入境的政策連四變,從「未成年」、「中國親人無能力照顧」、「父母皆在台灣」、「專案審查准駁」…一路加設門檻限制,仍無法平息憤怒的輿論,最終被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沒收」,「人道考量」蒸發,換來指揮官陳時中一句:「國籍是可以選擇的,當初沒有選擇我國國籍,就要承擔自己的選擇!」
陳時中以「國人為優先」的考慮,不能說錯,但對比日本派出第四架包機撤回僑民及其配偶子女,理由是「不能讓國民的家族離散」,機上甚至還有兩名台灣籍配偶;韓國派出的第三架包機,也是在全力爭取下,撤離僑民的配偶與直系血親,為了讓僑民家庭團聚,韓國政府特別為部份沒有親屬關係證明的人員開具英韓文的家屬關係證明,並由武漢總領事館緊急發放護照;不能不感嘆,台灣陸配及其子女的「長期居留證」,大難來時,直如廢紙一張!
政治不仁,以人民為芻狗,除非服公職,台灣允許雙重國籍,但兩岸護照只能擇一,陳時中一句「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說得容易,但他顯然不理解陸配及其子女,即使選擇都是艱難的,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設籍居留相關辦法,陸配先依親居留,每次半年,時間到就要申請延長,苦等政府每年有限的配額,讓短期居留轉為長期居留,要長期居留二年後,才能在台設籍並取得身份證,這個過程最短也要六年,長則八到九年,這個過程遠比外配每年居住一百八十三天連續三年即可申請入籍(歸化)要漫長與困難許多。
陸配如此,其子女若在台灣出生,可以直接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若在大陸出生,並不因為他們有個台灣爸爸,是「台灣之子」,而有更便利的待遇,他們也得比照「大陸人士」,和媽媽一樣歷經六年,甚至八、九年的一再延長居留,即使這麼漫長的時間裡,他們也在台生活、就學,與台灣孩子一無二致,身份上就還是「大陸人士」,防疫的一紙禁令,形同中斷了他們的生活選擇與正常返台就學的可能。
這場疫災成了人性的煉丹爐,當年SARS反對醫療專機載回患者救治的只是三名台聯立委,如今新冠肺炎阻絕陸配及其子女,則是鍵盤出征;對於災難,台灣已經生出分別心,對中國疫災封城中受困的人們,吝於投以一眼關懷,即使這些人中還有占比極少的台灣人的妻子、台灣人的媽媽、台灣人的孩子。
「當初沒有選擇中華民國國籍,自己要負責」,然而,漫長而艱難的入籍之路,却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政府加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是必要時可棄的印記;疫災總會過去,視陸配及其子女為棄子的紀錄,終究會留下一筆,這是二十一世紀另一種「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https://www.storm.mg/article/228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