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生存的基礎
═════════════════════════
自信是人生的基礎,基礎不穩,人的一生都會很艱難。
而通常第一個摧毀孩子自信心的,就是父母。
═════════════════════════
自信是什麼?
不如我們先從什麼不是自信開始談好了。首先,你一定會同意,自信不是自負,更不是自傲。性格上充滿自信的人,應該是很受歡迎的人。我們怎麼會喜歡跟那些自負的人在一起呢?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談一談,為什麼我們喜歡跟充滿自信的人在一起。
■ 自信讓人幸福,缺乏自信讓人煩
記得奇異公司(GM)的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退休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所有的股東和員工。
信裡說他在奇異公司工作了二十六年,他給公司最大的兩個貢獻就是:首先,他把奇異公司塑造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其次就是他把奇異的專業經理人變得更有自信,因為有自信的人,常常能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
你注意到了嗎,如果有自信的人能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那麼缺乏自信,就常常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一個團隊、一個家庭中,常常有人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日子就會越來越難過。
看來,威爾許將「自信」列為自己重要的貢獻之一,真的很有道理。
■ 長大後缺乏自信,源於小時常遭父母批評
我聽過很多有關自信的比喻,另有個故事說:有一個人要買房子。房屋仲介帶他去看一幢相當不錯的房子,周圍的環境很好,離學校也很近,公園就在旁邊,價格也很公道。但是這位仲介說,這個房子有一個缺點,就是地基不夠穩。請問,還有人想買這幢房子嗎?
自信就是人生的基礎。基礎打得不穩,一生都會很艱難。
自信既然那麼重要,我想問一下各位父母,我們常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嗎?學校有沒有教學生如何培養自信?
那麼父母該怎麼樣才能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呢?在討論這點前,我想先談談父母做了什麼,可能無意間會傷害到或降低孩子的自信。
父母如果常常批評、責備孩子,常拿自己小孩跟別人小孩做比較,孩子就會較沒有自信。很抱歉,我必須說,很多父母常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可能是父母自己以前也常受批評之故。不幸的是,經常受父母苛刻批評的小孩,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自信。
■ 一個口吃小女孩的故事
多年前,我到一所國中的家長會去演講。演講完後,開始進行問答時間,有位媽媽舉手站起來說話,她說這次是她提議邀請我來演講的。
因為她女兒在這所學校念國二時,因為口吃被同學嘲笑,有些男生還會模仿她說話,讓她女兒變得越來越退縮、膽小。
有一天她發現女兒在家裡朗誦詩歌,就問女兒在幹什麼,女兒說:「我被選上班代表,參加詩歌朗誦比賽。」媽媽聽了很高興,就跟女兒說:「我陪妳去。」
到了會場才發現,那是一場特殊學童的詩歌朗誦比賽。媽媽在現場看到有自閉症、喜憨兒的小孩。媽媽好難過,什麼時候我的女兒已經被列為有學習障礙小孩。媽媽知道她的女兒不是智商低,只是有口吃的毛病而已。
就在這時候,有個朋友介紹她送女兒去試試卡內基訓練,聽說會有幫助。媽媽就幫女兒報名了。報名的時候並沒有說是為了矯正口吃,所以她女兒在我們班上,就和大家一樣,被視為正常的同學。
例如每位同學都要上台分享,每週一次,沒有人例外。所以你可以想像這個女孩第一次在三、四十個同學面前講話,有多恐懼。
但是卡內基訓練的基本原則是,用正向的回饋取代負面的批評。所以講師就對這位同學說,恭喜妳能在這麼多人面前,很有勇氣的跟大家溝通,然後全班同學都熱烈鼓掌。
到了第二個星期,女孩再來上課時,明顯比上一個星期講得更流暢了,講師也真心讚美她進步很多。就這樣,連續十二週的課程結束後,她女兒口吃的毛病改善了。後來,女兒還就讀北一女。這位媽媽哽咽的說,她很感謝卡內基訓練,眼中滿是淚水。
如今這個女孩一定已經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也可能已經結婚了。我很難想像,如果這個女孩還是一直抱持著退縮、自卑的心態,現在不知會怎樣?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的不可思議。
■ 善用「黃金十五分鐘」的陪伴
父母在家裡也一樣,當你停止批評、責備,時常慷慨、真誠的讚美和肯定你的孩子,他的毛病或難題可能就應刃而解了。但你認為,讚美孩子的努力和優點很容易嗎?坦白說,並不容易,但卻非常值得去做。
例如,口吃是內心缺乏自信,表露在外的現象,我們要處理的是問題的病因,當這個女孩內心的自信增強之後,外顯的口吃現象就消除了。
每個家庭的孩子多少都有一些問題或缺點,處理內在的根本原因,永遠比只是處理外在的行為、現象有用得多。有時候父母對孩子充滿關懷與感興趣的眼神與表情,就能增加孩子的自信。
但很多爸爸媽媽會說,太忙了,上班工作壓力很大,回家還有好多家事要做,回家後要休息。沒心情、沒時間陪伴孩子,或跟他們玩,怎麼辦呢?
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孩子需要你陪伴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所謂「黃金十五分鐘」就夠了。在吃完飯後,陪伴孩子十五分鐘,專注的面帶笑容看著他,與他互動,就會有加強自信的效果。不信試幾個星期看看。
■ 不要只讚美課業,更要稱讚他的分享、善舉
我很想給你一個建議,那就是讚美的時候,千萬不要只讚美孩子的功課、學業成績好。
書念得好當然很可喜,但是當你的小孩幫助別的同學,願意跟別的小孩分享文具,或參加了一次公益活動時,就更值得你讚美了,這些都是能增進他自信的機會。而且讓你想像不到的是,這些肯定對他們有重大意義。
有位在某大學裡教書的林教授,他的經驗最值得關注。他的兩個兒子都在美國拿到博士學位,但現在都待在家裡沒有工作,只因為去應徵了一、兩次工作,但都沒被錄用,就從此心灰意冷。
有一天林教授興奮的跟老大說,他有個朋友願意錄用他,要他準備一下,可以去上班了。想不到,這個大兒子聽了後卻不以為然,反而問他爸爸急什麼,還說家裡不是還有兩棟房子用他們名字買的嗎?真讓林教授無語問蒼天。
要是林教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學業之外,也能加強他們的自信,那麼當他們遇到挫折,受到打擊的時候,就有充分的自信處理挫折感,再度從低潮站起來。
還有就是自信堅強的人,比較能拒絕誘惑。回想我在青少年時期,由於功課不好而留級,自信真是跌到谷底。
就在這段時間,有同學給了我一根香菸,我沒有說「不」的自信,怕他不跟我一起玩怎麼辦。我擔心拒絕的結果是被排除於朋友圈之外,所以就把菸接過來抽了,這一抽就是三十年。
中間我不知戒菸多少次,每次都沒戒成。最後,終於在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戒掉了,這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件大事。幸好沒造成什麼重大疾病,但想想當初要是能有自信拒絕,就不至於受那三十年的種種折磨了。
抽菸雖然有很多害處,但吸毒、性關係、賭博等殺傷力更嚴重。聽說這些問題在校園也越來越多了,要是我們的孩子缺乏自信,不敢拒絕這些誘惑,怎麼辦?
■ 多留意孩子的優點,再用自在的方式讚賞他
其他還有兩性交往的問題,分手的時候也需要自信支撐。我很高興我的兒女,還有孫子、孫女們,都有驚無險的走過來了。他們會和前任男女朋友好好的分手。有信心將來還會遇到更好的伴侶,後來也真的都遇到了更好的一半。他們有些同學就因失戀而陷入長期低潮,真的很可惜。
關於自信方面我談的特別多,是因為感觸特別深。孩子的青少年時期大概就從國一到高三吧,這段時程的可塑性最強,對未來一生的影響也最大。
我好希望父母能了解,在孩子青少年階段的投入與付出,特別是在自信方面,可能是他們未來幸福、健康、成功的關鍵。你可能需要練習留意孩子的優點,然後用自然又自在的方式讚賞他。你準備好了嗎?
.
黑老師的教養叮嚀
自信就是人生的基礎。基礎打得不穩,人的一生都會很艱難。
.
本文摘自
《#不管孩子_比管孩子還難!》
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
.
作者:黑幼龍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父母如果常常批評、責備孩子,常拿自己小孩跟別人小孩做比較,孩子就會較沒有自信。很抱歉,我必須說,很多父母常習慣性的批評孩子,可能是父母自己以前也常受批評之故。不幸的是,經常受父母苛刻批評的小孩,長大後往往做什麼事都缺乏自信。」
短短一段話,就把傳統教養的困難,還有代代相傳的悲劇,點了出來。這邊還沒講到體罰對大腦的損害,也沒有提到撤回愛的教養如何傷到孩子的安全感。
黑老師在好早以前,就開始談慢養哲學,這也是為什麼我相當重視這種教養態度的原因—其實,黑老師比現在大部分的父母,以及老父母,都還要老,這可以讓我們知道,有人還是可以經過思考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而不是以前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
黑老師有四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如果好好研究每個孩子經歷過什麼事,黑老師怎麼應對,結果怎麼樣,這會是很可觀的學習—因為當時我自己深深受益,即便我現在很多細節已經忘記。
祝願您,能多觀照我們怎麼對待自己,重新選擇適合的方式對待自己,培養自信!
大兒子小兒子的比喻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劉伯溫已經辭官歸隱了,胡惟庸為什麼還要害他?|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史料記載,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
史料上是這樣說的,劉伯溫生了重病,朱元璋讓作為宰相的胡惟庸派御醫去看劉伯溫。御醫看了劉伯溫,給劉伯溫吃了藥以後,劉伯溫就感覺他的心中有一塊石頭,沈甸甸的,怎麼也下不去。
劉伯溫心裡很懷疑,覺得是胡惟庸派的御醫,在藥裡動了手腳。於是他把這件事給朱元璋講了。當然了,他不可能講胡惟庸派的人害他,他只能說,他吃了那個藥以後,病情加重了,心裡面就像壓著一塊石頭。
劉伯溫作為幾乎和諸葛亮快要齊名的謀士,一度名揚千古,甚至後世傳說之中,有關劉伯溫的事蹟也越來越神,甚至說他能夠未卜先知,趨吉避凶,而且甚至還有劉伯溫的燒餅歌傳下來,成為他預言天下大勢的代表作品,當然如果劉伯溫真的如此神奇的話,他就應該知道跟隨朱元璋是沒有什麼好下場的。
不過,朱元璋的反應很冷淡,就像聽不懂他的話一樣,這讓劉伯溫非常失望。
劉伯溫回來以後,知道自己活不久了。於是就給兩個兒子做了一番交代。他先把一本天書交給大兒子,讓大兒子立刻交給朱元璋,看都不准看。這個舉措,主要是保子孫後代不遭受朱元璋的打擊。接著,他又告訴了自己的小兒子一些治國的良策,他讓小兒子把這些治國良策獻給朱元璋。目的是讓小兒子將來能夠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不過,他又給小兒子說了一句話,他說胡惟庸現在還在宰相的位置上,把這些治國良策獻出去,也是沒有用的,只有等到胡惟庸將來倒霉了,下台了,你再把這些話告訴朱元璋。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伯溫一直認為是胡惟庸在藥裡做了手腳,所以他的病情才會加重,最後以至於不治而亡。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登基以後,曾經有過屠戮功臣的行為,除了個別幾個,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加起來株連的功臣多達上萬人,為了給自己後世子孫留下一個太平天下,朱元璋不惜千夫所指,雖然劉伯溫並不是在此案件之中被株連的那個人,但是卻也和他有關係。
當然了,他對朱元璋本人其實還是有懷疑的。因為他在給朱元璋匯報了這件事以後,朱元璋的表現很冷淡。朱元璋表現很冷淡,有兩個意思,一是朱元璋很寵幸胡惟庸,認為胡惟庸不可能害人。二是胡惟庸在藥裡做手腳,說不定還是朱元璋暗示的。不過,就算劉伯溫懷疑朱元璋,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為朱元璋是皇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他只能等著倒霉。
那麼,胡惟庸有沒有可能害死劉伯溫呢?
我認為這件事情是有懷疑的。
胡惟庸當初在當宰相的時候,確實是有些霸道。一方面他很多事情都自己做主,不告訴朱元璋。另一方面,他在朝廷中也有一些排斥異己,想自己獨佔朝廷。因此對同為宰相的汪廣洋、楊憲等很多大臣都多有打擊。所以他打擊劉伯溫,也是說得過去的。
問題是,他為什麼要打擊劉伯溫呢?
胡惟庸打擊某個朝臣,無非是這個朝臣和他之間有權力之間的爭奪。權力就像一塊蛋糕,如果某個大臣分得多一點,他就只能分得少一點。但問題是劉伯溫並沒有和他分權力呀!
其實在朝廷之中,一開始就形成了兩大派,朱元璋手下之中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派,和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江派,雙方你爭我奪,只不過在最後的角逐之中,他們沒有贏家,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始終都在皇帝朱元璋的把握之中。
歷史上所記載的,劉伯溫只是和李善長有矛盾。當時朱元璋讓兩個人一起來制定國家的法律,劉伯溫和李善長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因此李善長對劉伯溫很不滿。不過,歷史上並沒有劉伯溫和胡惟庸有矛盾的記載。
而且劉伯溫當時害怕朱元璋殺功臣,殺到了他自己的頭上,所以很早就提前辭官歸隱了,更沒有和胡惟庸有什麼矛盾衝突。胡惟庸何以要動手腳殺劉伯溫呢?
我認為,胡惟庸和劉伯溫雖然沒有矛盾衝突。但是有一件事情應該是引起了胡惟庸不滿的。這件事情,就是朱元璋連續兩次徵詢劉伯溫的意見。問劉伯溫,什麼樣的人才是恰當的宰相人選?當時朱元璋提到了胡惟庸。朱元璋認為,胡惟庸是一個恰當的宰相人選。但是劉伯溫否定了朱元璋的看法,他認為胡惟庸並不恰當,如果把國家比喻成一輛車的話,胡惟庸這個駕車的車伕,肯定會把這輛車拖翻。
但是後來,朱元璋卻仍然用胡惟庸當宰相。朱元璋用胡惟庸當宰相的時候,會不會給胡惟庸說過這件事情呢?就是說朱元璋會給胡惟庸說,有人是反對你當宰相的,認為你當宰相不好,但是我依然要用你當宰相。朱元璋這樣做,無非就是讓胡惟庸記得他的恩情。
劉伯溫最先失敗,當然他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懂,相反正是因為太懂,官場的厚黑學,朱元璋從他那裡學了不少,因此也對他最為忌憚,劉伯溫也無奈只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教書育人了此殘生,只不過既然已經踏入這條道路,除了死,沒有別的重點。
劉伯溫去世也是頗具謎題,據說當時他正在生病,是胡惟庸奉皇帝的命令,帶御醫去看望劉伯溫,但是沒想到劉伯溫在經過御醫看了以後,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後來胡惟庸倒霉以後,這件事情也成為了他的罪狀。
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發生過。當年有人就在宋太宗面前說楊業的壞話。但是,宋太宗什麼也沒說,只是把別人舉報楊業的這個信,裝在一個信封裡。交給楊業。意思也就是說,你看別人舉報你,說你的不是。但是我這麼信任你,你應該對我肝腦塗地。我想朱元璋把劉伯溫對胡惟庸評價的話,告訴胡惟庸,其目的肯定就是這個。
這樣一來,胡惟庸當然不滿劉伯溫了,害死劉伯溫,也可以說得過去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兒子小兒子的比喻 在 神學是粉紅色的秋 theologia autumnitas rosea est - 陳韋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計畫出版的新書《浪子的靈修》正在埋頭苦幹寫作中... 寫好了一篇,先與 Patreon 讀者分享試讀一下。
//這個世上有兩種靈性——大兒子的靈性以及小兒子的靈性。
這兩種靈性沒有終極的好與壞。因為「靈性」本身已暗示了一份恩典。這兩種靈性反映基督徒作為上帝兒女在父上帝恩典裡面的性情——生命之中某一階段與上帝的關係。
兩個兒子都是罪人。無論他們的故事如何、經歷如何、表面行徑如何,兩者都是罪人。不折不扣的罪人。然而,他們卻同時是父上帝所愛的兒子。他們兒子的名分,乃是恩典。這恩典不會因着他們的行為而轉變——無論是好行為或壞行為。兩個未必是好孩子。不過,對於上帝來說,這並不是比喻的重點——甚至,它更不是與天父上帝關係的重點。//
喜歡閱讀更多的讀者請訂閱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John_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