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勞方、資方,常常對立?癥結點在於,幾乎 99% 公司的 vision,都是「我要成為 No.1」,但沒有一個員工會跟你說「我要幫助公司成為 No.1」
我後來妥協了,既然是兩條平行線,不會同心,我就乾脆把你的 vision 當作我的......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00的網紅下一本讀什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就算沒有服裝規定,也不會有人裸體上班。」第一次聽到Netflix執行長海斯汀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笑了出來。一家原本被百視達拒絕收購的公司,竟然竄升成全球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甚至超越Google和Apple,成為求職者最嚮往的企業。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零規則》的作者是Netflix創辦...
團隊 沒有 向心力 在 大學生 BIG Stud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自己更有自信的四種方法】
#大學生聊生活
你會因為等等要上台簡報,緊張到狂冒手汗嗎?
你會整天擔心搞砸接下的重要工作?
你會聽到主管或同事的評論,就感到心情沮喪嗎?
你是個容易沒有信心的人嗎?
藉由 #chenyueh 的觀點來看看🗣
如何讓自己更有自信吧!
「
📌和自己說話
(…)鼓勵自己其實也是一個可以讓你更有自信的方式(…)像是許多隊伍比賽之前會喊加油口號,其實就是讓球員們給自己一個肯定,相互加油打氣也可以提升團隊的向心力
📌遠離消極的人
情緒其實也是傳染的(…)長期處於消極的狀態也可能會影響的你的生理狀況(…)正向的人會讓你的感覺更加良好,也會對自己更有自信。
📌你的自信清單
想一想你人生中的輝煌時刻(…)當你感到挫折需要鼓勵與自信時,就看著你的自信清單(…)
📌勇敢踏出第一步並堅持下去
由時候因為對自身的懷疑,連第一步都不敢踏出去。(…)其實沒有你想像的你那麼困難,堅持下去之後也會有良好的感覺,讓你之後做什麼事也更有自信。
(…)
除了能力的自信,對外在的自信也是不可缺少的。
」─ #chenyueh
💡 本文選自 #chenyueh @chen.yueh_
✨全文看這裡: https://www.blink.com.tw/board/post/102850/
✨主頁Linktree有全文連結!
#大學生看選文 #大學生 #大學 #自信 #鼓勵 #加油口號 #向心力 #消極 #正向 #挫折 #自信 #堅持
團隊 沒有 向心力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找到你的為什麼》
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所寫的. 之前在網路上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演講, 覺得深有共鳴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感動… 一直到我看了這本書之後, 在從頭到尾把他所有的演講在看了一遍, 感受真的完全不同
其實閱讀順序是應該先看他的前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接下來再看這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這一本書闡明了賽門所提出的”黃金圈” 理論, 而這一本書則是教我們由內而外, 如何來建造自己的黃金圈
什麼是黃金圈 (Golden Circle)? 由內而外應該是 為什麼 (WHY)- 如何做 (HOW)- 做什麼 (WHAT)
我們應該要先清楚自己的動機/價值觀為何, 接下來再明確目的是什麼, 最後則是思考具體手段有哪一些.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商業行為則是反過來: 我告訴你我是幹嘛的? 我有哪些優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我們這個產業舉個例子: 我是一名教練, 我有數張專業的證照/比賽經驗, 可以讓你有效的減脂/增肌/變強壯, 麻煩現在請付錢謝謝… 這也是大多數單位公司宣傳的方式. 感覺都是千篇一律, 就算你把自己形容得再厲害, 也很難打動人心. 因為消費者到處都看到到這種宣傳內容. 但是如果利用黃金圈的方式, 有內而外, 先說明我們的信念, 再延伸我們的方向, 最後再導入到我們的產品, 感覺會很不一樣. 例如: 我希望能夠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 (WHY), 所以會透過提供正確的運動概念以提升健康的意識(HOW), 這是我身為教練最主要的工作(WHAT). 聽起來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為”為什麼” 是我們的中心價值, 是驅動我們一切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有溫度與情感的.. 而”做什麼” 則是最後的結果, 是有架構, 有系統的. 在”誰會說故事, 誰就是贏家”這一本書裡面, 作者也提出了一模一樣的主張: 絕大多數公司官網上”關於我們” 的介紹中, 都在介紹自己公司的歷史, 服務章程與產品特色, 同時認為以這些資訊就足以讓客戶對於公司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要能夠真正讓一位陌生人在短時間產生認同, 最有力道的方式就是說說創立這間公司的緣起, 也就是啟發了創始人/團隊產生行動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愛聽故事, 因為故事有情感, 故事也可以具體說明這個團隊的”為什麼”
而”黃金圈” 理論也與我們人類大腦的構造相似. 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一書裡面就有提到, 由於人類的爬蟲腦, 哺乳腦, 以及靈長腦的功能不一樣, 因此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類的行為. 黃金圈最內層的”WHY”對應到的是我們的”邊緣腦”, 也就是以海馬迴與杏仁核為主的部分, 主導情緒, 記憶, 信任與忠誠, 沒有語言的空間, 這一個區域連結到”為什麼” 與”如何做” ; 而最外層的”新皮質” 則是負責理性分析, 決策, 組織, 思考, 以及語言, 也就是”做什麼”
有的時候, 我們會說”我感覺不對勁” “就是少了些什麼” 甚至是“一見鐘情”. 這些都是邊緣腦活躍的回饋, 在我們還沒意識到什麼之前, 身體本能地會產生反應. 一般來說, 這都是最真實而直接的. 而我們在成長, 求學, 甚至是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各種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漸漸地遺忘了內心真正的熱情, 甚至有人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是什麼讓你每一天睜開眼起床以後, 迫不及待地願意投入一天的工作呢?” 賽門問. 賺錢是一個結果, 是”做什麼”, 而不是”為什麼”. “為什麼” 是出自內心的, 是一種信仰, 是利他的, 是成就這個世界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在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習性是單打獨鬥, 因而被我們的老祖宗智人所滅. 而由於幾萬年的群居的生活方式, 人們開始學習互相合作, 成就彼此, 進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原因
然而進入了工商社會以後, 反而變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就算我掛了也要拖你當墊背的思維, 彼此攻擊反而拖慢了社會永續發展的淺力.. 這一點在作者另一本書”無限賽局” 中有說明, 之後我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一本書 (老高梗)
這一本書就是教導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首先, 你需要找到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夥伴 (教練Coach), 他可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探索你的價值觀, 回應你的內容, 聽出你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意象 (所以探索”為什麼” 需要第三者, 有很多思維自我是無法察覺到的), 並忠實將你訴說的重點記錄下來, 同時與你一起探索. 與此同時, 你需要配合搭檔的引導, 講述一生之中對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並且盡可能地描述細節
那要如何確定越來越接近 “為什麼” 的核心了呢? 就是雙方發現, 在對談當中, 描繪實際情景的細節越來越少, 而敘述情感的細節越來越多!
最後, 要整理出一句話:我想________, 這樣會____________ . 而這句話就是我們在黃金圈最內層的”為什麼”. 例如賽門本人的為什麼就是: 我想我想激勵別人去作感召他們的事, 這樣一來所有人就可以一起改變這個社會!
同樣的技巧, 可以運用在打造企業文化上, 主持人利用小團體活動, 帶領員工思索組織的中心思想與服務方向, 藉以提升整體向心力. 唯有整個公司擁有一樣的中心信念, 才可以勇往直前! 在賽門的一次演講裡, 他提到他曾同時受邀到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演講, 深深感受到了兩間公司氛圍的不同: 微軟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打爆對手 (做什麼), 而蘋果則是不斷思考如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為什麼). 有一次, 賽門剛結束微軟的演講, 接下來到蘋果演講的路上, 他故意跟來接他的蘋果主管說:誒, 微軟新出品的一款平板在功能上比你們的IPAD酷多了! 蘋果主管說: 嗯, 我同意 . 賽門認為, 這就是兩間公司的差別, 堅持 “為什麼” 而努力的公司不會在意他的競爭對手做了些什麼, 只是執行他們的理念, 反而不知不覺地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how you do it”: 人們不會購買你的商品, 他們購買的是你的信念- by 賽門斯奈克, 這句話就跟我之前在好幾位健身大咖的課程中聽到的一句話含意一模一樣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 直到人們感受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之後, 他們才會在意你有多專業!
這些年我的體悟就是: 當你自己沒有一些想法的時候, 只好等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如此反反覆覆的, 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遺忘了對於生活的熱情.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就可以真的體會到人家說的一句話: 每一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 是理想!!!
非常好的一本書, 與大家分享, Find your WHY!
團隊 沒有 向心力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就算沒有服裝規定,也不會有人裸體上班。」第一次聽到Netflix執行長海斯汀說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笑了出來。一家原本被百視達拒絕收購的公司,竟然竄升成全球最大的影音串流平台,甚至超越Google和Apple,成為求職者最嚮往的企業。他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零規則》的作者是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里德.海斯汀(Reed Hastings),他邀請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艾琳.梅爾(Erin Meyer)進入公司內部研究和訪談員工,兩人用對話的形式共同完成了這本書,帶我們一窺Netflix看似沒有流程管控的運作下,卻擁有不斷創新和快速反應的企業文化。
1. 高人才密度才有最優戰力
2. 絕對誠實養出信任與進步
3. 高度授權、效率與彈性優先
📝部落格文字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no-rules-rules/
🛒購書連結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commends/no-rules-rules/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高勝率創新》為什麼企業不斷創新靠的是結構而非文化?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onshots/
《破框能力》拓展舒適圈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行動後思考」
https://readingoutpost.com/act-like-a-leader/
《全球800CEO必備的應變智商》10個成長策略心得與回顧
https://readingoutpost.com/growth-iq/
《訂閱經濟》6個觀念顛覆產品思維、關注顧客價值
https://readingoutpost.com/subscribed-book/
《召喚勇氣》提升個人領導力,凝聚團隊向心力的4個步驟
https://readingoutpost.com/daring-to-lead/
📚我讀過的其他好書,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9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8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8-favorite-books/
2021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read-50-books-a-year/
喜歡看別人的讀書心得與書評?愛書人50個私藏去處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lover-collection/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Website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關於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官方網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
語音信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act
訂電子報: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Outpo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xYyPo7JO9I/hqdefault.jpg)
團隊 沒有 向心力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有沒有注意過,在家族聚會的餐桌上,誰的聲音最有份量?當一群好友聚在一起,誰是大家聽從與追隨的對象?在工作場合的會議裡,誰的意見最快得到大家的接納?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人,就具備了一種特質:「領導力」。
📚《從內做起》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的領導學專家約翰.麥斯威爾,已年逾70歲的他仍充滿熱情幫助更多人成為一個好的領袖。這本書的第一版在1993年出版,過了25年之後,他重新淬鍊這些年來教導與實踐領導力的經驗,翻修了書中89%的內容,並且增加了兩個全新的章節。我雖然沒讀過最早的那個版本,但是我喜歡這種反芻人生經驗,並對以往的觀念做出新詮釋的做法,許多的智慧反而在此時更顯得永恆。
📝部落格文字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leader-within-you/
🛒購書連結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commends/developing-the-leader-within-you/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與成功有約》心得:一張圖讀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7-habits/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海豹部隊教我的3個領導管理啟發
https://readingoutpost.com/extreme-ownership/
《安靜,就是力量》寫給內向新鮮人的3個職場建議
https://readingoutpost.com/quiet-the-power-of-introverts/
《召喚勇氣》提升個人領導力,凝聚團隊向心力的4個步驟
https://readingoutpost.com/daring-to-lead/
《破框能力》拓展舒適圈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行動後思考」
https://readingoutpost.com/act-like-a-leader/
📚我讀過的其他好書,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9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8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8-favorite-books/
2021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read-50-books-a-year/
喜歡看別人的讀書心得與書評?愛書人50個私藏去處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lover-collection/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Website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關於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官方網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
語音信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act
訂電子報: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Outpo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rJ5TuVaHT0/hqdefault.jpg)
團隊 沒有 向心力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最近啊,啟點文化迎接了一位新的同事。這位同事呢,主要是幫我做一些內容的撰稿,還有影片的編導工作。
在啟點文化的工作形態裡,因為我們都是知識型的工作;所以我常常會跟我的同事說:「今天你加入啟點,我要的是你的『腦袋』,而千萬不要只把你的『手腳』放進來。」
這一句話背後的意思,就是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去發揮他獨特的想法;讓啟點文化因為他的加入,成為一個更好的生態圈,而不是成為一個工廠的螺絲釘。
同樣的話跟同樣的概念,我也跟我們的這一位新同事分享。然而在過去,我們的工作模式裡,大家其實是蠻自由的。
對於啟點文化的老朋友,你可能就會知道,如果呢你平常在上班時刻,沒有先預約,直接殺到教室,可能教室裡是沒有人的。
而啟點文化還是一樣運作得很好,它原因就是呢,因為我要的是大家的「腦袋」嘛!我何必一定要把大家的時間跟空間,鎖在某個特定的物理環境裡,這是沒有意義的。
可是呢,這一次我們新同事的加入,就讓我開始調整了這件事。所謂調整的部分哦,也不是讓大家從此以後,就來朝九晚五。
而是呢,用一個階段性的、有計劃的、朝向特定目的的,讓大家固定的到辦公室報到。怎麼說呢?
因為我相信啊,任何人要嵌入啟點文化的這個生態圈,他最需要具備的,並不是知道我們的組織規章跟制度。
反而是要讓自己在最短的時間裡,讓自己知道這個生態圈,是怎麼運作的。打個比方喔,就像你在地球,你一定知道有「萬有引力」。
所以呢,當你在高樓層的時候,千萬不要輕易的往下跳,這個就叫做物理規則,這也就叫做地球這個生態圈的規則之一。
我想任何環境,只要它把自己當成是一個,能夠孕育萬物的生態圈;無論是大還是小,它都有這些生態圈的規則。
這些規則並不是像工業時代裡,每個人來當個小螺絲釘,只要你能夠弄清楚書面上的組織規章,並且照著做就可以的。
一個生態圈它是有機的,也就是它會變化的。就像是我們有四季,每個不同的季節,植物、動物,還有微生物的運作方法,都會有一些不同。
所以言歸正傳,隨著我們這一位新同事的加入,我們用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剛剛前面所提到的,我們設定了一個時間的區段,讓大家在這一段時間裡,固定的進辦公室。
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以最實際的互動交流跟相處裡面,讓新成員可以知道,啟點文化是一個什麼樣的組織,而可以怎麼樣嵌入這樣的生態系統。
這就讓我想到,在史丹佛大學的一位學者,史考特.威爾特斯,他做的一個實驗。他那時候做了一個實驗哦,他找三組人。
而這三組人呢,請他們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去聽加拿大的國歌。其中第一組,讓他們邊聽、邊默念歌詞。
而第二組,讓他們一邊聽加拿大的國歌,一起大聲唱;而讓第三組人,每個人戴上耳機,而且根據不同的節奏,邊聽、邊唱國歌。
這三組各自做完他們的規定之後,最後讓他們每一個參與者去選擇,是不是要一個人獨享接受實驗的費用,還是呢,讓小組裡面的每個成員,去平分這個實驗費用。
結果就發現喔,第一組「邊聽邊默念歌詞」,跟第三組「帶上耳機,而且根據不同的節奏邊聽邊唱」的這兩組人;他們並沒有明顯的要跟別人分享,或者是自己獨佔的偏好。
但是呢,第二組「曾經跟大家一起唱國歌」的那一組,在這一組的成員,幾乎全部都傾向,把這一筆錢平分給每一個人。
所以你會發現喔,只光意識到自己跟別人,做同樣的行為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產生合作的關係。
我記得呢,在先前的「一天提一點」裡,也曾經跟大家分享過,關於呢,到底是要「遠距工作」比較好,還是呢「固定到一個辦公場域」比較好?
其實這樣的思維,在最近這20年是有很明顯的變化。這些高科技公司、這些網路公司,他們也慢慢的傾向於,讓大家固定進辦公室辦公。
為什麼呢?並不是要限制大家上、下班的時間,而是要讓大家創造出這種「共同感」。
其實如果一個團體跟環境,要能夠讓所有的成員,去嵌入這樣的生態圈裡,去為這個生態圈的美好跟變化,還有它的前進做點事;那麼它幾乎有一個必定的條件,就是要讓大家能夠在一起啊!
其實呢,一個公司或一個團隊要能夠成功,就像是一個生態圈,要能夠生生不息,它一定要具備有基因的多樣性。
也就是說當你的工司或團隊,都是同一種人擠在這裡;這樣的狀況,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為一群「同溫層」的人聚合在一起,他是沒有辦法去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大家的想法太一致了,所以所有的選擇跟行為的策略,也會傾向於很一致。
然而要能夠讓各自不同領域、不同個性、不同專長的人,要能夠集中在一起,那麼,我們能不能去創造出一些共同的任務?
除了那個大方向讓公司好之外,我們能不能創造出一些,大家可以一起來的地方。所以囉,說千萬不要小看「做同樣的事」。
當你跟一個團隊有一個共同的聚焦,也有一個共同的物理,跟心理空間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發揮自己的獨特,才不會導致於自我感覺良好,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所以如果進一步想,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有更好的合作,千萬不要怕麻煩別人;也就是創造出,你跟他之間一些「共同要解決」的問題、共同的任務。
我想這會是「合作」的一個重要的開始。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在7月21號有一門課程,叫「寫作小學堂」。
如果你想要在文字表達的層面,有所精進的話,那麼這一門課,如同啟點文化一路以來堅持的傳統;我們會帶著你直指核心的去理解,什麼叫做寫作、什麼叫做文字的表達?
我想回到你身上,不管你是不是要成為一個寫作者,或者是單純的只是想要發展寫作的興趣;那麼凡是回到本質跟關鍵,它可以幫助你,不管在面對各種任務,還是個人需求的時候,達到一個美好的平衡。
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7月21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oKQhG-AUF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