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專文憑IT有咩讀?】
相信網上課堂💻、聽歌打機🎧、購物🛍️等等,你哋一啲都唔會陌生。咁你又知唔知,呢啲其實同 #資訊科技 (IT)好有關連。
青年學院#職專文憑(DVE)的資訊科技課程設有「多媒體應用🎮」、「電腦保安及網絡技術🔐」及「雲端應用☁️」三個分流,俾你按興趣揀適合自己唔同嘅專業範疇發展。課程內容切合IT業界嘅需要,有助同學考取相關專業證書,仲想知多啲 ,即click🖱️ : http://bit.ly/DVES3_N2_FB
DVE一共有21個專業課程,涵蓋「工程⚙️」、「設計與資訊科技💻」同埋「商業與服務📊」三大範疇,適合中三至中五同學報讀。課程著重#專業技能💡發展,畢業後可以繼續升學或投身相關專業。
🔊歡迎中三至中五同學網上報名 : http://bit.ly/DVE-Apply-Now
#青年學院 #職專文憑 #中三至中五出路 #資訊科技 #IT課程 #IT出路 #多媒體應用 #電腦保安及網絡技術 #雲端應用 #專業技能
多媒體技術科出路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山姆大叔戴上口罩
衣冠城/ 退休大學教師 (台北市)
美國總統川普和第一夫人梅蘭妮亞雙雙確認感染新冠病毒。(路透資料照)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只見兩個老男人相互叫囂、謾罵,讓人大開眼界,許多美國媒體都承認這場糟糕的辯論已經重創美國的國際形象。沒想到,辯論結束不到幾天,川普總統及其夫人同時被檢測出感染新冠肺炎。川普的染病不啻是宣布美國防治新冠的失敗。
入秋以來,隨著學校復課,歐美國家迎來第二波疫情。即便疫情嚴峻,許多人仍然抗拒配戴口罩,甚至經常有抗議口罩規定的聚會和遊行。
台灣很難理解西方國家為何如此抗拒口罩,歸納主要原因:第一,極端個人主義:他們認為面部是個人特徵的表現,蒙面是對個體的壓制。他們認為自己的身體自己作主,只要我夠健康,就不用戴口罩。政府規定人們戴口罩是干預自由。甚至許多人是陰謀論的支持者,他們認為政府與財團尤其是藥商勾結,誇大疫情的嚴重性,試圖控制人們的自由,監控人民活動。這些人中許多就是前幾年西方國家反疫苗運動同一批人。
第二,從個人主義衍生的強者形象:既然個人主義只相信自己,就要足夠強大,表現強者的形象才能免於被欺凌。疫情爆發之初,美國許多媒體還暗示那是東亞病夫才會得的病。許多戴口罩的人,尤其是亞裔,被侮辱、攻擊的事件時有所聞。他們認為只有病人才戴口罩,大家避之唯恐不及。川普為了維持強者的形象,堅持不戴口罩,甚至嘲笑對手拜登的口罩。
川普沒有通過新冠肺炎的測試,美國也是。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科瑞 •施克在三月的「外交政策」期刊就指出,美國未能通過這場領導力測試。川普不僅在美國國內領導的失職失能,在國際上更是。川普上台後,奉行單邊主義,拒絕國際合作,尤其在全球疫情大爆發更需要國際共同努力對抗人類公敵時,施克指出:「由於美國政府的狹隘自私與無能,美國將不再被視為國際領導者。」
川普染病,也許我們會有一段時間看不到飛揚跋扈的川普,我們也有可能進入後川普甚至後美國的時代,美國將面臨重大的選擇,就是在愛國主義、孤立主義、種族主義、民粹主義的包圍促擁下,繼續川普的對抗路線;還是學會謙卑,客觀認識現今世界,加強國際合作。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七月的「專題企業」上就指出,美國把注意力專注在大國對抗的國家安全戰略是錯誤的,廿一世紀的國家安全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他引用美國國防部顧問丹澤在二○一八年做出今天讀來有如預言般的總結:「廿一世紀的技術不僅在分布上是全球性的,而且在後果上也是全球性的。病原體、人工智慧系統、電腦病毒以及可能被意外釋放的輻射,也許將成為所有人都要面臨的問題。我們必須採用商定的報告系統、共用控制、共同的應急計畫、規範和條約作為緩解眾多共同風險的手段。」
台灣長期被國際組織排斥在外,對川普的單邊主義鼓掌叫好,台灣也追隨川普捲入大國對抗,面對可能的後川普時代,我們應該要冷靜思考自己的出路。
多媒體技術科出路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大前天我去了一個活動,是「聯經出版x台大創創」的說明會,大致上他們是想找「內容創業」方面的提案者。
我這是想創業嗎?是想重回內容業嗎?--NONO完全不是,我就是想知道台灣都在做什麼啊。想聽聽機構是什麼?業者說什麼?來聽的人是怎樣的面貌?
於是,我就在周二的下午來到了台大附近的上海書店,在地下一樓聽了整場。
一、場地
二、整場說明會:聯經出版社、台大創創、Q&A、自由時間
三、我對內容的想法
四、其他
-----
一、場地
台大呢,很奇妙的我對它居然不算陌生--從大學就在台大體育館參加CWT、從看客到業者;我有一位學長在裡面工作,拜訪他的時候看過幾次,稍微對裡面的生活有點概念。
台大與他的周邊的人們,總給我一種「智慧、單純、一點點驕矜」的感覺;總覺得不忍他們被塵世紛擾呢,希望上帝保佑他們。
-----
二、整場說明會:聯經出版社、台大創創、Q&A、自由時間
.聯經出版社
滿身文氣的總經理上來說了一段,大意是說他們這幾年不只做出版,也做電子書,還跟知名作家做了文創產品,並且在貝殼放大做眾籌。
現在他們歡迎團隊合作,一起「以新科技將內容或知識更有效、精準傳遞給需要的人。」
聯經對 #數位內容 與 #社群平台 有興趣,如果有合適資源、提案、技術的團隊來合作,他們可以提供品牌、社群媒體、資源媒合等資源。
其實我在聽的時候就覺得,那不就是「我以前做過的事」+「前公司幹的活嗎」嗎?
1.個人:眾籌出了一本書,印刷品+電子書都有,有能力做多媒體
2.工作:磨鐵文學產品經理三年,數位內容x社群平台佔全了還多很多
嗯~地球是圓的啊!
---
.台大創創
這是一個創業孵化器...聽起來好像是大學生想創業,集齊概念、資源可以向台大申請,台大會提供老師與業界人士的媒合的樣子。
不知道為什麼我get不到整場演講的點,就記得有一位孵化器的使用者上來說,他們在做一個熟女社交的項目,得到很多老師與前輩的指點,不斷修正方向等等。
回想這一段,我腦子裡其實有點空白,原諒我吧>___<
---
.Q&A
到這邊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是「大陸內容」相關的問題,讓我很有印象。
那位解答者是這樣說的:
「大陸的確有些內容的型態發展得很蓬勃,例如知識付費的得到,那這些東西為什麼沒有在台灣出現呢?是因為公司型態還是因為別的環境限制,這個是我們要去探索的問題。」
唉唷我的老天鵝,我也好想知道啊!
知識付費的百團大戰、podcast早早燒過的喜馬拉雅、影視版權二次元彈幕UGC戰到天邊的愛騰優、網文往下發展的IP市場、短視頻的產業鏈,我們一路走過來的坑,都以什麼型態存在呢?
我好想問問他啊...後悔沒記住那個解答者的臉,去跟他交流一下啊!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愛長照」的先生舉手自我介紹了,看來這家公司靠譜啊!
積極尋找合作機會的創業公司,必定有前途~
---
.自由時間
自由時間呢~就是大家在現場交朋友,給老闆遞名片的時候了。
這場景讓我想起在北京參加內容探索者大會,投資人演講環節結束後,大家紛紛搶上前遞名片+自我介紹的時刻,這種熱血沸騰的場面挺好的~
我呢~本著既然到場,名片先拿了再說的精神,去排隊拿了一張名片。
但要做什麼真是沒想到,畢竟人家想要的是產品提案啊,我沒這東西拿什麼往前湊呢?
-----
三、我對內容的想法
這時候可能有人要問我了,為什麼不弄點東西出來往前湊呢?
嗯...我要弄的確是能弄出東西來
1.把過去的工作經理整一整,畫個原型寫個計劃
2.把過去眾籌過的小書理一理,寫個結案報告+未來提案
這兩點給我一個下午,我都能做到,也許投了能有點機會。
但問題是,我現在追求的東西不是這個--這也是我一直不好的地方,只專注在自己現在想要的,不看未來的長遠,容易捨棄過去的累積。
大白話:不瞻前顧後,任性還有點懶惰
咩...可能更深層次一些,是因為我對內容累積出來的一點疑惑。
我覺得我心目中的內容產品,不是純輸出性的,它應該要能靠自己去找到人,然後把這些人聚在一起,產生能往前進的新的東西。
它是更接地氣的,不是為了彰顯個人的,是要去往某處、能夠帶來某些事的發生的。
它是有生命的,不挑人的;不被流量與價值觀挾持,自己會去向何方的。
我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嗯,就是這樣啦。
雖然我能寫也能說,但我更喜歡聽別人的故事,貼近世間的人地事;這樣的話,我要跟功能在一起,而且我要養活自己啊!
-----
四、其他
嗯~我看了現場的人們,似乎是以長輩、中年人居多,大學生多半都是台大的學生。
腦海中冒出了這兩個感想:
1.年齡與產業
人都有年輕的時候,也都會慢慢成熟;鐵打的產業、流水的人。
有些產業就是需要一直用年輕人,例如網路;而有些就是經驗有用、前輩吃香,例如醫療。
選擇產業的時候,要是能知道類型就好了呢。
要是知道自己是花期短的花,一定拼命盛放吧?
2.好東西不說話
好的東西,總是不需要人去喊,很快會有人去做,迅速填滿那個市場,這叫自然創業。
一般人呢,你知道的時候就是被收割的時候,接著迎來政府的防堵--例如北京的群租房、台北的隔間套房。
反過來說,結構很穩定的地方,真的走不出路來了,自然創業的人都跑了,才會鼓勵著大家創業吧?
我不太了解台灣的創業圈,但我碰上了好些那個圈子的人,所以這個地方是存在的--那究竟是怎樣的地方呢?
-----
以上,一點聽講座的感想~
有興趣的大家可以這個:https://reurl.cc/exqgqj
#台大創創中心 #企業垂直加速器 #聯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