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獎贈書活動】《#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x2本
你想改善自己的職涯發展嗎?你想掌握高績效的職場能力嗎?你想找到翻轉人生的關鍵因素嗎?今天想跟你分享的就是一個能夠用來「整合思維」的好用工具,不僅能夠加深你對事情的理解、釐清腦中紛亂的想法,還能幫助你制定更有條理的策略。這個工具就是「#心智圖」。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mindmap-book/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我第一次認真動手畫出「心智圖」,是在讀了「樊登讀書」創辦人樊登的著作《讀懂一本書》之後。在這本書中,樊登說明了他之所以那麼會「說書」,有很大的功勞來自於他善用心智圖來整理讀書心得。所以跟著他的腳步,我也試著畫了很多張讀後心得的心智圖。
畫心智圖這件事情,我採取的是「先行動、後思考」的策略,在累積了一些實作經驗之後,我才接著問自己:「你真的知道心智圖是什麼東西嗎?」為了解答自己的這個問題,我決定求助最熟悉的朋友:「書」。很幸運地,我讀到了一本實用性非常高的書。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這本書的作者是被譽為「心智圖天后」的台灣學習力訓練師胡雅茹(Monica Hu),她寫過許多本心智圖相關的著作,包含如何做深度筆記、增進閱讀吸收、加強考試記憶力,甚至能用來解決職場難題。
我曾經以為,心智圖只是一種寫筆記的方式,但是在這本書裡我卻學到了:「心智圖不是單純的塗鴉或筆記法,而是一種『思考工具』,也是正確使用大腦的方法。」這個工具只要用到熟能生巧、融會貫通,就能激發大腦的思考,幫我們解決生活和工作上任何問題。
在這本書裡,雅茹用了精簡的篇幅介紹了心智圖的好處、功能、畫法、注意事項,然後用大量的實際案例展示了心智圖的用法。書中共有43種常見的應用題,包含探索人生方向、打造競爭優勢、激發創意靈感、維護人際關係、掌握管理要領、減輕心理壓力、規劃下班之後的生活。
.
【心智圖是什麼?】
.
心智圖(Mindmap)是被譽為「大腦先生」的英國心理學家的東尼.博贊(Tony Buzan)於1970年代提出,當時被認為是一種「圖像式輔助思考」的工具。這個方法是在一個平面上,針對一個特定主題出發,用「放射狀」、「分類法」和「條列式」的綜合方法畫出所有相關聯的對象。
由於這種表現的方式,比起單純的文字更加接近人類思考時的「空間性想像」,所以越來越為大家用於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雅茹對心智圖的中文有另一種詮釋:「心」代表情緒與感性;「智」代表邏輯與理性。畫心智圖的過程就是一種融合了感性與理性的思考方式。當我們把思考的內容畫下來之後,更容易讓我們聚焦目標、瞭解困難、激發靈感,這就是所謂的「思考的可視化」。
.
【心智圖的功能有哪些?】
.
如何讓自己腦中飄渺不定的思考內容,可以紮紮實實地被記錄下來,甚至加以應用?使用心智圖畫下腦中的想法,就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當我們看到自己「思考的內容」被呈現在平面的紙張上面,會產生異想不到的六種奇特功能:
1. 整理大腦:快速將雜亂的思緒分類與歸納。
2. 延伸想法:幫助腦中剛萌芽的想法延伸和落實。
3. 聚焦思考:能讓我們看遠、看近,從宏觀聚焦到細節。
4. 找出盲點:檢查思考的過程之中是否有疏漏。
5. 優化想法:把粗糙的原始想法打磨成精美的鑽石。
6. 洞悉慣性:打破無意識的自動駕駛,打破舊的慣性。
.
【畫心智圖的六個步驟?】
.
雅茹給心智圖的定義是:「利用線條與色彩,把關鍵字詞的邏輯關係呈現出來的圖像」,畫一張心智圖具體的六個步驟是:
1. 拿一張白紙,準備三種顏色以上的筆。
2. 把紙張橫放在眼前,在正中央寫下你想探討的「主題」。
3. 換另一個顏色的筆,從右上角寫下第一個「主要關鍵字」,然後從主題處畫出一條線連接到主關鍵字的下方。
4. 用同樣顏色的筆,在主要關鍵字後方,逐一寫下相關的「次要關鍵字」。同一種主要關鍵字的脈絡下,使用同一種顏色。
5. 用順時鐘的方式,換另一個顏色的筆,寫下第二個主要關鍵字,再接著寫次要關鍵字。
6. 鄰近的兩條關鍵字脈絡,避免用同一種顏色的筆。順著這個邏輯,把主題周圍逐漸畫滿。
這個畫法跟我之前常用的「單色」心智圖不同,雅茹建議把「色彩」也考慮進去,可以讓思考更有層次。我練習畫了許多張心智圖之後,最後還是決定使用單色筆。一來是我總是崇尚極簡風格,二來是我的空間概念還不錯,不至於搞混淆不同脈絡的內容,三來是樊登也是用單色的(喂)。
.
【畫心智圖的注意事項】
.
我之前自己在畫心智圖的時候,總是喜歡把關鍵字都「圈起來」,然後才開始連線。但是雅茹卻強烈地建議「千萬不要把關鍵字圈起來,因為會限制了你的想像」。我回頭檢視了自己畫過的圖,再拿出樊登在《讀懂一本書》展示的讀書筆記心智圖,才恍然大悟原來連樊登也沒有把關鍵字圈起來。這或許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是我後來試著不畫圈之後,的確對靈感的發想有起到正面的幫助。
另外,一般而言心智圖是畫給自己看的,是用來跟自己腦袋「對話」的工具,重點不在於精美的畫圖,而是要達到實質的功效。我最近剛好在讀萬維鋼老師的新書《高手學習》,在書中他專門為了心智圖寫了一個段落來探討,他認為:「心智圖,本質上就是思維的草稿圖。更高端的用法則是用心智圖做決策和判斷。」
他進一步說明,大腦的記憶力是有限的,而心智圖就像是大腦的「延伸記憶體」。平常你只能想著四個東西,但是思考某個主題卻要同時考慮八個東西。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這八個東西都寫下來,擺在眼前輔助思考。
萬維鋼還認為,有時候你不一定要完全照著「條列」和「分類」的規則,你可以偶爾跳脫規矩,把不同區域的關鍵字連結起來,更有助於刺激思考。他總結道:「花俏的裝飾和美觀的外型未必實用,真正的武器身上應該有創傷,有錯誤,有煙硝的味道。」實際畫過就會知道,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心智圖必然是潦草亂的,不求花俏,要求功效。
.
【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
我除了平常會以心智圖紀錄讀完一本書的收穫之外,反而很少用在其他生活的領域。但是雅茹這本書給了我許多靈感,讓我認識到原來心智圖還可以用在那麼多不同的地方。
像是這本書主打的「解決工作上的難題」,雅茹就用了各種實際的應用案例,讓不同職場階段的讀者都會有所收穫:(1) 小職員,可以用心智圖定位自己的職場技能、盤點競爭優勢、優化工作流程。(2) 管理者,可以用心智圖加強對上級和下屬的溝通、如何避免流程疏漏、如何培育不同特質員工。
另外,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心智圖還可以用來「解決心情上的難題」。例如在工作上遭遇委屈,你可以用「受害者心態」先大肆抒發、宣洩情緒性的字眼寫在紙上,然後再以「旁觀者心態」站在第三人稱的角度,把你遭遇的事情重新寫一遍。使用「前後兩張心智圖」的方式,有助於釐清自己的思緒,分清楚哪些是情緒性字眼、哪些是理性的判斷。書中給出的43種案例,相信能幫到身處不同境遇的讀者們。
.
【後記:值得推廣的思考工具】
.
讀完了《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之後,我重新檢視了自己畫心智圖的方法,也對這個工具有了更多元的認識。如同雅茹引用日本企業講師高橋政史的一句話:「一個人一生之中只要有一到兩種思考框架,將它運用到熟能生巧、融會貫通,就足以處理所有工作上的事物。」
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是我實際畫過了許多心智圖之後,也漸漸地產生認同,心智圖就是一個這樣的「萬用工具」。無論是基本的筆記和回想功能,或者是中階的思考內容整理,到最進階的輔助決策和判斷,心智圖都能夠釋放腦中原本的束縛,讓思緒飛躍於紙上。
最後,分享給你一句我從書裡讀到的話,引述自美國神經學家詹姆斯.奧斯汀的「凱特琳法則」:「運氣偏好那些採取行動的人,當你廣泛涉獵、積極行動,就會出現各種事件,形成『快樂的意外』。」我想,開始學畫心智圖這件事,就是我這幾個月來,遇到最快樂的意外。
.
【抽獎辦法】感謝 采實文化 心智圖天后 胡雅茹
1、抽出「2本」《極速解決工作難題的心智圖大全》送給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心智圖有用嗎?你為什麼會想學心智圖?例如:「我認為有用,我想瞭解心智圖可以用在哪些情境」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3/3(三)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3/4(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許睿光開運研究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唐俊華的學習歷程聊天室|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綜整心得以及多元表現的疑問- 大學新生季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範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範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的評價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跨能致勝》x2本
📚這是一本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體驗多樣化、探索跨學科的領域?」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range-book/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對《跨能致勝》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艾爾文在這本書還沒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就在這支YouTube影片裡向大家推薦。當時我馬上去Audible有聲書找了英文版來聽,當下就已經很喜歡這本書。最近采實文化推出了它的中文版,讓我更毫不猶豫地收藏下來。
我之所以這麼喜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用許多精彩的案例故事,破解人們對「傳統成功方式」的迷思,強調另一種發展路線「跨領域、廣泛接觸、水平思考」,是這個時代裡更有競爭優勢的方法。這種能顛覆舊觀點,又帶來思考衝擊的書,最讓我為之著迷。
【這本書在說什麼?】
在讀這本書之前,如果你知道作者的背景和經歷,你可能會對書中的故事更有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他曾在知名雜誌《運動畫刊》擔任資深作家,曾經研究無數頂尖的運動員,試著理解為什麼有些運動員就是生來比別人優秀。
他在前一本書《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後的科學》,探討「基因」如何影響這些運動員的能力、動機、和持久力。他歸納成三個因素:「適合運動類型的體態」、「高耐受度和持久力的心理與生理條件」、「生活在特殊地理環境的優勢」。
最讓人玩味的是,在他研究這些「先天」基因帶來的影響的同時,也逐漸發現了原來還存在其他「後天」的因素,對人們的發展和成就,同樣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除了原本的運動領域之外,他延伸探討了音樂、文學、商業、科技等領域,歸納出一個嶄新的思維。
這就是他的新書《跨能致勝》要傳達的觀念:比起傳統認知的「盡早鎖定單一興趣、刻意練習、鑽研專業深度」,退一步來看,「廣泛經驗、多元涉獵、觸類旁通」也是另一種後天成功的關鍵要素。
【刻意練習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作者從兩個體壇的故事,替這本書揭開序幕。
第一個男孩在七月大的時候,父親就給他一支推桿,十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模仿高爾夫球揮桿姿勢。三歲時學會了沙坑救球的方法,八歲首次贏過父親。他長大後成為了高爾夫球界的傳奇,是「盡早開始刻意練習」的標準典範。
第二個男孩則大不相同。他在兒時跟父親打壁球,還學了滑雪,拳擊、游泳和滑板。他漸漸地愛上球類運動,籃球、手球、網球和桌球,只要有球都行。他最後在足球和網球之間選擇了網球,在十四歲時進入瑞士國家網球中心接受訓練。他成了網球界的傳奇,也是「跨能致勝」的典範。
第一個男孩的故事,符合我們認識的常理,盡早開始栽培孩子,讓他贏在起跑點,透過高強度的刻意練習,成為領先眾人的專業好手。第二個故事則不太容易歸納,看似走了許多曲折的彎路,在各方面都涉獵過後,才在較晚的時候選擇自己的天命。
作者認為:某些專業領域的確需要第一個男孩這樣及早起步、專心致志的人,但是我們也需要更多向第二個男孩一樣,廣泛涉略、經驗多元、觀點多樣的跨領域人才。
不知道你猜到了沒有?第一個男孩名叫老虎.伍茲。第二個男孩名叫羅傑.費德勒。
【1.創造力和三分鐘熱度的關係】
這本書的主題和內容乍看之下,是在和《刻意練習》跟《恆毅力》唱反調,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作者給我們一個更宏觀的視野,人生應該是多元且豐富的,他鼓勵我們「先接觸各種方法,之後再鎖定目標,系統性學習,大量投入練習」。最具有創造力的跨能人才,往往是先廣泛、再深入。
人生的前期階段,尤其是學齡前到上學後,這段時間應該開放孩子探索,鼓勵多方嘗試,從廣泛的學習中尋找自己真正的興趣。尤其現在數位科技當道的年代,所有的資訊流通非常快,讓這種學習的方法有了飛躍式的成長。
以前強調一個人要在某個領域非常專精,那是因為資訊和知識或許流通度不夠高,跨出了自己領域之外,要吸收到優質跟精煉過的知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知識唾手可得,諸如紙本和電子書、線上課程、優質媒體,資訊越來越流通。
我很喜歡的《心流》這本書的作者米哈里曾經說過:「最具創造力的人,能看到各領域之間被其他人所忽視的連結。」因此,掌握到箇中學習訣竅的人,就能像海綿一樣快速吸取各種知識,刺激腦內思考,建構出跨領域的思維。
如果你的興趣很廣泛,就利用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動力「多推自己一把」。對學日文有興趣?與其隨便學學,不如設定目標考過N5初級檢定。不要只停留在蜻蜓點水式的涉略,這不足以讓你體會各項興趣是否適合自己,也無法培養出足夠的洞見。行動才是關鍵,創造力是透過行動而催發。
人是透過實際行動發覺可行性,例如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建立嶄新網絡、尋覓全新典範。
【2.別擔心晚起步,該擔心的是停滯不前】
如果你在求學階段或職場環境中,總是感覺到一股「落後別人的焦慮」,你可以讀這本書瞭解如何化解這股焦躁。作者提到一句《大器可以晚成》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你要跟昨天的自己比,而不是比你年輕的那些、跟你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的人比。」
作者舉網球傳奇費德勒和印象派畫家梵谷的故事為例,說明起步晚並非劣勢,反而造就他們最後的成功。他們從經驗中,變得更懂這一條路是否符合自己。你該關注的是「當下」的自己,是否在選擇的路上盡了全力?關鍵不是避免落後,而是避免自己停滯不前。
此外,作者引用《黑馬思維》書中的看法,探討跨能人才善於「關注短期計畫,放棄長期計畫」的討論,也讓我有所衝擊。在我讀過的經典商管書《與成功有約》裡面,我始終無法忘懷「以終為始」這個以終點計畫為起跑點的概念。
然而,作者卻鼓勵我們放棄長期計畫?我仔細思考這兩種觀點的矛盾之後,有了不同的體悟。的確,在這個越趨快速的年代,現在連十年後的工作和生活型態都難以想像,我們更無法準確預測、也無法完美規劃自己的人生終點。
因此,我認為這裡的「終」,指的是一種「價值觀」的終點,例如誠信、正直、助人,這種不會隨時間而改變的特質。關於短期計畫,則是在依循自己價值觀的前提下,努力把握當下「最好」的機會做出最大的努力。別擔心晚起步,待擔心的是走在偏離終點的路。
你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3.這個世界不缺專才,更有價值的是…】
你從書中會讀到許多跨領域、多元涉略的好處,但是具體而言,套用到我們自己身上的「好處」是什麼?在我自己反芻這本書的過程中,想起一個作者沒有特別著墨,我卻認為非常值得一提的關鍵字:「稀缺性」。跨領域的具體好處,就是提高自己的稀缺性。
舉個例子:一個化學老師除了鑽研自己的專業之外,如果還具備高超的演說技巧,就成了化學名嘴。若具備寫作技巧,就成了化學名嘴兼作家。如果還具備一些網路數位技能,就成了網紅型化學名嘴作家。隨著不同領域的拓展,他會成為非常稀少的人才。
也就是說,當你在某一個領域超越50%的人並沒什麼了不起,但是當你在兩個領域都超越了50%的人,你就成了綜合這兩個領域前25%的人。以此類推,當你在五個領域都超越一半人的成就,你就能成為前1.6%的領頭羊(50%^5=1.6%)。
對一般人而言,最困難的地方是「動手開始」和「堅持達到初步成果」。但當你瞭解到在不同領域「勝過一半的人」與「稀缺性」帶來的具體優勢時,這股克服挑戰的動力就會越顯強大。只要投入適當的心力,再踏出舒適圈一些,要勝過50%的人並非難事。
因此,若你很掙扎於成為前1%的專家,不如換個角度想想,運用跨領域的思維方式,去達成另一種類型的前1%。「跨能」帶來的是無比強大的「乘法效應」,具體表現就是你在這個社會上的「稀缺性」,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重點是明白「放棄」到底屬是於失敗的半途而廢,還是成功的另闢蹊徑。
【後記:跨能致勝的最佳武器——閱讀】
在整本書中,作者討論了許多跨能人才的精彩經歷,那麼,回到我們本身,又該如何改變自己呢?你或許會想,我明天就換工作好了?我明天就開始學別的東西好了?這當然是一種方式,但我認為廣泛地「閱讀」,是很常被忽略的重點之一。
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以多元思維模型聞名的查理.蒙格,曾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書中說過,當你開始學習三個以上跨學科的領域,就能進一步刺激思緒、建構多元的思維。蒙格先生學習跨學科領域的方法?就是廣泛地閱讀。
在公共衛生領域富有盛名的卡薩瓦德博士曾說:「每天都要讀一點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書。而大多入數人會說:『我沒有時間讀那些書。』我說:『不,你有時間,而且這件事重要多了。』你的世界會變得更遼闊,或許在某個時機點,你就能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連結起來。」
閱讀可以讓你短時間吸收別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歷練精華,培養不同角度的視野。我們沒辦法活過一百遍,但你可以讀過一百本書。如同作者所說:「最成功的策略是能把乍看不同的各種情況連結起來,看見深層結構的相似之處。」
閱讀,是你最好的跨能起點。
【抽獎辦法】感謝 采實文化
1、抽出「2本」《跨能致勝》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是認為通才和專才,何者具有優勢?為什麼?例如:「我認為通才具有優勢,因為懂得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8/11(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8/13(四)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許睿光開運研究社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嚴長壽:年輕朋友,請走一條追尋天賦之路】
只要有專注和熱情,生命的火光終會帶領你,穿越人生的迷霧。
.
讓我先說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年輕人的故事吧!
.
他,在士林夜市旁長大,十六歲還是淡水商工餐飲科學生時,就在亞都飯店巴黎廳當學徒。如今,四十歲的江振誠(André Chiang),已是國際餐飲圈表現最出色的台灣人之一。
.
敢尋夢的人太少
二○一○年,江振誠所主掌的新加坡Jaan par André餐廳,名列知名「英國聖貝勒格利諾」全球五十大餐廳第三十九名。他身上傳奇無數,兩度被《時代》(Time)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二○○六年全球最佳一百五十位主廚之一」,「探索頻道」(Discovery )更選他為「二○○六年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
二○一四年底,他終於回到台灣,在台北大直開設他的「RAW」,在餐飲界造成很大的轟動,許多人都說它是目前全台灣最難訂位的餐廳,也剛剛獲選二○一五年英國「餐廳與酒吧設計獎」亞洲最佳餐廳。
.
江振誠從來沒念過大學,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台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條跟隨內心熱情的尋夢之旅。但,請恕我直言,台灣的「江振誠」真的太少了。
.
環顧周遭,我看到更多年輕朋友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方向者比比皆是,我的痛心更甚。因此,我想對年輕人說一些重話: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拿到碩士、博士,也是白讀,因為並非自己的天賦所在、天命歸屬,因為他們並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潛力與熱情,結果只在職場與生活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
沒有主見、受媒體盲目影響
有一次,我受邀到某技職大學演講,這所大學由專科升格成大學時,放棄了一些本職學能很扎實的科系,例如:他們關掉機械科,校長說,因為沒人想讀,年輕人覺得讀機械就是「黑手」,大家都崇拜高科技,要念應用電子、應用××科、應用××工程,這樣才顯得自己有「出脫」(台語,出息),家長介紹起來也才有面子。
.
其實,與那些名稱聽來很時髦、但所學不知為何的科系相比,「機械科」不管在什麼社會,永遠都會有需求,不管我們生活型態怎麼變,各行各業的專精技術工人,都絕對不過時。這種只看表象、不探索本質的心理,其實代表一大群深受媒體影響、盲從主流的年輕人。
.
我看到很多民意調查,問大學生最崇拜的企業家,結果毫不令人意外,全是台灣最會「賺錢」的企業家;而媒體報導最多、最頻繁登上雜誌封面的,也全是富豪名流或企業家。但媒體常常只報導最表層的一面。最終,年輕人離開學校,最嚮往加入的企業,不外乎是獎金最多、薪水最高、聽來最體面的大公司。但是,這些企業是否製造公害?是否剝削勞工?有沒有官商勾結?有沒有善盡社會責任?類似探索,鮮少有媒體報導。
.
觀察力淺薄,只看得見表象
我也看到,在我當亞都飯店總裁的那些年,有些年輕人因為讀了我的書,一心想到亞都實習,結果往往耐不住幾個月,就離開了。倒茶、端水、伺候客人,這些服務業最普通的工作,很多人的腰是彎不下來的;處在飯店的第一線,直接面對面接觸來自各方的客人,第一次挫折可以忍受,第二次挫折咬牙硬撐,到了第三次挫折,就提出「我不幹了!」
.
在淺薄的觀察力下,不少年輕人看到的都是表象。例如:只看到待遇跟環境是否「夠好」,卻看不到理想;看到旅館光鮮亮麗的一面,卻看不到服務別人背後的辛苦,當然也無法體會「顧客的飲食顧問」(當時我為亞都飯店第一線服務人員所下的定義:熱愛飲食藝術的專業人員),以不亢不卑的態度提供客人各項專業建議,所得到的成就感。
.
過去在各種場合演講,我不斷強調:年輕人要懂得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賦何在;也要學會觀察,下精準判斷;面對世俗潮流,要有勇氣提出主見;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甚至挑戰自己的極限,為生命創下更大格局。對我來說,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年輕人,都必須具備的五大基礎能力。
.
【能力一:「傾聽」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有興趣,又有能力,兩項優勢相輔相成,也許可以達到最適天賦的最佳結果。但在這之前,你要學會傾聽你的內心,到底你真正喜愛的是什麼?哪方面是你真正可以施展、發揮的領域?
.
【能力二:「判斷」未來的價值】
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把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幻想著「調酒師」未來應該也是搶手工作。
.
但如果有位年輕小伙子帶著這項技藝到職場,我想除了幾個以酷為號召的PUB外,在真正的餐飲行業中,可能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如果他只學會A瓶酒加幾盎司、B瓶酒加幾滴之類的小伎倆,一直停留在「求其技,沒有深思其藝」的層次,可能連真正的品酒能力都付之闕如。
.
【能力三:拿出「主見」找到「真愛」】
現在,國際品酒教學的基本條件,是舌頭能分辨千百種味覺層次,味蕾具有精準品味的能力,以及培養對於所有酒類產區、製作流程有深入了解的「侍酒師」(sommelier)。法國的侍酒師屬於國家級考試,日本也有「日本侍酒師協會」,是一門值得傾注精神鑽研的領域。
.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能夠保證你的未來,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也要了解,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更不是每個人都要爭第一名,而是要在心中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
【能力四:「實踐」與「學習」】
七○年代初期,我因為工作關係,開始頻繁出入歐洲,我看過一大堆歐美的學生,用非常低廉的五塊美元過一天,到歐洲自助旅遊;我也曾看過,許多年輕學生,在歐洲各大美術館裡,或靜坐幾小時畫素描,或對各項展覽記錄心得。就像呼吸有深有淺,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
八○年代,我看到經濟成長後的許多日本青年,做同樣的事情,甚至到了九○年代,我看到很多韓國、新加坡青年學生走同樣的路。
.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到了一定階段,都有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背,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之路。可是,同樣在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在旅遊的路上,我卻很少看到台灣青年。台灣年輕人彷彿缺席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
.
當然,在交通旅遊這麼便捷的今天,台灣也有不少年輕人出國體驗人生,有人休學旅遊,有人到各國民宿體驗生活,甚至這幾年還流行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去紐西蘭摘奇異果、剪羊毛,這些磨練也許讓語言流利一些、生活能力更強,但這種打工渡假,跟之前我在巴黎、倫敦、慕尼黑的美術館、博物館,看到年輕人大規模深入學習,是有差別的。
.
【能力五:對世界「好奇」】
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年輕人對世界沒有好奇心。沒有好奇心的原因,出在我們的學校及社會教育,非常缺乏「世界公民」的觀念,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現勢概不關心。
.
從遠的政治面說起,一九七一年,中美斷交,台灣失去聯合國席位後,長達四十多年的孤立與被排斥,使得多數台灣人民對國際社會感到嚴重的疏離。
.
照理說,有視野的政府,在國際政治處處碰壁、走不出去時,更要積極運用不同管道接觸世界、了解世界,尤其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習與世界同步。但台灣正好相反,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對於國民世界觀的養成付之闕如,當然,也無法教導出對自己以外世界產生好奇心的年輕人。
.
國際觀是種心態,不僅要有能力接觸國際資訊,還要能與世界連貫,才不會只用狹窄心態看問題。
.
我有一位曾長居德國的朋友,他的小孩告訴我:「我們班上大半同學,高二時都曾在學校政策配合下,出國當交換學生。」德國的學校和社會提供年輕人很充裕的管道,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跳到別人的環境,經過多元的試誤碰撞,最終才會更了解自己的選擇。
.
金魚缸裡養不出鯨魚,所以我要對年輕人說一句重話: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已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自己的未來了。
.
文/嚴長壽
=======================================
.
你找尋自己的方向了嗎?
你了解自己的天賦嗎?
什麼工作,能引起你的熱情呢?
.
如果你正在探索自己,正在尋找方向,
我會非常的推薦你來體驗睿光老師的一日天賦工作坊。
.
在工作坊中,除了透過塔羅、色彩去看見你深心內處的渴望,老師還會透過星盤,點出你這輩子的天賦所在⭐️
.
這麼棒的課程,一起來參加吧。
👉愈早知道自己的天賦,就愈能活出你的生命與色彩!
.
3/21(六) 天賦工作坊
工作坊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vrFmhDaoszi3Vr47
.
#3/22(日) 阿卡西工坊坊
#連報2場還有優惠喔!
.
文章來自: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2194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綜整心得以及多元表現的疑問- 大學新生季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如題我想要問反思心得,是要在多元表現一個一個寫心得,還是多元表現只需要有證明,而心得放在綜整心得裡面就好- 多元,心得,疑問,新生季,統測. ... <看更多>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是什麼 在 唐俊華的學習歷程聊天室|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多元表現綜整心得 #高三【寫在前面的提醒:如果您是技術型高中(高職)師生,請留意: 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沒有字數合計至多800 字、圖片至多3 張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