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news is the news】
為求愚民、方便管治,政權巴不得負責監察的傳媒消失殆盡,沒有新聞就是政權的最好新聞。不過,你是否知道,近代史上,身為民主國家的英國也出現過沒有新聞的一天?
1930 年 4 月 18 日,晚上 8 時 45 分,BBC 電台廣播的新聞報道,僅以幾句話總結:「晚安,今天是耶穌受難日,沒有新聞。」(Good evening. Today is Good Friday. There is no news.)然後便播放音樂。
看似惡作劇的做法,令不少聽眾一頭霧水,箇中到底有何原因?
世界瞬息萬變,當天是否真的天下太平、無甚可報?事實上,當天英屬印度便發生史稱吉大港起義(Chittagong Uprising)的事件,革命份子 Surya Sen 領兵襲擊軍械庫,但由於革命份子破壞通訊系統,導致當地消息隔絕,令遠在英國的 BBC 記者無法得悉事態發展,無法作出即時報道。
除了技術原因外,也事關 BBC 編制及編採方針,使其沒有新聞報道。當年僅是 BBC 電台改組成立的第 3 年,機構尚未有獨立的新聞部門,每日僅靠 4 名編採人員,從路透社、英國新聞聯合社(The Press Association)等大型傳媒機構獲取新聞。而且由於人手有限,BBC 只集中報道具有重大價值的新聞,一般火災、交通意外等突發新聞,則不予廣播,藉此塑造一條精簡、高質素的新聞頻道。
此外,雖然當日英國政府打算透過電台廣播,回應早前的報章指控,但 BBC 為維護其公正形象,拒絕成為官方喉舌,最終寧願破天荒保持緘默,宣佈是日無新聞。「無新聞日」遂成為 BBC 維持新聞自主的體現,可悲的是,「無新聞日」對 90 年後遠東蕞爾小城卻是另一番意思。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楊瑞麟畢業於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後來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完成土木工程學士課程,「我在香港讀書成績一般,絕對不是報道所講的學霸,中學畢業後晚上去理工讀夜校,白天在地盤工作,當時正興建太子地鐵站,我是做平水員,行內俗稱蛇仔,主要在地盤協助測量員進行土地測量工作,工人要在地底進行沉箱挖掘,我也需要上上落落,...
報道1930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30 年,反戰名著「西線無戰事」改編電影上演。電影同年來到德國放映時,觀眾只能在大量警察在場下觀影,12 月更遭最高審查委員會撤銷放映許可證。翌年,電影經大量刪節及審查才得以在「特定群體與非公開活動中放映」;1933 年希特拉上台後,該片便遭全面禁播。今天,不少國家對 #發行 #電影 均有一套審查制度,雖然不能與昔日德國的 #審查制度 相比,但美國德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Jonathan Rose 認為,人們亦應注意審查制度愚蠢而令人無法接受的一面。
詳細全文:
https://bit.ly/3gCoD4x
延伸專題:
【記者發牌制:哥斯達黎加 1985 年舒密特案】
https://bit.ly/3kJNySY
【打壓媒體之後】
https://bit.ly/2PDMgLC
【全球獨裁化:當報道新聞成為罪】
https://bit.ly/364cTRx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報道1930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分鐘閱讀:向極權主義邁進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
這個星期我會介紹一本書,今天先談談書作者、美國經濟學家湯馬斯‧索爾在書中的一句話:
「當錯誤的代價由別人承擔時,犯錯是容易的,堅持錯誤也很容易。」
湯馬斯‧索爾(Thomas Sowell)生於1930年,是當代美國經濟學家、社會理論家、政治哲學家。
1930年出生在紐約哈林區黑人家庭。高中時因家境輟學,之後被徵召參與韓戰。退伍後憑著自學,先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並在芝加哥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除了經濟議題之外,他經常針對國家的角色、種族問題等主題發表文章,著書20餘種,他最重要的作品,則公認是《知識份子與社會》。
這裡引用書中的這句話,適用於社會普遍的職業。不論做什麼工作,任何人都會犯錯。阻止人們犯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做錯了要承擔後果,要付出代價。因此而促使人們做事謹慎。常見的職場現象,是人們做錯了會把犯錯的責任推卸給別人或下屬。而好的領導者就會主動承擔下屬做錯的責任,即使他對錯誤並不知情。
如果一個人做錯了事而不須承擔責任的話,他就不會謹慎從事,就會輕易犯錯,而且不會承認過錯,反而堅持錯誤,持續犯錯。這樣,對工作,對社會,都會造成越趨嚴重的後果。
但索爾上述這句話所指的,不是一般人,而是被稱為知識分子的特定的人,包括著名的學者、作家、意見領袖等等對社會的發展有實質影響的人。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他形容知識分子往往就是一些對造成社會傷害而不須負責的人。
《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不久前有一部電影《Mr. Jones》上映,中文名譯作《新聞守護者》,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
加雷士.鍾斯(Gareth Jones)是1932年首次實地採訪報道蘇聯烏克蘭大饑荒實況的英國記者。他的報道被當時西方媒體和政界指為無中生有,《紐約時報》莫斯科分社社長華特.杜蘭迪(Walter Duranty),知道真相卻發表文章暗示鍾斯是一個騙子:「這裡沒有饑荒,也不可能有這樣的事情。」杜蘭迪被蘇聯和知識界奉為座上賓,並獲得了普立茲獎。杜蘭迪更連結其他同行一起打壓抹黑鍾斯。西方知識界認為蘇聯縱有不足,但在追求平等的偉大理想下也要給它時間。西方政界基於必須與蘇聯打交道,一廂情願地相信蘇聯的宣傳。鍾斯的報道被掩蓋在一片歲月靜好之中,受到西方主流社會和媒體杯葛,只能在非主流媒體刊登。但報導真相帶來的後果是,他在1935年前往中國東北採訪時遭到懷疑是蘇聯特務所暗殺。
掩蓋真相的杜蘭迪就活到1957年73歲,他的普立茲獎一直沒有被取消,儘管蘇聯的暴政和烏克蘭大飢荒的真實存在已在西方廣泛報道。直到1990年,《紐約時報》才承認杜蘭迪發表的否認饑荒的文章是「本報史上最糟糕的報道之一」。然而,普立茲委員會拒絕收回給予杜蘭迪的獎項。 ——這個真實且諷刺的故事,就是電影《新聞守護者》的原型。
知識分子的禍害
索爾在《知識分子與社會》(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一書中,用大量事實,批判知識分子在兩個世紀以來,以他們不須負責的言論引導社會,而造成的禍害。他認為,「人類絕大多數的災難,恰恰是由這些自以為最聰明的群體造成的。」
知識份子指的是產製觀點的人,而一旦知識份子所產製的觀點,由他們身旁另一大群人士加以向外傳播——這些人士包括教授、老師、作家、記者、官員議員及其助理或其他「知識界」(intelligentsia)成員等,便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甚至關鍵的影響。
他認為,要列出知識份子的貢獻有點難,但要舉出這群人從過去到現在對社會的破壞,就容易多了。許多人為災害——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獨裁政權的興起,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延長,甚至當今校園內缺乏言論自由、只容許知識份子主流意見的情形,這些災害背後都有難辭其咎的知識份子。
但現實與知識分子的斷言往往有很大差距。例如,在槍枝管控議題上,知識份子常認為「槍枝管控鬆散,導致殺人犯罪率增加」。因此美國殺人犯罪率高的原因,就是槍枝管控鬆散。可是統計數字顯示:
巴西、俄羅斯的槍枝管控比美國更嚴格,殺人犯罪率也比美國更高;德國、比利時、法國不禁槍,殺人犯罪率卻低於禁槍的盧森堡;墨西哥人民擁槍率低於美國,殺人犯罪率遠高於美國;20世紀初英國不禁槍,二戰後開始管控槍枝,殺人犯罪率於1963年躍升為20世紀初的2倍;1960、1970年代美國殺人犯罪率持續竄高,1990年代大幅下降,同一時間區段內,私人擁槍率一直成長,可見槍枝管制與殺人犯罪率之間沒有關連。
但最早讓鍾斯的故事廣為人知的,不是這部電影,而是湯馬斯‧索爾於2010年出版的一本書。《知識份子與社會》出版後,波蘭女導演阿格涅絲卡·霍蘭(Agnieszka Holland)才將這件事改編成電影。
人類左傾的代表
索爾的文筆優美且犀利。在《知識分子與社會》中,記述了比電影更精彩的故事,堪稱「20世紀知識份子的翻車史」:
1930年代,大作家蕭伯納、羅曼‧羅蘭訪問蘇聯後,為史太林唱讚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考察納粹德國後,評價希特勒統治的第三帝國 「和法國差不多」,此時,猶太人已經被關進了集中營;二戰前夕,哲學家羅素極力推動英國單方面裁軍、削減軍備;左派理論大師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曾為赤柬辯護…… 。索爾得出的一個結論是——知識份子有一種讓人驚訝的特權,就是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極度愚蠢。
知識份子,通常被大眾視為「智力超群、富有擔當」的群體。但是,許多大名鼎鼎的知識份子,為什麼會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時刻「全軍覆沒」、甚至判斷力還不如常人呢?
原因是知識分子有左傾的淵源,又或者追求平等是人類的驕傲,是人類的天性。 任何人從出生開始,不用接受任何理論教育,都會自然而然產生左派的烏托邦的平等構想:妄想知曉和掌控一切事物,期待盡善盡美的社會制度,渴望無微不至的保障……。
要克服這種天然的左派衝動,幾乎一定要經過「從左到右」的觀念轉變,養成消極的政治觀——對世界保持謙卑、審慎,對人性保持警惕、悲憫,從而接受「有限政府和自由市場」的右派價值觀。 但是,知識份子作為掌握專門知識的群體,本身又擅長表達、傳播觀點,於是在他們身上,人的驕傲往往就來得更強烈、更明顯,不易改變。 即便有左派哲學的加持,知識份子的左傾在每一個時代都沒有什麼新意。
向極權主義邁進
知識份子的研究通常是制度和環境,他們迷信「制度和環境」, 輕視世俗的「觀念和民情」。 因為迷信制度,他們拒絕相信「民主國家也可能發生選舉舞弊」、 「自由媒體也可能不公正」。他們固執的相信,一個國家只要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三權分立,制衡權力的法治就會水到渠成、永不褪色,人民自然就會趨善避惡、永享太平。
因為輕視觀念,知識份子只反對看得見的極權制度,卻對產生極權的觀念和民情視而不見。他們認為「適當比例的財富再分配」以實現平等, 「有利於形成互助互愛的社會氛圍」。這些觀念因知識分子的傳播而造就民情,正挑戰私有產權的倫理,也不斷擴大政府管理權力而不再是「有限政府」。私有產權和有限政府不斷向社會和權力妥協的後果,就是向極權主義邁進。
由於輕視觀念的後果,左派知識份子在傳播可能有害的觀念時,可以毫無顧忌。在觀念的後果產生後,他們也心安理得。
一個醫生如果出現嚴重誤診,一個工程師的設計如果出現嚴重誤差,通常都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在職業上身敗名裂。 但是,當那些「社會工程師」在知識上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的後果時,他們卻無需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照樣充當知識教主、社會良心。
索爾提醒大眾,少一些對知識分子的盲目崇拜和道德綁架,他們反而更能謙卑、清醒。另一方面,知識份子也要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不僅要敢盡言責,還要善盡言責,考慮和顧及到自己的言論和理念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和後果。
https://app7.rthk.hk/elearning/1minreading/
報道1930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楊瑞麟畢業於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後來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完成土木工程學士課程,「我在香港讀書成績一般,絕對不是報道所講的學霸,中學畢業後晚上去理工讀夜校,白天在地盤工作,當時正興建太子地鐵站,我是做平水員,行內俗稱蛇仔,主要在地盤協助測量員進行土地測量工作,工人要在地底進行沉箱挖掘,我也需要上上落落,下班回家已全身濕透,媽媽看在眼裏,或許心痛兒子要做體力勞動工作,竟然叫我去外國讀書,我從沒有想過出國,當時出國是天文數字,一個普通家庭靠儲蓄是不可能供兒子去讀書,媽媽非常勤奮工作,兼且原來她平日有向舅父請教買一些藍籌股,夠錢幫我買機票及交首年學費。」全文:http://bit.ly/2md2UGp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報道1930 在 ブライトサイド | Bright Side Jap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西洋エリアのたくさんの人を魅了してきた女性。彼女は、「史上最も美しい女性」とも称されています。彼女の舞台裏の人生は、画面上の姿と同じくらい謎に満ち溢れていました。さて、あれだけの成功を収めたサイレント映画のスター、グレタ・ガルボは、一体どのような人生を送ったのでしょうか?
このスウェーデン人女優は、記者との対話をかなり嫌っていました。プライベートに関して聞かれたときの、彼女の受け答えをご存知ですか?「生まれて、母親と父親がいます。学校に行きました。それの何が大事なの?」しかし、スウェーデンで過ごした若かりし日々は、彼女にかなりの影響を及ぼしています。この経験がなかったら、そもそも自分の天職を見つけることはなかったかもしれません。...
タイムスタンプ:
ある意味役者デビュー 🎬 1:36
芸名の由来 2:32
ビッグスターになるには才能だけではダメ 3:41
プライベートの生活は? 4:48
「ガルボが話した!」 6:19
ガルボのギャラ 💰 7:14
キャリアの終焉 8:32
映画界を去った理由 9:30
...その後の人生 10:10
#グレタ・ガルボ #ハリウッド #ブライトサイド
写真出典:
『マタ・ハリ』(1931)、グレタ・ガルボのプロモ写真: By Capital Pictures/EAST NEWS, https://www.eastnews.ru/pictures/picture/id/59765170/i/0/t/0
アニメーションはブライトサイド製作です。
概要:
- 父が他界して、4人家族は想像もできないような経済的困窮状態に陥ります。お金を稼がなくてはならず、グレタはデパートで働き始めました。
-1920年にコマーシャルで演技を始めると、映画界への道が大きく開けました。
-1924年に卒業した際、スウェーデンの有名な監督のひとりである、マウリッツ・スティッレルに見いだされます。
- 芸名を使うように彼女に指示したのも、スティッレルです。「グスタフソン」は言いやすい名前とは言えず、難しい発音は新人女優が名前を覚えてもらうためには適さなかったためです。
- そしてすぐに、彼女の人気は海を越えました。1925年、有名なアメリカ映画スタジオ、メトロ・ゴールドウィン・メイヤーが、スティッレルにハリウッドで仕事するようオファーをかけます。
- しかし、当時才能だけでは大スターにはなれないのが女優。ガルボは、減量と英語の習得を強制され、髪を染められ、歯の矯正が施され、眉毛を細く剃られました。
-1926年、ガルボは初のアメリカ映画、『イバニエスの激流』で、スペイン人の歌手を演じます。
- ガルボの映画は、多くがライブストーリーやドラマで、スクリーン上での彼女のユニークな演技には、情熱と抑制が感じられました。
- ハリウッドの主要な女優であったにも関わらず、映画のプレミアには姿を現さず、報道陣の質問には答えず、サインも断っていました。
- 1930年、『アンナ・クリスティ』で発声映画デビュー。彼女の少しかすれた声は、様々な感情を表現する魅力的な目と同じくらいに、観客をひきつけたんです。この映画も、観客の反応は上々でした。
- 『タイム』誌によれば、1934年にはギャラ最高額役者に上り詰め、驚きの500,000ドルを手にしていたそうです!
- 1941年、『奥様は顔が二つ』に出演。批評家たちはストーリーがバカバカしいと評し、この作品を失敗作呼ばわりしました。この映画の失敗によってガルボの自尊心はかなり深く傷ついたようです。
- マンハッタンに引っ越して、見つからないようにと大きなサングラスをして、ニューヨークのストリートを散歩していたそうです。
- もう映画に出演することはありませんでしたが、芸術を完全に諦めた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絵画を集めて、ヤウレンスキー、ルノワールなどの作品を買い占めました。
- 1990年、84歳でこの世を去った、グレタ・ガルボ。伝記作者のバリー・パリスは、ガルボを「特異」な存在としています。
ストックマテリアル (写真、動画など):
https://www.depositphotos.com
https://www.shutterstock.com
https://www.eastnews.ru
エピデミックサウンド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
ブライトサイドのチャンネル登録 https://goo.gl/31w525
-------------------------------------------------------------------------------------------
5分でできるDIY Youtube https://goo.gl/ffui6
落書きキングダム https://bit.ly/2Sy1lPk
123 GO! Japanese https://bit.ly/2JUFBwB
私たちの実録日記 https://bit.ly/2OHK5sk
わんぱくスライムサム https://bit.ly/2PheoFI
----------------------------------------
声の出演:荘司哲也(Studio Kiwi)
報道1930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日蘋果頭條講冥王星,這其實是講了很多年的東西,而我講的只是很基礎的常識。如果想了解深入一點,大家可以問問李偉才博士。這是基本常識,但也很少人知道。冥王星的故事是這樣的。以前我們都不知有海王星和冥王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受到振動,有人已估計有海王星的存在,結果真的找到海王星, 而海王星的軌道有振動,又有人推測另外有一粒行星。結果這行星在1930年被發現。這個時候很哄動,因為這行星很暗,由一位小女孩改名為冥王星。這個時候我們便變了有九大行星,但是在1990年,便有人質疑冥王星是否一粒行星,為何呢?因為在它的軌道發現有不少質量如它的星體,而它有五粒衛星,它是在一個小型行星帶之中。這是否有資格成為一粒行星還是要加第十第十一粒行星,因為還有其他如它差不多大質量的星體。在2000年開始受到廣泛質疑,究竟冥王星是否一粒行星。
去到2006年,國際天文聯會裁定了行星的規則。第一,是行星必須圍繞太陽移動;第二,必須靠本身的質量形成一個橢圓形;第三,它要能夠清除到軌道附近的太空物料,像地球是地球軌道的物料的質量150萬倍。冥王星只佔軌道的7%,冥王星是第三點做不到,於是只成為矮行星。它那帶是古柏帶,那只是一個很多隕石的帶,有相當多的質量。其他細節可以在蘋果報道中看到。它和海王星有重疊,但不是同一時間,所以無撞倒。而且冥王星是極不穩定,這是一些基本常識。天文學上我只是門外漢,但我覺得大家應該要知道。這是爭論了幾十年的事,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我都有推廣這些常識,告訴大家為何它由一粒行星變成矮行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