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
如果這世上有神蹟,或許在現代建築大師-勒・科比意(Le Corbusier,1887- 1965)所設計的宗教建築裡,那些隨意流瀉游移的光影中便可見到,例如名聞遐邇的「廊香教堂」(The Chapelle Notre-Dame du Haut de Ronchamp),或者「拉圖雷特修道院」(Sainte Marie de La Tourette)。
出生於瑞士,發跡於巴黎,科比意生活的年代與現代藝術發展軌跡恰好重疊。
如同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一般,他們都經歷過兩次大戰,眼見世界如何從歌舞昇平美好年代,遭受戰火侵襲而後重建,也為藝術和建築現代化揚起改革大旗。
----------------
多才多藝如科比意,不僅限於建築才能,同時能寫又能畫,著述甚多,影響至深。從純粹主義、功能主義,至粗獷主義、結構主義,自1920至1960年代,科比意個人風格轉變幾乎書寫了現代建築史重要章節。因為才華洋溢形式前衛,科比意又被視為〝建築界的畢卡索〞。
一心推動革新,禮讚現代建築,面對批評向來剽悍強勢,翻桌吵架完全沒在怕,加上又是個無神論者,這樣的科比意如何為最古老保守的天主教道明會設計修道院?
當初又是誰獨排眾議,硬生生破除要由教徒建築師主導的傳統,堅持找來名氣雖響亮,爭議卻未曾少的科比意操刀?
----------------
形式簡潔新穎,完全有別於古典形象,許多傳統宗教符徵只能隱晦置身其中,在那個新舊交錯的年代,如此模樣的宗教建築肯定招來不少批判吧?結果偏偏廊香教堂和拉圖雷特修道院都成為科比意代表作,也榮登20世紀最重要宗教建築之列。
若說廊香教堂和拉圖雷特修道院是科比意人生最後的傑作,那麼費盡千辛萬苦百般周折才請到科比意來展現揮灑的艾倫神父(Marie-Alain Couturier,1897-1954)就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艾倫神父原本立志當畫家,後來雖加入道明會成為修士,敏銳美感卻未就此塵封,他積極突破宗教藩籬和觀念隔閡,一再促成非教徒當代藝術家,甚至猶太藝術家與教會合作,讓藝術成為文化和宗教的延伸,並與畢卡索、馬諦斯、夏卡爾等人都交情匪淺。
由於愛倫神父慧眼挑中科比意設計建築,更使得原本垂死的教會乍現生機,迎向現代。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原本為宗教服務,只是時代變遷,現代藝術創作早已遠離宗教主題。
然而有了科比意的建築,反而因褪去傳統外衣,憑藉傑出設計,讓古老教派再度被世人所見。除了拉圖雷特修道院和廊香教堂,就連馬諦斯晚年結合剪紙藝術的精華之作「旺斯小教堂」(Chapelle du Rosaire de Vence)設計案,艾倫神父也參與其中。
儘管成為修士,艾倫神父的創作魂並未閒置,受過完整藝術訓練的他,就以花窗玻璃設計而聞名。可惜年僅56歲便逝於重症肌無力,他的去世不僅是教會一大損失,也讓眾多藝術家深深哀悼。
多年後的現在看來,許多建築和藝術愛好者為了追逐殿堂之美,來到艾倫神父籌畫的宗教場域時,透過這些大師們別出心裁的手筆和才華,因為強烈感受而深深觸動,那一剎那,無聲勝有聲,人間諸事早已超越了宗教和規範限制。
原來是否相信上帝,重要嗎?
----------------
《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作者范毅舜是教徒也是專業攝影師,前後曾拜訪拉圖雷特修道院多次,也在此與僅存的10位修士長期共同生活。這兒根本是座結合中世紀隱修與現代空間的秘境。
在范毅舜鏡頭下所呈現出的拉圖雷特修道院,有暮靄晨露,春意秋色,流光漫影,疏林繁野,還敘述了更多關於科比意、艾倫神父、道明會與現代藝術大師們的陳年故事。那都是觀光客走馬看花所見不到的風景,聽不到的往事,幸虧,他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了下來。
不僅圖美,文字亦舒雅,細膩感性又性靈深邃。每每翻開一頁,尋覓歷史脈絡之餘,總是因修道院的某個角落而傾心,儘管只是一株看盡人世滄桑的大樹,或是曠野林中的教士身影。
科比意依據艾倫神父所願,在法國視野開闊的里昂郊區「創造一個安靜、可讓上百人身心靈安頓的地方」,成為修士們安身立命,洗滌心靈之所。如今亂世紛擾,正需要這麼一個逸靜之處。
----------------
儘管此刻無法親自前往,透過《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一幀又一幀精彩畫面和溫潤文字,我們也可以走進郊野坡地上的修道院,領略大師思緒,感知寧靜之美,進而遠離塵囂沉澱心境,神遊桃花源而心神嚮往之。
反正最近哪裡都不能去,正適合靜下心來在家好好閱讀。
#美得動人至深
#科比意
#拉圖雷特修道院
#廊香教堂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垂死之光圖紙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天,《#親愛的房客》就要上映了。
.
能走到這裡,真的不容易。
回想起今年三、四月,我剛完成《親愛的房客》的製作,卻碰到疫情爆發。那時候,根本沒有人願意進戲院看電影。
我心想:完蛋了,好不容易花了兩年的時間、投入所有家當在這部電影中,卻無法在戲院給觀眾看到。如果只靠串流或電視等版權的銷售,又根本無法回本。那時候的心境,老實說只能用「絕望」兩字來形容。
但我還是作垂死掙扎,找了放映師傅江泰暾,企圖做台灣第一間常態型汽車電影院來放《親愛的房客》,結果卻卡在場地和法規的問題……
.
然後,更令人悲傷的事情發生了。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今年要發生那麼多悲傷的事情。那一陣子,感覺好憂鬱、一切都好低沉,真的提不起力氣去面對接下來還可能會發生的任何事情......
可是看著同樣在悲傷中的演員、工作人員們,心想:還留著的我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只要我們還在這個世界上,一定要咬緊牙關、用最大最大的努力,好好活、好好創作。要一直戰到倒下為止、活到死為止。
雖然這些話我們沒有說出來,但從每個夥伴的眼中,我似乎看到了相同的意念。
.
然而進入五月之後,隨著台灣的疫情控制下來,彷彿像烏雲散開似的,許多事情漸漸看見了些許曙光......
台北電影節順利開辦了,小莫也因此得到影帝的肯定,然後好多好多觀眾對《親愛的房客》表達了喜愛。
資金部分也因為紓困貸款而獲得緩解,解決了行銷與後期製作的金流週轉。
然後暑假期間,觀眾也開始回到戲院看電影。好多部國片都得到不錯的成績。
在這期間我們辦了幾場特映、也不斷得到觀眾珍貴的回饋,甚至在金馬獎得到了最佳劇情長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配樂等六項提名的肯定......
.
我想說的是,這一切,真的不是理所當然。
這一路走來,我們不斷得到許多人的鼎力相助。無論是工作夥伴、演員、行銷團隊、還有包括我們所有人的親朋好友,都再再付出真心來相助。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喜愛這部電影的觀眾們,不斷熱情地幫我們主動推薦、包場、買票、甚至還有義務幫我們發海報的粉絲朋友們......
.
明天,《親愛的房客》會正式上映。
如果這部電影的任何事物曾經帶給你感動,請把這份感動告訴你身邊的朋友。
.
如果你心中也有這麼一個人:
沒有他,你會比較輕鬆;但有他,你會比較快樂。
請帶著他一起進戲院看這部電影。
.
謝謝你們,也謝謝讓我走到這裡的一切,謝謝電影。
.
— 導演 鄭有傑
————————————————
► 𝟐𝟎𝟐𝟎.𝟏𝟎.𝟐𝟑 感動上映 ◄
★ 金馬獎強勢問鼎六項大獎
★ 榮獲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莫子儀
★ 電視金鐘獎( #鏡子森林)-最佳男主角 #姚淳耀
● 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sHdizxVycFM
● 傳說中的虐心MV▻ https://youtu.be/PW8VLBRgxgI
● 團票(10張起)/包場洽詢▻ https://reurl.cc/VX8jvQ
● 原聲帶數位/實體購買▻ https://lnk.to/DearTenant_OST
#2020最賺人熱淚的電影
#帶毛巾來看因為衛生紙不夠你哭
#楊雅喆 #鄭有傑 #白潤音 #陳淑芳 #是元介 #吳朋奉 #謝瓊煖 #沈威年 #王可元 #法蘭 #金馬獎 #基隆
垂死之光圖紙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美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正式突破十萬,50州卻正在全數解封,哥倫比亞大學最新研究顯示,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但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恐怕都難如登天。儘管哥大報告引來川普怒批,但專家提醒,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在疫苗出現之前,必須戴好口罩、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內文}
當全美新冠確診死亡總數正式突破十萬人,USA Today在報紙頭版,刊登了一百張染病死者的黑白照片,這是繼紐約時報5月24號,以頭版刊登出「千人訃聞」後,又一家美國主流媒體以類似方式,紀念死於新冠肺炎的美國人,同一時間,一份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更讓人膽戰心驚,自四月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每天處於垂死掙扎的人數,已比去年同期要增加了10%,此時全美50個州已全數解封。
(佛奇/美國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主任)
美疾管局已經派出更多人力來協助我們進行確診 隔離及追蹤,我覺得狀況會越來越好,我們有能力做到(控制疫情)這點
美國到底有沒有處置不及 應變太慢,美公共電視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近來花了很長時間,企圖解答這個多數美國人心中的共同疑問,如果從三月初就開始採取封城等,更廣泛的隔離措施,美國遭新冠肺炎奪命的人數,是否會大幅降低。
(PBS科學醫療特派記者/Miles O'Brien)
試圖模擬大流行病是非常複雜的工作,因為它呈現指數級增長,並與人類對其做出的判斷相悖,基本公式是,他們會先查看誰容易感染,誰暴露於病毒,誰被感染及誰正在康復,然後他們根據移動性數據,也就是手機移動數據進行測量,藉以了解社交疏離及庇護所的狀況,根據這些數字和相關性,基於美國在這裡實際發生的情況,他們回溯了過去,並假設在該國,如果更早建立那些遵守社會限制時的移動模式
他援引哥倫比亞大學最新模式稱,川普總統是在3月16號限制旅行避免群聚,紐約市長白思豪則在3月15號宣布停課,紐約州長古默的居家避疫令,也是在3月22號才正式生效,若美國能提早一周實施居家避疫措施,粗估將可拯救三萬六千人性命,光是紐約就可以減少1.75萬死亡人數,若提前兩周於3月1號實施封城,病故人數更將能減少八成三,這意味著有5萬4千人可望免於染疫而死。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們的評估認為,大多數的死亡都應該可以預防的,甚至是超過50%都可以避免,到五月三號前,如果我們能提早一個禮拜採取(封城隔離)行動,這些死亡總數都可以大幅減少
死亡數整整拉低一半,乍看之下讓人瞠目結舌,但PBS資深科技醫療記者Miles O'Brien也提醒,若將時間拉回三月初,整個美國只有八個人因新冠肺炎致死,在這個時間點,任何人想要推嚴格的社交距離或者居家禁令都難如登天,因為這類嚴厲做法,只是為了確保醫療體系不致於瞬間崩潰,推估模式並沒有將其列入考量,以韓國為例,它們雖然是所謂超前部署的最佳範例,但它們之所以能在很早期就進行廣泛檢測,追蹤調查接觸史,有效降低了感染人數,如今得以全面復工,也是因為疫情一開始,就爆發新天地教會的大規模群聚感染。
(Jeffrey Shaman/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教授)
我認為既然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被感染,如果我們真的要控制住這種病毒,或者在美國以類似方式讓感染數字下降,換言之,每天不會有兩萬個新增個案,而是每天只有兩百例,我們就將處在類似的狀況下,也就是可能可以以相對較長的時間控制住疫情,同時給我們自己開發治療藥物及有效疫苗更多的機會
哥大這篇研究企圖證明早期非藥物干預措施,對控制大流行病傳播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散去,各國紛紛開始解封之際,防疫指南顯得更為迫切,但以美國為例,總統川普早期唯一做的事,只有針對中國封關,如今防疫指南更是形同具文,當下的川普受不了別人「提醒」,尤其是那些打著「科學」「數據」的說法,更是形同與他為敵。
(記者VS 川普/美國總統)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分析說,如果封鎖或社交距離能夠較早實施,該分析說,幾乎所有失去的生命都可以被挽救,然後《紐約時報》記者發表了一條推文,暗示您應該對這些死亡負責。(你知道,這真的很無恥,我指的是這些從虛假新聞媒體及一些自由主義機構所看到的內容,哥倫比亞是一個自由無恥的機構,會這樣寫是因為所有迎合他們的人都在我之後幾個月跟進,但他們最初還說我們不應該關閉它(中國邊境) ,看到了這份報告,哥倫比亞大學會這樣做是很可恥的,因為他們與一小群告訴他們該做什麼的人一起玩)
川普把矛頭指向批評他的哥倫比亞大學,事實是類似報告近期如雨後春筍,不約而同都呼籲盡早做好防疫舉措,即便是時間上的微小差異,也足以防止最壞的數據發生,他們憂心各國在解封後的每一天,都可能如三月的美國,在未來付出極大代價,正如《紐約時報》所言,電腦模型無法捕捉特定個人的命運,但每個被感染並於後來表現出症狀的死者,都有一個名字 代表他所在之地,背後有著屬於他的故事,在疫苗出現之前,重要的是戴好口罩 落實社交距離防疫,每個人必須堅定的相信,這樣的改變在每一個時間點都能救你一命。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30《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XoYdgXbW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