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之聲》線上專題推出!
《攝影之聲》關鍵字線上專題系列,每期由客座主編規劃影像與視覺領域的重要詞彙,邀請多位研究者共筆,透過不同角度詮釋書寫當代影像論題。本期由影像研究者謝佩君擔任客座主編,首期主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每周二、四推出更新,歡迎追蹤閱讀!
專題連結|https://bit.ly/vop-keyword
███ 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
導言──謝佩君|客座主編
創立於世紀之末的美國外送平台Seamless,名實相符地是一則新自由主義式社會關係的寓言。以無縫接軌(seamless)作為品牌精神,和台灣現正風行的所有外送程式一樣,主打使用者從慾望到滿足過程的一氣呵成:我們可以躺著滑動手指於各家餐廳的菜色圖片間,點選、付款,接著等待外送員(gig worker)將餐點無接觸地送至家門外後,再附上一張即拍的照片作為送抵的證明。簡單又直覺,我們沒有發現線上點餐的自由,僅是將個體活動時空壓縮地複寫至市場──我們連躺著放空都可以消費,而零工經濟(Gig Economy)成就於我們壓榨自己的休閒時間(或是因經濟狀況犧牲休閒時間),在沒有基本工時、工會或保險的狀態下製造並滿足需求。從無縫接軌的角度來看,影像是「以時間根絕空間」障礙的資本共犯,既是索引也召喚著或點或滑或長按的反射動作,當它平順運行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一如無縫接軌作為新自由主義的理性與意識形態。
「學術是關於認識世界的普遍任務」,批判與媒介理論學者沃克(McKenzie Wark)曾這麼說過。她將普遍定義為尋常、共享,甚至是粗鄙的形容詞,任務是時而帶著遊戲性質的勞動,而認識作為動詞,既是普遍之所以可能的條件,也是一種饒富趣味的任務。借鏡沃克將學術祛魅並重新賦予其社會實踐動能的論述,本專題「#家常任務:關於數位視覺政治性的關鍵詞」試圖將普遍一詞的公共意義擴延並轉化至家常,除了在疫情下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成為新社會基準、公與私範疇並置且模糊的時刻,思考以家常為原點作為公眾實踐的可能外,也企圖以家常一字的意涵──日常、取材平易且頻繁使用──對上述影像無縫接軌地媒介於公於私的日常生活,提供十二個出自慣常口語的詞彙作為批判工具。因此,「家常任務」試圖認識的世界,不只是我們以第一人稱視角,以智慧型手機、筆電或平板,接受通知、點取、瀏覽並溝通交換的世界;同時也針對充斥於我們生活中之語言:以線上、視訊或梗圖等作為條件的日常經驗。例如,小說家言叔夏在〈回家的方式〉一文裡討論居家辦公,將進入Google Meet前的麥克風與鏡頭測試比擬作玄關的鏡子,視訊鏡頭下和鏡子前的我們一樣忍不住有著整理儀容的反射動作,毫不反抗地將自己投入畫面之中成為等待定義的主體。
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1975年出版《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的序言裡,提及寫作緣由的個人層面:當他於二戰結束返回劍橋時,遇到也甫從前線歸來的朋友,兩人不約而同地,對眼前的新世界說出:「事實上,我們不再說著相同的語言。」世界大戰造成的斷裂,在短短四年半裡,急遽體現在對話中同一詞語的不同價值與興趣導向。援引威廉斯的體察,「家常任務」關注的是何以在新千禧後:「我們總說著相同的語言。」在這20多年裡,為什麼如數位、媒介或影像等詞彙仿若通貨,跨越地理疆界、國境文化,成為我們可交換可溝通的共享語言?如何理解這加速度過程中,語言流轉於多民族、多文化間之抵抗與連貫性、干擾或對比的歷史?從這方面來說,語言也顯露了它與生俱來的異質性;換言之,從來沒有純血的語言。
因此,本專題的七位作者邀請讀者在這無縫的語言生產鏈按下暫停鍵,以詞彙作為問題的切入點,透過家常的例子檢視數位世界的歷史與其概念流變,並剖析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詮釋間的相互關係;或者,更重要地,以詞彙為單位,進行一場認識數位技術與影像生產政治性的練習:當數位物件同質化在我們眼前,它們是如何被渴求、辨識且描述?並進而被定義、處理以及認識?透過上述的提問,「家常任務」企圖承接威廉斯在上世紀的目標:以關鍵詞闡明文化如何是歷史的表徵,意即,在「創造屬於我們的語言與歷史時」,探尋一組詞彙──「去改變任何必須的改變」。
_____________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vopmagazine.com
_____________
#影像 #數位 #科技與技術 #新自由主義 #數據視覺化
#要素型媒介 #感覺中樞 #介面 #解殖 #文化分析 #平台 #投影
#謝佩君 #王柏偉 #徐詩雨 #陳琬尹 #楊子樵 #鄭安齊 #關鍵詞
地動加速度定義 在 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很是驚艷。今天的主角是GR Yaris,還有乍看之下像是前代祖宗的Yaris GRMN…。
類似「三缸」、「1.6升」、還有「Yaris」這些名詞可能框架了我們的想像,Yaris啥時跟賽道或是駕駛樂趣扯上關係了?三缸馬力大?會不會像BMW i8只能靠假聲浪來自我催眠,1.6升壓榨272hp動力?加速肯定是快了,但快一定代表樂趣嗎?4WD雖然提高了極限,但徒增100公斤左右的重量,GR-Four是利還是弊?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樣對駕駛近乎龜毛的的人來說,都是個大問號…
說真的,除了坐姿偏高,有些地方看起來像Yaris(第四代),閉上眼睛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跟Yaris有關的連結。厚實方向盤左右死點只有2.3圈,6速iMT手排檔位清晰、行程短捷,儀表板上紅線標示著7000rpm,四輪驅動狀態與增壓錶都是GR Yaris獨有的設計。坐在車內聽到的聲浪遠比車外雄渾,當然這是音響系統聲浪增強的效果,3缸的原始聲浪應該很難讓人澎湃。
在綿延的下坡彎道組合中,我的節奏愈來愈快,四驅監控儀錶上的柱狀圖不斷上下地竄動,急加速時四輪驅動力循序增加,轉彎給油時外側輪會分配到較多動力。習慣性地進彎前急煞循序退回2擋,油門與煞車踏板高度有些許落差,手動跟趾並不像STi或是M3那樣翻一下腳掌就能處理,還好iMT補油計算很確實,甚至會多拉一點轉速提供降檔的牽引力道,略微減少煞車力道看准彎心丟進彎道,當我一邊修正方向盤角度,一邊嘗試著給油維持較高的引擎轉速,這時四驅的特性便展露無遺,一般速度下四輪就像軌道車一般緊咬路面,四驅分配顯然將穩定的車身姿態擺在第一順位,刻意多帶點轉向加深油門,當前驅的GRMN必須鬆油抑制推頭,GR Yaris卻可以用四輪滑走的姿態,透過油門與轉向的修正,從容地在組合彎中維持最佳路線,在幾個髮夾彎中,刻意扭擺的車身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儀表循跡警示象徵性地閃了幾下,四條PS4S輪胎稍微滑一下很快又牢牢抓住地面。
看准出彎路線一腳踩盡油門,四驅最大的魅力就在出彎時四條輪胎咬住地表,扭擺著絕塵而去那瞬間的快感,前輪幫忙拉一把的GR-Four同樣在出彎地板油時機上幫了大忙,我試著以2擋維持扭力峰值比較暴力地出彎,車尾的動態完全聽從轉向的指令,Sport模式下確實會給轉向多點積極性,但我認為GR Yaris的WRC之魂就是要50:50,而這個Track我並不定義為賽道模式,我認為「循跡模式」之於GR Yaris更加貼切,尤其在低摩擦崎嶇路面上,50:50才是GR Yaris盡顯WRC精髓的絕佳舞台。
充滿炫技成分的四驅
就操控表現來看,四驅結構雖然增加了一些重量,但明顯讓整體的可玩性提昇了不只一個等級,相較於前驅偏高速設定的GRMN(MN代表Master of Nurburgring),一般模式下的GR Yaris足以用軌道車來形容,沒有三兩三,想要Spin轉圈圈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者,不到4米的車長,短軸距與加寬的輪距(尤其是後輪),加上GR賽車WRC部門的調校,GR Yaris應對激烈操駕時車身姿態的控制極為出色,一般行駛提供了不錯的舒適性,當過彎激烈壓縮阻尼時支撐變得強硬,底盤離地高度既保持各種惡劣路況的適應能力,又能在柏油路面上以絕佳的抓地性能應付各種激烈操駕。
好吧,我其實不太會形容那進彎、出彎、漸進給油,然後一腳油門到底沖過紅線挺進3擋的感覺,加速度稱不上狂暴,再加速反應靈敏,加速感相當線性,沒有傳統渦輪車的壓迫感。北宜過了山頂雙向各只有一個車道,稍長的直線可以輕鬆3擋拉到紅線,經常暴雨加上施工緣故路面狀況不是太好,路面兩側冷不防有些碎石,讓我意外的是GR Yaris應付這樣的路面讓人心安,雖然底盤比起GRMN略高,但減震筒在快速起伏的路面可以有效吸收緩衝,並且很快抓住路面。再者,來自TNGA框架GAC平台的後四連桿有別於GRMN的非獨立後軸,這套懸吊針對GR Yaris特性保留了仰角可調的空間(這意味著原廠早就預留了降車身的可能),獨立後懸吊在連續快速彎道中可以很有韻律地轉移重心,同時在出彎給油那一下提供絕佳的抓地力,彎中彈跳更不會有多餘的不安扭擺。
豐田章男的微笑
繞了一圈回到停車場,不斷加快的速度並沒有讓我太過緊繃,至少比起我習慣的手排E46 M3要閒適多了。回想起2002年我在英國測試第一代Focus RS,那是Focus與Colin Mcrae在WRC最風光的年代,那時的Focus RS脾氣就像WRC廠車一般,性格極其暴躁,而同樣純正WRC血統的GR Yaris,延續日本車的淳厚性格,從容不暴躁,強勁的動力加上四驅,任何路況與駕駛風格都能見招拆招,深不見底的實力,我彷彿看到豐田章男燦爛微笑背後的涵意。
對了,偷偷告訴你,拉起手煞車的同時會自動釋放中央差速器,言下之意就是工程師鼓勵你帶著油門拉手煞車過彎,光這點就足夠WRC了吧!
Diyman25's草根性我流RaceRoute GMS特波 RWB Taiwan 益新國際
#HotDriveTest #GRYaris #熱駕 #豐田章男
#KW #Endless #GoPro #AMATECH
#Extend_Racing #延宗企業 #DIXCEL
趕快來追蹤:
- Hot-Drive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otdrive.taiwan
- Hot-Drive Youtube / https://youtu.be/Mn8iSBdSF-0
- Hot-Drive 官方網站 / http://www.hot-drive.com
贊助 / #KW #GoPro #AMATECH
製作 / #Hot_Drive #熱駕 #ManCave #PuristGroupTaiwan #經典90
地動加速度定義 在 高閔琳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 Taïwan】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快樂!
不知道今年端午大家有沒有乖乖 #宅在家 包粽子、吃粽子?
每年端午,總是要戰南北⋯⋯但說真的,南粽北粽各有風味,都是好粽!我個人非常偏愛客家的「粄粽/粿粽」,但這在中南部和高雄比較少見~
另外,除了台灣的鹼粽可以當甜點來吃,新住民姐妹們也常跟我分享包著香蕉香香甜甜的美味家鄉粽噢!
端午節不戰南北,不過我還是要強調——「屈原是楚國人,那個時候又沒中國」,以及「多讀書共勉之」😂
身為北高混血之子,
吃粽子一定要加愛之味甜辣醬啊!
祝福台灣加速度過疫情陰霾,
大家闔家平安健康,端午節快樂!!!
————————————————————————
〔去年在吵什麼?認真魔人請看以下〕
有關「楚獨」和「粽子」、「端午節」、「中國人」的話題;歡迎閱讀東華大學許又方教授文章以及本人去年的兩篇文章。我認為提出不同文化觀點和史觀、刺激思考對台灣而言,是件好事。
《屈原是哪國人?》◎ 東華大學/許又方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628/DFMCWZ4KZRCT3MFY77KXIG23MQ/
《粽子要加辣,端午是中國的專利嗎?》
◎ 高閔琳(https://reurl.cc/9EN1gx)
《回應滯台中國人祭止兀》
◎高閔琳(https://v.gd/4dzsM1)
————————————
高閔琳:勿用大中國史觀和中華文化來綁架不同國家
高閔琳回應表示,「文化」、「歷史」、「民族」和「國家」是互相關聯但又彼此獨立的概念;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寫的歷史,就跟「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寫的歷史有很大的出入了。奉勸韓粉和中國網軍要多讀書,不要企圖用狹隘的「大中國史觀」和國民黨黨國意識的國立編譯館的歷史版本來綁架台灣、忽略台灣的主體性。
高閔琳指出,歷史是由贏家所撰寫、詮釋甚至竄改,而歷史的真相往往被掩蓋而不見天日而必須不斷辯證;特別是在本土化、全球化的視野和學術的視角之下,歷史的觀點,更不會只有漢人為主體的「大中國史觀」一種。
高閔琳表示,「楚國人當然不是中國人,楚國人就是楚國人自己」,楚國所在的戰國時期,所謂的「中國」根本不存在,中國是後來才形成的概念和國家。高閔琳指出,依照政治學對於「國家」的定義,就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當今的「中國」,中共建政才70年,真的不要再鬼扯說屈原是中國人。
高閔琳認為,嚴格且正確來說,當年的楚國成就了當今中國歷史的一部份,也雖然當年楚國的領土範圍確實在當今中國土地範圍內,但「國家」出現的時間點不同、領土版圖等也截然不同,並不能用後來才出現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來統括;把楚國人說成是中國人這種講法,並不正確。同理,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不該說是中國人;柏拉圖是雅典城邦人也不該說是希臘人;更不會說匈奴、突厥、契丹,蒙古人等,都是中國人吧。
高閔琳更舉台灣和歷史為例,指出,台灣本島也曾經出現過「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和「臺灣民主國」,難道會說大肚王國人、大龜文王國人和臺灣民主國人是「中華民國人」?
高閔琳也以歐洲歷史為例,反問韓粉和中共小粉紅「查理曼帝國」人到底要說是德國人,還是法國人?舉「德意志王國」為核心的全盛時期版圖擴及當今中西歐多個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反問到底要說神聖羅馬帝國人是德國人,還是該說是奧地利人、捷克人、瑞士人、波蘭人?而同樣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弗里西亞王國」人,其王國土地範圍在當今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勃艮第王國」在當今的法國東部、「義大利王國」在當今的北義大利;你會把這些「神聖羅馬帝國」人都說成是「德國人」嗎?
高閔琳表示,隨著歷史變遷更迭,自然會造就不同國家的形成、不同的主權與涉及地理上不同領土範圍及治權。文化、歷史和民族、國家均是不同概念;中共企圖以文化歷史來達到統戰目的,用以大中國的史觀,用以大中華的文化歷史來綁架台灣,無非是欲將台灣箝制於「兩岸同屬一中」、「同文同種」的「一個中國原則」的陷阱之中。
高閔琳嘲諷道,如果依照中共和中國國民黨黨國意識國立編譯館版本的「大中國史觀」、黃智賢和韓粉這種「過端午吃粽子就是中國人」亂七八糟的邏輯和論述;則美國人澳洲人應該都要改叫做英國人,有在使用阿拉伯數字的人都應該變成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了。
高閔琳說,台灣有自己的主體性,也有自己的歷史,台灣自史前時代已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更以長濱文化做為代表,更被視為南島民族的發源地;是以本土化、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台灣不只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更非大中國史觀裡頭一個附屬的小小島嶼。
高閔琳強調,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獨立且現代化的海洋國家,承接也包容了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族群、外來和本土的文化和歷史;「中華文化」僅是台灣文化當中的其中一種。呼籲台灣人民反思批判「大中國史觀」,並應建立以台灣出發、強調台灣主體性、正確的「台灣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