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慶生會|#宅居生活Day70 生日記錄
如果明年老公生日,我會舉雙手投降(不是啦!舉雙手贊成)去餐館用餐+慶生。
下午去了 #百貨超市採購 方便一次採買食材~順便帶個現成沙拉。(老公特愛吃芝麻葉。)
我先拿了要配濃湯的麵包去結帳,讓他們父子兩人待在麵包櫃旁邊欣賞麵包。忽然,老公露出了發現新大陸的表情,帶著微笑,往我的方向快步走來!
👨🏻「妳快來看~快來看!讚的喔!」
👩🏻「我先排隊啦!看到什麼東西那麽興奮。」
喔,原來是肉品專櫃,推出「#日本和牛特展」,他一手牽著哥哥,一手拉著我~迫不及待地帶我們走到展示櫃前。
👨🏻「妳看~好好吃的感覺喔!」
確實是,細膩的油花紋理,完全老饕等級。
看他一臉口水要流出來了,我詢問好價格就買了一塊,因為餐後還有蛋糕要吃,我說我吃菲力就可以了。
·
走了一圈,採買差不多了~預計最後一站,買完蛋糕就回家。
但青蛙哥在此時和爸爸出現了 #意見相左。
👦🏻「爸爸要巧克力的,他愛吃巧克力。」指著蛋糕櫃。
👨🏻「但是我今天沒有很想吃巧克力耶!我想買旁邊這個芒果的。」
👩🏻「家裡冰箱芒果有五顆,你可以選其他的,芒果我可以幫你加上去。」
老公認為這主意不錯,便思考換其他口味。
#我只是想清冰箱騰出空間 🤣
👦🏻「你明明就很喜歡吃巧克力啊!選這個。」
👨🏻「我不要啦!我要自己選。」
👦🏻「你很奇怪,為什麼不聽我的意見!」
👨🏻「欸,你生日還是我生日,你不要管我啦!」
#很不父子像是兄弟鬥嘴般的對話
#我與店員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哥哥差點要氣哭,我只好拉他到一旁開解。
👩🏻「你是不是想吃巧克力口味的!」
👦🏻「對,爸爸他不想選!」
👩🏻「那我們來交換意見~如果爸爸選的蛋糕有吃完,我就買一個小的巧克力蛋糕給你,如何?」
哥哥聽到重點,有巧克力蛋糕吃便是好,他也沒堅持是今天一定要吃到。
搞定哥哥後,再回頭幫站在一旁的「長子」買蛋糕。🤷🏻♀️ #真的像帶兩個兒子出門啊
·
到家備料好,我拿出昨天預先買好的花材插好一盆桌花。
氣氛營造得高雅,就是獅子座老公的菜,不枉費他特地花了不少時間,精心打扮。
利用剩餘花材,順手綁了兩束小綁花給兄弟倆。
哥哥接到手,一臉歡喜的對我說「媽媽,我好想參加妳和爸爸的婚禮喔~~」
(😨孩子,你是被粉色搭紅玫瑰的氣息給迷惑了嗎?)
😓「我們已經結過婚了。」
👦🏻「這個花~~太適合結婚了!」嗯?不知道去哪學來的。
·
一人一套排餐,有濃湯、麵包~沙拉還有餐後甜點。上菜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熱,一會兒有人要加水,一會兒要加湯,一會兒要衛生紙擦嘴巴,我像停不下來的蜜蜂,到處穿梭。
👩🏻「唔~明年去餐廳吃好了,剛煮完飯又要開始當外場服務生。」
用完晚餐,手腳快速的收拾碗盤,終於派出壓軸蛋糕,一邊制止兩兄弟伸出小手指,要來挖奶油,一邊掌控流程~「老公,你快許願!這邊我幫你擋著。」
兩兄弟趁隙又要進行代吹蠟燭,在慌亂中順利的唱完生日歌,讓老公順利許完生日願望🤣
·
[#給老公的祝福]❤️
小穎Ying 謝謝這六年來無數的磨合與擁抱,走進婚姻後,我們再一次歸零,重新相處,打開內心去了解彼此。
「#夫妻」是人生中途才加入的家庭成員,兩個人共同攜手,才能打造一個家。
我們都不完美,需要多點耐心與愛,欣賞對方的優點~帶著感謝度過每一天。
謝謝老公,謝謝孩子們的爸爸! 你很努力,也進步許多唷!👍 給你大大的讚!
大歡喜 盆菜好 唔 好 食 在 Sandymama - Moonmoon Kit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試過訂盆菜唔好食又貴,近幾年都自己整,覺得好味又衛生。
今日回娘家開年,做盆菜就不用媽子咁辛苦,唔使整咁多嘢,舊年開始,做多一盆俾奶奶佢地做節,功夫一樣,祇不過食材份量多啲,皆大歡喜。
祝大家豬年好運連連。
大歡喜 盆菜好 唔 好 食 在 珍寶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之前診所嗰邊出咗條淘大影片~令我嗰日好想好想好想返屋企食餐住家飯。
當日收工,我打咗電話俾豬媽:「喂?媽呀?今晚我可唔可以返嚟食飯呀?」
豬媽:「好呀好呀好呀,今晚我哋食盆菜呀!」
滿心歡喜衝返屋企,一直喺度諗盆菜嘅大蝦碌,肥豬肉,豬皮蘿蔔,油淋淋冬菇,正呀喂!
一返到去…望望飯枱…
又真係一盆菜喎。綠油油的清烚菜。我終於知我成日搞爛gag似邊個了…
豬媽見我返咗嚟就同我講:「食得㗎啦!」
我:「媽,我哋真係咁窮嗎?」
豬媽:「唔係窮,係健康呀!你平時成日出街食埋啲肥嘢,返嚟就食清啲啦!你老豆成日上網睇到你食乜有講我知㗎!成日都唔食菜!」
豬爸都行埋出嚟講:「係啦,你睇你又肥咗啦,食少啲啦」
雖然當晚我哋幾個淨係食菜,但係一家人邊傾邊食真係好開心~如果加啖飯就更好啦…
我準備拎呢張相去參加 #讓愛被看見,希望參加人數可以快快達到2,000人~令淘大再送出1,000份餸包俾好餸 Delicious Express支持基層家庭!各位唔好笑我住家飯係『盆菜』喎~
我哋一齊出分力去谷上2,000人呀!
http://bit.ly/2DJBN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