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賢』小學堂~~~上課囉!!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掃墓祭祖、以及春遊的重要節日。「清明」,屬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節氣。清明約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每逢「清明節」這一天,男女老幼都上山掃墓、祭拜祖先,對於祖墳的祭拜,也含蘊延續家族生命的情懷。俗語說:「踏青青,生後生」,更說明將自然節氣與家庭命脈結合的深厚含義。
清明節習俗小紀事:
一、掛紙
掛紙又稱「壓墓紙」。掛紙時,先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雜木,用「鋤頭」或「鐮刀」加以清除,再以小的土塊、石頭、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以示這個墓是有後嗣的;墓紙分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及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兩大類,現代則多用五色墓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二、培墓
「培墓」,民間俗稱「掃墓」,意謂修墓和祭拜,也就是除了掛紙之外,還準備各式祭品祭拜山神土地與墓主。因此,「培墓」,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若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以銀硃重新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理清掃後,便要將祭品擺放好,因后土是墳墓的守護神所以先向后土祭拜,然後再燒香拜墓,在收供品離開前,將熟鴨蛋在墓碑上敲打,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蟬脫」,表示新陳代謝之意。從前,放完鞭炮後,還要將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分贈當地的牧童或小孩吃,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如果粿不夠分,改分錢也可以。
三、吃春捲
春捲又稱為潤餅,以極薄的麵餅為皮,春天當季的蔬菜作為主餡料,再加上許多細切成絲的配料,灑上花生粉與糖粉,捲成筒狀即可食用。吃春捲的習俗可追朔到晉朝,而興於唐代,《關中記》說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也就是在立春時萬物復甦,清香脆的菜蔬嫩芽紛紛冒出,人們愛嚐鮮而包在餅皮之中,一口咬下不但滋味頗佳,也有「咬春」的涵義。
↓↓↓【阿賢】報哩災^.^↓↓↓
《石、三、淡、八》各區 #清明服務資訊 都在照片裡,記得點開喔!!!
#清明祭祖追思先人 #慎終追遠思親念故
#對的事堅持到底 #阿賢用心讓您放心
#真誠待人服務認真 #新北市議員蔡錦賢
#按讚分享守護您
培新墓供品 在 君玲人力-首創婚喪喜慶人力公關服務團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是清明節,大家都回鄉掃墓了嗎?
從小妞只知道和大人們一起掃墓,卻從沒問過為什麼
原來~還有這樣的由來!
分享給大家☺️
有關清明節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是民國廿四年由政府明定的國定假日。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般清明掃墓可以分成兩種儀式:
(一)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壓在墳上,以示子孫已祭拜祖墳。
(二)培墓
是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摘自網路
https://market.cloud.edu.tw/…/tpteach/country/holiday/c3.htm
培新墓供品 在 桃園市議員李柏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樂活大溪★復興~幸福桃花園】清明祭祖~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
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它則視情況而定。
「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
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
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