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為真!你可知道02/03/2021發生在新北市萬里區的極淺層地震的震央(北緯 25.21度,東經 121.63度)到底離我們核一場與核二廠的廠區有多近嗎?
這次很幸運的地震規模與震度都還算小,但是下一次呢?有人可以知道何時會發生?規模與震度會有多大呢?誰可以保證不會發生嚴重災害呢?
任何一種發電設施都可能遭受天災人禍的波及而發生災損,無論是燃煤火力發電、燃氣火力發電、核能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以及其他許多種類的發電方式,都可能遭受災損。
但是只有一種發電方式的災損無法在短時間內被復原,其洩露出來的污染物對於生態環境、健康的負面影響動輒長達數十年甚至百年或更長久,而且這種發電方式所連帶產生的放射性輻射廢棄物人類至今無法有效的妥善處置,其中許多種類的輻射廢棄物的半衰期長達數萬年甚至數十萬年(也就是其輻射強度經過一個半衰期的時間,只會減弱50%,經過兩個半衰期後,輻射強度再減弱一半至原先的25%強度,以此類推)。
過去的幾十年當中,世界上發生過好幾次重大的天災人禍,南亞大海嘯橫掃數個國家,傷亡慘重但是災後幾年間,所有當初受到海嘯侵襲的地區基本上復原完成,看不出曾經發生過驚人的大海嘯。
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是規模驚人災情慘重,但是災後重建速度迅速,也是在短短兩三年之間,就完成復原。我們台灣中部也曾經發生過諸如921大地震這樣慘重的地震災情,損傷慘痛,但是數年之後,受災區域都可以完成復原。
反觀發生在2011年福島核災已經將近10年了,日本投入舉國之力試圖清除輻射污染以及讓災區重建復原,至今輻射污染依舊源源不絕的散逸到環境當中,雖然受到多方面的抗議與譴責,束手無策的日本最近正在準備要將輻射汙水傾倒進太平洋中。
還有上世紀1986年四月份的車諾比核災的輻射污染區域至今仍然是輻射污染管制區域,受損核電廠廠區方圓三十公里之內所有居民被撤離,該地區除了除污救災工作人員之外被完全淨空,直到2019年7月10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命令,允許車諾比隔離區對外開放觀光,但是發生事故的核電廠廠區仍然有著高度的輻射污染,清除福熱污染的復原工作仍然持續進行,估計在本世紀之內仍舊無法完成復原工作 。
面對現實環境,冷靜、持平的想想,以台灣島的幅員以及各方面的先天後天條件,我們真的有能力承受任何一次核子災難嗎?
PS. 請注意,按照圖三的google地圖的定位顯示,地圖右下角處的比例尺所顯示的距離單位為2公里。因此,這次極淺層地震震央距離核二廠廠區的直線距離約在四公里以內。
♡
地震規模 強度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核養綠」公投可行嗎?(09/07/2018 蘋果日報)
作者:卓鴻年 / 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退休、MIT(麻省理工學院)核工博士 、核後端處置專家
前總統馬英九、行政院前院長江宜樺等力挺的「以核養綠」公投,昨天完成第二階段連署書31萬多份造冊工作,送件至中選會,若經查核通過,將成為《公投法》修正後第10件完成二階連署的公投案件。該案企圖利用公投的方式放棄立法院去年通過的2025非核家園《電業法》。他們提出的理由,完全避開台灣使用核電的重要問題。
台灣使用核能已快40年,3個核電廠已開始陸續進入除役年齡:核一廠2018年底,核二廠2021年底,核三廠2024年底。而且核四廠興建10幾年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原能會提出很多安全的問題仍然存在,馬英九在2014年停止興建,暫時封存。幾個月前,核四廠已購買的新核燃料也運回美國,本月5日凌晨再度運送第二批燃料棒至基隆港,將運往美國加州奧克蘭市等待買主。在這種情況下,要「以核養綠」是完全不合邏輯的。
馬英九先生力挺「以核養綠」,故意避開核能發電的兩個最大的問題:一是核電廠的安全風險,二是用過核燃料的最終處置。
多地震安全風險高
我們都知道台灣與日本相似之處是處在一個多地震帶區,而地震什麼時候會發生、地震的強度有多大、是否超過台灣核電廠的地震基礎設計,無法預測。2011年3月的日本福島核電廠海外的規模9級的地震,造成福島一廠3個爐心內的核燃料熔毀,甚至熔穿了爐心的底,造成大量放射性外洩,不但嚴重污染了核電廠內,也污染了廠外的住宅區、農業區、樹林;福島一廠輻射污染的地下水7年後繼續流入廠岸邊的太平洋,污染了海洋生態、魚類。
但是3個爐心內的熔毀的高輻射劑量的核燃料要如何安全處理,仍然還是進行中。而除污過程產生的大量低階核廢物大部分還是堆積在福島一廠外圍,除污地區。是否可以讓福島一廠完全恢復到原來的天然輻射背景是個未知數。
最近日本智庫學者專家的估計福島除污工作還需要40-50年,估計全部費用範圍從2000至6000億美元(約台幣6兆元至20兆元),台灣人口比日本密度高,尤其是新北市內的核電廠,可以承擔這麼大的社會經濟環境核污染風險嗎?
至於如何安全的處置核廢料,包括低階與用過核燃料,在台灣是個多面性的複雜問題。幾十年來,國民黨與民進黨都試圖尋找解決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的辦法,但都沒什麼實質進展。如何暫時貯存,最終處置高輻射劑量的用過核燃料,更是困難重重。而且核電廠除役明年初就陸續開始,未來幾十年除役工作會產生更多核廢料。
台灣到目前仍然沒有一個有系統、可以讓台灣人民相信的核廢料處理的政策。放棄2025非核家園政策,繼續使用核電是個短視而且不負責任的說法。
台灣的空氣污染問題是個長期的問題,來自兩個主要原因:缺乏嚴格的工業廢氣排放的法規,空污管制單位沒有認真執行現有的法規。解決這兩個問題需要政府環保單位嚴格執行廢氣排放管制,要求工廠業者投資新設備,減少廢氣排放。
至於台灣政府目前的能源政策,計劃在西元2025年後如何彌補核一二三廠停機後的電量,經濟部已經有公開說明。當然要在未來短短的幾年來提高再生能源發電量是個很大的挑戰,但是只要有決心繼續堅持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方向,相信台灣可以順利度過未來幾年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的困擾。
★ 圖片說明:地圖中所顯示的,是該區域內自從1910年1月1日零時起,至2018年9月8日23點59分為止,將近109年之間,發生在台灣以及地圖所顯示的鄰近區域內,規模大於2.5的地震震央所在,以及其規模。
地圖中的圓圈大小代表地震規模的強度大小,從最小規模2.5ㄧ直到規模7以上的超級強震,圓圈越大代表地震規模越強。
同一個地點若曾經發生過多起地震,那麼就以規模最大的排列在最上層,地震規模越小的,就被堆疊在越下方。
此外,依照地震發生的時間,紅色的圓圈代表發生在一小時以內,橘色圓圈代表發生在一天之內,黃色圓圈代表發生在一週之內,白色圓圈代表發生在一個月之內,灰色圓圈代表地震發生時間超過一個月。
從地圖的左手邊的資料欄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僅只在過去109年不到的時間內,有紀錄可循的,地震規模大於2.5的地震次數就高達9791個,因為資料過多,超出地圖所能顯示的程度,因此在地圖上所看到的,是經過進一步篩選出來的,8218個規模較大的地震。
在過去109年間,台灣所發生過規模最強烈的地震,前三名依序為,規模8.2 (1920)、規模8.1 (1910)、規模7.8 (1951),我們現在比較熟悉,很多人還有印象或曾經親身經歷過的強震,例如921大地震 (1999) 以及近幾年來的台南大地震、花蓮大地震,甚至還排不進前三名當中呢。
這份台灣及其周邊地區自1910/01/01 ~ 2018/09/08的將近109年期間規模在2.5以上的地震分布圖,原始資料來源是娶在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地震資料庫中。詳細的地震篩選條件請參件文章下方留言區的地震篩選操作頁面截圖。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907/38119070/
♡
地震規模 強度 在 陳志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政府應積極推動更新專案 加速實現建築安全」(陳志明)
此次花蓮大地震造成重大傷亡及財產損失,再次喚醒國人對於震災的警覺性。台灣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建築法規加強對新建物的強度要求,但對於更早之前的建物及震損房屋,補強態度卻相對消極,形成國人居住和公共安全上的一大隱憂。政府應更積極以專案形式推動老屋進行改建或補強,加強宣導及主動提醒,進一步提高國人居安意識,實質加速老舊房屋及危樓的重建。
針對震災預防,政府曾提出相關措施,例如內政部營建署曾推出 「安家固園計畫」,以補助民眾進行老舊建物耐震評估,因申請並不踴躍已於去年底停辦。目前則有去年通過的「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經過社區住戶100%同意,便可申請評估補助,若有安全疑慮則可給予適當獎勵,鼓勵進行重建。
然而我們可以看到,防災重建的關鍵啟動要件,在於住戶的共同意願。若民眾未能充分了解,參與度不高,難保不會重演「安家固園計畫」的結局。因此,針對有安全疑慮的老舊建物,政府除了既有計畫及法規,應該以更積極的態度來推動防災更新。
民眾對於重建及補強事項關注及意願不足,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對於相關資訊了解較少,包括住宅是否位於斷層區域、該區域可能地震規模及發生機率、潛在土壤液化風險等級等重要資訊,將容易低估致災風險。其次,重建及補強所伴隨的實際成本、行政程序、法規限制,以及最後分回的產權價值,這些考量皆相當實際,所需資訊卻往往複雜,進而影響考量意願。因此,環境資訊除了公開,更要積極宣導,同時也應簡化相關申請程序,讓民眾了解風險,提高參與意願。
老屋的重建和補強翻修,已是迫切的問題,需要政府主動積極地介入推動。除補足應有之人力及預算,並考量整體都市計畫,同時落實居住正義及居住安全,一面推動防災,一面讓城市邁向更進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