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 SARS-CoV-2自2019年在中國武漢爆發後,至今已造成全球近1億8千萬人感染,389萬人死亡。在病毒傳播速度極快的情況下,疫苗對疫情控制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然而,由於發展不易與供應不足,全球,包括台灣,對新冠疫苗常有許多疑問與爭論。為協助大家對新冠疫苗有進一步了解,我們特別邀請到台灣病毒學專家 陳宜民教授,來跟大家演講新冠疫苗之科學與爭議,並有其他專家參與座談,也會現場回答觀眾問題。
THICA-LIVE 直播:
主題:COVID-19 新冠疫苗之科學與爭議
(The Science & Debate of COVID-19 Vaccines)
時間:2021/06/26 週六晚上 8:00 PM (台灣時間)
直播活動網址(請分享): https://fb.me/e/QsrqiiD8
Zoom 會議註冊網址: https://tinyurl.com/yz7edjky
主講:陳宜民 教授
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 專任講座教授
來賓:英國葉庭瑜醫師、台大游偉絢教授等人
主持:美國陳教授Jacki
THICA社團法人台灣肝炎資訊網關懷協會
主講學經歷:陳宜民現任輔仁大學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專任教授、並剛當選輔仁大學信望愛講座教授。陳教授是陽明大學醫學士,陽明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所博士,及哈佛大學癌生物學系科學博士。 陳教授曾任陽明大學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主任,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陽明大學研究發展處研發長,高雄醫學大學學術副校長,台灣立法院立法委員,臺北醫學大學臨床藥物基因體暨蛋白質體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中央硏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國家癌症中心NCI博士後研究員。陳教授的學術專長包括腫瘤病毒學、分子流行病學、新藥開發、基因體醫學、以及健保大型資料庫分析。
基因資料庫爭議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衛教文 新年快樂】
前天國健署公布大腸癌連續第13年蟬聯發生率最高的癌症,這應該是大家最關心的健康問題,我來幫大家整理一下大腸癌有哪些危險因子?無法改變的危險因子例如家族史、基因遺傳、人種等因素,我就不提了。下面提到的是跟生活習慣有關的危險因子,有些證據力比較強,有些較弱,我簡單說明讓大家參考。
【明確的危險因子】
1️⃣肥胖
肥胖有較高的風險,如果減重的話風險是可以降低。這跟代謝症候群、胰島素阻抗和全身性的發炎有關,腹圍大的人(胖肚子)尤其危險。BMI超過29的人風險增加45%。
2️⃣抽煙
香煙的致癌物質會經由血液循環到大腸致癌,也會增加大腸息肉發生。長期的追蹤發現,持續抽煙或斷斷續續抽煙都會增加罹癌風險,特別是直腸癌的發生。
3️⃣喝酒
喝酒會影響葉酸代謝,乙醛也有基因毒性。每日飲酒量超過三杯(平均酒精量45克/日)的人,危險增加1.4倍。
4️⃣紅肉或加工肉品
加工食品中含亞硝基化合物,肉品經過高溫烹調(油炸、燒烤)會產生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與多環芳香烴炭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等致癌物質。
5️⃣缺乏微量營養素
鈣離子可以結合膽酸和脂肪酸,減少它們在大腸中對黏膜的損害,也可以直接減少大腸細胞不正常的分化。有研究指出補充鈣離子可以減少腺瘤和大腸癌的發生,但也有研究不支持這個論點。同樣的,血中的維生素D不足跟大腸癌發生有關,如何補充還有爭議。只能說缺鈣、缺D有害,但補鈣片或補D並不見得有用,所以先多多食補吧!
6️⃣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有長期的胰島素阻抗,會增加的30%的罹癌風險。
7️⃣發炎性大腸炎
長期的大腸發炎、免疫改變和腸道菌失衡增加致癌的風險。
8️⃣缺乏身體活動
換句話說,日常生活中多活動的人可以減少24%大腸癌發生。主要是因為可以減重和減脂,降低胰島素濃度和發炎反應,另外增加腸道蠕動,減少糞便停留在腸道的時間。過去研究指出如果每周看電視的時間大於14個小時,就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我想坐著一直看平板也一樣吧!
【可能的危險因子】
❇️出生體重和兒童肥胖
研究顯示兒童時期和青春期的肥胖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甚至有研究指出出生時的體重大於4000克的嬰兒危險最高。
❇️使用抗生素
常用抗生素會改變腸道菌相,使用15-30天,風險增加約8%;抗生素使用30天或以上,風險增加約15%。研究是回溯分析病例資料庫,使用殺厭氧箘的抗生素,例如盤尼西林類的藥物風險較高。不過整體來說抗生素的影響還是較輕微的,謹慎使用就好。
❇️病原菌
牙周病,聚合梭桿菌,人類乳突病毒、幽門桿菌感染等,都有研究說明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不過這些理論都還在探索中,將來應該還會有新的發現。
⁉️輪夜班
經常性的晚上工作缺乏日照會改變退身體的退黑激素(melatonin)濃度,這個荷爾蒙會因為光線而改變,有一些研究認為上夜班會增加大腸癌發生。
❇️接受特定的癌症治療
例如罹患前列腺癌、睾丸癌的病患有接受放射治療,早期的放射線不像現在這麼精準,多少會照射到直腸導致正常細胞病變。現在的治療方式會不會增加直腸癌風險,仍在研究中。
其中我比較有感的是抽煙,我遇到的幾位不到50歲得到大腸癌的病患,不是自己本身有抽煙,就是會吸到來自配偶或父親的二手煙。所以抽煙不是只有自己容易得肺癌或心血管疾病,也可能間接造成親友生病,為了家人應該要多想一想啊~
天氣很熱冷,感謝貼心的同事,贈送熱呼呼的蔥油餅,祝大家新年快樂!
基因資料庫爭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體基因蘊含許多遺傳演化的重要訊息。隨著科技進步,基因檢測的DNA解碼,成為偵測可能遺傳疾病風險、健康管理與精準醫學、提供生物演化、考古甚至祖先溯源資訊等面向的重大科學發明。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建置人體生物資料庫來評估國家健康治理的方向。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發展,也反映在在市場上為個人提供人體基因檢測相關服務的日漸興盛。在此脈絡下,如何取得與應用人體基因數據也出現許多研究倫理的爭議。讓我們透過【民報】的這篇報導,看見取得人體健康檢測數據資料背後有關包括國家、市場與族群健康不平等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科學研究實驗室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
近年來,原始數據,包括從人類基因組獲得的序列數據,已成為全球「頂級商品」。這種轉變是如此新奇,以至於專家們仍在評估這種數據在全球市場上的價值。
...
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可以換鑽石
...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人類學系,全球衛生計劃和原住民實驗室的凱魯·福克斯 (Keolu Fox) 博士,7月30日在新英格蘭學期刊(NEJM)最新發表的〈包容的錯覺—「我們所有人」研究計劃與原住民的DNA〉(The Illusion of Inclusion — The「All of Us」Research Program and Indigenous Peoples’ DNA) 指出,在非洲南部的內陸國博茨瓦納(Republic of Botswana)經營的盧卡拉鑽石公司(Lucara Diamond Corporation)最近開始將所有零售額的5%分配給基於社群的利益者共享。結果,博茨瓦納政府開始使用鑽石特許權使用費來做為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計劃提供資金。可見原住民的血液和基因數據,理當可以成為「利益共享者」來「兌換鑽石」,在藥品開發的商業機制裡,這絕對是公平的。事實上,製藥行業諸如Variant Bio之類的初創公司正在探索長期利益的共享模型,在這種模型下,將使用集體利益模型,來共享使用特定於社群的基因數據開發的藥物,並給予特許權及使用費。
...
藥廠科學家吃香喝辣,原住民分不到一杯羹
原住民理所當然地會擔心從他們基因組研究獲得的藥物被商品化的趨勢,因此,他們有時不願參加基因組研究。所有的科研調查人員都有興趣從本地人群中招募參與者,但鑑於涉及原住民民族的遺傳研究歷史悠久,包括印第安人保護區是美國印地安原住民Havasupai人起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案例,在該案例中,部落成功起訴大學以不當方式使用其成員的血液樣本。也因此印第安人保護區會繼續對參加NIH的最新研究保持警惕,也是理所當然的。總不能藥廠科學家拿了印第安人的基因發明藥物賺了大錢吃香喝辣,原住民或少數民族被當成「動物」研究,卻分不到一杯羹。
數據和政策的商品化允許不受限制地使用數據,從而擴展了族群被邊緣化的歷史,並剝奪了原住民就如何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自己的生理數據做出決策的權利。如果「All of Us」的調查人員都想招募原住民社群成員,就應該將原住民納入有關數據進行測試、數據使用和知識產權的政策制定中。提倡「原住民基因數據主權」這一新概念的倡導者,呼籲原住民更多地參與數據和生物樣品的管理,並呼籲使用定義樣品使用權的數位工具,以提高使用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完整性,也就是隨時可查考誰用了這些數據。
(引用自https://www.peoplenews.tw/news/9faed3e4-c9fa-4f83-bb57-bf50cb7584f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