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隨便講講,你隨便聽聽
-
心血管疾病,
有先天,也有後天,
有基因較容易或較不容易發生。
但不論是先天還是後天,
下列情形都會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
1. 飲食
2. 缺乏鍛煉(很多層面)
3. 飲食和鍛煉的組成有問題
-
大至上整合一下:
因為攝取不均衡、過多的熱量導致進>出,
因為缺乏或完全沒有規律的鍛鍊,加劇進>出,
那些「多出來的熱量」、「無法負荷的食量」、「極端的口味(例如鹽份)」等,逐漸使身體失去原有的調節力而能量調度逐漸出現問題(尤其無規律鍛鍊而越來越糟)。
-
最常見的爆點有:
血管壁(內皮細胞排列而成)彈性出問題、血壓因為各種因素而提高、血壓和發炎等因素導致管壁損傷,LDL(尤其形成oLDL(氧化形式))在穿透血管壁誘發後續的機制造成造成粥樣動脈硬化 ⋯
血管破,中風。
血管阻塞,中風、心肌梗塞。
-
這種會半死不活的最可怕,
自己慘,家人也慘。
解決方式很簡單:
1.鍛鍊很多很多很多
(當然漸進式喔廢話)
2.鍛鍊加飲食控制
(不是吃很少的熱量然後都吃垃圾食物還要基本的各種營養素都缺乏再來怪老化代謝差
-
鍛鍊的方式很多種,
現在尤其疫情的關係大家不敢出門只能在家運動,
但其實在家的選項都不少。
(順序和效益性、效率,完全沒有關聯,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
1. 跳繩
2.伏地挺身(太吃力可跪姿
3.棒式
4.深蹲
5.深蹲跳
6.分腿蹲(lunges)
7.彈力繩版本的2.-6.加上「拉」的動作
8.揮拳(例如拳擊等
9.踢腿(例如跆拳等
10.大絕招-任何稍嫌費力的「安全」舉動,只要肌肉輸出增加,心率就會提高,換氣率就會提高。
-
心跳和換氣率取決於剛剛的耗能需求,
需求越高,大至上就是越耗能,連續弄好幾分鐘或是弄十秒就心跳超高有不同取向,適合哪個用哪個。
我個人傾向任何短時間高耗能的,例如我會深蹲跳摸270公分的屋頂30秒,休息1分鐘接著跳,每天弄個20組,x當勞都胖不了你(但營養總合還是有問題)。
運動可以帶來高心率的「心肺功能訓練」,對於血管壁彈性有顯著的效益,有挑戰度的「抗阻力運動」則能使運動機能、效率提升、降低風險、增加骨密度、軟組織強度等⋯兩者都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糖尿病)。
(且記,有肌肉才有運動表現,運動表現不好就先強化肌肉,就好像車都快壞了,還敢上路啊?)
-
之前提過,RTS創辦人Tom Purvis說的一段話,大至上是這麼說的「有氧運動、心肺運動,就是肌肉的收縮造成的」。
要怎麼收縮來造成挑戰,看你怎麼玩,總之不要不動就好。
疫情不會很短,這段時間必須關在家造成的立即風險、後續長期風險,都不容小覷。
(人生中某些時期是不容許劇變,不一定恢復得了)
#拜託下爆
在長期總合需求增加造成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要睡覺?》
我們每一天都要睡覺,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可以應該要怎麼睡? 需要睡多少? 什麼時候上床起床? 對於健康有多大影響? 這些問題卻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
之前為了探討訓練恢復, 已經看過不少關於睡眠的研究, 一直到發現了這本書, 裡面提到的一些內容, 除了可以跟我過去獲得的一些資訊完美結合起來以外, 更有一些部分讓我細思極恐, 回想到我過去的睡眠思維以及習慣, 不禁捏了一把冷汗…
睡眠障礙已經被定義成一種文明病, 而目前也確認了睡眠品質不良與肥胖, 糖尿病, 心臟病, 某些癌症有關係, 更進一步甚至會引起抑鬱以及猝死!
就進化論而言, 生物睡眠的時間應該越短越好, 因為當熟睡的過程中是屬於一個無防備的狀態, 假如動物睡眠時間過久, 無疑的是增加了被天敵襲擊的機會 (所以草食動物的平均睡眠時間基本上都在二到四小時左右). 但是在現今的地球上, 人類基本上不需要擔心被其他生物的攻擊, 理論上睡眠時間應該可以大幅降低才對, 為什麼專家還認為我們每一天需要七到八個小時的睡眠呢?
睡眠的階段透過快速動眼期 (NREM) 與非快速動眼期 (REM) 交替組成, 一個階段大約為九十分鐘, 一個晚上大約回重複五個循環一直到起床. 非快速動眼期就是深度的睡眠, 而快速動眼期則是淺眠. 在前半夜, 快速動眼期佔的比例較多, 而到了下半夜則是相反
我們一天所有的記憶會暫存在大腦的海馬迴中, 而海馬迴的儲存空間有限, 因此在非快速動眼期時, 大腦會將不要的資訊刪除, 以提升內存空間, 同時將它認為較重要的東西進行神經連結的強化, 再搬運到長期記憶的儲存部位. 同時, 我們在白天使用大腦的過程中, 會累積大量的Beta類澱粉蛋白在腦神經細胞中, 這一類的物質已經證實是與退化以及失智有關, 在非快速動眼期, 身體會將這類的物質充分的代謝走, 以維持大腦細胞的健康
而我們在非快速動眼期, 大腦則是處於一個活躍的狀態, 一般來說, 會大量的做夢. 在非快速動眼期之中, 大腦會將新的訊息與過去的經驗所結合而形成新的迴路, 有助於提升創意, 加速新知識的掌握. 我們過去聽到一些發明家, 企業家或是作曲家在做了一場夢以後突然得到了什麼領感, 接著產生了一些了不起的想法, 都是仰賴於這個階段的工作. 在過去, 佛洛伊德認為夢境是來自於沒有得到滿足的慾望, 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其實不止於此, 做夢有益於人類未來發展! (但不是空想的白日夢)
由於睡眠需要七到八個小時才能夠完整的重複這四次的快速/非快速動眼循環, 因此睡眠時間不足或是睡眠狀態不佳, 都會直接影響人類的生理狀態. 例如: 假如一個人過度早起, 那麼他由於損失了下半夜快速動眼期主導的睡眠, 因此他的思考反應會變慢, 短期記憶受損, 運動技能練習效果也會邊差; 假如一個人過度晚睡, 那麼他會比較容易健忘, 情緒掌控會較弱, 理智思考能力也會變差
同時, 科學家做過了很多的實驗來證實小睡的重要性. 一般人在小睡時是屬於快速動眼階段, 正如前述, 這一階段可以總合新知識並強化認知. 科學家讓一群人學一個困難的新文法或是記憶一連串有相關連的圖片, 十二小時以後將這一群人找回來做一次測驗, 結果發現有幾十分種小睡的這一組的成績明顯要優於保持清醒的這一組人. 因此, 下午找時間小睡一下其實是非常好的. 但是這一些小睡並不能彌補野間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傷害! 很多人自以為晚上隨便睡個幾個小時就好, 白天再來補眠, 其實是一個很不健康的行為
而一般人週一到週五瘋狂熬夜, 企圖想說利用週六週日狂睡補回來. 研究也證明, 六日的補眠不但無法抵銷一個禮拜睡眠不正常對於身體的影響, 反而會讓身體的運作更加的不正常!
雖然這一本書裡面沒有提到這一點: 假如我們看一下睡眠時期激素的反應, 生長激素分泌到最高峰的時機剛好與頭兩個睡眠週期相互吻合, 也就是非快速動眼期. 而一般人過於晚睡, 不但影響了大腦的修復, 也同時降低了生長激素的分泌.. 生長激素是維持人體正常運作的關鍵, 假如水平受到影響, 首先健康狀態就會不佳, 更別說減脂增肌了
完整的睡眠週期是八個小時, 很多人會自認為, 他們假如凌晨三點睡, 白天十點起來, 這樣至少也有七個小時, 難道不行嗎? 我本人過去也是這一種觀念. 但是事實上, 到了早上以後, 睡眠會因為日照, 聲音而到干擾, 導致你在後面一半會睡得比你想像中還不安穩, 連帶降低睡眠的效率. 所以早睡早起還是有其道理的
有很多人聲稱其實他們睡六個小時或是更少的時間就足夠了. 確實會有人具有這一種體質, 但實際上少的令人想要撞牆.. 醫學界認為你一輩子被雷打到的機率還會比具有少睡基因要來得高. 更由於睡眠不足會嚴重擾亂自我的認知與判斷, 也因此很多人會 ”自認為” 他們不需要這麼多的睡眠. 事實上, 研究人員比較了睡眠六小時與八小時的人在記憶, 情緒控管, 與身體發炎指標上面都有明顯程度落差
而研究也顯示, 不管各種原因導致的睡眠剝奪, 會讓大腦的反應速度嚴重減低. 一晚只睡三四小時的結果, 與酒駕是完全一樣的! 書中後面也有討論到, 在企業中睡眠不足的主管會更情緒化, 更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甚至更加的不理智… (想一想之前在商業健身房, 每次檢討業績都把教練或是經理留到半夜一兩點… 你現在知道貴公司業績不好, 生產力低下的原因了吧?)
換句話說, 假如沒有好好的睡眠, 在心理, 生理層面都會遭受到巨大的影響!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睡好覺呢?
當然, 假如是已經有明顯的睡眠障礙癥狀, 還是必須尋求醫療管道解決, 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 書中給出了一些建議:
1. 堅持每一天同樣的上下床時間: 這會讓你的生理時鐘準確地在該入眠之前命令松果體釋放褪黑激素讓你產生睡意, 也會使你每天可以順利地同樣的時間起床. 就算是休假也必須維持一樣的習慣, 一但當睡眠節律被打斷, 身體需要更多的時間才可以調整回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禮拜一上班會特別無精打采的原因
2. 運動可以增加身體對於睡眠的需求, 但是最好要在睡前二到三個小時結束. 因為假如運動完禮及睡覺, 體內的去甲腎上腺素沒有完全代謝掉, 會讓身體持續在一個亢奮狀態, 反而睡不著
3. 控制咖啡因與戒菸. 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 而它的半衰期可以達到12個小時, 所以假如是特別有入睡困難的人, 在上床前12個小時就不能喝咖啡了. 而尼古丁也會提高身體的興奮度, 因此抽菸者都會處於一個淺眠的狀態
4. 避免睡前飲酒: 過去認為小酌幾杯有助於睡眠, 但是也許前半段會讓你快速睡著, 但是酒精會減少睡眠後半段大腦的快速動眼活動, 因此不但容易在半夜醒來, 第二天也會覺得格外疲倦
5. 避免吃宵夜: 除了會造成腸胃負擔之外, 也會無法讓身體進入深度睡眠, 睡前喝飲料 (乳清蛋白?) 也會讓人一直起床跑廁所而干擾睡眠
6. 藥物的調整: 有部分降血壓或是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會讓睡眠模式混亂. 這一部分要與醫師做進一步地確認
7. 午睡時間盡量提早:盡量不要在下午三點以後才睡午覺, 否則反而會讓晚上睡眠的需求降低而無法入眠
8. 睡前放鬆: 可以聽聽音樂, 看看書, 或是做一下伸展放鬆
9. 泡澡: 溫水澡就好, 目的是藉由泡澡以後, 身體透過血管舒張來降低核心溫度, 幫助入睡. 可是假如過熱的水溫反而會使人睡不著
10. 環境: 其實開夜燈是很不好的習慣 (驚!!!) 只要是網膜接觸到光源, 即使你是閉著眼睛, 但是即便是再微弱的亮光都會穿過眼皮被視網膜捕捉到, 而降低褪黑激素的釋放. 最理想的入睡室溫大約為21~22度, 同時在睡前30分鐘要避免一且藍光的電子設備 (LED燈, 手機, 電腦等等)
11. 曬太陽: 每天在稍早的時間接受至少30分鐘的日照, 有助於生理時鐘調找晝夜節律, 到了晚上就會更加容易進入睡覺狀態
12. 睡不著就乾脆起來: 假如翻來覆去無法入睡, 就起床活動一下, 一直到想睡覺為止. 如果硬是要讓睡著, 反而會強化睡眠焦慮
這一本書提供的訊息我覺得非常實用, 他分析了睡眠的組成, 功效, 以及對於人類的影響. 我們常常說, 假如要健康, 基本上做好三件事就已經足夠: 睡眠, 飲食, 與運動. 但是所有健身專家們不斷得討論如何訓練與營養攝取, 殊不知睡眠才是一切的基礎, 假如睡不好鐵也不用舉, 蛋白也不用喝了, 因為這樣連基本的健康的維持不了
今天開始, 一起善待身體, 好好睡覺吧!
在長期總合需求增加造成 在 一分鐘健身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觀念】談論科學議題時,先確立「對象」與「目標」
史考特(的副業)是一個科普作家,我的終極目標是將科學研究轉化成方便大眾閱讀吸收的內容。可惜的是,這個轉化的過程總是有些瑕疵,有時甚至產生嚴重的誤解。
我發現這些誤解,常常是因為少部分閱讀者忽略了文章的「對象」及「目標」。
舉例來說:
1. 在健身房裡運動,用自由重量好?還是用固定式器材好?
這端看你的對象與目標而定。
對於一個健力選手而言,用固定式器材練飛鳥對他的健力成績幫助不如槓鈴握舉來得大,他最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自由重量區。
但一個70歲曾多次跌倒的奶奶,如果史考特今天要開運動處方加強她的下肢肌力,自由重量不會是我的首選。
對健美選手來說,將身體固定在器材上可以讓他們更專心更安全地將肌肉帶到力竭。
但其他職業運動項目的教練常認為,固定式器材缺少了軀幹穩定的需求,會讓核心肌群沉睡,所以自由重量比較能輔助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
自由重量好?還是固定式器材好?答案會隨著對象與目標而改變。
2. 生酮飲食好不好?
一樣,看目標與對象是甚麼。
對於一個癲癇的孩童來說,生酮飲食可以控制住腦部異常放電,讓抗癲癇藥的劑量減低,減輕副作用,可能是救命的飲食。
但對於一個30幾歲,想減肥但對飲食控制一無所知的上班族而言,生酮飲食對他來說是不必要的,光是增加蛋白質與蔬果攝取,就能幫他減去不少脂肪。
對健力選手來說,生酮飲食會降低肌肉內肝醣量,因此他的最大肌力與肌耐力都會變差,不僅妨礙訓練,更可能讓他三項總合打個七八折。
但對於短時間內要上台比賽的健美選手而言,他對熱量、營養素控制已經非常熟練,又需要迅速地減脂、脫水,那麼生酮飲食這時候就「可以」是強有力的工具。因為生酮有抑制食慾的功效,短期內減脂效果卓越
(註:研究認為生酮短期減重效果比其他飲食都要好,但時間拉長來看效果並沒有特別突出,這很可能是因為生酮飲食難以長期維持)
生酮飲食好不好?答案會隨著對象與目標而改變。
3. 重訓好不好?
還是要看你的目標與對象。
「教練,我想減肥!」
那你不能只做重訓,重點還是在飲食控制。只做重訓不管嘴巴,體脂肪不會有明顯改變。
【觀念】運動減肥的真相,有朋友在減重的一定要分享,結論震驚了所有人!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tw/2014/12/blog-post_25.html
「聽說懷孕做重訓很好?」
目前的研究無法保證孕婦做高強度重訓的安全性,過去不曾重訓的媽媽最好不要想在懷孕期間練出一身肌。重訓時憋氣對於寶寶更可能造成風險。
【觀念】懷孕與運動(下)孕婦該怎麼運動?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tw/2017/06/pregnancy-exercise-ii.html
「產後媽媽用重訓回復線條好嗎?」
如果妳是自然產的媽媽,生產後幾天內只要沒有不適,就可以開始運動訓練了。但剖腹產的媽媽,因為肚子的傷口還沒復原,並不適合劇烈的運動。研究顯示剖腹產後的120天,腹部筋膜強度才能回復到原來的70-89%。
「史考特有說膝蓋不好更要重訓」
大家知道深蹲大腿應該要與地面呈水平,但對於膝關節退化的患者,蹲這麼深隔天可能會痛到坐輪椅。
膝蓋退化確實該做肌力,但不是用深蹲的方式做。
【觀念】運動會不會造成膝蓋退化?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tw/2017/07/exercise-knee-osteoarthritis.html
重訓好不好?先弄清楚對象是誰,目標是甚麼!
------
有些讀者反應史考特的文章讓人滿頭霧水,怎麼一下說低碳水飲食很好,一下又自打嘴巴說史考特自己不吃生酮飲食。
或是一下說間歇性斷食好棒棒,一下又說對於增肌者來說間歇性斷食可能不大優。
這些看似前後不一的論述多可歸因於兩點:
1. 丞相,起風了!
隨著更新更好的研究數據出爐,科學的觀念也會不斷自我修正。例如一分鐘健身教室之前常常提及的胰島素假說,一直都僅是個「假說」。儘管我一開始相當地看好它,但近三年內兩篇設計精良的研究(大致上)推翻了胰島素假說,所以史考特必須要跟著修正自己的觀念。
【新知】為什麼我不再認同胰島素假說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tw/2017/11/blog-post.html
2. 沒有考慮「目標」與「對象」
生酮飲食有許多已被證實的醫療功效,文獻報導代謝疾病的患者可透過生酮飲食控制體重、血糖、血脂肪,改善整體健康。有些糖尿病晚期胰島細胞功能已不佳的病人,也能用生酮飲食搭配胰島素治療來穩定血糖。
但生酮飲食的可能副作用如情緒波動、掉髮、血脂肪飆高,讓它不適合做為想減肥普通大眾(尤其是初學者)的第一線治療。
以增肌或肌力為首要目標的訓練者,生酮飲食當然不是最適合他的飲食。
(不過也是有人吃生酮飲食練得很好,只能說人體真的非常奇妙。)
不管是訓練、飲食、藥物、手術,都是能服務我們的工具,它們各自有其特色,只有適不適合,沒有絕對的好壞。
槌子好不好?拿來釘釘子很好,但拿來掃地可能就不太方便了。
槍械好不好?如果在保家衛國的軍人手中當然很好,但如果落入銀行搶匪、販毒集團的手中,槍就是社會的重大威脅了。
討論科學議題時,如果不考慮對象與目標,可是會鬧誤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