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南歐熱浪飆破40℃ 乾旱引燃希臘義大利土耳其四十年來最大林火》
{內文}
這裡是希臘,一場炙熱的戰役正在進行。今天希臘的天空不是藍色,而是紅色,絕望的紅色。
新聞片段:希臘林火的黑煙已成了毒氣,嚴重到許多人因呼吸困難入院治療。
大火燒到了希臘雅典北面的帕尼薩(Mount Parnitha)山腳下,摧毀了數十棟房屋,300多人被迫撤離。
新聞片段:希臘政府早就警告,當氣溫飆破攝氏45度時恐爆發林火。
熱浪向東地中海猛烈襲來,雅典國家天文台,8月2日記錄到希臘官方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攝氏46.3度。測得的地點位於希臘中部(Phthiotis)地區。(來源:紐約時報)
希臘民眾:因為我們不懂去保護環境,所以不幸地,得到這樣(野火)的結果。
希臘正面臨1987年以來,最嚴重的熱浪,伴隨熱浪而來的乾旱不止在希臘,也在南歐諸國引發上百場野火。
新聞片段:南歐多國,人們抬頭望向天際,看著澆熄野火的希望從天而降。義大利有多個地區陷入火海。希臘諸島正遭逢數十年罕見的熱浪。在土耳其,村民用樹枝和水桶,搶救他們的身家。
其中土耳其是最嚴重,也是最離譜的。
Sky News特派 Alex Crawford:這是一場極不尋常的救援,他們只是一般村民,他們沒有受過任何消防訓練,只是盡所有可能希望撲滅火勢,不讓火燒到他們的家。
新聞片段:他們從家裡拿來寶特瓶裝水,淋濕家裡可以淋濕的地方。這也是他們手邊儘有的「武器」了。但是村子另一頭山坡又蹦出新的火苗,火勢瞬間從四面八方燒了過來。不少村民很火大,大罵政府為何沒有超前部署。
土耳其居民:火燒過來了,我們的肺在燃燒,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孩子的未來,政府的反應太慢了!我們這樣救火一點效率都沒有!我們需要空中灑水救火!
新聞片段:更多的空中救援正在趕來的路上,歐盟派人支援了。志願者加入消防人員,到第一線救火。他們預估土耳其南部多數的火勢,將可以獲得控制。
現在才來也來不及了,家都已經沒有了。
新聞片段:「我的家著火了,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啊…」,她這麼告訴我們。
新聞片段:我們看到一名農人,絕望地用水桶試圖撲滅林火,面對這憤怒的山火一丁點作用也沒有。此時一架俄羅斯直升機出現,來支援滅火,這是國際派來的支援之一。因為土耳其總統拖很久才對外承認,土耳其沒有足夠的灑水直升機。恐慌直線升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火越燒越近,乾燥且強勁的風助長火勢擴大。
情況有多糟呢?
Sky News特派 Alex Crawford:這是消防員急撤的理由,因為過去20分鐘,火勢蔓延到這個程度!老天!燒出一片火海!
新聞片段:廣播中喊的是:快走!快走!現在不確定火是怎麼燒起來的,有人說是遭人縱火,但是因為異常高溫,乾旱而易燃的樹木,導致的惡火令人震驚。
Sky News特派 Alex Crawford:看看那片火海!這只是短短幾分鐘之內的事,現在火從左右兩邊燒來,而且朝我這裡前進。哇,這真的是,哇。
新聞片段:土耳其經濟正跌落谷底,因為新冠疫情重創觀光業,這場大火無疑是另一記重擊,而且傷害尚未結束。
在土耳其,數百名遊客被緊急疏散到安全地點,因為附近的山火已經快燒到飯店了,土耳其海岸防衛隊請求私人船東,支援觀光客撤離。
新聞片段:在義大利,消防人員24小時與林火奮戰,試圖撲滅火勢。在西西里島,山區的火勢也威脅到海邊度假村,150名遊客緊急撤離。
新聞片段:無論是希臘還是其他地區的科學家,都把異常高溫與野火,歸究於氣候變遷。
英國皇家氣象學會首席執行官 Liz Bentley:當地球溫度越來越高,我們就會見到全球最高溫,頻繁地創下新高。
Sky News氣象主播 Thomas Moore:多個地區氣溫飆高,從西西里到巴爾幹半島,再到土耳其全都飆到攝氏40多度,歐洲曾出現攝氏48度高溫,是44年前在希臘創下的,現在隨時有可能被打破。我們來說說這是怎麼發生的呢?一個從北非來的高壓,進入了地中海東部,滯留數日。現在這創造出一個「熱蓋」,把溫熱空氣困在裡頭,而高氣壓擠壓這些溫熱空氣,使空氣越來越熱,此時天空又沒有雲氣,陽光直射土地,只會讓這個區域一天比一天酷熱。美國加拿大西部也因為同樣的理由,陷入極度高溫之中,就在幾個星期前。氣候變遷使得北半球的噴射氣流,在地表流動時更加蜿蜒,導致更大的溫度變化。
當地球越來越熱,地表越來越乾,無疑是為森林野火,備好滿滿,滿滿的薪材。
Sky News氣象主播 Thomas Moore:高熱與雨水的缺乏,是野火的最好條件,上個星期,巨大的野火在歐洲各地爆發。土耳其,在2021年已經燒掉了1.5萬公頃林地,這個面積是往年土耳其一整年林火,可能燒掉面積的3倍。2021年義大利林火,也燒掉了往年平均面積的2倍。至於希臘的野火,到目前為止還不是最糟的一次。但是,由於8月下旬前都不會有雨,希臘的林火會有多糟還很難說。
即使是俄羅斯,有「世界上最冷地方」稱號的雅庫特地區(Yakutia region),也爆發大規模林火。雅庫特地區今年6月以來的野火,已經燒掉了超過420萬公頃林地。歐盟哥白尼大氣監控機構(EU's Copernicus Atmosphere Monitoring Service, CAMS)數據顯示,這場大火已產生5.05億噸二氧化碳,刷新在2020年同地區林火,所創下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的歷史紀錄。環保人士憂心,雅庫特地區的大規模林火,將可能會融化西伯利亞永凍土,帶來更大環境浩劫。
新聞片段:今年的野火季,是有紀錄以來破壞性最大的一次,歐盟的報告如此寫道。極端的夏日,考驗著各國對極端災害的應變能力。
https://youtu.be/G_XXA-8sN_w
「大氣乾絕熱條件」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Re: [問題] 不穩定- 精華區TY_Research 的評價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大氣穩定度--講課-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第2 次期中考高二地球科學試卷卷別 的評價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Day four:大氣〉... - 南一中地科TNFSH E.S. 的評價
- 關於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T_InP/source/热力学基础.rst at master 的評價
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一個故事一些語錄.給所有人的詩與音樂的祝福》
* 《所有重要的,我們都帶不走》—陳茻
我的父母確診。我其實很猶豫,有些事不知道該不該說,有些事不好說。而如今母親願意開始分享她這段日子的體悟,我想也就趁這次機會,好好記錄這些艱難的日子。
親戚確診的消息傳來,家族裡人心惶惶。我打電話回家,母親告訴我:喉嚨有點癢癢的。那時資訊亂,自主通報沒有用,父母兩人開始乾咳之後自行前往醫院,但因為沒有發燒被請了回來。而後疫情大爆發,每日確診的數字撲天蓋地而來。
再一次打電話回家,兩人已燒到三十八度。第二次前往醫院,便直接被隔離了。
父母被隔離的前一天晚上,我心亂如麻的打電話回家,要他們先收拾行李。收行李,我自己也該收的,彼時並不知道誰會突然出現症狀,也不知道隔離後會住在哪裡。但我沒辦法冷靜下來,衣物散落,也不知該收拾什麼。
我那時只是在想,所有重要的,我都帶不走。
第一次覺得報平安是如此重要又荒謬的事。
隔日,父親的燒看起來控制住了,母親卻突然高燒。我問他們有沒有拿到藥,他們說沒有。只有早晚量體溫,如此而已。再隔日,母親燒到三十九度。
我向朋友求救,朋友替我送去退燒藥。母親在電話裡要我們不要擔心,說她沒事,身體還可以。
她還告訴我們,旅館裡衣服用手洗,但晾不乾。父親想到妙策,用電視螢幕的熱度慢慢將衣物烤乾。旅館裡無事可做,他們可以用吹風機吹上一整天。
我故作輕鬆問他們伙食如何,媽說都是炸物。我知道媽不愛吃炸物,但也只能隨口要她將就。她強作精神,告訴我:「不是不想吃炸的,是炸得硬了,我咬不動。」「媽媽沒事的,別擔心。」
第四日,母親燒到近四十度,呼吸困難,昏昏欲睡。晚上父親來電,母親必須緊急被送往醫院。
雖然緊急,但母親真正抵達可以收她的醫院時已是深夜。我想,這是當時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的極限了。母親的聲音隔著氧氣罩傳來,聽著格外虛弱。我陷入了兩難,想聽見她說話,又不願意她多說話。我開始瞪著手機螢幕,滑著指揮中心的數據資料。
重症、危重症、死亡。我點開死亡人數的資料,八十歲、七十歲、六十歲。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感覺不太到力氣。掙扎著爬起身,跪在床上禱告。彼時我並無任何更可以依靠的力量,知識、人脈,還有我那被困在隔離房內蠢笨的肉身,還有理性,都沒有用。
我想起過去媽曾跟我說,懷我的時候,父親員工旅遊去了歐洲。
「啊⋯⋯好想去歐洲啊。但那時候你就在肚子裡了,我就沒得去了。」
母親半開玩笑的說。她說她這輩子還沒去過歐洲,聽說那裡很美。以後我們要帶她去,我忘了是她說的,還是我說的。
醫院是另一個戰場,母親在電話裡氣若游絲,我沒辦法再騙自己:那是因為隔著氧氣罩收音不良。
晚上我打電話去,苦笑說我如今也是晨昏定省。但那時我心裡想的是我怎麼這麼不孝,沒病沒痛的時候,連打個電話回家也懶。問母親說有沒有吃好睡好。她說吃不下,沒力氣。
從旅館到醫院過了整整一天,沒辦法吃什麼。晚上,餐點送來時涼了,她想著不能再餓肚子,就硬著頭皮吃下去。不知是身體太虛弱,還是長年不習慣冷食的緣故。我後一通打去的時候,母親喘著說她剛剛把晚餐都吐了出來。病床到廁所的距離突然很遠,母親說一動就喘,一動就咳。
我問她怎麼不請人幫忙,她說醫護進來很麻煩,要消毒要換衣服。「他們太辛苦了,不要麻煩人家。」
房裡有飛蟲,晚上會撞燈,母親說她沒辦法好好睡覺。我問可不可以送熱食進去,她說不必了。餐點配送有時間管制,進來也都冷了。直到後來我才知道,配送時間也許只是其中一個原因。
某天母親在訊息裡說,中午終於吃到妹妹送來的蘋果,聞到蘋果的香氣,真是讓人開心。我弟跟我說,那是假的。母親早已沒有嗅覺和味覺。每餐都是配著蒜頭硬吃,才能勉強吞嚥。
在醫院的治療下,也不知過了多久。某天母親的聲音突然精神許多。這中間我嘗試聯絡了醫生,請他無論如何依照他的專業去做,不要顧慮任何事,包含錢和藥物的副作用。
我跟母親說,醫生很專業。她說醫生專業又年輕有為,也很辛苦。
然後她開始說著這段時間的故事,說病房很好,還有陽光。她會試著走到窗邊曬太陽,說那是日光浴。有抽風扇,那裡很通風,很涼。
她想著想著,告訴我這病房條件這麼好,她要趕快好起來,才能趕快留給更需要的人。
她說今天有個年輕的護理師,急急忙忙衝過來的時候撞到了東西。她說:「你撞到了,還好嗎?」對方說:「我今天已經撞到四次了!」「他們真的很辛苦,真的。」
後來我才知道,短短一週的時間,母親成了醫院裡的模範病友。護理師過來告訴她,她是全院裡面的第一名。母親說她也只是都自己消毒,自己整理房間。她總是那句:「他們很辛苦,我能做就多做一點。」她告訴我,這裡幾乎都是年輕人。她覺得這些孩子熱血又敬業,而每日她最期待的,就是聽到這些醫護告訴她「吃飽了」。
不知道是不是媽媽當久了,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我突然覺得母親像是在關心自己的孩子,又想起她病患的身份,覺得有點好笑。直到昨日,母親說她身體都好了,在等通知。
她說這段時間她想了很多,畢竟突然上了一堂生命教育,鬼門關前走一遭,一切都不一樣了。
「今後我的人生我自己彩繪。我要為自己而活。」她這樣告訴我。
我說好。也是,母親一輩子都在替人著想,我總希望她多愛自己一點。她說她想起阿公,我說我也想。阿公有保佑,我們都要好好的。
而後,她說希望我能做點什麼,去好好感謝這些醫護人員。我說我也只能寫文章,她說那你就寫,用你的方式。
但對於這些醫護,我心裡的感謝與母親一樣,千言萬語也說不盡。有時候我想,善良畢竟是一種選擇。在千難萬難的時候,母親終還是記掛著身邊的人,記掛著別人家的孩子。
我沒有能力再多做什麼,寫這樣的文章,希望跟我一樣無助的人也能將這份感謝傳出去。此時此刻,我並沒有多餘的力氣去爭執或批判,但我想感謝終會讓我們在困境裡站起來,重新強大。
謹以此文,向台灣的醫護人員致上最深的謝意與敬意,謝謝,真的謝謝你們。
陳茻/記錄確診治療日子,為台灣醫護人員致上最深謝意與敬意
https://udn.com/umedia/story/12828/5508499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
落葉紛飛。—-里爾克《秋日》
* 如今,我已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將遠方的美麗及自己的快樂和所愛的人分享。
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
異鄉對我的呼喚不同於以往,它在心中迴蕩的聲音,也較以往沈靜。我不再雀躍地將帽子拋向空中,也不再歡唱。
但我微笑。
我不是以唇微笑,而是用心靈、用眼睛、用每寸肌膚微笑。
現在,面對著香氣襲人的土地,我比當年首次邂逅時更優雅、更內斂、更深刻、更洗練,也更心存感激。
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融入這南國的一切;而它也為我娓娓訴說更豐富、更詳盡的故事。
我的思念,不會再為朦朧的遠方增添夢幻的色彩。我的眼光滿足於所見的事物;因為我學會了看,從此世界變美了。—-赫塞
* 永遠說實話,這樣的話你就不用記你曾經說過些什麼。——馬克·吐溫
* 所有的舊物珍貴的不是它本身,而是附在它上面那回憶的魂魄。——辛夷塢《山月不知心底事》
* 我要好好的活著,用心的活著,等到有一天,上天把他欠我的,全都還給我!——卡夫卡《變形記》
* 當你打算放棄夢想時,告訴自己再多撐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再多撐一年吧!⋯⋯你會發現,拒絕退場的結果,令人驚訝。——尼克·胡哲《人生不設限》
——今夜給予的祝福:鋼琴家劉孟捷為染病及在醫院內所有的醫護人員彈奏蕭邦《搖籃曲》。
法國作家大仲馬在一部戲劇作品中提到蕭邦的搖籃曲,有一段生動文字
「靜穆的音樂漸漸瀰漫於大氣之中。把我們籠罩在同一種感覺中,這種感覺好似洗過土耳其浴後,一切意識都被驅散,身體進入了一種平靜狀態。這時和諧地佔據了身體,除了休息以外,再也無其他的慾望;心靈中囚禁的牢門一一打開,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去,終而趨向藍色的夢境。」
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去年(2020)台灣面臨56年來首度沒有颱風登陸的一年,今年(2021)台中、苗栗地區也面因為缺水,各地面臨停水,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問題,又再度引起討論[1]。
氣候變遷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許多方面的影響,比如高溫引起的熱壓力[2]與高溫事件,可能使心臟、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道相關疾病惡化,提升這些疾病的致死率。另一方面,高溫有利接近地面的臭氧形成,而這些臭氧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
水災或暴風雨等極端氣候現象更頻繁出現時,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更多隱憂,比如人可能因此受傷,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等。此外,原本已經受到汙染的水域,可能因為強降雨和水災而提升傳染病爆發的風險。
在德國,氣候變遷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花粉季時間延長,使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狀更加惡化。而且這樣的氣候條件更有利引起過敏植物的生長與繁衍,如豬草(Ambrosia)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3]。
■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
談氣候變遷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讓人感同身受,居住在台灣的民眾,或許很難感覺到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也只有缺水、下冰雹的時候才會重新被提起。
詩人顏嘉琪創作的詩作〈極地〉,字字句句都提醒了我們,氣候變遷的影響,不只是變熱,跟著詩句將畫面拉到遙遠的極區,以一般人多多少少都在新聞照片看過的冰層融化、極地生物困境,作為整首詩的主題;詩名雖然叫極地,但詩中描述的事件,卻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困境。
■〈極地〉
一切早有了變化
冰在水裡延遲著
季節的鋒芒
有些更敏感的沼澤
被鹿群溫暖的腳趾
穿成雪靴
溪流嚮往的
不再是湖泊
湖床抬起許多
未曾捕獲的魚骨
滿天鹽層像灼熱的星
裂開了
冰的背脊
凍土層還給水
遷徙的自由
記憶沿著鹿角
岔出新的死亡
醒來是島
屍體在夢裡著火
土壤裡孕育的病菌
解散了十萬頭馴鹿
和守候雪崩的西伯利亞牧人
狗兒趴上牠最愛的雪橇
他們埋的很淺
世界是一頂帳棚
掛在門邊[1]
■什麼是氣候變遷?
牛津辭典2019年選出的年度關鍵字,由「氣候緊急」(Climate Emergency)拔得頭籌,成為使用度最高的字辭,不僅顯示大眾對氣候變遷的意識提升,更代表氣候危機正在全球發生。究竟氣候變遷是什麼?它是怎麼造成的?對你我生活又帶來哪些影響?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都市傳說嗎?也許大部分的人都聽過,卻不見得知道它正在發生。這個在聯合國會議的決策中時常被提起的關鍵字,我們真的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4]
▶氣候變遷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的顯著改變或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10年或更長)的氣候改變。氣候變遷的原因可能是地球的自然過程、外部力量,或者人為對大氣組成和土地利用的持續性改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中「氣候變遷」的定義
「氣候變遷」指「在一段可比較的時距內,所觀測的自然氣候變化以外的氣候特徵,且直接或間接歸因於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大氣成分改變,而引起之氣候變化」。
▶在此所指氣候變遷專指受人類活動影響的部分,與受自然因素影響的氣候變遷作出了明確的區分[5]。
許多人對於氣候變遷的認識,是從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得知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現象,指的是大氣和海洋中的溫室氣體過量(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氣、氧化亞氮),使地球猶如被籠罩在厚厚的溫室中,太陽照射的熱量難以散去,導致溫度升高,引發各種極端天氣如乾旱、暴雨、熱浪等[4]。
■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
NASA定義,全球暖化是過去一個世紀地表平均氣溫異常迅速增加的現象;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於 2018年出版的1.5℃特別報告中解釋,由大氣觀測資料可知,全球暖化指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在30年期間快速增加。
總體而言,全球暖化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長期發熱,通常被測量為地球表面氣溫的平均增加。根據IPCC於2013年發布的第5次評估報告(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指出,自1880到2012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0.85℃,且正以數十年到數千年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此全球暖化的現象極有可能(超過95%的可能性)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地球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導致的。而根據「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指出臺灣全年氣溫在1900-2012年上升約1.3℃,且近50年、近1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
■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
發生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IPCC指出自工業革命起,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斷上升,當前已達到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經濟和人口增長所造成。
值得注意的是,1750年至2011年間約一半的人為CO2排放是在最後40年間產生,造成大氣二氧化碳(CO2)、甲烷(CH₄)和氧化亞氮(N₂O)的濃度增加到過去80萬年以來最高點。CO2排放約40%留存在大氣中;剩餘的CO2從大氣中移除,儲存在陸地(植物和土壤)和海洋中。海洋大約吸收約30%的人為排放CO2,和水反應產生碳酸導致海洋酸化。整個氣候系統受到各種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都可能為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之一[5]。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
地球暖化與極端天氣事件(extreme weather events)例如:風暴、洪水、乾旱、熱浪)逐年增加增強,已嚴重侵害人類生存,乾淨的空氣與水、充足的食物、安穩住所與免於疾病危害等健康生存的條件,都面臨威脅。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2008年將「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訂為該年度世界健康日的主題,希望世界各國能重視氣候變遷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且採取適當的因應措施。
根據聯合國跨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 2007年的評估報告,全球平均溫度升高將導致:
(1)部分地區水資源減少及乾旱增加
(2)物種滅絕或遷移
(3)部分地區農作物會減產,而魚類的分佈與產量也會改變
(4)海平面上升等等現象,造成人類飲水、食物取得困難,生態失衡
(5)氣候變化對於工業、居住環境與社會將造成負面影響
(6)更將損及幾百萬人的身體健康
以下針對上述評估報告中提到的人體健康影響議題,進一步彙整出可能造成的重大危機:
(1)糧食不足
(2)越來越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將導致更多人因為熱浪、洪水、風暴、火災和乾旱而生病、受傷或死亡
(3)水資源不足以及暴雨會導致衛生環境不佳
(4)熱浪將導致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的增加、氣喘等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5)氣溫與降雨型態的改變會導致媒介動物之地理分佈的改變,造成瘧疾、登革熱、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萊姆病(Lyme disease)、蜱媒腦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等傳染病之散播。
▶提到這,相信你我都已深刻感受到氣候變遷確實與傳染病傳播有著密切的關係。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
研究學者在2008年回顧「氣候變遷與傳染病」對北美洲可能的影響時,曾提到4類傳染病:
1. 「人畜共同傳染病與蟲媒傳染病(Zoonotic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病原會因為氣溫升高,而縮短在媒介昆蟲體內的發育時間,增加能夠感染人體的期間;而氣候改變會改變媒介昆蟲與動物宿主的地理分佈與族群數目。
▶例如:萊姆病、登革熱、瘧疾、狂犬病、西尼羅病毒出血熱(West Nile Fever)、屈公病(Chikungunya)、兔熱病(Tularemia)等。
2. 「水媒與食媒疾病(Water- and food-borne diseases)」
某些病原菌在溫度較高時其存活與繁殖較好,而暴雨及洪水將增加病原進入水源的機會。
▶例如: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v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彎曲桿菌(Campylobacter)、沙門氏菌(Salmonella)、志賀氏菌(Shigella)、弧菌(Vibrio)、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肉毒桿菌(Clostridium botulinum)、腸梨型蟲(Giardia)、隱胞子蟲(Cryptosporidium)。
3. 「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Communicable respiratory diseases) 」
冬季氣溫上升可能會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率,但是氣候改變造成空氣污染物的濃度升高會對呼吸道黏膜造成傷害,進而增加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例如:流行性感冒、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4. 「侵襲性黴菌疾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
生態和氣象變化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生態、水文與氣候,造成侵襲性黴菌持續存在於環境中,並且釋放出孢子。
▶例如: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 [6]。
■氣候變遷與人類身體健康
聯合國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向各國政府提出警告,若不減少排放量,氣候暖化可能透過4種方式影響人類身體健康。
▶「蚊蟲傳播」
氣溫升高提供蚊蟲繁衍的溫床,例如攜帶登革熱的蚊蟲更為普遍,且蚊蟲分布的活動空間比過去還廣[7]。
▶極端氣候將導致「細菌透過水源傳播」
據喬治梅森大學的氣候中心主任莫娜所說,氣候異常易產生短期降雨量暴增,進而引發洪水氾濫,雨水與污水混合,將導致食源性疾病傳播到食物生長地方。
▶「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
根據《BMJ護理雜誌》報導[8],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與氣候升溫有關,但仍需要精確的實驗證明,專家目前推測與棕色脂肪組織有關。棕色脂肪組織在較冷天氣時會燃燒脂肪並產生熱量,反之,氣溫升高會降低這些組織的活性,可能刺激胰島素分泌異常與糖尿病。
▶「呼吸疾病」
最後一點是最直觀的呼吸問題,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污染物會在大氣中,產生固體顆粒與液體的混合物,可能侵入肺部與血液中。據《柳葉刀》報導[9],這些粒狀混合物恐降低肺功能及增加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風險,該報導統計,全球每年有800萬人死於空污[10]。
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兩者間的關係是多樣、複雜且重要的,極端的天氣更會影響人的健康、安全及存活。許多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神經疾病、精神疾病、傳染性疾病、熱相關疾病、意外災害及癌症等都與天氣變化息息相關。
因此在天氣變化時應提高警覺,隨時掌握天氣動態,留意身體的情況,當氣溫特別熱或特別冷時應小心有無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經疾病或熱疾病的相關症狀,及早發現不適症狀並及時就醫治療。
而預防勝於治療,臨床醫療人員應了解氣候變遷對於人的影響,具備天氣變化可能造成相關疾病的知識,知道不論氣溫過高或過低時都會增加死亡率,寒冷效應持續時間比熱效應長,並能夠提供病患諮詢和當天氣變化時先提醒病患,尤其是老人及本身罹患慢性病的人更應叮嚀其注意身體情況有無變化,將有助於減少併發症及死亡率。
藉由努力了解氣候變化對於健康的影響,建立預警系統隨時掌握當地最新的氣象動態,以及提升醫療體系對於緊急情況的快速反應,可以減少或避免人體健康遭受天氣所帶來的威脅[1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接地氣的現代詩】顏嘉琪〈極地〉:詩中描述的氣候變遷,顯然不只是極地的人需要面對:https://bit.ly/32PPYbv )
∎[2] 指逾量生理代謝熱能、作業環境因素(包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及衣著情形等作用,對人體造成的熱負荷影響
∎[3] (中時新聞網)「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423000005-260405?chdtv
∎[4]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台灣網站) 「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原因?有哪些影響?懶人包一次告訴你」:https://bit.ly/3xmfa7D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氣候變遷衝擊-天氣與氣候」:https://ccis.epa.gov.tw/know/detail2
∎[6] 飛資得醫學資訊 (FlySheet Med-Informatics) 「全球醫師呼籲:請重視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的密切關係」:http://vip.flysheet.com.tw:8080/mednews/003/item/115-003-hot.html
∎[7] (Medical Society Consortium on Climate & Health) MEDICAL ALERT! Climate Change Is Harming Our Health :https://medsocietiesforclimatehealth.org/wp-content/uploads/2017/03/gmu_medical_alert_updated_082417.pdf
∎[8] Blauw LL, Aziz NA, Tannemaat MR, et al. Diabetes incidence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prevalence increase with higher outdoor temperature.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 2017;5:e000317. doi: 10.1136/bmjdrc-2016-000317
https://drc.bmj.com/content/5/1/e000317
∎[9]Cohen AJ, Brauer M, Burnett R, et al. Estimates and 25-year trend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Study 2015. Lancet. 2017 May 13;389(10082):1907-1918. doi: 10.1016/S0140-6736(17)30505-6. Epub 2017 Apr 10. Erratum in: Lancet. 2017 Jun 17;389(10087):e15. Erratum in: Lancet. 2018 Apr 21;391(10130):1576. PMID: 28408086; PMCID: PMC5439030.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7)30505-6/fulltext#articleInformation
∎[10] (台灣醒報)「氣候變遷危害健康 IPCC:提防4種疾病」:https://anntw.com/articles/20181015-zjUN
∎[11]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學誌-氣候變遷與人類健康: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3-5/05.PDF
➤➤照片
∎[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氣候變遷與健康: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6-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氣候變遷 #健康 #不願面對的真相 #全球暖化 #溫室氣體 #傳染病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大氣穩定度--講課-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聖功女中吳美琍老師基礎地球科學下冊多變的天氣講課內容:由環境直減率、 乾絕熱 直減率、溼 絕熱 直減率來討論 大氣 穩定度,如絕對穩定、絕對不穩定和 條件 ... ... <看更多>
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第2 次期中考高二地球科學試卷卷別 的推薦與評價
承上題圖,假設空氣乾絕熱直減率為10℃/km,溼絕熱直減率為6℃/km,則甲、乙兩地的大氣穩定度分別為何?(提. 示:請比較環境直減率與空氣塊乾、溼絕熱直減率的大小). ... <看更多>
大氣乾絕熱條件 在 Re: [問題] 不穩定- 精華區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vocet (仲間由紀惠超正的啦!)》之銘言:
: 書上談到空氣塊舉升的不穩定,
: 有分'絕對不穩定'跟'條件性不穩定',
: 請問這兩者的機制以及影響有什麼不同呢?
不排斥看英文的話
這個網頁非常棒 幾乎所有的觀念都圖文並茂地介紹了
https://www.piercecollege.com/offices/weather/stability.html
(記得點連結看圖)
簡單地說 當一小塊空氣往高處移動
在絕熱狀況(也就是從外界沒有傳進任何能量到空氣塊中)下
空氣塊會因為周圍壓力減小而膨脹
膨脹會對外做功 而因為能量守衡所以氣塊的溫度會降低
這樣就會有一個氣塊上升 其溫度隨高度下降的關係
(專有名詞叫溫度直減率, lapse rate)
若氣塊是未飽和的(乾的或有些許水氣) 氣塊上升1km溫度約降10度C
-- 這叫"乾絕熱直減率" dry adiabatic lapse rate
若氣塊是飽和的(就是說如果溫度一降低就會有水氣凝結) 則上升1km降6度C
-- 這叫"濕絕熱直減率" wet (or moist) adiabatic lapse rate
如果我們把環境的溫度隨高度的變化拿來跟這兩種直減率相比
就會得到環境"穩定度"的資訊
環境的溫度如果隨高度增加或是上升1km下降不到6度C--
不管在哪個高度 環境都會比同高度的乾或濕氣塊來得暖
所以氣塊會往下沉(因為冷的空氣密度比較大)
這叫"絕對穩定" 因為純就熱力條件來看對流不會發生
常見例子就是冬季無風夜晚近地面的逆溫層 或是整個平流層
環境的溫度如果往上1km下降超過10度C --
不管在哪個高度 環境都會比同高度的乾或濕氣塊來得冷
所以氣塊一定會上升 這就是"絕對不穩定"
很容易發生強烈對流
例如夏天午後地面溫度很高產生對流性的雷雨
如果環境的溫度往上1km下降6~10度C之間 --
定義為"條件性不穩定"
如果氣塊還沒飽和 那環境相對氣塊就是穩定的
但如果氣塊是飽合的 環境相對氣塊就是不穩定的了
全球平均大氣在對流層的環境溫度是每1km降6.5度C
所以大部分的時候大氣是處在條件性不穩定的狀況
還是可能有對流產生 但會需要一個舉升機制
例如說含有些許水氣氣塊在近地面往往還沒飽和
但是被氣流帶過山的途中 氣塊順著山坡往上
它的溫度就會照著乾絕熱直減率下降
(這個時候環境對氣塊來說還是穩定的)
假如溫度低到讓氣塊內的水氣可以凝結
從這個高度以上 氣塊的溫度就會變成隨濕絕熱直減率下降
此時環境對氣塊就是不穩定的 對流也可接續發生
(題外話 這個水氣開始凝結的高度叫"舉升凝結高度", LCL
可以用來判斷雲底高度)
有些人看圖會比較容易理解
去找本天氣學或大氣概論的書應該都會有溫度直減率相比較的圖
不過有些人倒覺得圖更會讓人錯亂 (我自己舉手... :b)
再囉嗦一下 一般大氣是會分層的
每一層環境溫度隨高度變化會不同 也因此可能某些層是穩定 某些層不穩定
情況就很複雜啦 探空圖也就因此非常有用
從量測到的溫度露點風向可以推算相當多的東西....啊 先這樣吧...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99.185
※ 編輯: Waitingchen 來自: 69.234.99.185 (11/16 13:0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