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了,我也得說一下,只講Technology而不說社會結構的,稱不上談戰略,那比較偏狹義的純軍事戰略,而這在現代越來越像是戰術討論。
=====
Part3 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的困境
民主國家的困境,主要來自兩方面。第一,無法媒體管制,面對新形態的資訊戰相當無力,國內對立不利團結。第二,義務役的放棄,導致以徵兵制為基盤的民族國家開始崩潰,欠缺團結機制,全球化後加速社群解離成個人,走向後現代社會。
這兩者相互加成,促使民主國家內部鬥爭強烈,資訊戰需要矛與盾,攻擊倒很簡單,防守又分單純與複雜兩類,單純點就是封鎖與查禁,複雜的就是應對假消息等各種防衛機制。而單純手段幾乎不可行,導致民主國家應付非民主國家的「非對稱戰爭」,尤其是資訊與文化戰來說,相當的耗成本又難得到政治利益。
非民主國家之所以會對民主國家發起資訊戰,也並非是價錢低廉這麼單純,而是非常現實的一點:民主國家的整體國力遠超過非民主國家。
民主機制背後兩點,市場機制與私有財產,簡稱資本主義。而所有的經驗都證明,不管是國家管制型的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管控的資本主義,效率絕對遜於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法律保障的資本國家。
現代兵器的技術,全部是錢堆出來的,沒有巨量資本,根本就不可能發展出這些精密設備。尤其是2000年後奈米技術的發展,材料、製程往往差一代,其電戰能力的落差,就是全有與全無,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好像都有紅外線、都有夜視鏡,雙方的夜戰能力就會一樣。
複雜、多樣化的技術,是因應蘇聯解體後,美國稱霸的世界而生。全部的戰爭秩序,都圍繞在海權與全球貿易線暢通下,一但失去全球化的助益,世界各國走回區域發展,生活成本都會上升,連帶拖累技術發展。這表示大型戰略武器的需求變低,因為落差一代就是0與1,想要發展的必然是要挑戰當代秩序。
而這種近代複雜技術的整合,背後代表的是龐大資本的堆積,非民主國家沒有這個國力可以對抗,故需要發展非對稱手段。但非對稱手段要有效,基本上建立在3點上:
1.低廉的一般武器在特殊環境下可以抵銷先進武器的優勢
2.社會全體意志願意堅定支持衝突下去
3.不打破現有國際秩序的前提
因為,非民主國家畢竟很少是技術領導者,即使前蘇聯耗盡全國之力,也僅能在幾項突出。軍工技術可以在某一方面領先,但整體工藝技術需要民間企業蓬勃生機。一旦當今國際秩序毀掉,民主國家固然實力大損,非民主國家則會因為缺乏全球化,連技術連通都會斷絕。好比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狀況將之擴大,美國對外國也開始鎖國,當全世界都互相鎖起來,最倒楣的會是哪種國家?絕對不是一無所有的窮國,窮到一個程度反而沒差,而是需要一等先進技術的次等國。
而軍事技術會低落,不管在哪個國家都一樣,遵守著一條公式:「離戰爭越遠的國家,民間薪水就越高」
也就是沒有戰爭需求,或是長期遠離危機,還是人民不覺得有危機的時候,民間企業總是能提供較高的薪水,長遠的職涯發展。但本國若軍事技術持續低落,軍組織衰退的結果,就是容易引發他國入侵,產生新一代的戰爭。這個例子用在全球化的權力結構也是通的,進入現代之後,全球化可以拉平趨勢,但仍然解決不了霸權結構,以及世界資源的控制問題。
理想上,世界各國都放棄武力,共謀和平發展應該會對全人類好,但現實就是沒這回事。
而非民主國家對民主國家的挑戰,必定都是對自己有利?這其實也不是,非民主國家的困境,就在於全球化的世界中,他們只能選擇邊緣化,或是寄生在整個全球秩序下。
邊緣化的優點,就是萬一帝國體制崩潰,不會受到波及,還會有擴大區域勢力的可能。缺點就是,整體國力遠遠遜於進入體系的國家。寄生型的國家更慘,唯一的希望是,帝國崩潰之際,自己可以承擔新的帝國秩序。但歷史從未有這種狀況,全部的秩序交換都要透過戰爭,而往往戰爭過後,爭霸國自己也倒了,新的秩序起碼要兩代人重新建立。
技術的發展就是這麼殘酷,現代科技全部用資本堆出,沒有這些資本就產生不了精密武器。越精密的武器,整合起的性能只需要少量,就能發揮以一敵百的效果。沒有這些技術,就只好用血肉去堆屍體,依靠媒體戰打到民主國家主動棄戰。
但這種勝利又回到最初,這只是不敗而已,多半稱之為慘勝。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固然很蠢,殺敵八百自損一千豈不是智障?
且不提這種挑戰霸權秩序的問題,光是從敘利亞到阿拉伯之春後的國家,以及中國對新疆的鎮壓,都可以看出要使用傳統武力,大部隊去綏靖、清洗一個地區,到底有多困難。即使不需要面對媒體壓力,針對的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依然不是十年八年可以做到,而且耗費大量資源,幾乎是陷入泥沼。
這其實從蘇聯入侵阿富汗就已經可以預見,現代要達到一百年前的各種統治效果,雖然有科技手段可以協助,但實際效率已經沒那麼好。而要控制所有教育與媒體,實質洗腦人民,讓全國民眾的思想有一致性,又會產生非多元化的弊病,最終影響國力發展。
而非民主國家嘗試解離民主國家,看似得到一時優勢,但長遠來說也是在毀掉自己的技術汲取源。雖然大多數的獨裁者,總以為自己夠聰明,可以紙上談兵的創造技術,這也是他們勇敢的泉源之一。但實際上無一例外,越是內部團結一心,社會穩固不變的,自有技術水準就越低落,總以為可以靠複製貼上得到世界。但複製總有時盡,他們總以為自己可以隨時接上人類千年智慧,不需要傳承。
這在民主國家中也是危機,知識普及與多元化,讓技術傳承越來越困難,多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曉得表面不懂內涵。半調子的結果往往比不會更糟,而從這邊要看未來軍武的發展實在很困難,畢竟社會與軍事是綁在一起的,全部解構化的社會長什麼樣子?
搞不好變成大企業家族重整,掌握武力後又變回貴族政治,新型態的封建體制成型。現代基礎的中產階級崩潰,恐怕不是這些試圖內部解離者,當初所想的那麼簡單,可以輕易的替代掉。就算可以,這個過程可能也會長達百年。
但人類就是這樣,越了解技術本質的,越清楚社會崩潰的恐怖。可這個世上多的是認為崩掉無所謂,只要自己稱霸就好。
這種不願意在冷氣房當社畜,寧肯在石器部落稱王的思考,都來自於幻想。幻想技術與資本,可以跟社會結構永遠脫鉤,只更迭統治者,其他都不改變。
夜視鏡價錢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接續前天,應該明天會放出最後一部分
=====
Part 2 最難搞的永遠是人,現代化改變了很多狀況
接著來談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新技術的發展,總是會放到舊框架下發展?
原因有兩個方面:人事與資源
人事方面,老軍官通常不懂新技術,接納新的技術代表要引進年輕軍官,或是分派權力出去,還有世代之間的服從問題。舊技術訓練出身的學長學弟較有一致性的服從,不同兵科尚且不會,更不用提新技術帶來的革新,往往都是權力風暴。
資源方面,新技術會分掉預算,正常人不會喜歡自己單位的預算被砍,長年合作的軍火商也不喜歡新的技術,搶走原本的市場。
解決這兩個問題,通常採用新單位、獨立預算編制的作法。新的單位包含全新的戰術單位設計,新武器與理念的獨立部隊。獎勵革新,鼓勵民間廠商發展新的技術,同時藉由舊技術的普及化壓低預算,強迫舊廠提升,或是增加新廠的競爭。
這兩個方法都有問題,新單位的困境在於,沒有發生戰爭驗證,新單位最後都會被整併到舊組織,經驗很難傳承。即使是國外的戰役驗證有用,國內依然會有反抗勢力,以國情不同加以抵抗,而他們常常是對的,要修正國情又得要實驗,不然根本不能成軍。
鼓勵市場競爭說的簡單,軍事武器的進入門檻本就高,而且利益太大,政治面很可能早已被壟斷。但若就讓舊廠拿到新研發經費,恐怕也是動力不大,最後把錢丟掉水里的可能性很高。觀諸歷史經驗,多半只有戰爭前後的國家,才會因為需求產生強力競爭。這意即當今世界,有辦法進行有效軍武良性競爭的國家,只剩下美俄兩國,其他的不是技術力不夠,就是根本沒有對外需求。
而我們在研究這些,討論軍事武器發展的影響,也不能老以為自己是先知。舉衛星的例子來說,1960年代就有人測試衛星定位與導航的技術,只是其他電子技術尚未發展,像是電腦需要超大空間,系統整合不到車輛與船艦上。在軍事技術上,衛星定位帶來的強大優勢,要到第一次波灣戰爭才明顯顯示出來,但這給予各國強烈震撼的並不是未知,而是成功的整合能力,這背後代表的是整體國力的差距。
波灣戰爭帶來的系統整合困境,在於定性與定量的觀測困難。以戰車作為案例,傳統上的三個指標:火力、防護力、機動性。現在還要加裝一個精準度,透過電子系統的協助,戰車命中率大幅提升,而這完全依靠電子系統的整合。
技術與整合的發展曲線有三種:線性、漸緩、趨漲。
冷兵器的整合通常是漸緩的發展,例如一把近身武器,配合裝甲與盾牌等等配備,作戰能力雖然得以加強,但性價比遠遠不如用大量的輕裝士兵海淹死少量騎士。想要弄出一整隻重裝部隊,價錢比天高。即便是戰術整合,把步騎弓兵種運用自如,也是初期有很大的效果,面對兩國實力差不多的部隊,技術發展帶來的突破性就很少。這個狀況到熱兵器時代,一直是量大於質,高點出現在徵兵制與步槍帶來一次大戰的壕溝戰,然後進入第二次大戰後,開始有了變化。
量大於質的效果,從二戰後似乎一直被證實在韓戰與越戰的戰場上,但勝利的代價實在太高,美軍似乎在各地都是贏了戰場、輸了戰爭,但面對的弱小國家,則是贏了戰爭、輸了未來。一整代的年輕人死亡,後遺症都要花數十年消弭。這讓量大於質的定律,不停地被懷疑於挑戰,結束這場爭端的戰役則要等到90年代。
在電子時代,從兩次波灣戰爭、科索沃與敘利亞內戰等各種衝突,都會發現到擁有現代技術優勢的一方,幾乎是單方面的屠殺對手,交戰中劣勢方根本沒有勝算。我們常常稱呼波灣戰爭後,整合電子技術的武器叫做「精準武器」,例如飛彈,但多數研究者會稱呼系統整合,名稱差異也代表思考上有根本的不同。
這也代表,至少以現況來說,電子技術、奈米科技等等的發展,目前的曲線是漸近式成長,只是我們不確定這個上漲幅度多大,又會在哪個階段產生決定性影響
所以,近代技術的特徵大致有三個
1.武器的質量提升,效果大於單純的數量增長。這不是說不靠數量,1打10當然還是不行,但質量提高有時候就能發揮10打100的能力,100對1000就可能是狂勝了。
2.軍事技術的硬體配備種類變多。現代兵器往往裝置電腦、電子瞄準具、紅外線、夜視鏡等等裝備。看起來單一武器的價格提高很多,但生存性與獵殺能力提高更多,CP值比單純增加數量要好。
3.國家商業與軍事技術需求變高。所有看到的軍事兵器,背後都代表整體國力的推升,有這項武器不代表有相對應的國力,但沒那個國力,絕對自己造不出來。
但是,這三個近代技術的特點,也是其優點,產生了另一種在戰略上無法逆轉的困境。
這個困境叫做:「可以打敗敵人但得不到勝利,能夠封鎖國境但征服不了對手」
要打敗的人很簡單,你只要敲掉對方軍隊就好,但敵國堅決不投降,也不想跟你談判,你該怎麼辦?你可以用軍隊封鎖敵國的國境,但只要他們不放棄,你永遠征服不了對方。
意思是,質量提升但數量沒有增加,加上現代國家人口眾多,生活水準下降的情況也是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即便你用精兵佔領的對方的交通都市,但沒有足夠的綏靖部隊,仍舊控制不了這個國家。這個國家不妥協,你就得耗資源下去,在兩次大戰期間,派出數十萬大軍佔領,把反抗軍殲滅,找尋合作者是可能的,現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要增加數量,就面臨兩難,增加同等質量的部隊,軍事預算就會直線飆高,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撐起數量如同二戰多的現代化軍隊。增加質量不足的部隊,先不提佔領或是綏靖任務,會遇到重大傷亡的狀況,這會加深國內的對立,為何有人享有較好的待遇,更高的安全?
還是,我們根本上應該要擴充戰略的範圍,將戰爭與勝負的定義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