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周圍也跟著熱起來
#彰化房市
埔心建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出路 ◎張芳慈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台北車頭歸陣歸陣
尞日係語言放送日
分中人騙个阿國講無幾久愛轉了
對印尼嫁來个阿梅妹
分人離閉自家做工蓄細人
厥等來來去去
像人網肚个魚陣
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
--
◎作者簡介
臺中東勢人。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2002年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作品〈影子〉於「光環舞集」以跨領域形式演出。2005年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2008年作品〈靜下來的此刻〉由「歡喜扮戲團」影像演出。2009年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2010年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臺大詩歌節發表。2016年「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2017年〈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被指定為開幕和閉幕朗誦。同年客語詩作〈鏡花水月〉由林少英作曲,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
曾獲邀在太平洋詩歌節,臺東詩歌節,淡水國際詩歌節和臺北詩歌節……等講座和朗誦演出。出版詩集《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留聲》、《那界》,編選客語詩集《落泥》、發行客語詩與樂專輯《望天公》。(資料修改自「台灣文學獎」網站)
--
◎朗誦者簡介
傅文詳,來自台中山城東勢的客家人,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山城包括和平、東勢、新社 、石岡,山城的客家人講的是大埔腔。
--
◎小編井井賞析
(1)客語中的大埔腔
張芳慈早年參與「笠詩社」時就多以人與土地為書寫內容,真正開始客語詩創作並出版客語詩集《天光日》,則要到九二一地震重創了家鄉東勢以後,東勢是大埔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另外尚有石岡和新社等)。
整體而言講大埔客家話的並不多,據資料統計,全國客家人口使用「四縣腔」者佔58.4%、「海陸腔」佔44.8%,而「大埔腔」只有4.1%[註一]。除了發音與腔調有別於其他,大埔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名詞後面沒有語尾「仔」,如四縣和海陸腔講「細阿哥仔、細阿妹仔」,但詩裡我們看到的則是「細阿哥、細阿妹」。
(2)移動的東南亞
這首〈出路〉是2019年「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獎得獎作品〈牆系列組詩〉中的其中一首。當作者在第一段寫道「中壢」、「東南亞」、「國際化」,常於桃園地區搭乘火車的讀者,或許腦中就已經浮現出車站周邊的異國料理、東南亞超市和多國語言並列的店招。
不同的族群、語言當前猶如一堵牆,然作者在車廂裡觀察,去理解、去想像這些操持陌生語言的「後生人(年輕人)」來到異地生活工作的心情。「細阿哥(小伙子)」坐在「地泥(地板)」似有心事地唱歌,「成時(有時候)」望向開啟一瞬旋即關起的車門;幾個配戴頭巾的穆斯林「細阿妹(女孩)」,正用「厥等(他們)」的語言開心聊天。
火車一路來到臺北,「尞日(假日)」大廳裡坐滿來此交流聚會的移工和新住民,「分中人(被仲介)」欺騙只得回去的阿國,或是從印尼家鄉遠嫁臺灣的阿梅妹。每種語言背後都是不斷移動的生命經驗,在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尋找出路,換取「轉去起屋个風光」。
(3)屬於臺灣的現代化經驗
回望臺灣現代化以來的種種關卡:彼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持續,80年代黨外運動加上政治解嚴,使臺灣終於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今三十多年,才有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及更多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母語創作者。
島內意識抬頭之餘,島外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臺灣企業不堪成本提高、號召勞力需求之際,也紛紛來到這個島嶼填補產業缺口。當政府隨後於1990年起正式引進外籍移工,這些工廠、建地或家庭裡的工作者,和通婚來臺的新住民,從此成為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面孔。
三十多年的發展持續至今,張芳慈以其母語書寫觀照,屬於當代臺灣城市的議題。語言和族群差異不該是新舊住民之間的高牆,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至此,我們或許能為詩題〈出路〉賦予第二種解讀,當他們來到臺灣尋找機會,已是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我們自己又如何在越趨多元的今日,在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摸索一條得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路徑。
[註一]資料來源:客委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的手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客語詩 #台灣 #張芳慈 #出路 #大埔腔 #移動 #火車 #都市裏的台灣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20200617.html
埔心建地 在 鄭文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楊梅區市政說明會 持續推動楊梅各項建設,完成大家心裡的願望
楊梅有著傍山親水的純淨環境,生活就近有市場、環山步道,也要增加建設、就業,大建設要有眼光、魄力及執行力,中小建設也要用心、思慮周到,「建設沒有政黨、福利沒有顏色」讓楊梅好工作、好生活。
桃園升格後,增加25座天幕球場,加上天幕廣場總數超過60座,其中在楊梅設置了3個大型公園天幕,包括埔心公園茶葉天幕、三民公園的桃花天幕,以及伯公岡公園的梅花天幕,也規劃增設6座小型天幕,提供市民更多運動場、更多活動場所。
富岡過去為穀倉,保留許多鐵路倉庫,有老車站、老街、伯公岡公園、民生池、台鐵富岡車輛基地等景點,今年在富岡舉辦「2018桃園地景藝術節」,讓整個社區都動起來,展現富岡的魅力,富岡車站廣場已更新,變得整新亮麗,未來將規劃辦理「富岡鐵道藝術節」,在廣場增加假日藝術活動。
三民公園與公九公園之間,有頭重溪流經,公九公園內種植許多柚子樹,適合打造特色,市府協調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有償撥用土地,在頭重溪興建2座跨河景觀人行橋,讓三民公園與公九公園成為一個大公園,暫名為「頭重溪柚子公園」,擴大公園完整的綠地效應。此外,也規劃增設瑞溪里市民活動中心,並辦理公九公園旁道路新建及拓寬工程,讓公園出入更順暢。
楊梅體育園區開發計畫40年,終於在今年10月開工,原先規劃10公頃,市府決定分2期開發,第1期開發面積約4.56公頃,設置包括:具有觀眾席1,500席的國家跆拳道訓練中心;多功能運動暨展演中心為地下1層、地上4層建築,地下1層及1樓為楊梅國民運動中心,設有游泳池、體適能中心、韻律教室及綜合球場,2樓以上為具有1,500個觀眾席的展演中心;以及跆拳道訓練宿舍,提供選手良好的休憩空間。
配合楊梅體育園區開發,將一併辦理周邊裕成路、瑞溪路等道路拓寬工程,讓體育園區聯外道路更方便;打造山水的楊梅,將設置更多親水步道及登山步道,例如,推動「社子溪親水綠帶計畫」,經費約3億元,將自月眉橋至老飯店間建置親水步道;楊梅體育園區旁設置登山步道並延伸至秀才窩地區,市民朋友的休閒生活會更不一樣。
楊梅水資源回收教育中心已於今年10月完工,預定明年1月通水,範圍涵蓋楊梅和高山頂地區,整個污水處理廠每日可處理3萬6,000噸污水,共接管4萬8,220戶,讓社子溪、老坑溪更加乾淨。
市府推動教育政策,更新校園環境、硬體設備,也提升教學內容、創造特色,例如:瑞梅國小新建校舍、活動中心及運動場;楊光國中小附設多元教學內容的「七星級」幼兒園;仁美國中在校內推動華德福教育國中及國小部,但由於華德福教育與普通教育性質不同,為推動華德福高中教育,市府也規劃尋覓適當地點,單獨設置華德福學校,讓未來的12年實驗教育一貫化更加完整。
楊梅區公所廳舍年代已久,市府規劃重建為新行政中心,將於今年11月14日正式開工,興建地下3層、地上6層建築,包括273個停車位、行政單位及展覽場地,6樓則規劃可容納600人的展演中心,提供舉辦各式活動的空間。重建期間,區公所已暫時搬遷至楊梅區農會大樓,位在農會大樓的親子館及公托中心也即將啟用,讓年輕家庭服務有感。
楊梅第一、第二及大成等3個市場年代已久,已開工整修,更新監視錄影、排水、消防安全等系統,也規劃楊梅火車站後面的市場用地新建楊梅新市場;永揚多功能社會福利中心已開幕,持續支持楊梅在地的元宵節迎媽祖、花燈踩街,展現文化魅力。
「發現埔心」計畫,要找回埔心的文化與產業,包括客家、眷村等族群,另外也以茶葉為主題,再造埔心車站;楊梅茶業改良場宿舍,將活化發展為「埔心茶葉故事館」,發揚楊梅秀才茶的歷史特色。
楊梅區社宅興建計畫優先進行中,運用國防部政戰局眷改土地,規劃於埔心金門新村興建埔心一號社宅、四維營區興建埔心二號社宅;昊天宮周邊將設置五福公園,未來也規劃興建埔心三號社宅,並納入公托及市民活動中心等設施。
楊梅、埔心、富岡、高山頂4大生活圈,市民活動中心、老人文康中心、圖書館、小型多元的微型社福設施,將綿織成網,配合地區建設、文教發展,市府投入楊梅區整體投資超過100億元,楊梅不只是桃園最南端的行政區之一,也是最豐富美麗,營造有城、有鄉、有山林、有河流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