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食在哪裡?用核能技術管理土壤】
#土壤生態管理核技術 #落塵放射核種常用在土壤流失檢測
最近隨萊豬議題發酵,福島食品開放的爭議也蜂擁而至,「核食」兩字更是劈哩啪啦在各地被使用。但你知道嗎?除了遭受核汙染的食品外,核能科技早已經被運用在食品上,除了醫療、能源外,農業與食品加工也是核技術廣泛使用所在(當然也會產生核廢料),我想比起稱沒有受輻射汙染的福島食品核食,稱應用核科技生產的農食品核食,或許更貼切?
因此,接下來會有系列文章談論核能技術於食品的應用,從土壤管理、育苗技術到食品防腐,讓你全面了解「核食」。兩周前的12月5號是「世界土壤日」,土壤是世上九成生物的家,土內的生物群能幫助土壤儲存更多的碳,因此土壤健康也攸關氣候變遷。這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提供與原子能相關的醫療技術外也略懂略懂。
IAEA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近日加入「保護土壤與土壤生物多樣性」計畫,過去IAEA就已與FAO合作,每年參與約50個技術合作項目,利用同位素和核子相關技術,投入例如改善乾旱區的土壤管理。同位素與核技術可以監測含水、土壤、養分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優化土壤使用效率、改善土壤管理流程。自1995年迄今,來自90多國的專家均受益於IAEA的核技術支援,以下是幾個案例:
1⃣#用微生物肥料與同位素技術 提高大豆產量
位於西非的農業國貝南,土壤貧瘠地力較差,使大豆產量低落,影響國家收入。IAEA與FAO協助貝南的學者開發微生物肥料(biofertilizer),肥料內含的微生物可增加土壤的固氮能力,提高土壤生產力、刺激作物生長,並對環境無害。IAEA也提供同位素檢測法,利用氮的同位素氮15鑑定固氮率,量化農作物從大氣及土壤中捕獲多少的氮,來判斷土壤是否得到改良。結果貝南去年的大豆產量達22萬噸,是2009年的4倍。
2⃣用 #落塵放射核種 驗證傳統農法對保護地力有效性
在突尼西亞,一些肥沃區域的土地因土壤侵蝕而流失,為了防止惡化, FAO/IAEA協助突國,使用落塵放射核種中的同位素銫(Cs)137做為示踪劑(放射性標記物),測量土壤侵蝕速率,並以該技術檢驗突尼西亞傳統農法對保養土壤資源的有效程度。
3⃣利用核技術幫助農民控制水土流失
據FAO資料顯示,馬達加斯加整座島內約有1/3的土地都受土壤侵蝕而退化,除了農業受損,也衝擊島上生物多樣性。FAO/IAEA同樣使用銫137測量土壤侵蝕速率協助馬國國家核子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向馬國農民提供強化水土保持的方案。
4⃣灌溉管理可改善土壤鹽化下的農作物產量
土壤鹽化是影響土壤健康、阻礙農業永續發展的主要障礙。鹽度問題可以自然發生,也可通過如灌溉等人類活動引起,面對土壤鹽化問題,IAEA與FAO合作整理了各國透過水資源和鹽分管理來提高作物產率的方法。例如越南採用氧18同位素(δ18Osw)來識別由灌溉管理不善、導致海水入侵造成之土壤鹽度的增加,其原理是海水中的δ18Osw比例固定,若該同位素在土壤內比重上升,表示海水侵入。
土壤溼度也是研究重點:土壤含水太少會減少收成、但土壤含水太多,土內的微生物會釋出更多甲烷。中國新疆、美國德州與奧地利,便使用「宇宙中子射線感測器(Cosmic-Ray Neutron Sensor)」監測農田的土壤含水量估計值,因為水分子會吸收環境中宇宙高能粒子的能量,因此若檢測土壤中的粒子能量較低,代表土壤含水量高。
█
ℹ補充:落塵放射核種
天然存在的落塵放射核種(fallout radionuclides、簡稱FRN),例如銫137、鉛210、鈹7等,在大氣中含量非常少,因為大部分都已透過雨水沉積在地球表面,由於它們只出現在表土層,當該土層的一部分被土壤侵蝕而流失時,這些核種的濃度就降低了,故FRN可用來偵測土壤流失的程度。銫(Cs)137是最常用的FRN,但卻不是天然核種,而是一種人造放射性同位素,在1950~1960年代間,因核子試爆而釋放到環境中,可以此估計最近幾十年的土壤侵蝕率。(有趣小影片:https://reurl.cc/v1YrGy)
█參考資料:
世界土壤日IAEA新聞稿:
https://reurl.cc/k0xDKd
利用同位素技術提高農作產量:
https://reurl.cc/gmVKXR
落塵放射核種評估地力:
https://reurl.cc/8nEdm4
中子射線感測器監控土壤濕度:
https://reurl.cc/R15Avz
核技術在土壤鹽化的應用:
https://reurl.cc/Xk17n3
土壤肥力檢測 方法 在 歷史哥澄清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澄清唬爆米花教室:鵝蛋助孕不是謠言】
福編自詡是個有科學精神的人。 韓總說鵝蛋助孕,1450、叛國者、民族敗類與反科學者趕忙嘲笑韓總。
事實上鵝蛋助孕是古老實證科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代中共真國父鄧小平名言),在長期的助孕配方與中醫中,確實存在鵝蛋助孕的敘述。
福編先貼上蛋類營養比較表(出自楊月欣主編《中國食物成分表》,第二版,2009,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別怪我用大陸來源,台灣有辦法趕快出一份)
鵝蛋在兩項上拔得頭籌:菸鹼酸(B3)和硒。
一、菸鹼酸
以下摘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翻譯報導:「預防流產、胎兒缺陷 關鍵維生素」
減少全球流產和新生兒出生缺陷方面的研究有重大突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報導,澳洲一項研究發現造成孕婦流產及胎兒缺陷的關鍵因素,且這種情況可透過服用維生素B3(又稱菸鹼酸)治療。
位於澳洲雪梨的張任謙心臟研究所生物醫學研究員敦伍迪(SALLY DUNWOODIE)表示,經過12年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這種缺陷可以透過服用一種常見維生素來治療,有助預防流產和出生缺陷。
研究人員針對有流產和出生缺陷案例的家庭採基因定序方式,發現有影響分子菸鹼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生成的基因突變。由於製造NAD需要維生素B3,科學家因而對擁有類似人類NAD缺陷的小鼠胚胎補充這類維生素,結果發現有重大變化。
專家指出,下一步是研發檢測NAD濃度的方法,以確定哪些女性最可能生出先天缺陷兒,接著便是確保她們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3。他們也提到,目前提供孕婦的維生素補充品中,含有的維生素B3可能不夠。
而除了孕婦需要外,維生素B3對一般人來說也是不可或缺。恩主公醫院營養師江昀倢表示,維生素B3在人體中以輔酶形式參與各種氧化還原反應,能夠維持腸胃消化系統功能、神經系統功能及性荷爾蒙,#甚至是酒精代謝都需要它的參與。對於正值成長爆發期的青少年,每天的建議攝取量為15至18毫克;成年女性14毫克、男性16毫克、懷孕第2、3期的婦女需要16毫克;哺乳的母親需要18毫克。
#鵝蛋富含的菸鹼酸確實防死胎與流產
二、硒
微量礦物質─硒,是人體內許多運作流程不可或缺的抗氧化劑,每天適量攝取硒,才能有效預防自由基導致的提前老化和壓力傷害。不過,硒的代謝相當快速,因此,人必須每天持續斷補充硒,維持體內硒的健康含量。硒對人體的益處歸納包括:
1.抗氧化、抗老化
硒所含的抗氧化作用是維生素E的50倍到100倍。硒還能成為活化人體天然的 glutathione peroxidase 酵素,而這種酵素正是標準的自由基清道夫。適量的硒可用來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心肌梗塞和腦血栓等成人病,也可以讓腦筋變得比較靈活、心智敏捷、較有自信和冷靜。硒所具備的強烈抗氧化作用,顯現在人體上,就是防止老化。
2.提昇免疫功能
硒缺乏會伴隨著免疫能力喪失。適宜硒水平對於保持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是必需的。硒在白細胞、脾、肝、淋巴結等所有免疫器官中有極高的含量,研究證明補硒可提高宿主抗體和補體的應答能力等。
3.#提昇生育能力
硒是長久以來被畜牧產業認為是能夠成功使家畜繁殖的必要元素。自然流產也與硒缺乏有關係,補充硒可以預防早期流產。研究發現,懷孕前三個月流產或是習慣性流產的婦女,其血中硒含量都過低。
硒對於男性的生殖力也很重要。硒對男性睪固酮生物合成,#以及健康精蟲的形成與發展是必要的。如果體內缺乏硒,會造成精蟲出現結構性的異常,連帶導致精蟲活動力降低,以及尾部容易斷裂,影響受孕的機率。精子生育力會降低,使胚胎發育不良甚至產生畸形。胚胎及胎兒缺少硒,抗自由基的能力減弱,自身保護機制也會降低,造成胚胎發育受損。
4.#增強男性精子動能
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精子細胞裡的硒含量特別高。持續性的研究則顯示,男性所服下的硒,有25%到40%集中在生殖器,也有許多國際知名大學研究都證實,硒確實擁有增強精力和性機能的功效。
另外,中國大陸醫學分析現代人缺硒有五大原因:
一、環境缺硒,許多地區土壤缺硒,導致低硒植物的產生,造成低硒水平食品食物鏈,從而引發人體缺硒
二、環境污染,由於工業污染、酸雨等原因,大量的二氧化硫會與硒化合物反應,不利於植物吸收。
三、飲食結構不合理,影響人體對硒的吸收,高脂肪食物、隨意飲食造成人體硒吸收量下降並降低硒的抗癌作用等
四、是 #長期大量飲酒、盲目減肥、上網過度等不良生活習慣可導致人體缺硒
五、是中老年人對硒的吸收能力差、消耗多。人體補硒應根據對身體微量元素的檢測結果,遵照「缺多少硒補多少,不缺不補,食補為主、藥補為輔」的原則。
===============================
其實鵝蛋為何不如雞鴨蛋暢銷? #鵝蛋蛋白太硬 #鵝蛋蛋香不如雞鴨蛋
但一顆鵝蛋平均有雞蛋4.5顆大,通常婦女吃不完,還會給先生吃,剛好夫妻倆都補(有點不好意思,早年韓總確實可能大量飲酒導致不孕)
所以韓總夫人佳芬姐當年吃鵝蛋,既補充菸鹼酸與硒,韓總也補充了菸鹼酸與硒,難怪高齡又生了3寶,2個美1個帥。
===============================
#死韓黑不要以為看到上面就撿到寶
#韓總當市長後就很少喝酒了請陳瓊華與無良韓黑別再造謠
#陳瓊華再造謠別怪福編記憶力好來歷史回顧
================最後
㊣有很多知識份子以為毛澤東仍是中共最高標竿,錯了,鄧小平才是。因為毛澤東給了中共政權,卻給了中國滿目瘡痍,但鄧小平卻真正開啟中國晉升世界列強之路。
幻想習近平倒台也不必了,除非鄧小平時代最後一位在世元老宋平拍板說習近平做不好,習才有倒台可能。甚麼?不知道宋平是誰?那你們整天自以為熟悉中共,分析中共,在說好玩嗎?
一般人或許不知道宋平,但中共有一定層級的一定知道,因為他很謹慎,很瞭解自己早該不問世事,但他是唯一一位仍在世有資格詮釋鄧小平看法的人。那些裝專家的河井術士們,看到後能悔改善莫大焉。
#不知道宋平與事蹟的自己去餵狗
別把1947-1949同時打趴 老蔣與美國共和黨政治聯合的政治團體想簡單了。
土壤肥力檢測 方法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土壤地理學
在大自然裡,大約要花上500年的時間才能生成2.5公分厚的土壤,珍貴的天然資源卻在腳下任人糟蹋。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有機質是土壤肥不肥的關鍵。因超過半數的有機質是以碳的形式存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在製作全球的土壤有機碳地圖,了解全球土壤狀況。
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但有機碳地圖製作小組向《上下游》記者表示,台灣仍可遞送相關資料,一起拼湊完整的全世界土壤地圖。
全球1/3土壤退化,每年流失240億公噸
聯合國統計,全球有1/3的土壤退化、每年流失240億公噸的土壤。工業活動、過度使用農藥和肥料、畜養牲畜的廢棄物,乃至家庭使用的塑膠都會污染土壤,問題嚴重但關注有限。為數不多的大型調查揭露令人憂心的數據,美國有上千個土壤污染地點,澳洲有超過八萬個,近兩成的中國耕地土壤遭污染。印度有七成的耕地土壤退化,平均每公頃每年流失16公噸的土壤。
為了讓大家警覺土壤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12年開始推動「全球土壤夥伴計畫」(GSP),訂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每年的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並於今年6月初在羅馬召開第7屆全球土壤夥伴大會。
靜默的土壤是活物,10公克有超過百萬種的微生物
土壤靜默無聲、不輕舉妄動,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但土壤是活物,會生養繁殖、消化呼吸,還持續改變溫度,提供植物所須的養分、水與礦物質,也是無數小動物、昆蟲與微生物的家。10公克的土壤中,有上百億的細菌,超過百萬種類的微生物。地球上有1/4的生物活在土壤,低頭觀察,會發現腳下不起眼的土壤是生機蓬勃的「地下社會」。
「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食物。」多位與會者不約而同表示。全球的農業生產在過去二十年成長了三倍,然而,近年來一些田裡長不出作物了。
複雜的生物多樣性讓土壤有韌性面對氣候與病蟲害的威脅,但化約式的農法在採收時也帶走了土中養分,久而久之成了不毛之地。補給的化學肥料是單一的化工產品,很難重建土壤豐富多樣的有機質。
沃土變沙塵,美國「骯髒三〇年代」的教訓
1930年代,美國經過數十年的麥田榮景,犁耕頻頻的裸露土壤死氣沉沉。久旱不雨後黑色旋風呼嘯,中西部大草原上歷經數十萬年才形成的沃土,化為沙塵,飄上天空,像鋼刷的沙塵暴席捲麥田,甚至颳到了位在東岸的紐約、華盛頓。農民不只失去了莊稼,更失去賴以維生的土壤。面積超過十個台灣大的農田成荒原,這起大地悲劇,促成美國在1936年通過《土壤保護法》。
美國文學代表作《憤怒的葡萄》勾勒了耕地荒蕪後農人的絕望,可是「骯髒三〇年代」的黑色風暴(dust bowl)教訓像塵土一樣隨風而逝。位在非洲東南部的馬拉威,農民在政策鼓勵下都用上了象徵現代化的化學肥料,平均每公頃農地施了160公斤的氮、磷、鉀綜合肥料,土壤沒被養肥,反而瘦巴巴越來越不健康。
糧農組織前往馬拉威實地調查發現,從2010到2017年,這個內陸小國將近半數的農地土壤退化,氮和有機磷不足以提供作物足夠的養分。出乎當地農民意料的是,肥料是導致土壤貧瘠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骯髒三〇年代」席捲德州的沙塵暴(出處:wikipedia)
不管慣行或有機,錯誤的施肥讓土壤變瘦
全球土壤夥伴計畫秘書長瓦嘉斯(Ronald Vargas)指出,「為了補充土壤的養分,幾乎所有的馬拉威農民都用了化學肥料,但使用不當,大約四成的土地酸化,讓土壤流失的情況雪上加霜。」土壤流失又帶走了3%的化肥,落入惡性循環。
瓦嘉斯表示,綜合肥料管理方法(IFSM)結合化肥、有機肥和石灰、磷酸岩(rock phosphate)可以恢復土壤的肥力。「關鍵在於,要有政策支持,傳遞這些資訊,教導農民。此外,政府也需要建構一套容易取得的全國土壤資料庫。」糧農組織在馬拉威調查時,也訓練了一批當地專家,寄望現代化的科學研究方法在當地生根,長期觀察與分析土壤變化。
不靠化學肥料,馬拉威牲畜排泄物含有的氮、磷、鉀就足以重振土壤肥力,當地也有六成的農民使用有機肥料,可是品質良莠不齊又缺少專業輔導,無法對症下藥。和仰賴化肥的慣行農法一樣,偏廢的有機農法也會荼毒土壤,破壞有機質和微生物原本充滿活力的相生相剋動態均衡。
過量的化學肥料導致水源優養化、土壤鹽化並累積重金屬。來自動植物的有機肥料呼應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但錯誤施用同樣留下後患。糧農組織指出,已經有不少研究證明,由牲畜排泄物製成的肥料含有重金屬、病原體,打在動物身上的抗生素也滲透到土壤。
泰國推農民養土冠軍,印度流動實驗室到田間測土壤
泰國農業發達,但也面臨土壤退化的威脅,沿海土壤嚴重流失。防制的難度不僅在於土壤的構成複雜牽涉到化學、物理學與生物學,還在政策的設計與落實,即使科學研究到位,資訊經常無法順利傳遞給農民。
泰國政府推出泰王國際獎章,每年選出養土高手,頒發獎金,去年由孟加拉的農民團體奪冠。在泰國境內,政府還推動「農民博士」計畫,選出愛護土壤的「土氣」冠軍農民,加以培訓後,由農民教農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傳遞養土的知識與技能。
為了協助農民了解土壤狀態,印度研發了便於攜帶的檢測儀器MRIDAPARIKSHAK,流動式的小型實驗室深入田間服務。與正規實驗室的大型儀器相比,MRIDAPARIKSHAK的準確度達九成,能夠檢測酸鹼度、電導度、有機碳、砷、鉀、磷、硫、鋅、鐵和硼等,然後由專家依檢驗結果推薦適當的肥料。
鄰國背景雷同,跨國合作從區域開始
世界各國的土壤狀態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一樣,關於土壤的研究、立法與執法也有極大的落差。一些土壤退化嚴重的地區,像是馬拉威偏偏缺少研究的資金與技術;泰國雖意識到問題但心有餘而力不足,位在曼谷的中央政府對偏遠鄉村鞭長莫及。
相較之下,歐盟不只在科學研究上領先,也逐步落實為政策,建立了跨國的土壤資料庫。位在荷蘭的「世界土壤資訊中心」(ISRIC)蒐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料,繪製全球土壤含有機碳(soil organic carbon)程度、含水量、黏土分布等數位動態地圖,並採用開放軟體的架構希望吸引更多政府和團體參與。
區域合作是保護土壤的重要步驟,因為鄰近國家的背景條件接近,相互交流的知識能夠發揮加倍的效應。位在曼谷的亞洲卓越土壤研究中心(CESRA),已經有日本、韓國、中國、菲律賓、越南等24個國家加入。
糧農組織繪製全球土壤地圖,台灣也可以參加
糧農組織指出,保護土壤的技術大多已經存在,推動的障礙主要在政策面。目前少有國家針對保護土壤制定專法,多數是在環保法規中管理。
為了建構全球治理框架,糧農組織在2017年推出「可持續土壤管理自願準則」,呼籲各國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促進土壤的養分均衡與循環,防止土壤鹽化、酸化、污染、板結、增加土壤的生物多樣性等。
土壤還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機碳儲藏庫,因為耕犁造成的碳流失,降低了土壤的養分,也加劇了氣候變遷。有機質是土壤肥不肥的關鍵,而超過半數的有機質是以碳的形式存在,糧農組織正在製作全球的土壤有機碳地圖,了解各地的分布,也傳遞保存土壤中有機碳的知識與技術。
部分國家不願意提供土壤的細部數據,因此是依照糧農組織編制的操作手冊自行製作後,提交該國的土壤有機碳地圖,糧農組織檢視後彙整為全球地圖。台灣雖非聯合國成員,但有機碳地圖製作小組表示,仍可以遞送相關的資料,一起拼湊完整的全世界土壤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