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影響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逃逸線』播出時間:每週一晚上6:00,敬請訂閱影響力 【從主體到多元體,從自我中心走出去】 本集簡介:在現今高科技發展、AI智慧充斥的社會裡,只修習固有的學問已無法成為出路... 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與異質性相連結,還要到處去旅行... 這樣的終身學習觀念該如何實踐?來聽聽石計生怎麼說~ 趕...
「地理學系出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問題] 地理系未來出路? - 看板CareerPla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貼文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大學科系談#ep6】地理系學什麼?畢業出路有哪些?ft.台灣人 ...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地理系出路ptt的推薦與評價,PTT、GITHUB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最新趨勢觀測站- 地理系出路ptt的推薦與評價,PTT、GITHUB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很想重考地理系- 考試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地理系出路-在PTT/MOBILE01上電腦組裝相關知識-2022-11 ... 的評價
- 關於地理學系出路 在 地理系出路-在PTT/MOBILE01上電腦組裝相關知識-2022-11 ... 的評價
地理學系出路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
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
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
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
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取自《樂齡的幸福課》
……………………………………………………………
各位朋友,早安:
上面這段文字,對我來說相當激勵,我其實常常如此思想:也就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可以用一生累積,不必非得急於一時!
這篇摘文是延續上一篇,用不同的方式回應「我是誰?」這個問題。我還是強調,即便不是老人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搞清楚自己想要甚麼,實在是無比重要的事—儘管這並非理所當然。
「我們要的是甚麼?」
這也是我幾乎都會問當事人的一個問句,這問句引領了我們當下的行動。譬如說,如果我們希望跟對方有真誠的互動,那顯然我們得要願意表達希望跟對方靠近的意願,而不是用言語打擊對方,又希望對方主動靠近。
我偶爾會提到,可以拉長我們的時間觀,去看待現在讓我們困擾的事。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以一個宏觀的角度,去檢視目前的執著,是否有其必要性。
祝願您,能體會簡單的事能花時間反覆做,也能變得不簡單,只要我們夠專注,時間可以是我們的好朋友!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3884176071598674
……………………………………………………………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文/ 魏惠娟、王梅】
經過前面的練習,你對於自己的上層目標已經有一些想像了,接著,繼續想一想你的「行動起點」是什麼呢?很多人會在這裡卡關,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不知道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
介紹幾個有助於找到下半場人生構想的方法。首先,是「以終為始」,想一想,你打算留下什麼遺產?你希望後人能記得你的是什麼?你希望你的親人、朋友如何描述你?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與成功有約》告訴我們,當蓋棺論定時,你希望獲得的評價就是你心目中真正渴望的目標。他教我們做以下的練習,請你準備筆記本,針對每一個問題,練習寫下你的答案吧。
一、你希望你的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親友,以及朋友、同事,如何
描述你?
我希望他們會說:
①是一個認真的人。
②是一個愛神也愛人的人。
③是一個不斷指引我們方向的人。
④是一個不斷把我再帶回軌道的人。
你呢?
二、失去了你,對於關心你的人有什麼影響?
失去我,他們會覺得:
①失去一個重要的、可靠的諮詢對象。
②失去一個總是讓我們﹁看見未來﹂的人。
③失去一個不斷引導我們﹁向未來伸展﹂的人。
你呢?
三、以終為始:你對人生最終期許是什麼?
我對人生最終期許是:
①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貢獻到老。
②看見大方向,抓住大原則:做重要的事,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榮神益人。
③奔跑賽程,始終如一,直到那日,了無遺憾。
你呢?
四、這一生,你想帶走什麼?
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嗜好或是曾經有過的心流經
驗來思考,試著回答下面的問題必定會有幫助。
①哪些事情對我很重要?
②哪些事情讓我感到快樂?
③在兒童時期和青少年時期令我快樂,我也很想重溫舊夢的事情是什麼?
④在職場上,做過哪些令我感到愉快,我也希望繼續下去的事情?
⑤哪些事情會讓我成為更快樂的人(不包括追求名利)?
⑥我最得意的天賦或才能是什麼?
⑦哪一類活動常帶給我新鮮刺激的挑戰?
⑧我覺得最有創意的事情是什麼?
⑨在長期打拚的過程中,我忽略了我的哪一項嗜好?
⑩哪些事情,是我一直想做,卻始終沒有機會做的?
⑪我希望拋棄哪些舊習慣?
如果有時間,你可以一一回答上面這些問題,必定會有所發現。
但是,經驗告訴我,忙碌的中年人士沒有動機回答那麼多問題,要他們拿起筆一一填答也不容易。《五十後的精采,來自你的行動與渴望》的兩位作者茱莉亞‧卡麥隆(Julia Cameron)、艾瑪‧萊弗利(Emma Lively),認為下半場人生目標應該「要接觸自己真心喜愛的事物」,他們提供一個與上面類似的活動,但是更具體也更容易練習,例如:列出二十項令你心情愉快的事情。這個練習可能是一個起點,幫助你發展出一套生活座標。作者特別提醒我們,注意尋找最可行的構想、最真誠的想法,以及確實使自己興奮的念頭,在探索下半場人生目標時,學習表達真實的自己也是活躍老化的課題。
二十項令我心情愉快的事情是什麼呢?
①和朋友聚會,唱詩歌、閱讀/分享生命的話(《聖經》)。
②享受咖啡與烘培的香氣。
③擁有搖尾迎接、忠誠的狗。
④與朋友一起學習運動,做重量訓練、伸展活動。
⑤旅遊參觀、訪問交流。
⑥跟心意相同的人,一起交流學習。
⑦與一群朋友分享生命經驗與人生設計進度。
⑧設計好課程,開設好課程。
⑨走路散步、思考想像。
⑩朋友一起學習好菜好食、共食共享。
⑪一起去看望朋友,走出陰霾與自己的小天地。
⑫看見別人因為自己的幫助而變得更美好。
⑬真心倡議重要的事情:未來準備、終身學習、教學研究、人生設計、聚會模式。
⑭聆聽有內容的訊息、課程、演講。
⑮提供有品質的好產品。
⑯保持優雅、美麗、健康。
⑰提供(引介)各種自我超越的好東西。
⑱分享愛與關心,專業助人。
⑲讓自我感覺Loser 的人成為Winner。
⑳像一艘商船:從遠方來,無限供應。
以上的練習,不必拘泥內容是否宏偉,也不用管別人怎麼想,只要是你真心想要、真正令你喜悅的事情,就寫下來。我採用「想到就寫」的方法,不管順序、不修飾文辭,只要是真實的想法、真正令你興奮的事情。現在請你找個安靜時刻,練習「想到就寫」,寫下你自己的「真心想要」。
■ 這一生,你想成為什麼?
以上兩個練習,都是很有用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構想下半場人生的「真正想要」。第三個方法是「榜樣學習」,在下半場人生設計過程中,向標竿學習是很重要的,標竿人物使我們能夠勇敢丟棄覺得自己「不可能」的根深蒂固念頭。後五十人生可以更精采,但是,要先改變想法,才能抓到機會、看見出路。
歷史上,有很多人到了晚年,依然充滿活力和創意。艾蒂(Mary Baker Eddy,1821-1910)在八十七歲那年,完成個人的使命─創辦一份具有宗教影響力的報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這是一份難得一見、歷史悠久的好報紙;英國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他在八十四歲完成生平最後一本著作《卡塔麗娜》(Catalina);義大利歌劇作曲家維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1813-1901),到了八十多歲依然創作不斷;英國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九十多歲了還持續在寫劇本,九十三歲時更寫下名劇《牽強附會的寓言》(Farfetched Fables);美國現代建築開山祖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他是大家公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八十九歲那一年完成最後一張建築設計圖。當然,這些都是世界知名的偉人,他們的事例或許不是你我能相比的,上面的例子只是要證明一件事:年齡不是問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真的想做出什麼」才是關鍵。
■ 這一生,你真心想做的是什麼?
最後,如果還是想不出太多好點子,還是向前輩學習、多聽他們的分享吧《幸福退休新年代》的作者爾尼‧柴林斯基UErnie John Zelinski)匯聚了前輩所分享的下半場人生構想,哪些事情或許也是你想要做的呢?請試著勾選。
①重返大專院校攻讀某個學位,目的是學習而不是找工作。
②帶著相機前往非洲、南美洲、亞洲等地拍攝自然景觀。
③從事社會改革工作。
④當弱勢兒童的志工老師。
⑤增加太陽能方面的知識, 並協助推廣這項能源的用途, 以造福人群。
⑥至少去五十個國家旅行, 了解當地人民、歷史、經濟、地理和風俗。
⑦組織抗議團體,反對引起民怨的政治計劃。
⑧抱著愉快的心情退休,然後開一門課,教別人如何做個快樂的退休族。
⑨寫科幻小說。
⑩為自己居住的城鎮做歷史紀錄。
⑪創作並出版幾本詩集。
⑫做個宣揚環保優點的公眾演說者。
⑬經營民宿,不為賺錢、只為好玩。
⑭幫助家人和朋友改善生活。
⑮保持年輕的心情。
●設計你的人生下半場
透過上面不同的方法,你找到自己下半場人生目標了嗎?
一、請寫出你的目標。
二、請寫出你想做的事情。
.
以上文字取自
樂齡的幸福課:設計你的下半場人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6327
@四塊玉文創/橘子文化/食為天文創 三友圖書-微胖男女編輯社
https://www.facebook.com/comehomelife/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地理學系出路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誤打誤撞的意外旅程:我如何成為一位碼農》
.
雖然這個部落格與臉書專頁的主題是旅行,但因為我一直把日常生活也當成人生這場旅行的一部份,因此稍微用點篇幅來講講我在這段旅程上的經驗,應該不算是超出本部落格的主題範疇吧?
先講結論:這段旅程的走向基本上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平常自己自助旅行,我通常可以規劃並且執行得很精準;但是人生這場旅行,不只充滿著意外,許多關鍵的決定都不完全是我的選擇,而是受情勢所迫而做的。
.
* * *
.
我從很小的年紀就對旅行有興趣。大概從幼稚園開始,每次坐車走中山高(那時候全台灣只有這一條高速公路),家父就會教我認地名,偶爾心血來潮就帶著我亂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某次在嘉義市說要「出門走走」,結果這一走就走到阿里山去了,據說連外套都沒帶(笑)。
.
後來應該是繼承了他的血脈(廢話,我是他兒子啊),小學六年級就會自己坐火車去基隆廟口吃好料,國中就騎腳踏車把台北市區跑遍,也因此大學選擇主修地理學,副修社會學,對於任何理工科系完全不屑一顧,其中最不感興趣的就是電腦相關領域,因為那和我最熱衷的事情——探索世界、了解人事物——看起來一點關係也沒有。
.
既然如此,到底是怎樣的際遇把我帶上了碼農這條路呢?大概有兩個轉折點,一個讓我進入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簡稱GIS)的領域,另一個則讓我陷入了美國科技業這個進去了就出不來的大火坑(誤)。
.
* * *
.
大學快畢業時,出國留學的意念逐漸在心裡萌芽,一部份為的是學位,另一部份則是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在大學畢業之前我從未自己出國旅行過,而且因為經濟能力的限制,很少有機會出國,於是我就像身邊許多同學一樣去考了托福和GRE準備申請學校,但是因為程度太差,成績並沒有非常理想。
.
另一方面,要申請什麼領域也是個大問題。大學時期我極度著迷於以分析、批判、反思見長的人文地理,在地理學與社會學兩邊也都吃得很開,但到快畢業時卻意識到自己並沒有學會太多屬於應用層面的工具(無論是技術或分析方法等),因此有了想要稍微轉換領域的念頭。
.
總之,一邊當兵一邊申請學校的過程中,由於英文成績不好、對於方向感到迷茫,再加上沒有能力自費留學, 讓我方向越來越混亂。眼看距離提出申請的時間越來越近,方向卻仍然不是很確定,最後決定聯絡一位久未見面的大學老師,兩人約了一個週六中午,在大學系館附近的餐廳吃飯。
.
那頓午餐中,我很誠實地把當時所有的限制一一講給老師聽,連當時感情因素的限制都交代清楚;後來老師很有趣的提出了一個建議:你就乾脆申請GIS這個方向吧!這種技術性的東西比較有機會拿到獎學金、比較不受英文能力限制,現在發展還也不錯。這個建議在當時算是我唯一比較可行的出路了,於是我就因為這樣踏上了大學時期其實沒那麼喜歡的GIS之路。
.
後來出國的故事這裡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寫過的《我的菜鳥移民故事》系列(https://ltsoj.com/tag/Fob)。
.
* * *
.
接下來談談第二個轉折——我又是如何從GIS跳到科技業並且成為軟體工程師的呢?關鍵就在我的第一家公司,Esri。
只要是出身於環境相關領域(地理、地質、生態、環境工程、建築、景觀設計等)的人大概都知道,有個獨佔鰲頭的地理資訊軟體叫做ArcGIS,Esri就是生產這家軟體的公司,也是多數GIS領域畢業生心目中的業界第一志願,然後我竟然很順利的在這家公司拿到實習,實習不到三週就拿到正職的offer,於是我就正式搬到南加州,在這家公司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
.
雖然碩士班期間有稍微學一點程式語言,但我的寫程式能力以業界標準來說基本上是零,因此我在Esri初期並沒有真的負責寫程式,反而花比較多時間在做測試、寫參考文件等,偶爾會寫寫小的程式範例,給公司外部的開發者作參考。就這樣寫著寫著,大概一年之後對於JavaScript有基本的掌握了(喔對了,我在這裡說的是jQuery當道、Angular才剛出來大家覺得很酷、React連個影子都還沒有的年代),我才開始多少寫一些真的會成為產品一部份的程式碼。
.
* * *
.
但就在進那間公司一年多之後,我決定離開,原因很多,其中跟專業比較相關的是:我知道自己喜歡GIS,做起來也覺得蠻上手的,但是這個領域畢竟比較小一點,而當時的我已經在業界龍頭了,領域裡面沒有比那更好的公司。因此,如果我想要探索更大的世界、挑戰自己的極限,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往GIS以外的世界發展。雖然我不是電資科系出身,卻也累積了一些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與前端開發(front-end development)的經驗,於是就開始往這個方向找工作。
.
美國科技業雖然工作機會很多,但因為自己的外國人身份,要轉換工作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我後來是如何找到工作並且從西岸搬回東岸的呢?意外的旅程待續,敬請期待下回分曉。
.
* * *
.
(照片為2014年滿腦子想著要換工作時攝於南加州,常常週末就一個人出去找一間咖啡店,坐在那裡準備面試,整個浪費了南加州大好的陽光和戶外活動啊!)
.
繼續閱讀系列文: (2) https://bit.ly/2u6gHCB (3) https://bit.ly/2SRVtmu
地理學系出路 在 影響力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逃逸線』播出時間:每週一晚上6:00,敬請訂閱影響力
【從主體到多元體,從自我中心走出去】
本集簡介:在現今高科技發展、AI智慧充斥的社會裡,只修習固有的學問已無法成為出路...
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與異質性相連結,還要到處去旅行...
這樣的終身學習觀念該如何實踐?來聽聽石計生怎麼說~
趕快按下「訂閱」影響力頻道,最即時、最有料的影音節目一集都不漏看。只要每天花5分鐘時間,就能輕輕鬆鬆提昇自我的實力!
+ 看更多逃逸線:http://seepower.tv/author/guest_25/
關於石計生: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兼系主任,人文社會學院地理資訊系統創造力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藝術社會學、都市社會學與社會地理資訊系統。致力於60年代臺灣歌謠的經典個案分析與城市歷史地理探究,在社會學理論部分,近年聚焦於從馬克思到德勒茲的經典《千高原》重新閱讀與理論探究。
+ 後石器時代The Postoner Era:http://cstone.idv.tw/
+ 影響力官網:http://seepower.tv
+ 影響力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eepower.tv/
+ 加入影響力Line@:https://line.me/R/ti/p/%40cph9985f
+ 影響力愛奇藝站:http://tw.iqiyi.com/u/1269595541
-
影響力於2018年正式上線,由讚點子數位行銷有限公司發起,在這裡,我們匯集了台灣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包括國際、財經、職場、親子、兩性、教育、藝術等領域,成為我們引領社會脈動的「達人」,透過影音傳播的力量,帶來超越世代的影響力!
下一個十年,你準備好和達人一起充實自己嗎?
2018年,期待與你一同創造全新的知識影音元年。

地理學系出路 在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貼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____^ 台大情結深地理系勝交大電子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2012年8月6日 ... 工學院科系出路廣,對學生吸引力更大。 ... <看更多>
地理學系出路 在 【大學科系談#ep6】地理系學什麼?畢業出路有哪些?ft.台灣人 ... 的推薦與評價

地理 系除了會看地圖外,到底學什麼呢?由我們3條友的Kevin,分享在師大 地理 系的心路歷程,以及 地理 系畢業 出路 有哪些!還有身為台灣人的他如何學習廣東 ... ... <看更多>
地理學系出路 在 [問題] 地理系未來出路? - 看板CareerPla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堂弟沒帳號所以幫他代po ~
堂弟今年指考分發上112地理環境資源
系,他對這個系充滿好奇也稍微有一點
興趣,但是他對地理系的出入不太了解
,他有點擔心所以現在也有考慮重考
或轉學考,我跟他說可能是做GIS之類
的吧(其實小弟我完全不知道QQ),有版
友是讀地理系或知道這方面工作的嗎?
PS:我也有告訴他可以當老師啊,不過
他說對教職沒興趣,問我有沒有其他方
面的工作
手機排版可能有點亂 抱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78.8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eerPlan/M.1439299676.A.1A6.html
r大你的意思在大學四年先再你所說的
這些領域找一個自己有興趣的,到研所
在繼續專研?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