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會勘,士林的士商路、基河路、美崙街、中山北路五段378巷等路面更新,皆將於今年施工完工。
然而,北投稻香路、懷德街原先預計今年完工的計畫,卻因種種緣故、要延至明年施作!我能理解新工處之不易,然也要求新工處,必須向在地里長市民說明、而既有小面積的路面坑洞破損,更須即時修補!
至於士林忠誠路一段二段全面更新,由於範圍較大,本來就預計明年施作,我也要求至少今年應先針對小面積毀損填平修補、還市民平穩道路!
基河路 填 平 在 侯漢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會勘,士林的士商路、基河路、美崙街、中山北路五段378巷等路面更新,皆將於今年施工完工。
然而,北投稻香路、懷德街原先預計今年完工的計畫,卻因種種緣故、要延至明年施作!我能理解新工處之不易,然也要求新工處,必須向在地里長市民說明、而既有小面積的路面坑洞破損,更須即時修補!
至於士林忠誠路一段二段全面更新,由於範圍較大,本來就預計明年施作,我也要求至少今年應先針對小面積毀損填平修補、還市民平穩道路!
基河路 填 平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網友子瞻分享他的父親於1964年3月25日在臺北市中山北路四段銘傳商專拍攝的照片,圖中可見跨越基隆河的中正橋和士林吊橋(亦稱社子吊橋),畫面右邊高聳煙囪處是士林紙廠;當時基隆河即將進行截彎取直工程,後來這段河被填平成為現在的基河路和士商路。
1963年9月,葛樂禮颱風狂掃北台灣,使得士林地區發生嚴重的水災,整個社子地區淹了三天。當時許多專家認為,基隆河在士林地區的彎曲河道不利於洩洪,是造成淹水的主要原因,於是政府立即著手進行基隆河的整治工作。
行政院於1964年核定基隆河下游自圓山鐵路橋至社子島間辦理截彎取直工程。
1965年,政府對基隆河進行了第一次的截彎取直工程,將環繞劍潭與士林的舊河道填平,並在社子島上開鑿一條新河道,將基隆河這段河道拉直,並在新河道上建造了百齡橋以利兩地之間的交通。而位於士林夜市旁的基隆河舊河道,在截彎取直改道工程後,原本計劃要開闢成人工湖,後來因為缺乏經費,而於1979年填平(後來開發成為基河路和士商路)。
河道改道後之土地漸形荒蕪,故台北市政府於1979年6月變更完成基隆河中正橋至士林吊橋間之都市計畫,並委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北部地區工程處辦理「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
該工程於1982年5月30日開工,分為三階段施工,分別為整地及設置臨時排水與下水道、填沙與地質改良、道路與地下管線統一埋設等。首先進行埋設臨時排水設施工程,以打樁機埋設事先於中壢預鑄場製作之品管良好板樁、箱涵,以利清除該區汙泥並於固化後運棄,再以大興號抽砂船挖取淡水河河砂做為回填廢河道之材料,填沙完成後再施以首度引進國內之塑膠排水帶工程,以便加速該地區沉陷速度,提高黏土層壓實度,以利後續開發建設之用。
工程期間拆除了士林吊橋及中正橋(昔日士林中正路上跨越基隆河廢河道的橋),俾使廢河道兩側土地可供連接,以及建築擋土牆、覆以植披與填壓路面鋪設柏油之整地工程,最後於1985年8月交地予業主台北市政府。該工程不但改善士林地區排水及環境衛生,並促使該區繁榮,更使台北市多出42公頃可資運用之土地。
在基隆河改道前,座落於基隆河上方的士林吊橋是當地民眾往來基隆河二岸的重要聯絡通道,對於士林人而言,意義非凡。應當地居民要求,市府都更處將在承德公園(當年吊橋座落處)之轉角綠地上,塑造一個紀念空間,讓大家可以透過照片與文字解說,了解基河路發展的歷史與士林夜市周邊的發展沿革。
《認識士林吊橋》
連接社子與士林,東西向橫跨基隆河的士林吊橋(另名社子吊橋),於1937年動工興建,1939年3月竣工啟用,西連今大南路與承德路口,東接今大南路與基河路口,供行人與自行車通行;後來因為市府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並實施「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而於1985年遭到拆除。1997年通車的台北捷運劍潭站的外觀,即是以士林吊橋的模樣為藍本而設計的。
士林吊橋東端沿著大南路直走,便能抵達士林市場,亦是士林觀光夜市的入口;吊橋東側旁邊高出路面的獨立屋蓋在固定吊橋鋼索的橋墩上,橋墩邊的小斜坡曾是許多孩童課後的遊樂場(溜滑梯),橋邊的輾米廠再吵,也無損大家遊玩的興緻。
1979年基隆河廢河道整治完成規劃,1982年整地施工,1985年交地使用後,士林吊橋隨即遭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