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姑娘話健康】點解老年人容易跌傷?
跟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2020年12月底澳門總人口為683,100人,老年人口 (65歲及以上) 佔12.9%,超過8萬人。《澳門人口預測 2016-2036》數據顯示,由於壽命延長、出生人數減少等因素,澳門預計未來五年至2026年,社區老年人的比例會繼續上升,增至 16.0%,亦達到14%的聯合國老齡社會的定義標準,因此,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值得引起社會關注。
在社區中,我們常常會見到一種現象,就是老人經常因跌倒而造成骨折等醫療問題,老人亦會因為擔心跌倒而不敢參與社會活動,逐漸變得情緒低落、認知功能下降,老人家因為胃口不佳,動作不便等原因,沒有注意營養,逐漸喪失力氣,體重減輕等現象。而這些生活習慣,在不斷惡化後,有可能成為醫學上稱為的「肌少症」。國際肌少症小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WGS)將「肌少症」定義為:「隨年紀而流失的肌肉質量和功能下降」。「肌少症」是一複雜的綜合症,可能是指肌肉減少或者同時合併脂肪質量上升。所以IWGS認為如果長者出現肌肉功能下降的警訊,重複跌倒或近期體重明顯下降,要進一步進行生理功能的檢查來排除「肌少症」。
我們身體的肌肉在青少年之後,其實每年都在走下坡路,每10年可能流失3%至8%的肌肉質量。而「肌少症」由多重的致病因素造成,包括太少使用肌肉而造成肌肉的廢用而流失,內分泌功能改變,慢性病和營養缺乏等。筆者就遇過一位身形非常瘦弱的老年人,她因腰痛而求診,當時她說近期都只吃白麵包配煉乳或薑末泡飯來當餐點,像她這樣沒有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來維持肌肉,又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攝取不均衡,就難以維持肌肉的質量,這樣很容易引起「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一旦跌倒,後果不堪切想。(骨質疏鬆症在上期已經提過,故今期只集中講解一下「肌少症」)。
目前在預防老年人患有「肌少症」以早期發現、給予適當的飲食與運動建議為主,由於運動時肌肉收縮分泌肌肉激素(myokine),所以漸進性阻力訓練是適合老年人的運動模式,可以利用身體重量、彈力帶、或自由重量等三種方式,以下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亦可以找專業的醫療人員或運動專家諮詢運動建議。
1.身體重量:雙手抱胸坐在椅子上,雙腳用力在不扶任何東西的情況下以雙腳支撐站起,重複5次,然後休息。需注意如5次加起來超過12秒,代表肌力需要進一步加強,要好好練習。
初步先練習從椅子上站起後,開始轉為練習平行蹲(需家人在場留意長者反應),由於老年人平衡力較差,不建議未嘗試過平行蹲的老年人在家中自行練習深蹲。
①站立,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
②微縮小腹,啟動核心肌肉力量,臀部像坐椅子一樣往下蹲,向下先由1/4的動作開始,手臂向前平舉在胸前保持平衡。這時候記得臀部用力,保持膝蓋輕鬆慢慢蹲。
③上半身抬頭挺胸,膝蓋朝前,重心平均在雙腳間
④繼續往下蹲低,從1/4慢慢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其間必需注意膝蓋不要向前超過腳尖,大腿前側、臀部、小腹都感覺到收緊用力。
⑤站穩,吐氣,腳部用力慢慢回到站姿。
2.彈力帶:兩手自然下垂,以繞手腕方式兩手各持彈力帶的一端,腳下踩著彈力帶的中段,雙手向上舉,感覺到手臂肌肉用力,上舉及外展動作各做10下,回復起始姿勢。彈力帶的彈性強度可以按自己肌肉力氣選取,不同顏色的彈力帶可以提供不同的阻力。亦可以使用水壺、啞鈴等健身器材作鍛鍊,舉重原則在於重量應在能夠做10下的重量較合適,若可以輕鬆做10下以上則為過輕。
阻力訓練,彈力帶運動、舉水瓶或舉啞鈴,都是一組可以在家進行運動。
除了上述室內的運動,老人也可以到游泳池走走路,利用水的阻力刺激肌肉生長。
要注意的是:運動需注意膝蓋保持在不會疼痛的程度,若有其他骨骼肌肉疾病,運動前需先諮詢醫療人員調整運動方案。
增進身體機能,維持社會參與度,促進心理健康,讓我們的長者樂在晚霞。
詳文請看以下連結🔗
 https://mp.weixin.qq.com/s/iMnNfDvLIxQAhhfmhALYdg
多重慢性病定義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
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註1】
《台灣中老年健康因子及健康老化長期研究》分析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的已有5.4%是衰弱症,而41.5%的老人屬衰弱前期;衰弱可以說是一種身體不穩定的狀態,看似健康,一旦跌倒、肺炎等,身心狀況就急轉直下。
■老年症候群
是指老年族群常見的健康問題,例如衰弱、譫妄、憂鬱、營養不良、多重用藥、認知功能問題、失禁、跌倒、壓瘡以及疼痛等,其定義為「多重因素的健康狀況發生在同一個老年人身上,累積的效應造成多重器官系統的功能受損,導致個人較不容易應對所遭逢的生理及心理挑戰」。
■常見的老年症候群表現為「衰弱症」及「肌少症」
一、「衰弱症」
是老年人進入失能前的徵象,包含非計畫性的體重減輕、做任何事情感到疲累、身體的活動量不足、手握力差、行走速度緩慢。
▶衰弱症有五大指標:包含「肌力下降」、「走路變慢」、「體重減輕」、「倦怠感」,以及「較低的身體活動量」。只要符合3項,就可稱為衰弱症;符合兩項則是衰弱症前期。
二、「肌少症」
肌少症指的是肌肉減少,造成骨骼肌質量與強度逐漸流失的症候群,其伴隨而來會造成生活功能下降、生活品質變差,甚至有較高的風險發生醫源性傷害,進而造成死亡。【註2】
▶肌少症: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老人肌少症男性為 23.6%,女性為18.6%。等於全台每4個男性長輩、每5個女性長輩就有一人,陷入跌倒、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的風險。【註3】
■何謂「衰弱症」
老人家抱怨全身無力、越來越走不動,或是沒有活力,但病人大多數把這種疲憊感和虛弱現象當成正常的老化而置之不理,或雖然已經覺得身體很不對勁,但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求助無門。
「衰弱」聽起來很抽象,即使聽到醫師提出此病症,卻還是不了解其中的含意。目前大多認為衰弱症(frailty)是一個臨床表徵,代表病人處於一個失衡的健康狀態,如果遭受外界壓力,就難以維持身體的恆定,進而導致後續的失能。
許多國內外文獻都指出,處在衰弱狀態的老人,日常活動功能和認知功能退化較快、容易跌倒、住院率和死亡率也較高。台灣2010年的統計資料則顯示,患有衰弱症的國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血管疾病、肺臟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和癌症。由此可知,衰弱症是老人功能退化的一個重要指標,對於老人的生活功能和生活品質也是巨大的威脅。
■如何早期篩檢衰弱症
Fried學者在2001年提出衰弱症的主要5項臨床指標(Fried frailty phenotype),並以此為依據來定義衰弱症。
這些臨床指標包含:
1.非刻意的體重減輕
2.自述疲憊感
3.肌力下降
4.行走速度變慢
5.低身體活動量
若以上5項指標之中:
▶符合0項為:健康(robust)
▶符合1~2項者歸為:衰弱前期(pre-frailty)
▶符合3項以上就認定為:衰弱症(frailty)
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據此評估工具來界定衰弱症,是目前最常用的篩檢方式。上述的每一項臨床表徵都會造成身體的功能下降,彼此更會互相影響而造成惡性循環,唯有早期辨識衰弱的表徵,並且早期診斷造成衰弱的原因,提早介入,才有機會讓病人的功能回復,避免後續的失能和衍生的疾病。
■衰弱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以下幾個方向來討論
1.針對潛在可治療的病因來介入
包括心臟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貧血、甲狀腺機能低下、癌症、感染、失智症、憂鬱症、疼痛、營養不良等,加強現有疾病的控制之外,也需簡化不必要的用藥。
2.定期疫苗注射
例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可能的併發症。
3.充足的營養攝取
飲食中必須確保足夠的熱量以及六大類食物的均衡攝取,尤其要注重高品質蛋白質、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取。
4.規律的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不僅改善身體的功能也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運動:
(1) 有氧運動:例如慢跑、快走、爬山、游泳,可以增加心肺功能,並強化心血管疾病和肺部疾病的控制。
(2) 阻力運動:例如重量訓練或彈力帶運動,可以改善肌耐力,增加關節穩定度,預防肌肉萎縮、增加骨質密度、使步態穩定,減少跌倒的發生率。
(3) 柔軟度運動:例如拉筋運動,加強肌肉伸展和維持關節活動度,改善肌肉疼痛。
(4) 其他:例如太極拳可以增加平衡感,減少跌倒。
(5).改善情緒,維持正向的心理狀態,若有疑似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科疾病應盡早就診給予適當治療。
(6).加強社會的支持,親友的陪伴。【註4】
近年來,「肌少症」和「衰弱症」都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兩者可能都和肌肉骨骼系統的老化相關,也都會造成臨床的不利結果,但目前認為兩者仍有區別。
衰弱症的主要表現是較差的功能儲備,且引起的原因範圍很廣,並非都跟骨骼肌的量與功能相關,還包括了心理及社會層面(例如認知、社會支持及環境因素)等。【註5】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醫學專家周明岳說,照顧長者健康除慢性病防治,應更多轉向於預防失能,包含預防肌少症及老年衰弱,以及住院後功能保持。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研究員劉家秀說,透過運動方案可逆轉年長衰弱,從去年9000多人方案參與者,參與前有20%有衰弱狀況,但參與後衰弱降到17%,長者自閉、退縮的狀況也改善,也會鼓勵地方投入鼓勵長者社會參與、避免孤獨的健康方案。【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https://bit.ly/3bPRAIb
∎【註2】
(長庚醫訊) - 第四十二卷第一期 110年1月1日發刊)「銀髮族的養「肌」飲食」:https://bit.ly/3iye0Py
∎【註3】
(天下雜誌)「年紀漸長,健康不是吃飽就好!台灣特色飲食法,同時抗失智、衰弱」:
https://bit.ly/3bQ7jqH
∎【註4】
(彰化基督教醫院)「衰弱症的早期篩檢與介入」:http://bit.ly/3bSW1Ca
∎【註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肌少症簡介:https://bit.ly/2LCj35z
∎【註6】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將邁超高齡社會 預防肌少症老年衰弱成課題」:http://bit.ly/39ZeVVp
➤➤照片
∎( 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老人衰弱症-向衰弱SAYNO!」:http://bit.ly/3qyKhJ6
∎【註4】衰弱症的5項臨床指標
∎衰弱症 – 你不可不知(一):http://bit.ly/2XPTrEA
衰弱自我檢視共五個問題,可從衰弱的英文「FRAIL」來記憶。
▶Fatigue(疲倦):您是否感到疲倦?
▶Resistance(耐力):您是否能爬一層樓?
▶Ambulation(行走):您是否能走一個街區?
▶Illness(疾病):您是否有五種以上的慢性病?
▶Loss of weight(體重減輕):你是否體重減輕大於5%?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高齡長照 #衰弱症 #肌少症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多重慢性病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新【台灣一日增3起死亡個案,目前重症率為5%~6%;最年輕死亡病例為40歲奧捷團導遊,該團4人確診、3人重症】
指揮中心今(30日)公布新增3起死亡案例,皆是在昨晚死亡,分別是院內感染指標的案34(50多歲退休婦女)、案108(40多歲的奧地利捷克團導遊)、案170(跟團至西班牙的60多歲旅客),除案170外,皆有慢性病史,台灣死亡案例增至5例。值得注意的是,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其中3人是重症。
指揮中心統計台灣重症數字,截至3月29日共298例,有15例用過呼吸器,現正使用的有9例,另一種分類則是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5%~6.4%。
今日另新增8例,其中唯一一起本土案例僅5歲,為桃機旅服中心確診人員的小孩。
■台灣累計個案306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癌症及肥胖因子
台灣累計案例達到306例、5人死亡,目前死亡個案佔比約1.6%。
5名死亡個案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案34入院前心臟就已經非常不好,經醫護人員悉心治療,肺炎有改善,本來想說會比較好,但因這名婦女是末期心臟衰竭,最後因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往生。
案34是一名50多歲的台灣婦女,為台灣院內感染指標個案,總計此起院內感染共有9人,至今找不到感染源,因有心血管病史,3月12日因心衰竭急救,3月25日雖然肺炎已明顯改善,但仍因預後不佳,不幸於3月29日病逝
案108是奧捷團導遊,3月25日出現急性呼吸窘迫,3月28日心臟驟停並急救,然而仍因休克、多重器官功能損傷等情形,不幸於3月29日病逝。周志浩表示,他體重比較重,心肺功能較差,3月25後情形變不好,呼吸窘迫,嚴重肺炎。莊人祥則補充,這名病患除了心肺功能較差,也有高血壓,除此之外無其他病史。
莊人祥透露,案108參與的奧捷團有4人確診(案61、72、104、108),其中就有3人是重症,包括案61,50幾歲有高血壓、肥胖狀況,3月18日插上呼吸器。案72為70幾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肥胖,3月23日插呼吸器。案104則可能因為年輕、沒有慢性病,沒有重症。
案170是3月12~20日跟團到西班牙的男性,3月23日有明顯肺炎病徵,3月24日轉入加護病房、3月25日病情惡化,3月29日出現急性器官功能損傷及嚴重肺浸潤,並因嚴重呼吸衰竭不幸病逝。周志浩表示,這名患者住院前就出現肺炎症狀,有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治療,但沒有好轉,轉加護病房後因多重器官衰竭,主要是肺部有非常嚴重浸潤,昨天晚上不幸往生。
莊人祥表示,案170除了癌症病史,沒有其他的病史,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在3月23日確診,當天就有明顯肺炎,使用氧氣,24日用羥氯奎寧治療,24日轉入加護病房,25日血氧惡化,插管治療,29日情況惡化,多重器官衰竭死亡。
莊人祥在記者會後補充,這3案都有使用羥氯奎寧,但案34用了之後效果不佳,且有副作用,最後停用。
■短短4天,重症個案增至19例、插管病例増加2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曾公布,截至3月25日資料,台灣235名個案中,有14名符合WHO重症定義,7名病患正使用呼吸器。但這幾天,台灣整體重症比例及發展狀況,指揮中心未再有更新說明。
由於目前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限時、也限制記者提問數,記者會後,記者再主動追問,指揮中心才補充說明台灣重症比例,莊人祥表示,截至3月29日298例(不計今天增加的8例),其中15例曾用過呼吸器,目前正在使用中的有9例。重症率為5%。但若以WHO重症定義「嚴重肺炎或是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有19例,總計重症比例約6.4%。
自3月26日迄今,僅僅4天,重症病患就增加至19例,呼吸器使用者也增加了2名。周志浩透露,目前30歲以下的重症患者有一例。
不過相較於之前指揮中心詳細說明案34等重症病患情況,指揮中心今天拒絕透露重症患者病情、病程如何、案例號碼,而在指揮中心負責講解病況的張上淳,今也罕見沒有出席記者會說明。
莊人祥表示,公布全部重症資料「有點太過」,有死亡就會提供,因為他們現在還在住院,只能跟大家說over all(整體概況)。不小心透露出奧捷旅遊團病況,「我現在也有點後悔。」
他表示,是否重症還是跟年齡、慢性病、有無及早診斷治療較相關。
■醫師建議:不必公布個資、但應適當公布患者背景及疾病進程,供一線醫護診治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肺部症狀常常是導致重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台灣確診中6%有嚴重肺炎,從過去面對病毒性肺炎,如流感重症的經驗,一旦病患到了嚴重肺炎、需要插管階段,死亡率會飆升到2至3成。各國在疫情爆發開始,確診個案不多時,按照該國的醫療水平、國民健康水平,有疾病自然的死亡率;但當確診人數飆升,醫療無法負荷,各國死亡率就會有明顯不同,如義大利,死亡率從開始的2、3%一路增加到10%。台灣的確診人數與重症數據算是很合理。
但蘇一峰認為,指揮中心不需公布病患姓名資料等個案,但最起碼應該公布年齡、性別、疾病表現、病人從第幾天變成重症、有沒有相關的共病等,更細微的重症患者資料。「因為目前資料都在疾病管制署手上,但這些資料對我們第一線臨床醫師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心裡就會有底,馬上釋出才可以讓醫師預估眼前的病人會不會是重症高危險群、在治療上也會更有方向。」
■台大公衛研究:患者發病前就可能有傳染力,建議往前追溯採檢
對於台灣的防疫措施,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也提出了建議,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今發表最新研究,COVID-19病患可能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林先和和同仁吳大洲及疾管署,追蹤了1月15日到2月26日所有確診個案的近距離接觸者,總共有1043名接觸者,其中12名確診,3名無症狀,林先和以剩餘9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臨床發病者)判斷,整體的平均臨床發病率(有症狀的發病個案/全部接觸者)是0.9%。
研究團隊發現COVID-19在症狀出現早期,甚至是症狀出現前就已經傳播,等到出現症狀一週症狀比較嚴重後,傳染力反而偏低。
林先和指出,這樣的研究跟北海道大學、中國等病毒學、流行病學研究推論一樣,國際間也都推斷症狀出現早期是傳播高峰,香港疫調已經擴大到症狀出現前2天的接觸者,WHO甚至建議調查到症狀出現前4天,建議指揮中心追蹤出現症狀前的接觸者。
這份研究也發現,和病患同住與非同住家人風險最高,此次研究的同住家人接觸者共36位,臨床發病率達到13.9%,非同住家人47名,臨床發病率約6.5%,和整體平均0.9%比起來,機率高出許多。
現在台灣許多境外返台居家檢疫者,林先和強調一定要小心,就算個案本身還沒出現症狀,也要加強防護,在家中戴口罩等,因為症狀出現前也可能傳播。
他也建議指揮中心防治策略要深化,防治措施不要僅聚焦在發燒、典型呼吸道症狀,若疫情升溫,應建議室內密閉空間要戴口罩。
■今日新增8例,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幼兒也確診
台灣今天新增8例,7例是境外傳入,一本土案例為案269桃機旅服中心員工兒子(案299),就讀幼兒園,3月26日出現發燒症狀,27日由衛生單位安排接觸者採檢,於今日確診,為一起家庭群聚;目前這名男童已無症狀,這起群聚共3人,掌握接觸者24人,其中一名老師已隔離,17名幼兒園同學停課。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7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女4男,年齡20多歲至7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2日至22日,發病日介於3月6日至26日;個案發病前活動地包括英國、美國、菲律賓與埃及,其中5人與群聚事件相關。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今天也發布新聞稿,分析兒童病例的特徵。理事長、林口長庚兒童急診吳漢屏指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3月18日刊登的兒童感染病例報告指出,在1,391名接受檢測的兒童中,有171名(12.3%)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兒童年齡的中位數為6.7歲。
171名確診兒童中,有27名(15.8%)沒有病理及臨床症狀,12名病童在胸部放射線檢查已呈現肺炎現象,臨床上也仍無感染的徵狀。在病童住院過程中,有3名病童(1.8%)需要重症照護並給予氣管插管治療;這3名患者都有其他疾病史,包括腎積水、白血病(此為接受化療中之病童)和腸套疊,其中10個月大的嬰兒,因腸套疊併發多重器官衰竭在入院4週後死亡。「確診兒童發燒天數的中位數為3天(最短1天;最長則到16天)。其中,有一些病童有出現腹瀉(7.6%)及嘔吐(6.4%)症狀,可見腸胃道症狀也是兒童在診查上不可忽略的重點,」吳漢屏提醒。
■成人口罩改為2週領9片,不限單雙號天天可領
指揮中心今也公布最新的口罩實名制領取額度,4月9日起,領取口罩週期改為2週,兒童14天可領10片,大人14天領9片,未來也不再分身分證號碼單雙號,改成每天都可以買。
陳時中補充,另外也允許可以寄口罩給國外二等親內家屬,每2個月可寄30片,等於2天可用一片。
不過要怎麼證明是二等親、由誰去核准證明,莊人祥表示,一切還在討論中,有細節會公布。(文/林慧貞、陳潔;攝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中央社)
#延伸閱讀
資訊圖表【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懶人包【10個「為什麼」,看懂COVID-19病毒特性與防疫策略】https://bit.ly/2WDiECP
抗疫時間軸【武漢肺炎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http://bit.ly/2twBVtC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防疫 #2019新型冠狀病毒 #武漢肺炎 #報導者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