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從理解、體諒到失望……,因邊境政策無法入境結婚,一名準台灣女婿的心聲】
繼8月21日宣布重啟境外生入境後,指揮中心在本週一、9月13日宣布,將再開放外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申請入境,保障國人家庭團聚,但「準新人」不在這個範圍內。
自疫情發生、邊境管制政策執行以來,無論嚴管或寬鬆,當商務人士、投資移民、移工、留學生都能依序有條件開放入境,「未在台登記」的跨國伴侶們都無法以通案或專案來到台灣,有人因此錯過了新生兒的出生、有人則無法在對方痛失摯親時陪伴……
本文作者為香港人,與其台籍未婚妻已一年半未能相見,曾準備諸多文件嘗試專案申請卻因承辦人離職未交接、必須砍掉重練。他透過投書分享歐美各國對跨國伴侶的邊境管制做法,希望政府能聆聽跨國伴侶社群的心聲:
「我們願意遵從一切防疫措施,甚至不介意『更長的隔離時間』、接受『更多次的病毒檢測』,部分人更已完整接種疫苗,只求能與另一半,在分隔一年多甚至兩年後團聚。」
https://bit.ly/2YOv7Xm
#延伸閱讀
【當機組員及境外移入個案都與社區群聚無關,台灣「無差別邊境防疫」和「加零迷思」如何調整?】https://bit.ly/2YOu61u
【747貨機機長劉昭宜:連孩子都不能擁抱的日子】https://bit.ly/3t2yyVD
★理性思辨、同理溝通,傾聽不同聲音,#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邊境管制 #跨國伴侶 #外籍配偶 #防疫 #入境 #報導者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風傳媒的報導:【面對國內疫苗庫存量即將見底,雙北疫苗接種將出現窗期,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表示,「疫苗施打本來就照著計劃進行,但目前來看新北接種效率很高,1天可打5萬多劑,若發4萬多劑,2天就可以打完、15萬劑,3天也可以消化完畢,建議新北市可以少開一些接種站」。不過,陳時中也直言,地方政府有權自行安...
報導者 學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報導者Podcast【「香港書展裡,被消失的漫畫書」——專訪漫畫家柳廣成】
31歲的香港漫畫家柳廣成,最有名的作品,是他在反送中時期畫的「爆眼少女」畫作。這幾年,他畫了無數回應香港的局勢漫畫,不管是高房價、被佔用的醫療資源、政治緊縮下警民關係的劇變……2020年,柳廣成出版了半自傳式漫畫《被消失的香港》,這本書被台灣文化部選為中小學生讀物,但在香港,這本書被悄悄封殺。
在香港出生、沒多久就移居日本,8歲時,柳廣成隨家人搬到中國山東。只會說日文的他,被中國同學喊「日本鬼子」、被石頭砸,他只好躲進畫漫畫的世界;後來他學會了中文,告訴大家自己其實在香港出生,同學們的態度突然一百八十度轉變。他們從憎恨、變成對這個和劉德華等影星同鄉的男孩充滿好奇。那時的柳廣成就知道:「原來人們,是用標籤認識一個人。」
小小年紀對世界的理解,在20年後仍影響這位年輕漫畫家的生命。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他多了「政治漫畫家」這個標籤。今年1月《國安法》舉報熱線開通後,舉報成了香港的日常,像他這樣的漫畫家,也得暫時低調。
7月,柳廣成持就業金卡來到台灣,跟許多來到台灣的香港人一樣,成為「離開香港的香港人」。他為什麼選擇來台灣?離開香港土地後怎麼持續關注故鄉?怎麼避免「倖存者的愧疚感」?他希望透過漫畫傳達什麼?
🎧Podcast收聽連結(記得訂閱,可以更早收到更新!):
SoundOn:https://bit.ly/3AeHVUW
Spotify:https://spoti.fi/3nzf3Db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tJLpMQ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3tHf1du
KKBOX:https://bit.ly/3tFEiF3
#延伸閱讀
【從爆眼少女到太子警暴,柳廣成用漫畫提問:2028年香港會是什麼模樣?】
https://bit.ly/2VARpL0
《報導者》2020年起,與香港漫畫家柳廣成合作「#我眼中的台灣」,看更多系列漫畫:https://bit.ly/3tpAmrP
👉追蹤《報導者Podcast》IG:twreporter_podcast
👉贊助《報導者》:https://bit.ly/3EbT0bH
報導者 學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免費線上看
【要補班的週末,就與報導者X 紀錄觀點 一起看《電子煙:裹著糖衣的真相》】
全球電子煙消費者的人數, 在過去幾年裡不斷攀升,2018年有4100萬人,全球零售市場分析研究公司Euromonitor估計,2021年將來到5500萬人。尼古丁這門產值上億的生意,菸草業者如何想方設法守住?
紀錄片《電子煙:裹著糖衣的真相》回顧過去50年來,菸商透過隱瞞和操縱的行銷手法,並探討電子煙與尼古丁的爭議,新創菸品對青少年的影響,揭露菸商針對青少年族群,備受爭議的行銷策略,與遊說行動。
▲即日起~9/16,到「公視+」網站免費線上看:https://www.ptsplus.tv/
▼從紀錄片看見全球現象後,也邀大家回望台灣,跟著《報導者》採訪團隊看見新型菸品如何在台灣開闢菸害防制的新戰場:https://bit.ly/3ySb5rk
外型花俏像3C產品的電子煙、加熱菸,以「時尚」和「新鮮」向年輕族群推銷,擄獲數十萬使用者,甚至深入校園,吸引未成年學子使用。《報導者》走訪台灣各地,發現許多新型菸店走在違法鋼索上、快速擴張,從教育現場、法律爭議、科學觀點與訪問業者說法,梳理不同利益與立場間的角力,以及它掀起的巨大影響……
【#調查報導】煙霧下的戰爭:新型菸品襲來,台灣招架得住?https://bit.ly/3ySb5rk
【科學角度】真能「減害」?4大關鍵爭點,看電子煙的健康疑慮 https://bit.ly/3naenEm
【校園現場】中學生當下線,電子煙次文化一路向下衝擊校園 https://bit.ly/3jNrGZe
【動態圖解】電子煙與加熱菸的原理是什麼? https://bit.ly/3yN86R3
#電子煙 #加熱菸 #紀錄片 #報導者
報導者 學生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根據風傳媒的報導:【面對國內疫苗庫存量即將見底,雙北疫苗接種將出現窗期,陳時中在記者會上表示,「疫苗施打本來就照著計劃進行,但目前來看新北接種效率很高,1天可打5萬多劑,若發4萬多劑,2天就可以打完、15萬劑,3天也可以消化完畢,建議新北市可以少開一些接種站」。不過,陳時中也直言,地方政府有權自行安排開設接種站的數量及施打速度,做適當的配置與調整。
另外,陳時中也向年輕人和長者喊話,希望大家稍微忍耐一下,面對疫苗空窗期大家都會有壓力,期盼大家能共同承擔。他並承諾,接下來如果疫苗進來更多,接種對象的年齡層將繼續往下。】但問題是你記不記得有一堆側翼當時在笑說甚麼台北跟新北怎麼打得那麼慢,看我執政黨轄下的單位疫苗接種的超快的,結果現在疫苗一不夠,就變成說疫苗接種站可以設置少一點,大家有耐心一點?這是你的側翼你養的狗出來咬人,怎麼會咬完不認帳呢?
講到失業的部分,之前其實為什麼我要談到待用餐的部分,就是因為很多失業者是突如其來的面對收入完全變成零,他一個周轉不過來就會變成需要待用餐,甚至是全家需要待用餐的狀況,而這些事情許多側翼視而不見,還在那邊吹甚麼整體gdp多好多好,根本不該發任何現金,連抵用券都很勉強,幹,是要有多麼同溫層才會這麼智障啦!
根據報導者網站整理數據之後是這個樣子的【1. 減班勞工人數暴增,77.6萬人工時縮減(有愈來愈多勞工遭遇減班,從全時工作者變成非全時工作者)、2.失業率創10年新高,疫情後同期增14萬4千人失業(疫情初期8成以減班因應衝擊,失業問題隨後顯現)、3. 產業呈兩極化趨勢,住宿及餐飲業在疫情最鉅時減少5萬多名受僱者(疫情對台灣勞工就業的影響隨行業而有很大差異,需要人際接觸的服務業勞工受到較大衝擊,而且愈低薪的行業勞工也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高薪行業勞工就業則相對較不受影響)、4. 中低薪服務業遭到最重大打擊,旅行從業者減少37%(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建築工程業等,則是僱用人數增加最多的5個行業(註)。這些皆是僱用人數長期穩定或成長的行業,疫情只是使其成長稍緩,並未改變其長期趨勢。而且其中的醫療保健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以及電腦程式設計諮詢及相關服務業,皆屬於前述分類中的高薪行業,再次提醒我們疫情衝擊 (或無衝擊) 的行業差異,以及可能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
所以失業給甚麼求職獎助金的根本不會有用,因為問題是在於最容易接受無經驗、大學剛畢業求職者的產業整個沒倒閉就已經萬幸,哪來工作職缺給大學剛畢業的人參與?
最後我要笑幾件事,真的有人覺得不發現金發券非常好,也真得有國產高端死忠支持者!我之前一直以為是他媽的開玩笑的!
這些白癡理由真的很誇張,有人說發現金不好是因為他以前參加園遊會的時候有消費券一定業績比較好,靠北咧,這是甚麼邏輯,園遊會經濟嗎?是國小學生規劃出來的嗎?他媽的人家買了券就是要花的啊,你東西做得爛人家勉強考慮手上券不花也是丟掉,當然會去買你的爛東西,但如果是現金就不可能的啊!幹,有夠北七,小學當班長也不夠格。
還有說他產業一點也沒受到影響,所以不要說發現金,根本連消費券都不該發,我去留言說請問你哪家公司哪個產業說出來大家笑一笑,然後他就躲起來了!
而且還真的有高端死忠支持者,上次有網友call in進來說他前幾天剛打完az,結果現場遇到兩個人一邊排隊打az,一邊說一定要支持高端!而且還超大聲地講唯恐所有人不知道,馬的這是甚麼爛演技啦!可以回家去演嗎?還有台派說任何對於本土疫苗的攻擊,一定都是習近平的陰謀!
媽啦,那我說台灣大便不可以吃,台派是不是要去趕快吃幾口證明自己的台灣價值?
科學才是不會變的真理,滾動式調整的台灣價值不是。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PCR2o-iWjY/hqdefault.jpg)
報導者 學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台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台灣影像,也委託了9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台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台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台灣」攝影。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lPaKAp9AHA/hqdefault.jpg)
報導者 學生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剛升上大學,進入傳播系的時候,學長姐半開玩笑地說:「傳播系就是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不過一眼往班級望去,能夠馬上感受到男女比的懸殊,也就是說畜生也才十根手指頭的數量可以拿來使喚而已。
求學時期有海量的拍攝作業,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接觸各種職位的工作,從製片、編劇、導演,到攝影、燈光、美術,但出社會後,並沒有許多同學繼續留在影視圈、電影圈,女性的佔比看起來更少了,不如學生時代的比例,我在心中埋下一絲絲小困惑。
畢業後的某天,在我工作的新聞團隊裡,刊出一篇《男人的奧斯卡?女性入圍者從未超過四分之一》,資料上顯示,女性入圍人數最少的前五名是視覺效果、攝影、原創音樂、導演、音效剪輯,最多則是服裝設計、妝髮、外語片。實在與刻板印象毫無違和啊!最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為會吸引以性別平權為主線來進攻留言的讀者,結果反而有不少「女性影視工作者低是正常現象,本來職業就有不同需求。」、「這沒什麼好爭辯吧。」的言論,完全喚醒自己差點遺忘的小困惑,我想知道,是職業需求、還是職場環境影響她們的選擇?她們現在又去了哪裡?
我開始跟拍仍待在影視產業的大學同學,與剛畢業(也許)即將踏入圈子的學妹,她們告訴我曾經的遭遇,包含因為女性身份不被信任的工作能力,「妳可以嗎?」、「妹妹拿得動嗎?」只是基礎提問,還有家人的擔憂、對未來的不確定、接案工作的不穩定、思考創作的動力。
雖然這部紀錄片是以女性影視工作者為出發點,但我並非想把問題根源一味怪罪給男性,我相信他們同樣會有他們碰到的難處,就像在片中主角身上看見的困頓,不全然是「女性限定」。影片後半部,一場平凡的大學同學聚會,我們畢業三年左右,不長不短,有人在媒體圈、有人在影視圈、有人在公關業、也有人做著毫不相干的工作內容。「誰明早五點要出班」、「哪個台立場誰買的」、「我們也是要吃飯賺錢啊」是老友間的娛樂家常,卻讓我感到微微的心酸、微微的無奈。
紀錄片暫時告一段落,我可能還無法找到完美的答案來解釋困惑、去解決問題。對我來說,眾人齊力完成一部電影、一項產品、一場展演,都是件既浪漫又了不起的事,就像裡頭主角說的:你只要喜歡,可以把事情做好,專業不應該被性別侷限住。
攝影:李昭妟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female-on-the-set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x-3Mpo8Gm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