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913蘋果大直漲起來1 店面3個月5筆交易 壽險業7.8億包2層樓
蘋果原址→https://tw.appledaily.com/property/20210913/2NMNKMAVEBCAPB3FDYNSAWALKU/
零售產值上看百億元的大直商圈,今年5~7月三級警戒期間、迎來罕見的5件店面交易量,最大買家為台銀人壽、砸7億8389萬打包「台北時代廣場CBD」1、2樓共10間店面,另4件為住宅大廈1樓店面、總價3088萬~1.3億元之間;專家解讀,疫情讓國際旅遊、商務交流喊卡,部分店面持有人若看不見商圈榮景,就會考慮退場,讓滿手現金的壽險業跟高資產族、把握時機進場挑好地段的不動產,作為長期投資或自用,等待商圈熱度恢復,投報率達3~5%不成問題。
(施智齡/台北報導)......↓
大直囊括中山區大直、永安、成功、劍潭、北安與金泰等6里,依官方入籍人口統計,8月大直域內共3萬9760人,而近年豪宅聚落成形、讓商圈更有發展潛力。美麗華百樂園2004年亮相、摩天輪一舉成為觀光地標,2016年後美麗新廣場、ATT e Life(原名ATT 4 Recharge)、春大直商場也相繼進駐,就連忠泰集團跨足百貨的首站「NOKE忠泰樂生活」也相中大直、將於明(2022)年開幕。
觀察疫情期間的大直房市,店面交易量明顯躍增,過往數月成交1間店面,今年5至7月加總共14間賣出,其中10間位處樂群二路「台北時代廣場CBD」的1、2樓,目前有星巴克、烘焙坊等業者承租,10間成交總價共7億8389萬元、由台銀人壽打包帶走。
第2、3高價為敬業一路上「玲瓏閣」、「家和興」2大樓空置多時的1樓店面,分別由台中董姓自然人、加連登實業公司以1億3088萬、9188萬元購置;而第4、5高價成交物件,則隱身明水路397巷內「大直國璽」、「大直晶華」之1樓,總價各為6700萬、3088萬元。五筆交易店面,拆算車位後,單坪界於105.4萬~137.1萬元之間。
東龍不動產資深經理陳泰源說,大直在疫情之前、跨區消費人流多,加上住戶消費力高,店面收租效益佳、持有人普遍惜售,這回3個月就成交5筆,實屬罕見現象。
細看店面座落區塊,他表示,「CBD」、「玲瓏閣」、「家和興」的3件屬於美麗華商圈,單坪月租金落在4千~6千元區間,若滿租、接手的新房東租金投報率有3~5%,是適合長期置產的金雞母店面;另2間則在文教住宅區,流動人潮少,但適合開設安親班或者小型企辦。
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說明,基隆河截彎取直後,大直重劃區在樂群二路以北、規劃為商業區,可開發商場、飯店旅館,樂群二路以南則規劃低密度住宅區。他並回憶「2006年進入大直房仲市場,當時賣出區域最貴店面、成交價7900萬元,是大直消防隊對面的一間透天店,現在行情早已翻倍」。
觀察近年大直商圈變化,葉國華認為,域內豪宅雲集、賦予精品店開設優勢,唯尚未發展起來,「本來它有很好的美景、旺盛的生命力,但疫情讓國際旅遊、商業流動喊卡,迫使部分持有人降價脫手資產」。
有人喊撤、即有人逢低進場,「講求投報的壽險業、與滿手現金的資產族,這波商圈景氣循環的低點,正是他們趁勢撿貨的好時機」,因此短短3個月,大直商圈就寫下5件成交、刷新紀錄。
部落格→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21/09/2109131-35-782.html
基隆河截彎取直問題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基隆河截彎取直問題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齋主以兒時遊戲《模擬城市3000》的遊玩經驗,來述說「遠見」的成本。其實這道理也真的不難懂,任何被我們視為「遠見」的決策,其實都犧牲了眼前的利益,劍指更長遠的未來利益。
我於文章中分享,過往在遊戲中做城市規劃時,考量到未來的居住品質,而刻意將工業區及住宅區分開,換來的就是中間道路、電線和水路的維運成本過高,導致財政狀況陷入問題。
許多次在散步時,朋友們基於好奇都問我,何以建國民權路口有著一號殯儀館,敦化民權路口有著松山機場,台北市中心如此精華的地帶。這兩個嫌惡設施的遷移,多次被政治人物搬上檯面討論。我記得2014年,姚文智於市長初選時,提出要遷移松山機場興建公園,這一政策將能解放台北市的樓高限制,創造利益無限。
一號殯儀館的設立,有相當之目的是為了迫使「極樂殯儀館」拆遷。極樂殯儀館之所在,相比一殯更加精華,就坐落於今天南京林森路口的公園預定地(今林森公園)內。這裡曾經送走不少名人,像是胡適最終就在這裡火化。1965年,於東北方的一殯開幕,打擊了極樂殯儀館,最終導致其歇業。
松山機場,原名台北飛行場,啟用於1936年,當時是日本斥資興建的民航機場,算得上是當時台北重要的機場。戰後國民黨來台後,將松山機場多次擴建,終於跟不上台北的發展程度。於是另計畫於桃園大園興建中正機場(今桃園機場),當然也包含國道一號和二號的興建加以聯絡。而松山機場附近,直到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松山、大直、內湖等地的價值大幅提升,加上台北市快速發展,遷移的聲浪才逐漸提高。
說真的,假設非常有遠見的玩遊戲,將一殯蓋得更遠,又或者忽略松山機場直接興建桃園機場,都將導致最終的失敗。我相信更遠的一殯肯定無法讓極樂殯儀館歇業,而聯絡桃園機場的交通成本,將導致財政窘境。
齋主我相當珍惜願意實踐「遠見」的人。
遠見意味著虧損。要推動遠見的實行非常困難,齋主我意識光譜相對保守,我在任何「遠見」搬上檯面討論時,幾乎都會加以反對。但相對的,當任何具有「遠見」的政策付諸實行時,我認為社會應該要加以珍惜。真正的問題是,人人的遠見方向不同,即便方向相同,彼此的遠近也有差異。
老實說,我覺得很多看似荒誕不羈的政策或方向,背後肯定都有個理性的遠見在支持著。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肯放下不同成見,去理解不同意識形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