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之城】
人生行走至今,與人的緣分由濃烈至淡薄已是意料中事,濃情蜜意隨著時光跌宕終歸冷涼如水,不必言語,連社群網站上的每一個按鍵、無心留下的話語,都足以毀壞一段關係。封鎖、刪除好友,輕而易舉,世界之大我們不必相見。只是從未想過與生育自己的母親也會遭逢此決裂,對於世界的看法不再一致,覺得自己足夠成熟、可以拋棄原生家庭了,有那樣的自信。自在母體之後分裂的不僅是細胞與核,更像是人生之路的分裂——不要過那樣的人生。自小開始,就這樣告誡著自己,離家,離開關係,離開命定的輪迴。
高中畢業後,與母親分居兩地,我嘗試自食其力生活,不仰賴家中的生活費,打工、家教,攢下錢來用以支付房租以及日常開銷,倒也過得去。只是母女之間總是無語,偶爾跳出來的通訊軟體視窗,已是最大的問候,隻字片語回覆,或一紙貼圖,便聊表言語。取而代之的是母親每個月的包裹,透著寒氣,多半沉甸甸的。送貨的那日我會守候在家,待門鈴響起,自宅配業者手中接下拆開,努力將包裹裡的食物整齊地分門別類,塞進凍得死硬的冰箱之中。
冰箱之前,是生靈的死亡、也是未來一個月賴以為生的食糧。
我與母親是用這樣的方式溝通著,透過肚腹,如同張眼未明的時期,透過臍帶餵養著成長。
________第一個包裹
常常先是全雞以及滷肉、再是雞腿排跟豬腳,分批裝袋在包裹之中,用層層的塑膠袋以及橡皮筋綁起,堅硬如磚,在外頭以簽字筆在紙上寫下內容物以及烹調方式,再用透明膠帶層層黏上,權充護背,不讓濕氣混淆了字體。
雞腿排:已熟。煎、烤都可。
全雞:可煮雞湯。
(旁邊附上一包香菇乾貨,記得泡開)
豬腳:熟。
雞腿排跟豬腳我初嘗便覺得好吃,在準備便當時,平鋪在米飯上,旁邊放上燙好的青菜,到工作地點微波一吃,便驚異於母親的手藝怎麼變得這樣好。
直到一次返家,才知道兩者的由來是什麼——她到樓下的便當店點了便當,把雞腿排跟豬腳另外收攏,自己逕行吃著便當的白飯跟配菜,邊說著:「他們的雞腿排很好吃。」——這就是雞腿排跟豬腳的由來,包裹裡一袋可能有十片雞腿排,只要稍微加熱就很好吃,每次入腹,我總會想起母親吃著便當的背影。
我喜愛著日常的便當,就算是在外覓食,也總是對於有多樣菜料以及主菜可供選擇的快餐店傾心不已,螞蟻上樹、清炒高麗菜、糖醋排骨、蒸蛋,一樣一樣家常的口味,像是在複習著過往的吃食。
偶爾包裹裡會出現全雞,每次只要一見著雞頭,都讓我頭疼萬分,生冷的一隻雞,雞爪塞入腹中,雞頭已經斬斷僅剩脖子,但那完整的形體依舊令我不安,「這是一個生命,」這樣的想法會更加強烈,雜食者的兩難,一旦選擇食肉,便必須面對殺生的事實。有幾次我會拎著冰冷而堅硬的雞到鄰近市場,央求攤販替我肢解開,好做其他的雞肉料理;但事實是,我最擅長的還是把整隻雞放入電鍋,加入乾料香菇以及開水,按下電鍋開關,蒸煮上一個晚上,隔日醒來,便是一鍋黃澄澄、雞油飄香的香菇雞湯,配著白飯,吃上幾天,是熟悉的味道。
至於冷凍包裹,夏日初到時通常是芒果青,母親到南方的屏東打了芒果,做了數十袋、自行削皮、加入冰糖與鹽,徒手把芒果都處理完,弄得手全數脫皮。把芒果青包裹在塑膠袋之中,凍得堅硬,寄給我滿滿一箱、數量繁多,然後再囑咐我不要吃太多,像是一場詼諧的喜劇。
若是端午節時,便會收到肉粽跟菜粽,粽子旁附上的花生粉跟醬油膏有著碗粿店家的名號,想必也是在某次外食時囤下的,只為了附在包裹裡,與粽子一起。
包裹清空之後,留下來的,是一個月滿滿的腹足。
________第二個包裹
母親常去超商,買些涼水以及生活用品,收集點數比我還熱中,但不是為了那些眼花撩亂、五花八門的贈品,而是在集點卡背後羅列的、集滿點數後買一送一的特惠商品。
只是她總忘記兌換期限,苦心收集的點數常因此浪費,我久久返家時,見她從錢包裡拿出點數,視力不佳的她無法辨別上頭的小字,我定睛一看,才知悉已過了兌換期限,忍不住氣得念她:這樣辛苦收集的成果,怎麼會忘記。其實生活裡多有磨難、令人分心之事,回頭想來,也覺得因這樣就生母親氣的自己十分可笑。
不知不覺地,我只要看到超商的點數活動,就會想起這件事,自己有時候也會囤起點數來,並努力端詳上頭買一送一的商品。當所謂的月光時,我也會拿著便利超商的點數換得幾件買一送一,可能是泡麵、飲料、或是牙膏;而櫃台的另一頭,也是一樣的女孩,抱著同樣口味的四碗泡麵,跟店員核對好兌換張數,拎著戰利品返回居所,繼續日常的戰鬥。
深夜的便利超商總是有些寂寞的氣息。夜裡止不住飢餓,下樓買了微波食品,店員久戴隱形眼鏡的雙眼布滿血絲,氣脫委頓地刷著條碼、按著微波爐面板,鮮少交談,甚至許多時候在櫃台前欲結帳時仍不見店員人影,待了幾分鐘,才見到店員悠悠地從補貨的倉庫走出來,拿起商品。
城市裡的人生活在喧囂裡,卻總是寂寥,異化的生活方式,總是外於自我。夜太靜的時刻會忍不住拿出手機,企望尋得一些聲音、一些慰藉,但總不好意思打擾人,只敢打出幾個字,把對於家、對於人的依賴,化作電波,成為手機裡的包裹。
「媽:包裹收到了。謝謝。」
只是簡單幾個字,卻總是難以按下發送鍵。
________第三個包裹
把自己穿進最好的衣服,不想流露出失敗的模樣,無論是在課業失敗、在生活失敗、在感情失敗,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確確實實地失敗著,都還是有著不願被發現的倔強。
南下的列車,是於二○○八年完工的台灣高鐵,結合日本新幹線的工法,讓返家看似輕易了一些。帶著吉田修一的《路》,在高鐵上坐好靠窗的置,返家的速度變得更快,甚至快得讓自己都還沒調整到適宜故鄉的狀態,就得局促地下車,聞著熟悉的、南部特有的熱氣。每一次都不想再離開,卻也總是無法久待,在兩地之間拉扯著,原鄉與他方擁有各自的美、各自的難堪。
故居早已經不在了,應該說那裡已成陌生的居所,手上所持有的鎖匙再也打不開那扇門,「賣掉了、賠掉了。」
失去生長了十數年的家是容易的。轉往城市的另一頭,租賃空間大小中等的大樓公寓,重新經營生活樣貌。但日子並沒有因此更好過,母親依舊持續著每日工作,無暇照料家,但也依舊會在我返家之時,換上整潔的床單、把床鋪好,備好睡衣褲,當我不在的時候,那就是她的衣褲,這只是短暫的借住。
因為她知道我不會久留,假期結束後又是北返的時刻,那時她會在行李箱裡塞滿水果、滷菜、調味品,讓我一路拉著往北。以遠離家的方向,把自己作為宅配人員,帶著這樣的包裹,返回人們都望向同一個方向的城市。在那裡,也總是有家屋拆去、廟堂毀棄,推土機填平的更多是我輩對於生活未來的想望:此生是不可能覓得永久的處所了,注定流離遷徙,在他國、在邊界、在城市的暗面。伴著失去居所的人們,其實我們也沒差上多少,只是上輩子可能多累加了點僥倖。
我們越來越像,卻越來越少交談、見面,時間摧人至今。
每個月宅急便的送貨員按響門鈴,整座老公寓都為之震動,在夏日裡散發冷凍霜霧的包裹居於懷中,紮實沉重,在拆解過後加入廚房一角堆疊起的包裹紙箱,彷若是另一種形式的牆面。
一南一北,我們過著相同的生活模式,為了支付居留此地的租賃金額,日復一日的埋頭工作;對彼此關愛卻鮮少言說,總得要用層層紙板、報紙塞滿紙箱,掩藏包裹在其中的真心。城市往邊陲占領蔓延,比鄰的建物高高築起,所賃居的老舊公寓逐漸被包裹得不見天日,生活越走越往暗處去。
每一次隨著包裹寄來的紙卡,被我摺疊得越收越小,熟悉的字句,期待有一天鋪成返家路徑,將自己運送回去,只是外頭的目的地位置早已模糊不堪,真要返回故居,也不再有屬於自己的棲身之處。
「敬啟者,世界太大,我無處可去。」
從母親溫潤的子宮降生於此,換過幾次住所,卻依舊是被這個世界包裹著。包裹中有著母親巨大的愛以及善意,同時也透出濕冷的寒氣與堅硬。在此城中,宅配業者與鐵路持續遞送著相貌與形體相似的包裹,與此一世代所能擁護的人生樣態。
土 庫 便當店 在 台東製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65日計劃】 No. 345 #台東生活
上周日,帶著 #台東大學新創見習 的學生們,走訪市區的街道,聊聊老故事,也實際體驗採編工作。
集合點在大同路上的 #楊記地瓜酥,老店為振發伯起家,在資源匱乏的年代,油與糖是高單價的原物料,他將地瓜削成極薄片,油炸後淋上麥芽糖,地瓜酥於是誕生。後來,美食節目的報導,讓楊記名聲如日中天,奠定人氣名店的基礎。
_
繞到了 #中華電信 對面,有個 #地基很高的停車場,圍牆上的彈孔,是這座城市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痕跡。
沿著大同路,告訴孩子們眼前的外科診所是過去 #台東富人賴阿傳 的倉庫,曾經改為戲院,然後現在成了「#東和外科」。這間外科診所有個特色,就是進來幾乎都會挨針,而且 #還一定要打屁股;我阿嬤就超愛東和,因為她認為有打針才是有看到醫生。
接著是遊客最愛的 #藍蜻蜓炸雞店,也就是 #城中城建案 的所在。舊址台東鎮公所搬遷後留下這塊精華土地,可以說是那年代最頂級的建案,後來遇上房市經濟泡沫,底下空間成了 #電子遊藝場,鄰近的商家也大多再無營業。
關於 #台東的速食店誰是現存最久 這件事情,我問藍蜻蜓戴老闆,他說 #小亨利便當店 轉型前,是最早開始賣炸雞的。但小亨利老闆說:「怎麼可能?他比較早啦!」兩人都說對方才是最早的,真是相當謙虛的辯論。
轉個彎,我們到 #光明路。這條路以前也是繁華非常,#醫生館、#布店、#賣襪子的、#蛇肉…甚麼都有!從早到晚,從雙黃線到騎樓內,整條街燈火通明;後來經過取締,攤商離開後,加上舊火車站遷移,人潮也散去。
接著,我們帶著這群花樣年華的孩子們,來到當年台東縣購衣的唯一時尚大道。踏進這條街,像是走入被封存的舊時光隧道。對於美好年代的眷戀,都被收在這兒,儘管物轉星移、人事已非,仍倔強地對抗著那些不可逆。這是和平街,過去的百貨大街,現在的女人街。
這裡的故事,有過單天營業額可以買一棟透天厝的經濟奇蹟,也遇見被偷貨,霉氣也順道被偷走的幸運超人;我常常笑稱這一區的人,過去的錢包都是大件麻布袋製成的,要存款還得銀行員工帶著點鈔機來收錢呢。
最後,我們停留在幾十年歷史的「#建新鞋店」。穿著時髦、戴著墨鏡的 #翁月娥阿姨,很開心有年輕人的到訪。她說自己年紀大了,兒孫們也有自己想做的工作,所以店內已經不再進貨。
環視一圈,架上留存的零碼鞋相當復古,全是台灣製造的品牌也是另種特色。外公的愛用貨「#萬年拖鞋」,現在只剩男款一色還生產著,依舊相當耐穿;大金剛、好漢牌也都還找的到;而父親蜜月時穿著的「飛鷹」夾趾拖鞋,店內同樣有貨。
穿梭這些街道,真的很慶幸回家了,得知這些故事彷彿又重新認識了台東一遍。原來,長大以後,
才
真
正
成
為
了
台
東
的
孩
子
。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土 庫 便當店 在 人妻拉拉失控人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們小雲林裡面的小小土庫
一向只有便當店麵攤跟手搖飲料店開得起來的地方,最近竟然一口氣開了兩家蠻有樣子的咖啡店
鐘錶行老店新裝修很合我胃口但怎麼沒有內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