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基督教 經典 譯 叢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
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
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取自《生活中的瑜伽智慧》
**************************
這一篇談到了「高我」,可以暫時把高我理解成,有一個正在不斷觀察我們的另一個人。但是,這個人只負責看見、照亮,像一道光,任何決定,都由小我來進行。
所以,處在高我,是一個接納的狀態,接納而不評價。藉著高我的照亮,小我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去進行記錄、詮釋、分析、預測…等工作。
高我只在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不自認匱乏,因此接近圓滿。
這一篇是這系列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結束了這個系列,會從外星回到地球。沉浸在小我,也很有樂趣,充分體驗之後,想抽離時便可以少一點拖泥帶水,斷得乾淨!
祝願您,能藉著高我之助,進行自我療癒,並且擺脫信念的約制!
**************************
旁觀的力量
【文/ 黛博拉.艾戴爾】
我記得我孫子泰森還是小學生的時候,每次他爸媽要他做一些事情他不想做,他就會瞬間將自己轉成第三人稱的角色,把自己變成別人。他可以一直都當第一人稱的「我」(I),但是只要對方的要求違背他的意願,他就會把自己變成第三人稱的「他」(he)。比如他爸告訴他說該上床睡覺了,泰森就會回答:「他不想睡覺。」然後泰森就會繼續玩,而且自信滿滿認為只要不承認那個人是自己,就可以不用聽從他爸的指令。
看到泰森可以這樣在「我」跟「他」這兩個認同之間自由來去,我很驚訝,也覺得這小孩很有幽默感,而且,泰森居然在這麼小的年紀就了解到,「以第三者身分來遠觀自己」所具有的強大力量。一旦我們擁有這個能力——跟自己保持距離、遠遠觀看自己,我們就有辦法開始看見我們是如何在編造自己的世界。矛盾的是,也是因為這樣,我們的信念系統開始失去它對我們的控制力。
基本上這跟文化有關,我們被塑造成要不斷去改進自己、分析自己(和別人)。當我反觀自己、或是從別人的談話中,我發現確實是這樣。我常常聽到人們這樣說:「只要我把這個改掉,一切就沒事了」,或是「我知道這件事對我沒好處,但我已經努力在改了。」好像我們都患了一種非得改正自己不可的強迫症,而且只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點上。
在西方文化裡面,我們習慣去分析、修正,以及控制,幾乎對每件事情都是這樣。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的某些缺點,或是不喜歡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拼命想要找出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然後想要去改正它,好讓它儘可能維持在一種平順的狀態(誠實翻譯:就是將事情控制在我們喜歡的樣態之下啦)。東方人的思維則完全不同:西方人需要把事情搞清楚、然後去修正它,但是東方人在這件事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他們用的方法是「旁觀」(the witness)。
旁觀,就是一種以第三者角度來觀看自己的行為與反應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有辦法從旁觀看自己的思維以及自己的情緒起伏。就是這個能力,讓我們有辦法進入到自己信念系統的矩陣當中。也因為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才能夠認識自己、看見自己是如何用故事在運作自己的生命。擁有旁觀的能力,我們就能客觀的觀看自己的小我,而不會對他產生認同。旁觀能力的深邃之處在於:我們開始能夠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認識我們自己,發現原來跟我們所想的那個自己不一樣。也是因為這個能力,我們才有辦法開始療癒自己的生命。
瑜伽《奧義書》(Upanishads)當中提到,有兩隻鳥在一棵樹上。其中一隻忙著在樹叢間飛來飛去;另一隻鳥則靜靜蹲踞觀看。如果我們認同的是那隻飛來飛去的鳥,那表示我們還陷在自己的觀念系統中。如果我們認同那隻靜踞觀看的鳥,我們就有辦法開始認識自己的信念系統。一旦我們了解到,我們是如何在創造自己的現實世界,那表示我們在成長路上又更進一步了。看見自己的制約,就是勝利的第一步。知道我們並非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就開啟了「認識真實本我」的可能性。
阿查拉大師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帶他的小兒子去密西西比河,他的兒子看著河水,然後問他的父親,這條河是不是很汙穢?阿查拉說,沒有,河水只是攜帶著汙穢之物,河本身是乾淨的。我們的頭腦就像一條河,裡面攜帶著很多東西。如果我們跟頭腦所攜帶的東西——念頭思緒、故事、觀念——產生認同,那我們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那些東西。但是,如果我們跟內在神聖本心(清淨的河)產生認同,單純觀看著念頭思緒漂浮而過,我們就會知道,我們只是攜帶著那些思緒念頭、故事、和觀念;真正的我們,「並不是」那些東西。
《奧義書》當中還寫到,人類就是「壺中的神」(God in a pot)。自我探究的目標,就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句簡單的話。只要我們還認為自己是那個「壺」(我們的身體與心智頭腦),我們就會因這個局限而受苦。如果我們把認同的對象從那個「壺」轉到內在的「神我」(Godself),我們就能在真實本我當中得到安心。這個內在的「神我」,瑜伽稱之為「真我」(Atman,阿特曼),佛教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基督意識」。
靜坐冥想是修習自我探究時一件非常重要的功課;靜坐可以培養我們的旁觀能力,讓我們看見自己的信念系統,然後開始將我們的認同對象從「壺」轉到內在「神我」。閱讀經典以及聖哲的傳記,也有助於讓我們更加接近自己的本心。保持好奇心、保持初心,知道我們其實一無所知,有助於我們走出那層層包裝的禮物盒。把我們的焦點轉向內在神我,那些信念系統的盒子就會開始崩解消失,我們因而得到自由。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中的瑜伽智慧:活出真我,體驗喜悅人生的十項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4420
.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基督教 經典 譯 叢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超級歪二月開工開學好書推薦 (五本)
1.《生活的藝術》 / Rolf Dobelli / 難度:★☆☆☆☆ / 340頁 / 商周出版
之前曾經在影片裡推薦過Rolf Dobelli的《思考的藝術》,Rolf Dobelli的書從德國紅到美國,這次又出了一本《生活的藝術》,每一章篇幅短小,大約四、五頁,探討一個生活中常用到思考方式,並舉出常見的思考或行為謬誤,以及應該怎樣行動才合適。每次都會用一個故事或假想情境做開頭,引導讀者進入他想談的觀念,例如在第五章<反生產力>中,作者就先舉出汽車的發明相較於步行或馬車是量子躍進,步行一小時的時速大概是六公里,並請讀者猜想一個人一生的汽車平均行駛速度。結果,作者會指出,根據研究(Ivan Illich),考慮到買車、保養、塞車等時間耗費,一部美國汽車能達到的均速正好是時速6公里! 這就是一種看似節省時間金錢,但一但將相關成本列入考慮便會抵銷節省的「反生產力」!這本書算是屬於速食型的思想叢書,適合每天花幾分鐘看一個主題,如果想進一步深入了解,作者也在附錄放上了相關資料,供讀者自行參考。
啾啾鞋 做了一支本書的說書影片,可以看看這本書討論了哪些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s-hZb8MiU
-
2.《電影冷知識》 / 許立衡, 張凱淯 / 難度:★★☆☆☆ / 346頁 / 創意市集
PCuSER電腦人文化
如何用《鋼鐵人》與《樂來越愛你》理解好萊塢的三幕劇結構?為什麼大衛芬奇跟李安喜歡用數位拍攝,而諾蘭跟塔倫提諾卻喜歡用膠捲?在電腦特效合成技術未發達前,盧卡斯的公司是怎麼拍出《星際大戰》的?拍電影的人都怎麼剪片、調光?你有沒有發現為什麼2000年以後的電影色調都是藍橘色?這些電影製作幕前幕後的小知識都收錄在這本書裡,作者的講解平易近人,同時會搭配許多知名經典電影解說,前半部主要介紹電影的實作面,後半部則講述了許多電影產業的八卦跟歷史,很適合對影視有興趣讀者,對喜歡拍微電影的學生族群也很受用。
-
3.《遊蕩世界的幽靈: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 / Francis Wheen / 難度:★★★☆☆ / 185頁 / 聯經出版
1999年,英國BBC官網票選了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第四名是達爾文,第三名是牛頓,第二名是愛因斯坦,第一名是馬克思。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重新閱讀馬克思的呼聲若隱若現。2017年,台灣書市又興起一股馬克思熱潮。總之,有資本的地方,就有人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它提供了對資本主義社會最系統性的分析與批判。我自己每年都會找時間重讀《資本論》,每次讀都會發掘出新的東西。順帶一提,如果對分析電影/大眾文化的理論有興趣,馬克思主義是個很有洞見的觀點,畢竟所有故事都脫離不了物質生活與社會存在,這派的評論家如Douglas Kellner跟Terry Eagleton的分析都很值得一讀。
我推薦最近出版的兩本非常適合當作《資本論》入門的導讀書,一本是Francis Wheen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另一本是萬毓澤教授的《你不知道的馬克思》。《資本論的誕生》是一本馬克思的小傳記,記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思考歷程,從高中開始,他就在思考一個大家應該都想過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並不能總是選擇我們自認適合的職業?」到盛年時期,他更進一步地思考:「如果商品的價值是工人創造的,為什麼他們沒有獲得自己創造的全部價值?」。《資本論》就是要試圖回答這一些問題。整本書的內文淺顯易懂像讀小說,沒有濃厚的學術味,而且篇幅短小,大概一天就可以讀完。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一些馬克思的讀書習慣,非常有趣。例如:
1⃣️習慣摘錄所有讀過的書。
2⃣️曾到大英博物館一年的時間(1850-1851),固定從早九到晚七,把經濟學類的書全部讀完。
3⃣️沒有固定睡眠時間,往往徹夜讀書工作,不受外界干擾。(不過馬克思活了64歲,考古學家張光直也是看書一週只睡幾小時,活了69歲…這樣看來我應該還可以活很久喔😂)
-
4.《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 周國平 / 難度:★★★★☆ / 318頁 / 商周出版
在外演講時常被問到最推薦從哪位哲學家的作品入手?以前我會說要看你心之所向為何,你想成為吸納一切的行動百科全書,可以讀康德、黑格爾,你厭倦這個充滿不正義的社會,可以讀馬克思、羅爾斯,你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想直奔死亡,可以讀卡繆、沙特,現在我會直接說:閱讀尼采吧!尼采是一種精神糧食,有毒的精神糧食。這幾年大家出版社陸續翻譯了尼采的原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系譜》,讓台灣讀者可以跨過超譯的門檻,如今商周又再版了這本《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作者周國平是專門研究尼采的中國學者,這本書從尼采對現代思潮的影響出發,詳述尼采如何在歐洲傳統價值崩潰、現代人無家可歸的境況中提出新的存在價值:酒神精神與權力意志,每一章都會大量引用原文再做出自己的詮釋,供讀者比較參考,算是非常值得入手的尼采導讀書籍。
-
5.《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 / 柄谷行人 / 難度:★★★★★ / 285頁 / 麥田出版
幾年前我在誠品裡隨意翻到一本書《哲學的起源》,裡面有一段文字令我非常震驚,大意是,量子力學回復了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離的古希臘愛奧尼亞學派的思想。後來在海森堡的《物理學和哲學》我讀到了同樣的闡述:『如果我們用「能量」一詞來替換「火」一詞, 我們差不多就能用我們現代物理學觀點一字不差地來重述他(赫拉克利特)的命題。』後來我得知《哲學的起源》的作者柄谷行人是當代日本最重要的左翼批判理論家,接連閱讀了他的理論作品《跨越性批判》、《帝國的結構》、《世界史的結構》,完全可以感受到柄谷的博學與啟發性,佩服不已!
去年年底,麥田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這本書是作者在耶魯大學教日本文學的講課內容,雖然是談日本文學,但即便是不懂文學的人(例如我)也可以從中窺見柄谷處理問題的創見與清晰度,例如,在第三章<所謂告白的制度>中, 他談到日本明治時期小說家為了讓虛構故事看起來很真實,採用了告白的形式,這種告白制度明顯是從基督教來的,但柄谷不是要談基督教如何影響日本文學,而是這種影響如何可能,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否則為什麼是在這個時間點以文學為媒介滲入日本而不是別的時候呢?柄谷在論述的過程中旁徵博引,從傅柯的《性史》到尼采的《反基督》,甚至將特定文學現象視作與近代國家權力與政治交互滲透的對應物做分析。本書每一章的思想濃度都非常高,其中第五章<兒童的發現>柄谷更是從兒童文學的預設主體:到底兒童是什麼?進一步轉向日本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分析。在這個意義上,柄谷不只是一位文藝評論家,更像一位思想的戰鬥者。順帶一提,聽聞林暉鈞老師即將翻譯柄谷行人的《跨越性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屆時再來好好介紹這本書!
※勘誤:56頁rebido應為原欲(libido)。
-
#一個月沒發文是可以的嗎?
#粉絲的黏著度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