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環境的春天?
#2018高雄春天藝術節,「Here We Arts !」
文/李雨蓁
從2009年開始,高雄春天藝術節(簡稱春藝)已經邁入第9年了。對於曾經被戲稱是「文化沙漠」的高雄來說,春天藝術節最初的設定是為了平衡南北藝文活動的重要文化慶典,在每年的二月至七月,邀請來自國內、外的傑出表演藝術家們與團隊,安排了音樂、舞蹈、戲劇等三大類系列節目,今年便是以「Here We Arts!」為核心概念,強調藝術與居民、生活的結合。
春藝最著名的 #草地音樂會,是在高雄美術館公園的大片草坪,藉由電影、動畫與交響樂團的共同演出,讓觀眾能在草地上輕鬆地享用輕食、聆聽音樂,現已成為最具高雄特色的藝術節目之一。筆者曾參加過 2012 年《賽德克.巴萊》、2013 年《NASA星世界天文探索音樂會》,以及2014年的《哈利波特好萊塢十大魔幻電影音樂》,印象最深的就是 NASA 那場,#自然科學博物館 孫維新館長站在雲梯車上,緩緩進入會場,跟大家講解在高雄上空的星球分布位置,主辦單位更使用數個巨大,且會發光的星球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
另外在左營鳳山舊城區內今年將再次演出曾在2016年造成話題的「#見城」升級版,結合傳統戲曲、舞蹈、音樂與環境劇場等的大型戲劇創作,除了大型戶外演出,春藝在高雄的駁二、至德堂、總圖、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等地都有精彩的表演活動。
除了表演藝術活動的規劃,春藝也重視傳統戲劇的教育傳承,透過劇本徵件、培育在地歌仔戲團隊的方式,藉此保存臺灣傳統戲曲,今年更推出「#大東歌仔戲」四大歌仔戲團聯演,和「春藝小劇場」四個新銳年輕劇團在 #駁二正港小劇場 接力演出,這亦是將傳統野台戲與劇場結合,打造出創新概念的表演形式。並從去年開始招募青年學子參與培訓計畫,如「#樂舞青春」和「#少年歌子」,邀請大師級的歌仔戲前輩及編舞家進行培訓,之後再於藝術節中發表成果,讓藝術能真正的向下扎根。
春藝對於藝文資源相對缺乏的南部,不僅是為高雄市民帶來新的藝術體驗與環境,歷經9年的時間舉辦,已培養出固定的觀眾群、奠定了國內外的知名度,也成為其他六都仿效的對象。
隨著即將開幕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此一中央級的藝文硬體設施,卻與地方政府的藝文活動頗為疏離,該如何結合高雄現有的 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駁二藝術特區 The Pier-2 Art Center、建軍跨域基地 建軍站嘟嚕嚕、 高雄市立美術館等藝文空間達到資源整合,以及在捷運沿線的藝文空間如何結合藝術文創產業?藝術人才的培育(包含藝術創作、表演、戲劇、舞臺設計、音效、服裝設計、行銷企劃、節目製作)等種種,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2018高雄春天藝術季 http://www.ksaf.com.tw/
#藝文產業 #資源整合
大東歌仔戲 在 陳菊(花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天和歌仔戲界一代小生陳亞蘭會面。亞蘭小姐師承台灣歌仔戲天后楊麗花,與楊女士一同為傳統歌仔戲曲的付出不遺餘力,這次將在8月於高雄進行4場的演出,誠摯祝福票房大賣,演出順利。
猶記過往,總是偷偷摸摸的跑進戲院「看戲尾」,看著台上演員裝扮俊美、身段優雅,是年少時幸福的記憶。如今歌仔戲雖不若以往興盛,但傳統藝術必須被傳承,所以市府努力將更好的傳統藝術紮根高雄,包括今年在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出的「高雄春天藝術節大東歌仔戲系列節目」,及每年固定下鄉戶外演出的「庄頭藝穗節歌仔戲系列節目」,都廣邀國內優秀的歌仔戲團共同參與。
感謝許多傳統藝術劇團為保留台灣傳統文化如此的用心,也期待歌仔戲的優美典雅不斷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