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
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
之後每個月在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
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
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自覺的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
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第一次看到這位病人,只見她的雙手被綁著,很激動一直要去扯鼻胃管,甚至連腳都扭動起來。老太太的兒子對我說,她在家裏就是這樣,一不小心,鼻胃管就會被扯掉,把手綁起來是不得已的。
我試探性的問了這個兒子,「如果是您自己,您要這樣插著鼻胃管,然後被綁手嗎?如果是我,當我吞不下,我就要死了,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兒子說:「最好不要插,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呀!一個人不能吃,就沒有營養,沒有營養會死吔,總不能看著媽媽活活被餓死吧?醫師,沒有鼻胃管,怎麼可以呢?」
結果,這個病人住院三天中自拔二次鼻胃管,就在第二次自拔管路當下,我剛好走進病房,我說:「鼻胃管不見了!」,只見媳婦冷眼的對著外籍看護說:「妳是怎麼顧的?」,可憐的看護說:「我就要翻身,才鬆綁,她就自拔了。」
好令人心酸的場景,但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每日不斷地在臺灣各地上演著,這是一個講究孝順的國度嗎?
在加護病房裏,曾經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先生向我哭訴:「醫師,我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把我綁起來?」被插鼻胃管的病人吃下的食物,沒有經過味蕾的品嚐,無法感受到食物的酸甜苦辣,他們常說:「醫師,我都沒吃。」[2]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
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
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
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
陳乾原醫師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
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
■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
陳乾原醫師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
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醫師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
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
陳乾原醫師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
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
■「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
陳乾原醫師說: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
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醫師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3]。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院長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4]。
■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醫師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
▶吃對:
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
▶運動:
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
▶睡好和微笑:
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
▶刷牙:
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醫師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3]。
尊重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國家,退化的老人不會被插鼻胃管,照顧者會細心地、慢慢地進行餵食,如果真的不行了,不會強迫灌食,然後老人就順著生命自然的軌道,離開人間,展開另一段靈性之旅。
在歐美澳等國,他們不會為無法自然進食的臥床老人插鼻胃管,或採取經腸道營養等延命措施,他們認為,人終有一死,如果讓老人家這樣延長死亡的時間,反而讓其人權與尊嚴受損,是倫理不容的壞事。
陳乾原醫師說「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2]
黃勝堅醫師表示「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元氣網)「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1/5685714
[2](幸福熟齡)「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陳秀丹醫師:期盼十年後的台灣,沒有被捆綁的老人」: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1906210032
[3](50+好好: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0911
[4]幸福熟齡「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https://bit.ly/2URlK46
➤➤照片
[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化社會 #低效益醫療 #鼻胃管 #病人自主權利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根據統計,2017年台灣的 #失智 人口已逾27萬人,未來人數恐持續上升。罹患失智症不只患者本身痛苦,需要擔起照護責任的親人也因此承受莫大壓力。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指出,失智症的成因十分複雜,包括基因、後天環境等,其中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究竟怎麼吃才對大腦最好?林醫師推薦這個飲食法! 麥得飲食...
增加心肺功能的運動原則為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增肌減脂六週有改變_早鳥倒數剩四天
六週可以改變很多事。
譬如我從不敢開車的菜鳥已經可以奔馳高速公路;
譬如沒有駕照的人也可能可以考到駕駛執照;
運動和飲食維持六週....你會重新愛上自己的靈活與輕盈感,再也不想停止!
這課程購買後永久觀看、不限制觀賞時間與地點,是我當初從產後憂鬱胖腫婦人,成為現在狀態的「關鍵改變起始」模式。(當然是融合後來所學與經驗,優化而成的課程)
如果你們願意相信「筋肉媽媽」,一個從32歲產後才開始學習運動的女人,卻在這些年成為國際證照講師、百大企業指定健康講座講師、國家代表隊健美選手、國際健美職業選手、運動健康科學研究所研究生、幫助上百萬女性找回自信健康與身材.....
那就讓我用這堂課,帶你們六週改變自己!
【筋肉媽媽帶你練!六週增肌減脂訓練營】
🌟募資價$1,680 (募資期後將恢復原價$2,100元)
🌟課程介紹:https://hahow.in/cr/6weeksworkout
🌟正式開課日 11/22 (開課後永久觀看,課程總長240分鐘)
🌟各種折扣買法:
* 三人同行優惠:$4,185(一人 $1,395,歡迎到課程介紹留言區自行揪團)
* 手腦並用課程合購優惠:
與「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合購價 $3,868元
* 舊生優惠價(購買「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從懷孕到產後:筋肉媽媽的孕婦運動指南」者):$1,344
\
六週過後,除了學到更多運動的方法外,只要有確實跟著課程做,你將可以體會到持續運動帶來的好處,
運動好處包括:
- 提升新陳代謝,突破增肌沒效率、減脂沒成效的瓶頸
- 促進多巴胺分泌與吸收,提高正面情緒、更有自信
- 維持良好身體體能
- 舒緩因坐姿不動導致的身體關節、肌肉僵硬與痠痛
這次筋不用燒腦死背運動理論,只有運動菜單與飲食建議;邀請你一起打開課程,讓我陪你從頭運動到結束,成為你的線上教練,帶你體驗我曾經歷過的改變。
#課程設計循序漸進_即使是運動初心者也不怕
課程分為六週加上前導練習,依循美國運動協會的高安全性運動進程規劃,融入多種功能性運動原則,參考運動生理而設計的運動菜單。即使是運動初心者也不用怕,筋肉媽媽會讓大家從基礎體能練習起,循序漸進,進而在第六~七週感覺到自己真正的進步、體態改變!
若你是有一定運動經驗、或運動表現卡關,甚至是曾經受過傷,想安全運動的你,相信這堂課程也能帶給你更多關於功能性運動基礎、正確動作操作的指引,幫助你重新複習基礎訓練、找回全身性運動的連動感,提升身體協調性。
#隨時隨地不受限制_自主訓練不間斷
課程可以不限時間、地點於線上不限次數、重複觀看,在家就能享受遠端教練的指導,自主訓練不間斷。
若有按照課程規劃練習與飲食建議,相信課程結束後,透過這六週訓練的累積,學員的柔軟度、心肺適能、肌耐力都會有所提升;而體脂減少、肌肉量增加只是附加價值,重點是你已經在六週後,可以發現到煥然一新的自己!
增加心肺功能的運動原則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運動時間_讓屁股笑笑起來
臀橋看似簡單,很多人執行運動時卻是腰酸、大腿酸、小腿酸……如何做才能酸到屁屁順便練腹肌呢?
這麼棒的課程,只是我的 #六週增肌減脂線上課 的第一週,其中一個教學而已!這套課程就是這樣循序漸進的,讓你在第六週後可以達到更好的體能與美麗的體態,並且避免受傷,甚至減少酸痛。
【筋肉媽媽帶你練!六週增肌減脂訓練營】
🌟募資價$1,680 (募資期後將恢復原價$2,100元, #倒數12天)
🌟課程介紹與購買:
https://hahow.in/cr/6weeksworkout
🌟正式開課日 11/22 (開課後永久觀看,課程總長240分鐘)
🌟各種折扣買法:
* 三人同行優惠:$4,185
* 手腦並用課程合購優惠:與「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合購價 $3,868元
* 舊生優惠價(購買「女性專屬!筋肉媽媽的高效增肌減脂課」、「從懷孕到產後:筋肉媽媽的孕婦運動指南」者):$1,344
\
六週過後,除了學到更多運動的方法外,只要有確實跟著課程做,你將可以體會到持續運動帶來的好處,運動好處包括:
- 提升新陳代謝,突破增肌沒效率、減脂沒成效的瓶頸
- 促進多巴胺分泌與吸收,提高正面情緒、更有自信
- 維持良好身體體能
- 舒緩因坐姿不動導致的身體關節、肌肉僵硬與痠痛
這次不用燒腦死背運動理論,只有運動菜單與飲食建議;邀請你一起打開課程,讓我陪你從頭運動到結束,成為你的線上教練,帶你體驗我曾經歷過的改變。
#運動小白運動老手都適合上課
課程分為六週加上前導練習,依循美國運動協會的高安全性運動進程規劃,融入多種功能性運動原則,參考運動生理而設計的運動菜單。即使是運動初心者也不用怕,筋肉媽媽會讓大家從基礎體能練習起,循序漸進,進而在第六~七週感覺到自己真正的進步、體態改變!
若你是有一定運動經驗、或運動表現卡關,甚至是曾經受過傷,想安全運動的你,相信這堂課程也能帶給你更多關於功能性運動基礎、正確動作操作的指引,幫助你重新複習基礎訓練、找回全身性運動的連動感,提升身體協調性。
若有按照課程規劃練習與飲食建議,相信課程結束後,透過這六週訓練的累積,學員的柔軟度、心肺適能、肌耐力都會有所提升;而體脂減少、肌肉量增加只是附加價值,重點是你已經在六週後,可以發現到煥然一新的自己!
增加心肺功能的運動原則為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根據統計,2017年台灣的 #失智 人口已逾27萬人,未來人數恐持續上升。罹患失智症不只患者本身痛苦,需要擔起照護責任的親人也因此承受莫大壓力。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指出,失智症的成因十分複雜,包括基因、後天環境等,其中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究竟怎麼吃才對大腦最好?林醫師推薦這個飲食法!
麥得飲食更健腦
林志豪醫師說明,麥得飲食是從地中海飲食加上得舒飲食演變而來。其中強調要吃十種健腦食物,以及避免五種會傷腦的食物。
麥得飲食這樣吃
十種健腦食物
#全穀類
#綠色葉菜類
其他蔬菜類
莓果類
豆類
堅果類
魚類
家禽類
#橄欖油
紅酒
五大傷腦食物
紅肉類: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會造成血管硬化
奶油及人造奶油
起司、乳酪
糕點、甜點
油炸及速食食品
至於為什麼會推薦大家採用麥得飲食?林志豪醫師回應,相較地中海及得舒飲食,麥得飲食更針對我們的腦部健康。
麥得飲食與地中海飲食的差別
1、多吃深綠色蔬菜
林志豪醫師指出,麥得飲食與地中海飲食最大的差別,在於麥得飲食多強調食用「深綠色蔬菜」,因為其含有更大量的花青素、維生素等等,有益大腦。
2、多吃莓果類
水果的部分,麥得飲食則推薦大家食用莓果類,像是藍莓、桑葚等。林志豪醫師說明,因為有些水果糖分較高,吃多反而會對腦部造成傷害。
3、起司與乳酪少量吃
麥得飲食建議起司及乳酪類少量吃就好,林志豪醫師說,其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都較高,再加上可能含有添加物,所以不建議多吃。
林醫師如何落實麥得飲食?
林志豪醫師分享,自己本身也很注重家人健康,麥得飲食不僅對於預防失智有幫助,也對心血管健康有所助益,所以日常生活中也會盡量堅守這些原則。
不用添加物:在家可以自製豆漿、果醬;自行栽種香料,例如:九層塔、迷迭香等等,日常餐點盡量自己做。
減少攝取糖類:林志豪醫師說,過多的糖類對於腦細胞及身體其他器官都會有一定的傷害。
減少紅肉攝取、避免油炸烹調:避免攝取過多的飽和及反式脂肪。
鼓勵孩子吃大量蔬果
每天準備一湯匙堅果
麥得飲食:預防失智症
林志豪醫師說明,很多研究都證實,某些營養素有助於降低失智風險。包括維生B、維生素C、維生素E及維生素D等,適量攝取可以降低失智發生率。但他提醒,有幾個重點需要注意:
1、維生素一起攝取才有效
林志豪醫師說,維生素單獨食用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好,?維生素C加維生素D,或維生素C加維生素E一起攝取,預防失智的效果會更好。」
2、從天然食物攝取最好
研究發現,從新鮮食材中攝取維生素,會比食用營養保健品補充來得更有效。
3、愈年輕開始吃愈好
林志豪醫師指出,愈年輕開始建立如此的飲食習慣,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對於老後預防失智的幫助會愈大。「你愈晚才開始,效果當然就有限。」
預防失智,除了飲食還需要做什麼?
林志豪醫師表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失智症,所以我們預防也得從多方面下手。
及早做準沒錯,50歲是分界點
林志豪醫師以膽固醇為例說明,如果我們50歲之前就開始好好控制膽固醇,攝取不飽和脂肪酸,就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如果你到65歲、70歲開始,研究就發現效果並沒有那麼明顯。」
林志豪醫師再舉咖啡的例子指出,研究有發現適量的攝取咖啡能保護大腦,但同樣也是愈年輕開始喝,預防失智的效果會比較好。但當60歲才開始喝咖啡,有時候不只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會造成傷害。
控制慢性病
包括高血壓及糖尿病都要好好控制。林志豪醫師表示,有大型研究證實,能夠及早控制高血壓,尤其在50歲左右,能夠將血壓控制在120/80(mmHg)以下,即可降低15%的失智率。但若是年紀再更大一點才做,好處就明顯減少。
多運動
有氧運動對失智症較有幫助,可以增加我們的心肺功能,林志豪醫師強調,同樣要從年輕時就建立運動習慣更好。當我們年紀愈大,心肺功能、骨骼及肌肉量都會開始衰退、減少,此時要再做有氧運動,並確實達到效果,就會比較受限。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shop.everydayhealth.com.tw/product_detail.php?product_sn=1496
【失智相關影片】
醫學博士活腦術!數數字防失智手指操
https://youtu.be/mqzzksaT4MQ
動動拇指大腦血流增1.5倍!防失智手指操這樣做
https://youtu.be/gLLdgBSwStw
醫學博士血管年輕24歲的秘密:3分鐘健血管按摩操防失智
https://youtu.be/V8-Av5MYyQQ
【失智相關文章】
每天喝一杯,擁有防失智、解便秘、強血管10大功效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116
動動拇指大腦血流增1.5倍!防失智手指操這樣做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169
失智症可改善!67歲的她,這樣逆轉失智症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2296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