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美術館?文創選物店?】
文創旅店承億文旅創立以來,推廣台灣在地文化不遺餘力,除了全台各分館空間中融入當地文化元素,旅店大廳皆設有台灣文創品牌策展,宛如小型美術館。
藉由每季嚴選在地品牌、設計,與不同的新銳藝術家、在地職人合作展出,用雙向式展覽與旅人分享在地藝術特色。近期,承億文旅分別與 臺灣手藺-台灣藺草學會、 FERN ONLY 只有蕨 生活家飾 、 紙妍 JRYEN + 禾沐 Homu、 Pontea 椪茶 來好 LAI HAO 台灣風格選物及 Good Form‧好造形 合作展出,期盼讓藝術融入旅行,讓更多旅人見證台灣的設計力,也實踐「飯店即是美術館」的文化美學理念。
#不讓這項手藝消失台灣
承億文旅與來自苗栗苑裡「台灣手藺」合作,推廣傳統的藺編工藝;日治時期的苑裡地區,家家戶戶都在製作藺編品,但隨著社會工業化,塑膠品漸漸地取代藺編,也促使產業逐漸凋零。
十多年前,苑裡在地居民為了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自組「台灣藺草學會」,致力於保存、推廣藺編工藝,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已有數十位藺編工藝師重拾當年的技藝,更成立了工藝品牌,期盼賦予傳統工藝新風貌。
#台灣全世界百分之87的蕨類家族 !
承億文旅-墾丁雅客小半島則與土地植物系質感品牌聯手策展,策展緣由來自台灣島嶼孕育著四億年的古老植物,更擁有全世界87%的蕨類家族們,「只有蕨FERN ONLY」運用其優勢,以蕨類打造成生活家飾品牌,以呈現植物的細膩質感為主題,搭配東方水墨以及虛實意境之元素。
獨立插畫品牌「椪茶PONTEA」作者設愛動、植物,畫作主要圍繞在生活中的貓與植物,以柔和色調呈現,讓人備感療癒。
#復古得很新潮
承億文旅台中鳥日子與「禾沐HoMU」合作以純手工製成木頭家居品,透過職人用心體會台灣的溫度,再融入商品設計中,從細膩之處傳遞溫暖。
承億文旅淡水吹風攜手「來好Lai Hao」設計品牌,主張新舊融合、台灣再生,「來好Lai Hao」在現代與傳統、新潮與復古之間,以台灣為初心,重新定義台灣文化,並展現島嶼熱情。
#喜歡磨石子來這裡
「Good Form好造形」是一群喜歡發掘不同的物料的職人,以傳統手作工藝,經過多道繁雜的處理過程,讓物品成為有層次感,卻實用、耐用,並在承億文旅花蓮山知道飯店大廳推出快閃展覽。
#入住可加購台味文創小物
承億文旅推出「承億選物住房專案」,即日起至8月31日止,凡入住旗下分館,即可用選物加價方式,享受美好旅程之餘,更可獲得承億文旅與藝術家策展的嚴選商品,包含茄芷袋、鐵窗花磁鐵、藺編飲料提袋、磨石杯墊…等具台味的特色文創商品。
#BeautiMode #文創 #旅館 #台灣文化 #手作
Hotelday+ 承億文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0的網紅李鼎,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有想過 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嗎? 或者,你有想過,你能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嗎? 冬天要去夏天去過的地方 這篇文章 收錄在 時報出版的 #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 三十位名人他們跳脫傳統的行程規劃和旅行建議,不僅用心體驗在地文化,也以新的觀點來定義,不同於一般走馬看花或熱門景點的推薦,用不同的角度來觀...
在地文化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天早上雲林的鄉親來到立法院開記者會,討論最近中南部淹大水,雲林農損嚴重。在極端氣候這件事情,海島台灣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但都市人常常無感。我在雲林常聽到當地告訴我;連年高溫、旱澇交替,海岸線倒退,珊瑚白化,特別是農漁產的損失,像是文蛤、牡蠣變小、蜂蜜歉收、稻米不結穗、花生變小顆或空包彈…等。看著青農細數著農產品泡在水裡,太陽曬後,全部爛掉的畫面,令人感到既心酸又不捨。
下午我來到雲林科技大學拜訪數位媒體系的張文山教授,一個從都市到雲林科技大學任教的老師,他說;到底地方居民關注甚麼?渴望改變些甚麼?為了凝聚在地資源,他成立「竹巢學堂」,不要看「欠缺的」,看到「還在的」。
我們彼此分享永續報告書在政黨與大學的社會價值,他提倡「大學社會責任」,「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地方創生不是用講的,也不是用寫的,是居民主動求變,在地方自然生長出來的。
張老師帶著學生實作,產官學理念;持續一件自己認同的事情超過十年以上,那就是信念,舉辦「光點小聚」重新讓竹山小鎮活起來。我們一起規畫著未來在樂頑的「百工茶聚」,將有一個結合在地產業,年輕學子,與百工百業聚在一起,共同討論在地文化,在地發展,讓更多元的可能持續的發展。
張教授告訴我地方創生的定義:
沒有文憑,就靠能力;沒有能力,就靠熱情!
沒有熱情,就靠自律;沒有自律,也還有骨氣!
在地文化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祈禱疫情能持續趨緩,讓我們作好防護措施,出外透透氣吧~~(減少群聚還是很重要的)
有機會,去台南認識一下#錦源興!
----
既傳統又現代 錦源興文創說出你的在地生活
文 / 咖啡貓
錦源興 Gímgoânheng
本節目摘錄於「藝論紛紛」
收聽由此去 http://www.goodnews.org.tw/content.php?id=1653265
2019年,台南百年布莊「錦源興」在第四代經營者、人稱「小老闆」的楊子興的規劃下,搖身一變為兼具「人文與時尚」的文創品牌,楊子興不只透過設計專長,創作「城市圖騰」印花產品,也積極透過展覽、演講、音樂創作,說台南在地的故事,其理念「以在地文化為經、創意美學為緯」,傳遞出第一代經營者的職人精神。
趁記得的時候 多說點故事
楊子興在一次京都旅行中,發現當地有不少知名的百年老店,其細緻的人文風景及文化品牌的形象,讓走在京都街道的子興,想起兒時記憶中、外婆家的布莊老店,那是間誕生在日治時期的布莊「錦源興染物工場」,為廿世紀台灣南部重要的布料供應商。儘管布莊老店早已在2012年時歇業,子興卻開始想著:「有沒有可能透過自己的設計專業,為這個曾外祖父打下的天下,盡一份子孫的心力?」他繼續說:「其實我並不是抱持著”想要復興家族產業”的偉大情操,我只是單純認為,家族曾有個令人佩服的歷史故事,如果後代無人傳承或加以論述,曾有的美好、恐怕會消失在時間洪流裡。
化不開的家族情感 百年布莊不再只是布莊
曾由外婆照顧的子興,記憶中模模糊糊地有著「外婆帶我去舅公家玩耍」印象,舅公的家,就是錦源興的所在地。儘管「錦源興布莊老店」,沒有太具體地存在子興的記憶中,但彷彿是種家族情感的召喚,他在多年後重新拿起「錦源興」這個名字,並以全新領域「印花設計」開啟錦源興於21世紀的嶄新之路。
品牌設立初期,畢業於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室內設計組、成功大學產業設計研究所的楊子興想著:「能否以當代的文創設計、跨越時空與1923年誕生的錦源興對話?」北漂數年的他,於2018年底重回台南老家,展開一連串的家族訪談,慢慢建構起「錦源興」的故事與精神,並將百年布莊「錦源興」轉型為以文創為主的設計品牌,同時創立「錦源興空間」藝廊,策劃多種不同類型的展覽、發行文宇刊物,甚至期待推出錦源興舞台劇等多元的表演藝術作品
「感受在地美好生活」品牌精神
起初思索錦源興的品牌精神時,子興想起「感受在地美好生活」是句挺有質感的說詞,這句話也潛移默化地發生在每個細節。他說:「我認為所謂的文化,並不是交由官方所定義的”文化”才能稱之,對我來說,”蒼蠅拍”可能也是個文化、台南的”水果店”也是種文化⋯⋯」慢慢地,每年在台南過冬的黑面琵鷺,成為子興設計筆下的「千鳥」、日曬充足口感獨特的關廟麵⋯⋯都成了子興的創作素材,當這些看來稀鬆平常的圖騰化身為充滿個性的文創產品,不只道出了錦源興的品牌精神,甚至也激發了鋼琴演奏家何宣恩的想像,成就了「台南印象專輯」。
全球首張「印花X鋼琴」跨界創作專輯
台灣被稱為是「手搖杯的天堂」,鋼琴家何宣恩透過「珍珠奶茶」一曲,以裝飾音展現烹煮珍珠時,珍珠浮上水面的愉悅心情;結合台灣民謠「天黑黑」及「白鷺鷥」謬思的「千鳥」一曲,提及黑面琵鷺每年在台南曾文水溪口度冬的情景。子興憶及起初和宣恩構思專題主軸時,中文名稱「台南印象」是挺早就作的決定,而「HOMESICK」鄉愁一詞,曾放在英文名稱的考慮範圍內,不過後來他們左思右想,最終期待這是一張能鼓舞及陪伴人心的作品,最終定調為:『Memories of Tainan』,欣賞「台南印象專輯」樂曲,你會理解子興口中所提的「感受在地美好生活」的精神。
基督信仰帶來的兼容並蓄
仔細端詳錦源興的LOGO,乍看下為「井」字號,但從不同角度有幾個延伸意義,如井字號,代表經緯線的交織,比喻著布的紋理姿態;「井」這個設計圖騰,相似與「興」字的簡寫;仔細往LOGO一看,一個驚嘆號躍然於眼前,代表著新時代的錦源興,是以創意翻轉家族故事的文創品牌;我們更發現,此圖騰融合了好幾個十字架,錦源興第一代創辦人,是台南看西街教會的會友,基督信仰也是這個百年布莊家族極其重要的前進力量。「家中長輩對我這個晚輩所作的決定,大多全力支持,我想這和家族長輩們大多是基督徒、心胸寬大有關」走過開創初期的自我懷疑與探尋,子興不斷為錦源興尋找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我彷彿看見子興向錦源興創辦人外曾祖父張相先生在揮手:「阿祖,謝謝你創立了錦源興,現在讓我繼續來說在地的故事!」
圖一 錦源興第四代經營者楊子興與其設計的印花創作
圖二 充滿故事性的錦源興文創品牌LOGO
圖三 台南印象專輯古早味的平面設計
#本文刊載於佳音廣播月刊2021年7月號
在地文化 定義 在 李鼎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你有想過
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嗎?
或者,你有想過,你能自己一個人去旅行嗎?
冬天要去夏天去過的地方
這篇文章
收錄在
時報出版的 #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
三十位名人他們跳脫傳統的行程規劃和旅行建議,不僅用心體驗在地文化,也以新的觀點來定義,不同於一般走馬看花或熱門景點的推薦,用不同的角度來觀看這塊我們熟悉的土地,一起細細品味台灣的質樸動人。
這些私房景點、記憶感動,以深度的、細緻的、慢遊的旅行,和全新的視野,帶領大家體驗自然的、文化的、在地的、活力的台灣,看見台灣的美麗與感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3310
選擇今天為你朗讀這篇文章
不止鼓勵你旅行
也希望
因為旅行讓你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第一集「京都寂光院」:
https://youtu.be/k19qDF9a80g
第二集「斷不了_第一篇章:#確定想愛」:
https://youtu.be/T7m1-JxUgY4
第三集「斷不了_第二、三篇章:#在一起,#這才是重點」:
https://youtu.be/-Brce9XRgzk
第四集「#斷不了_第四、五篇章 #在金閣寺遇見那個人、#毀滅與重生」
https://youtu.be/y6jzB3NumaI
第五集「成英姝的冷」
https://youtu.be/02yzRhZ6xgg
第六集「螺絲狗愛上愛情海的魚了」
https://youtu.be/h279TnV1gG0
第七集「冬天要去夏天去過的地方」
https://youtu.be/dXeo5QscPbU
在地文化 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程仁珮,1983年生於台灣高雄,當代藝術家,創作形式以表演及參與、計畫式藝術為主,媒材擴及攝影、錄像與表演,主題以關注食物為主,並探討在地文化風土與自身文化差異。
至今展演作品計有《餐桌上的小旅行》、《似曾相識的食物》、《Room1702》、《看不見的虛線》、《藝食之間-玩藝兒》、《今時直到永遠》、《秋月》、《無法剝離的關係》、《晚餐》、《混種現場-彈彈》、《UNE JOURNÉE DE LA VIE》、《關亭來了!戴紅瑁來了!張家鴻來的!魯芳來了!》、《膚慰》、《超身體》、《凝結與分化》、《Smooth》、《耳道》、《藏》等,場所遍及台灣台北、台南、高雄以及菲律賓Cubao、法國巴黎各地。
在法國,越南和菲律賓多次駐村經驗中,程仁珮針對各地飲食風俗提出許多展演計畫,聚焦於飲食文化和歷史記憶,經由訪談蒐集日常口述歷史,從生態環境與人文議題兩方面研究飲食文化在當今時代裡的姿態。
其飲食研究創作所探討的飲食文化層面,不單局限於食物或料理,更多是飲食文化背後的構成因素,如:物產種植,食材運輸,食品加工,產業歷史,政治性食物,民族遷徙等項目,試圖以視覺藝術,描繪飲食在文史中的樣貌。
2014年於法國巴黎展開與陌生人進餐的長期計畫《你的料理我的食譜》──公開邀請任何人和她享用免費的一餐。程仁珮會依據自己的想像去做一道受訪者想吃的家鄉料理,最後再與參與者一起對照其中差異。
2017年發展至今的《食譜演化運動》系列,則是透過「採訪─料理─攝影」三階段式方法進行,先是田調外籍新娘故事,其次將她們的經驗客製為專屬食譜,並實際做出精緻美食,再加入她們提供的個人物件,拍攝為照片,且在照片之後以文字記述新住民的故事。程仁珮意圖憑藉藝術形式的演示,打開人們對食物的不同想像,不僅僅侷限於既定習慣與制約口味,更能增進對他者飲食與文化的多元認識。她對食物與藝術的熱情,無疑帶著打破定義的壯志。
現於忠泰美術館展出的《食譜演化運動》,以懸掛方式呈現,並有多彩燈光照射,脫離牆面的相片亦含寓意,一方面導引觀者看見照片背後的人生故事(亦即,食物與人生是無可分割),一方面也具象化了異鄉人不落地生根的飄浮感。
相關新聞
https://goo.gl/24Dz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