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大減速》部落格文章末,抽書兩本
想像一下,你正坐在一輛高速前進的列車上面,當列車突然剎車的時候,你會感覺整個人被往前拋。只有在事後回顧過去,你才會察覺,自己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快向前移動了。我們就像是被往前拋的乘客,誤以為世界仍然在加速,卻沒察覺到周遭的一切已經開始放緩。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slow-dow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大減速》的作者是牛津大學的社會地理學教授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他的研究領域涵蓋住宅、健康、就業、教育和貧窮。在這本書裡,他揭露了一個人們很難察覺的事實:「世界並非加速前進,而是開始慢下來了」。這些成長趨緩的領域包含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
近代的人們覺得快速成長是常態,但是作者以實際的數據顯示,趨緩的成長和穩定的步調才是世界得以永續生存的條件。而綜觀各項領域的指標來看,各國的發展漸漸邁向更加緩慢、穩定和平等的狀態。只是在這些樂觀的背後,仍有一道不能忽視的難題:世界平均溫度的增溫速度持續加快。
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趨緩的成長是好事,不需要因此擔憂,而我們需要將注意力轉往真正重要的事。這本書多達480頁且偏內容「硬」,篇幅有大量的圖表和資訊,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中呈現的「事實」反而很有意思,因為它刷新了我的老舊認知。以下針對書中概念導讀並且列出我覺得有省思的部分。
.
#鐘擺效應
.
這本書多達67張圖表,作者在他的官方網站公開全部的圖片,並且都有「GIF 動畫」的呈現方式。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搭配這些動畫,讀起來更加生動。要讀懂這本書首先要懂一個叫做「鐘擺效應」的原理,如同下圖所示,當鐘擺擺盪從左邊的「高點 1」逐漸加速擺盪到「低點 2」的時,速度最快。當鐘擺從「低點 2」擺盪到右邊的「高點 3」時,速度緩慢下來直到靜止為零。
作者透過這本書要傳達的觀念就是,人類在近代工業化和數位化的年代,一直體驗到了「高點 1」到「低點 2」的「加速時代」。可是自從1970年代開始,世界的各項指標其實漸漸地減速,變化越來越慢,實際上是走入了「減速年代」。只是人們的心中仍然有一種錯覺,覺得時代會越來越加速,變化會越來越快。但實際的情形卻剛好相反,這本書就是在說這件事。
.
#獨特的時間線圖
.
這本書中使用了一種很特殊的「時間線圖」來詮釋所有的資料。比起常見的只看「時間vs.總量」的趨勢圖,這種時間線圖可以表示出數值的「變化的速度」,用這個方式更能清楚顯示各種趨勢的演進。在這個時間線圖中,Y軸仍然代表數量的絕對值;X軸則用來代表「變化的速度」,越往右邊的資料點代表「增加的速度越快」,越往X軸左邊的資料點代表「減少的速度越快」。接下來的各項討論會引用作者官網的動畫來說明。
.
#趨緩的人口數量
.
作者直言,從來就沒有「人口定時炸彈」這種東西,世界的人口成長必定會持續趨緩。作者的這項觀察,也同樣在讓我對世界的發展趨勢大為改觀的《真確》書中被詳細提及。
以下這張圖呈現了聯合國對世界人口的成長預估,從2017年以來人口的成長速度持續放緩,來到了2090年人口會達到110億人。作者針對世界各國的人口成長做了更細緻的統計,他認為聯合國高估了這個成長,真實的人口數字到了2090年應該只是會落在90億人左右。
作者分析了中國的人口狀態,不同於我之前以為中國還會有人口紅利,現在中國呈現了一種「穩定」的階段,就像鐘擺已經擺到頂端,人口增加的速度正準備降低了。另一個我們熟悉的國家日本,則已經正式走入了「減速」的階段,人口的增加速度持續降低。放眼望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成長都即將邁上這兩種階段。
同樣減速的還有「生育率」。整個世界的公共衛生的進步、嬰幼兒死亡率的降低,讓人可以少生好幾個小孩。當人們相信社會有辦法照顧你,會生得更少或只生一個,因為不再需要養兒防老。尤其當女性接受的教育和擁有的權利提高之時,她們有權提出與傳統父權社會不同的聲音,她們能夠自己決定要不要生、要生幾個。
根據數據統計,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提升生育率,但是幾乎都以失敗告終。我回想到前陣子網路瘋傳的「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政府推優惠措施 前景仍不樂觀」這類新聞,這究竟是「經濟不景氣」貨「政府不爭氣」惹的禍?還是「全民教育程度高」和「女性擁有更平等的權利」?從書中的資訊給我的想法是,人口和生育率的趨緩,不是一件壞事,它本身就是世界必然的趨勢。
.
#趨緩的經濟成長
.
隨著人口增長的趨緩,許多人一定會認為經濟恐怕就此完蛋,會不會經濟的發展因此趨緩了?對,一定會。作者統計了世界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指某一特定時期在某一特定地區內,所有完成的貨品和提供的勞務之總值),整理成以下這張圖。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世界整體的GDP總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成長的速度都已經慢了下來。其他的經濟指標例如學貸、車貸、房貸和國債,總額雖然持續增加,但是增長的速度都出現了趨緩。如同動畫的鐘擺一樣,經濟的成長也開始減速。在新冠疫情之後,經濟的成長更加趨緩,但是這對地球的生態永續反而是好事,更少的製造、更少的汙染、更少的浪費。這或許是一個經濟成長趨緩但即將變得更好的世界。
這個經濟趨緩的過程,在西方常被誤認為是經濟下滑,或者跟中國的崛起扯上關係。實際上,從書中的資料不難看出,中國正出現史上最大的生育率趨緩,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也同時在急劇減速。作者對這件事下的結論是,這其實只是資本主義轉型結束的新狀態。因為資本主義強調的成長和擴張本身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穩定狀態」。
我從書中的各類觀察發現,作者從英國學者的角度去分析美國、歐洲、亞洲、大洋洲各國的狀態,其視野更顯得宏觀。歐洲(尤其北歐)各國已經開始適應這種趨緩,打造許多對應的社會福利和機制,而且人民幸福指數高居世界之巔。只有美國老大哥認為自己的經濟砸鍋是中國的錯,這也不難看出美國想要奪回世界霸權地位的別有居心,但我認為即使美國最後「贏了」這場經濟對抗,資本主義的歡樂派對將無以為繼。
.
#趨緩的知識數量
.
作者認為,全世界的「數位數據總儲存量」雖然持續呈現指數級的成長,但是有意義和值得留存的「知識資訊量」並沒有以指數成長。數位訊號讓我們容易「複製」、「傳遞」和「儲存」,但光是儲存大量無用、過時、多餘的資訊,對於人類知識的增進其實沒有太大幫助。
維基百科從2001年開站以來,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急速攀升,到了2007年增加的速度達到最高峰,但是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反轉。自此之後的每一年,條目數量的增加速度都持續減緩。雖然到了2019年的條目總數超過了600萬筆,但是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察,全世界大多數的人感興趣的事情介於100萬到200萬件之間(百科全書紀載的數量都遠少於100萬則),因此之後增加的條目都比起以前的「更不有趣」。現在追加的新內容,充斥著一堆只有條目的標題和簡介、卻沒有詳細內容的「小作品」等著別人去補充資訊。垃圾資訊量的成長速度遠高於真正的知識資訊量。
還有另外一個跟知識資訊量有著類似趨緩跡象的東西:「書籍」。根據書中的數據,可以發現新書數量的增加速度也持續在減緩,看起來新數據和新想法的產出速度都在減緩下來,作者評論道:「這是越來越沒有新東西的洪流」。我自己反思的事情是,不要隨著資訊洪流起舞和追隨「更多」的資訊,反而要仔細篩選、挑揀高品質的內容。要去主動連結和創造出自己的洞見,或許,「少」即是多。
.
#加速中的地球暖化
.
作者談了人口、經濟、債務、數據和科技進步的速度都正在「減速」,這對地球永續是好事,對社會公義是好事,但是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危機:「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的速度越來越快」。從下圖可以發現,溫度的變化一直往右上角發展,代表增溫越來越快。這個數據跟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呈現很強的關聯,遠在2010年左右還有許多反對地球暖化的學說,但如今科學家們面對實際的數據,幾乎沒人在辯駁暖化效應正在惡化的事實了。
作者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會執行長 潭雅.斯蒂爾(Tanya Steele)說過的一句話:「我們是第一個知道自己正在毀滅地球的世代,也是最後一個還能做些什麼的世代。」雖然人類對於衛生、貧窮、教育等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也克服了許多難關,但是對於溫室效應的挽救,卻顯得束手無策。
如同最近發生在全球各地的極端氣候和災難,其嚴重程度不斷打破歷史紀錄,這不是偶然,而是平均溫度上升的必然。最令人憂心的是全球溫度上升的速度,至今仍然沒有半點趨緩的現象。只能祈禱美國和中國的對抗戲碼盡快落幕,或是美國什麼時候才要覺醒帶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戰真正的敵人「地球暖化」?人類是否能團結起來打贏這場戰役,或者事後回顧去奚落當初的無所作為?
.
#後記:放慢不是壞事
.
《大減速》的作者透過這本書帶出一個觀念:「人類過去生活的環境一直都是停滯和緩慢成長的平衡狀態,就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急遽變化』而已。」我們正走向逐漸的減速,只是當停滯到了極點,又會出現下一次的加速變化(不知道我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從書中的各類數據看來,以及世界各方面的趨勢顯示,這是一個成長趨緩的年代(除了溫度加速上升)。我們要警覺那些舉著大旗吶喊「加速經濟成長」和「重返成長榮耀」的人物和口號,事實是趨勢早已改變,而且舉世皆然。我們已經不是乘坐在加速的列車上,也不該繼續乘坐下去。
作者認為趨緩帶來的另一項好處,是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質問,那些「我們祖父母和父母輩沒有質問過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年代變化得太快、出現太多新鮮事物了。未來我們遭遇的無論科技、經濟、生活模式的變化速度,都可能會來越慢(看看令人失望的 iPhone13),如何降低自己對加速的期待,過上理想和滿足的生活,成了我們這代人的新課題。
最後,我想引用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Bezos)談打造商業策略的一句話:「與其問未來什麼會改變,不如問未來什麼是『不會改變』的?以這個回答去打造你的事業。」套用到我們自己的人生,享受親人、朋友和家庭的快樂相處時光,或許就是那件不會改變的事情。讓我們放慢腳步,細細思考什麼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並以此打造自己心中的理想生活。
.
Kobo電子書7折代碼:WAKISLOW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jW9fkV
使用期限:9/26~10/2
.
感謝 聯經出版 提供抽獎贈書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萬的網紅大膽科學 - What If Chine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想像一下,全部人都必須留在家裡,處於封鎖狀態。封鎖其實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會進入封鎖狀態呢?這又會怎樣影響你呢? 請多多支持和訂閱〜! 加入頻道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G_f_x7GlHsLy18rkDUNrg/join 我們的的Facebo...
「地理 想像 意思」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大膽科學 - What If Chine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心得] 105台大地理正取心得- 精華區Transfer 的評價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國家地理- 這天真是熱・豹・了好想像這隻黑豹(Panthera ... 的評價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風化的「無」限時動態-想像去「人」類中心的女王頭|109-2 ... 的評價
- 關於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國立台東高級中學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高一體育班國文期末考試 ... 的評價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Sinasera 24 - 台東長濱
根據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定義,「 餐點卓越,為了它來場旅行也心甘情願」,這趟我們開了5個多小時的路程翻山越嶺最大的重點就為了一家餐廳,滿心期待主廚楊柏偉的料理,Sinasera 24已經是我們的米其林三星了,因為一家餐廳認識台灣的一個地方-#長濱鄉,位於台東最北處在過去就是花蓮了,一個面向太平洋背靠著金剛山的小鄉鎮,白天已經看不到什麼人了,入夜後的長濱更是安靜的只剩大海的聲音,很難相信這裡有一家法式料理可以讓熱愛美食的饕客不遠千里來到這個沒有台鐵停靠的鎮上,副作用則是會愛上這個地方。
自己覺得 Sinasera 24跟其它法式餐廳或是星級餐廳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地理環境,劣勢也是優勢,地處偏遠不便可以克服,可是得天獨厚的大自然條件則是無法複製,白天在餐廳用餐可以直接面向著舒展開來的太平洋,晚上剛好遇上滿月時又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月光海的美景,襯著美景也呼應的盤中的料理。
這次我們預定的是山與海套餐,搭配著5杯的wine pairing ,從進餐廳到入座的服務都很到位,卻不會拘謹,當天的菜單會在桌上用素描的圖卡呈現,一共有十張圖卡,經由服務人員跟客人問答聊天之間的互動,一邊介紹著餐廳以及當天的食材,我覺得這個巧思很棒,等當天餐點跟食材都介紹完了,對長濱周遭地理位置跟環境都更有了解,心裡對料理也有個期待感跟想像。
用餐的當天是8/29晚餐時段,服務人員說現在的節氣進入到 #處暑 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而餐廳Sinasera 24的24就是一年24節氣的意思,Sinasera則為阿美族語「大地」之意,這也是為什麼無菜單的原因,因為主廚會根據不同的季節、節氣更換食材。而當天的搭餐酒因為食材以海鮮為主,所以侍酒師以不同特色的香檳、白酒做搭配,最後到當晚的主餐血鴿的時候才會搭配紅酒。
餐點不一一介紹,挑幾款我印象深刻的菜色跟酒,整體來說Sinasera 24的料理是讓我印象深刻的,因為有不曾在其它餐廳吃到的口感跟味道,出餐的視覺也不過於華麗,知其所以而為之。
第一支酒是 Frederic Savart 的香檳,帶點花香、烘焙香氣又有點奶油點心的味道,酒體適中,酸度爽快利落,氣跑感舒服,香檳永遠是讓人心情愉悅感到快樂的第一支酒,配上第一道胭脂蝦為主體的開胃菜一起入口,爽脆的口感跟香檳一起讓味蕾甦醒。
第二道菜是我跟已婚夫都最感驚喜的一道餐酒搭配,芋泥生蠔搭配一支紐西蘭的2019 Kunoh Wines Narcissus白酒,吃一口生蠔再喝一口白酒,整個生蠔的輪廓又被清楚地勾勒出來,像是碰的一聲,出現在你眼前,味覺是非常非常清晰的,非常有趣的感受。
再來是拇指酪梨搭配搭配煙燻鰹魚再點綴上香菜苗,酪梨綿密口感滑順,配著帶著鮮味煙燻過後的鰹魚,這道味道很搭,是想像得到的風味。
接著一道湯品,以東部獨有的麵包果做成的羅宋湯也有很特色,麵包果的果肉柔軟帶點甜味,大量蔬菜的自然甜味也很清爽舒服,很適合扮演整套餐點的中間過場。再來是比較少見的屏東白鰻,表皮口感薄而酥脆,肉質鮮甜,完全跟印象中大多以重口味料理的鰻魚不一樣,不用過多的調味就可以吃到鰻魚的美味。配上 Saint Aubin premier cru 2016 ,帶有白花、橙花的優雅香氣,還帶有一點肉桂的香氣,也是屬於酸度俐落的酒款。
接著還有我們都好喜歡的小捲燉飯,以及玉米為主要風味的餐點,再來進到主餐血鴿,「 血鴿是法國傳統菜餚,處理的方式讓血留在體內維持肉質鮮嫩度,使用血鴿腿跟胸的部位,以直火方式碳烤至五分熟。跟乳鴿搭配的是比較罕見的組合——西瓜。使用花蓮大西瓜,取其果肉,打成果汁後濃縮、加入調味香料,包裹在血鴿腿上。另外,將西瓜翠衣(西瓜介於綠色果皮和紅色果肉間的白肉)進行發酵,並淋上薰衣草橄欖油,增添尾韻回味的花香。」
這道主餐已婚夫說比牛肉還嫩而且鮮甜,搭配上西瓜製成的醬汁,濃縮的甜味還有薰衣草橄欖油,可以平衡比較狂野濃郁的肉味。這道主餐侍酒師特別前來詢問我們平常喝紅酒的習慣,幫我們各別搭了兩款不同的紅酒,一款是德國的 Marto Wines Al Dente 2018 馬丁‧堅石酒莊噔特淡紅酒 ,另一款是西班牙La Rioja Alta Vina Ardanza Reserva 2012 ,一款搭起餐來是會讓口腔的味道清爽舒服,一款則是讓餐點在口中透過酒液更加融合濃郁,各有不一樣的表現。這道主菜我反而喜歡濃郁的酒體讓料理跟酒是融合的感覺。
再來甜點的表現一樣很精彩,可以選擇配上手沖的咖啡或茶,讓整套山與海的套餐在每一口都精緻小巧卻濃郁的點心裡畫下句點。
在Sinasera 24用餐下來很舒服,不管是上餐的節奏、服務人員的表現,可以感受到熱忱與專業卻不會有距離感。重點還是回到主廚的料理,是會讓人想在不同時節再回訪的美味與用心。另外非常推薦大家,如果有喝酒一定要搭配wine pairing來享用餐點,會讓整套餐的體驗更有意思也更多想像的空間。
謝謝台灣這片土地的物產豐饒 。
謝謝有才華的主廚跟餐飲從業人員還有在地的小農與職人,每次繞了一大圈最後都回到這句話,可以享受如交響樂般的美食饗宴真的是人生很幸福的事。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幻景街道】星落傳說(六) | 七夕傳說發祥地 | #機物神社 // 李長潔 🎋
.
關於枚方、交野地區的星落傳說,沿著天野川(如星河般的),會見到「磐船神社」、「天田神社」、「織女石」、「妙見宮」、「牛石」、「天川橋」,這一帶有一堆與「星落」(#隕石墜落)相關的信仰,我們在很久以前就談過,應是天文現象與巨石信仰所綜合出來的地方神話想像。不過,我完全漏勾一個重要的神社--「機物神社」。
.
■ #渡來人的文化痕跡
.
從JR津田站出來之後,大概步行15分鐘,就可以抵達交野的機物神社。這裡據說是四、五世紀古代渡來人(海外移民)移居之處,因此有蠻多「#秦氏」相關的地名與遺跡,也有蠶絲機織的工技流傳。
.
▲ #技術與神話結合的信仰
.
而此處的「機物」,便取自「#機織」的意思,並且,與七夕織女的故事合流,成為祭祀的對象。機物神社以交野山為御神體,可見交野山與日輝映照之神聖性。機物神社一方面天體崇拜為主,另方面也禮敬蠶織技術,以織女故事為基礎,轉為祭祀「#天棚機姫神」。
.
● #星落傳說的最後一站
.
這是我的「#星落傳說」的最後一站,離開一整天的陰鬱,在機物神社的鳥居前,一片陽光映照,溫柔和煦。在大阪的枚方、交野,還有許多「星落」的相關線索可以供我們幻妙地遙想,存在於天文、地理、民俗資料中的日常與神聖。值得再去探索,等待平安旅遊的那天到來。
|
❤ #七夕的延伸閱讀
.
⭐ 被隕石衝擊的大阪交野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673800533545579/
.
⭐ 枚方的「天野川」|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vanity=Pseudoscholarship&set=a.1121316364722654
.
⭐ 大阪交野獅子窟寺 | 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77805849073705
.
⭐ 被隕石撞擊的那個地方-星田妙見宮 | 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144597069061250
.
⭐在大阪遇見玄天上帝-星田妙見宮|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89504821506044/
|
#七夕
#情人節
#織女
#牛郎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大膽科學 - What If Chine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想像一下,全部人都必須留在家裡,處於封鎖狀態。封鎖其實是甚麼意思呢?為甚麼會進入封鎖狀態呢?這又會怎樣影響你呢?
請多多支持和訂閱〜!
加入頻道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G_f_x7GlHsLy18rkDUNrg/join
我們的的Facebook也在這:
https://www.facebook.com/What.If.science/
我們的英文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hTF9wHwhCt-BzIq-s4V-g?sub_confirmation=1
我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hatif.show/
#大膽科學
#whatif
#scifi
#封鎖狀態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中國今年夏天的洪災不斷,長江5號洪水以及嘉陵江2號洪水在8月18日到20日通過重慶中心城區,是重慶40年以來最大洪峰過境,也是重慶有史以來第一次啟動一級應急響應,也就是當地政府下設的所有單位都投入防汛工作。中國國內媒體報導,該市有26萬餘人受災,2萬多店鋪被淹,磁器口、南濱路、朝天門等多個地標性地點全部泡在水裡。這次不僅是三峽大壩的抗洪能力令人失望,中國領導人的治水能力也受到質疑,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場大洪水所淹出的各種問題。
千年前的唐朝詩人李白第一次到四川時,就寫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這首詩對了解這次洪水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幫助,這次淹水最嚴重的兩個地方,一個是四川樂山,也就是峨眉山所在地,詩裡面講到當時還是可以透過江水看到上弦月,妳就知道平日這裡的水勢是可以很溫柔蜿蜒的,但是這次強降雨後,三江匯流的河水淹到有名的樂山大佛腳下。當地人說,大佛要洗腳,樂山睡不著,就在講水位到大佛腳邊,就會有洪災。李白的詩還講到更下游的三峽和渝州,其實也就是今日重慶市的所在地,也是這次洪災最嚴重的地區。
那有抗洪功能的三峽大壩呢?其實這次已經是遇到三峽建庫以來最大的洪峰,三峽其實已經達到水位最高點,下洩流量也來到最大。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向《中國經濟週刊》說,重慶淹水同三峽水庫沒有關係。想解決重慶市的洪水問題,必須依靠重慶上游的水庫來攔洪削峰,重慶市本身的水利建設也要再加強。簡單來說,重慶在三峽大壩上游,上級指示下來就必須執行國家攔截洪水的任務。所以是犧牲重慶,來救長江中下游,下游還有荊江、岳陽、九江以及整個漢中地區,上億人在那邊。
其實今年中國從5月下旬開始就有強降雨造成的水災,不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直遲遲未現身,中國網信辦也接連下令,要求宣傳部門不得將洪水跟過去的水患類比,在報導中更必須加強宣傳「總書記指示精神」,以宣傳救災感人事蹟,以及災後重建工作迅速展開等內容為主。很多網友在網路上轉發1998年長江水患及2007年重慶洪災時前任總書記江澤民和胡錦濤在前線指揮救災的照片,附上「不多說」的文字,你就知道他們的意思。
而勘災也是一門政治學問,這次習近平是在18日趕往安徽視察洪災,不過當地洪水已經退去,而且他還被網友抓包找了一個女公安假扮民眾跟他互動,但是他的視察是被官媒大報特報。另一方面中國總理李克強是接在習近平之後在8月20日深入重慶災區視察,雖然沒有受到官媒報導,被評為弱勢總理,但是他親自穿著雨鞋在泥濘中視察民房狀況、慰問災民的照片在網路瘋傳,跟習近平到災區訓話的形象很不一樣。
而且習近平還強調中國有「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經驗,並稱中華民族和自然災害「鬥了幾千年,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還要繼續鬥下去」。這類的話語都被批評是在說空話。其實說實在的,這些政治算計或是語言背後,最可憐的還是受災戶,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洪災至今已造成逾6000萬人受災,數千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損失。希望這個夏季降雨趕快結束,洪水能夠消退,大家都能夠平平安安。
我最近看到一些中國洪災的畫面,真的感到很不忍心,受災地區就算洪水退去還是滿地泥濘,災民需要重建家園,受災農戶也需要經濟的協助。天災當然難免,但是中國科技既然都這麼進步了,應該多用心來防災與抗災,不然實在很難想像都可以到處人臉辨識,大數據監控的進步國家搞得這麼狼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中國洪災的消息,歡迎跟我們分享你的看法。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落地之處 」齊簡個展
訪問藝術家: 齊簡
歷經全球疫情帶來的各種變局,TKG+ Projects 將於西風解凍之際,為各位帶來齊簡個展「落地之處」。身兼策展人與藝術家雙重身份的齊簡,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創作實踐核軸,透過繪畫、空間裝置勾勒場域語境與藝術符碼交織出的隱藏維度,揭示人們如何參與──或如何在無意識間役使於既有的領域/價值定位系統,引領觀者重新審視各式社會機制下,人類為自身劃下的各種領域界線(boundary)。
在試圖以思辨跨越那莫可辨識的「事件與其邊界」之時,齊簡曾引述當代知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提問何以定義「真實」的有趣比喻:「圓弧形的魚缸讓金魚看到扭曲的真實。但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擁有未受扭曲的真實圖像?人類是否也如同住在一個巨大的金魚缸裡面般,透過一面巨大的透鏡而得到扭曲的視野?金魚對真實圖像的理解與我們不同,然而我們真能確定牠們的世界觀比較不真實嗎?」[1]
面對無法觸及的「真實」,人們僅能依循群體生活所規範的「測量值」(measuredvalue),標定出自我的認知邊際──人們更進一步將之拓展為社會中更加堅實的框架與價值判準。為了輪廓人類為自身圈圍的框架,齊簡透過物件、繪畫及法律文件的組構,將「落地之處」導演成一組劇場式的微縮社會模型;置身這場遊戲/實驗的觀者,倏忽意識到原先慣有的視界存在著嶄新想像可能,開始進入領域(territory)意涵的重新探索。
展覽的起始,齊簡便以玩具積木推疊成一堵迷你方牆,失能的阻隔將豎立於旁的小旗具現化為權力疆域的戲謔宣告,預示著展間內領域概念(discipline)的動態擴展。不遠處,地面上劃分展場/非展場邊界的作品《黃線》角色扮演般地化身交通標線,於逼人俯首同時導引/制約觀者「合乎規矩」的觀看行進。而前後連結著資本遊戲寓言《大地主》(又稱大富翁)、將畫廊位址公告地價與畫作自身價值對位演算的《這裏》,更將政治地理學的領域概念橫向展延至社會機制演化出的對位定價,透顯種種權屬關係。
接續著《大魚缸:支搭帳篷》,與展牆同色的深藍背景,模糊了繪畫的觀看邊際;畫面中心描繪的金魚以符旨導出魚缸的意象集合,與置放地上的金箔石塊共同折射出一個多主體關係的領域性(territoriality),遙相呼應散發著柔光的博物館圍欄《背景》——不禁讓人沉思,藝術權柄(power)所引導出的觀看視界,究竟在圈圍出的領域內緣,抑或是那熠熠生輝的邊界自身?
在此「落地之處」,觀者彷彿行走在齊簡解構出的條條領域及地界的標線上——同時望向各式定義的兩極;劃分域內/境外、有效/失能、規矩/失序的地界,於辯證與提問間被踩踏地愈發模糊。也許人們所能擁有的「真實」,最終僅是自身所劃下的這道「邊界」(boundary),以及那「是」與「不是」同時存有的疊加型態。在提問「何處落地?」之時,人們是否也同時看見一種觀看與定義的踰越可能?
藝術家粉絲頁: CHI Chien 齊簡
策展單位: 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展期:2020.08.01~2020.09.12
時間:週二~週六,11:00 ~ 19:00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
電話:02-2659-0798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國家地理- 這天真是熱・豹・了好想像這隻黑豹(Panthera ... 的推薦與評價
跟黑貓同一個意思吧? 黑貓其實是黑色的條紋貓. 3 wks Melda. 國家地理, profile picture. 國家地理. 李柏飛 這個小編不確定,但的確黑豹不是純黑色,依然有斑紋. ... <看更多>
地理 想像 意思 在 [心得] 105台大地理正取心得- 精華區Transfer 的推薦與評價
轉學版的各位大大好
小弟目前就讀新竹某國立大學理工科系
這篇文章的內容會比較著重我如何準備地通這科
然後我也考了今年的指考,沒意外是穩上
如果分發上了我就放棄轉學考
=====================文章開始線=======================
先附個成績
國文 80
英文 86
微積分C 88
地理學通論 76
總分 330 正取1
最低錄取分數 292
======================準備方式=========================
國文:
直接上,沒有準備
原本想說寫出一篇邏輯清楚的文章就好
也是剛好今年的題目對我來說很好發揮
英文:
基本上這科的難度大概比指考稍難或是差不多
然後有寫過歷屆的應該會發現到英文的難度越來越簡單
越不會出很艱深的單字
書單
1.7000單
必背!背好背滿!
如果單字量夠的話分數不會太低
2.Advanced雜誌
多閱讀文章讓自己看到長文的時候不會慌
然後訓練遇到不會的單字時能不能猜出大概的意思
微積分C:
這科是因為自己本身也在學微積分
所以問題並不大
書單
1.Calculus by James Stewart
大學上課的經典課本,內容我覺得寫得還不錯
如果真的有不會的概念的話推薦看交大莊重OCW
他把概念講的很清楚,很多我認識的人微積分不去上課看他XD
2.微積分學習要訣 劉明昌
版上推薦的書之一,裡面有大量的題目
如果要練手感的話很推薦這本
至於書上概念因為我是讀完微積分再來寫的
就不評論了
地理學通論:
最難準備的一科
通常考申論題或是名詞解釋
如果能畫圖的題目盡量就用畫圖來表達
對分數會有幫助
名詞解釋的部分主要是看歷屆題目,去查它的意思
再用自己的話寫出來,如果能再多寫點東西就多寫
例如:
103年考了Nation State(民族國家)的解釋
我會再多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概念
然後題目用一本小冊子記下來還蠻有用的
至於申論題的話就只能盡量用合乎邏輯的方式寫出來
就算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寫也至少寫一點
完全沒寫就沒分數了
然後地通有教授非常喜歡出碳循環氮循環之類的東西
切記一定要知道怎麼寫因為真的很常考
地通這科每一題都盡量自己寫過
如果可以的話請高中的地理老師改
讓他對你的寫法給些建議
近年的出題習慣好像會出一些核心邊陲理論跟都市意象等高三地理的東西
書單
1.高一&高三地理課本 高中地科課本(除了天文部分以外)
非常重要,一定要把裡面的概念變成你的概念
名詞解釋出的名詞翻成中文很多是這裡面的東西
2.人文地理學詞典 一本是文化大學出的 另一本是選譯版
如果遇到一些就算翻成中文也不懂的東西
例如:地理學探討的空間或是地方等等的概念
可以看一下書上如何解釋這些名詞
3.Introducing Physical Geography Alan H. Strahler
就是英文的自然地理課本
如果有閒工夫的話就把每章後面的名詞不懂的抄下來
(我是沒讀完啦)
剩下的書是你真的有空再看的,都是一些跟考試本身沒關係的書
4.槍砲病菌與鋼鐵 Jared Diamond
在講環境決定論與文明發展的一本書,內容也不太難
環境決定論今年剛好考到(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剛好看過這本就用書中的內容來當範例
5.都市的意象 Kevin Lynch
在講高三地理那些都市元素(節點通道之類的)
同時也是都市計畫的經典
6.看不見的城市 Italo Calvino
這本書擺在這篇很特別
這是本小說,說的是各式各樣想像出來的城市
個人認為這本後勁很強
看完這本對於空間產生很多想法
這三本是我在準備轉考時間看的閒書
還有很多經典因為我沒看過就不推薦了
這篇文章就到這裡
謝謝能把這篇文章看完
如果你對地理系轉考有興趣或是還有問題
也歡迎站內信我
最後祝轉學版的大家努力能有所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64.100.9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ransfer/M.1469982292.A.213.html
另外David Harvey的書我知道但還沒看過
※ 編輯: Redemption (223.138.160.17), 08/01/2016 01:49:40
※ 編輯: Redemption (223.138.158.76), 08/02/2016 03:34:46
※ 編輯: Redemption (223.138.158.76), 08/02/2016 14:30: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