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大家幫忙】
昨天發現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想要拜託大家幫忙,有一位網友來跟我說,我的《哥吉拉:東京衝突》中文貼條有一些錯誤。於是他傳了一些照片給我看,我一開始以為是他貼的時候有弄錯,但後來對照之後發現不是。
我們發現!!!!!我們兩個的英文卡片居然不同!以這張王者基多拉的Snapping Jaws(驚顎之力)來說,我的卡組裡面有兩張,右下角的數字分別是0跟3;網友的卡片數量也是兩張,右下角的數字居然是1跟3。而且不是只有這張,有很多張都有類似的狀況。
這種情況我真的沒遇過啊!又不是《Keyforge 鍛鑰者》包包不同,每包都有驚喜~
所以想拜託大家,如果你手邊有這盒遊戲,請幫我看看你的王者基多拉的Snapping Jaws(驚顎之力)這兩張卡片的右下角,是0跟3還是1跟3?謝謝大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
基多拉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上映!我解封了
1.金剛派vs.哥吉拉派
我喜歡金剛
都想嫁給他了
2.沒有什麼是永遠的敵人
3.小栗旬說他很認真練英文
What!?
4.看怪獸打架很爽 好帥
看到人出現 咦?why
5.畫香港場景的動畫師
是不是沒去過香港
6.京東到底贊助多少錢
7.跟那三顆頭的基多拉有點關係
8.沒有片尾(彩蛋)
最後一點最重要
如果你尿急
最後一卡看完
你就可以狂奔
跟上一集有關聯
但沒看上集也無所謂
因為是爽片
可看
因為看怪獸互勾拳就很爽快
(可能都有練 Body Combat)
IMAX效果尤佳
好想念2年前去美國LA
訪問演員群
米粒長大了⋯變成米飯
沒那麼吸睛了
(Millie Bobby Brown 怪奇物語的Eleven)
#哥吉拉大戰金剛
基多拉英文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去厄瓜多爾旅行?】
世上有一個國家,日出和日落都係在六點,終年如是。這個國家 叫 Ecuador(厄瓜多爾),意思就是「赤道共和國」(赤道英文為 equator,西班牙語為 ecuador)。
這個南美洲倒數第二小的國家,面積和紐西蘭相約,怎麼吸引到我不遠萬里來觀光?
這是我第六次踏足拉丁美洲了,這大陸上的主要大國已經一一 到訪過,當然包括三個在拉丁美洲的世界七大奇蹟:永遠是南美觀 光點吸睛冠軍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追溯拉美之根必選的墨西 哥奇琴依察金字塔,最後還有大熱的巴西里約熱內盧耶穌像,以及 奇蹟之上的奇蹟,玻利維亞獨步天下的「天空之鏡」,智利的復活 節島是我第四次拉美行,阿根廷及南極是第五個行程。以上五次行 程,詳見拙作「十天敢動假期」系列。
剩下的,就是幾個知名度不高的南美小國了。為何我最後選了厄瓜多爾?
香港人最近一次聽到「厄瓜多爾」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在 香港一舉成名的美國間諜斯諾登。曾經有傳聞說他會去厄瓜多爾避難,於是吸引了香港記者前往該國首都基多作報道。當時這個小國 不惜與世界強權美國反目,單方面宣布放棄美國給予的關稅優惠, 堅持獨立處理斯諾登的庇護申請。國家雖小,志氣不小,世界紀錄 更不少。在這裏誕生的「進化論」,更改變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
世界上有接近二百個國家,其中十七個得天獨厚,被稱為生物 多樣性(Megadiverse),厄瓜多爾則榮登世界上每平方公里最多生 物品種的國家。
厄瓜多爾位於赤道,這個「赤道之國」終年日照充足,使其成 為「世界動植物園」,她擁有:
• 1,600 種鳥類,佔全世界的 15%,是整個北美洲、歐洲、澳 洲鳥類加起來的兩倍;
• 20,000 種植物,比整個北美洲加起來還多3,000 種;
• 840 種爬蟲類及兩棲類;
• 341 種哺乳類動物;
• 6,000 種蝴蝶。
這個世界最大的動植物園送給人類的最大禮物,當然就是達爾 文的進化論,它徹底顛覆了有人類文明的幾千年以來,人類對地球、 對自己的認知。
出發前,我開始閱讀達爾文寫於百年前的三本經典之作──《物種起源》、《環球遊記》和《人類的由來》。看完,我才明白,為甚麼進化論沒有發生在歐洲或亞洲 成千上萬個小島上。這個世界動植 物園:進化島(又稱加拉帕哥斯群 島,Galapagos Islands), 並 非 香港的南丫島、釣魚台島或台灣島可 以相提並論。這個孤懸海洋的火山 島嶼群蘊藏了整體七十億人類對生 命進程的認知的劃時代歷史意義。
#跟達爾文去進化島
網上書店:https://www.facebook.com/pg/JamesHongAkio/shop_nt/
基多拉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