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歐盟式融合」、「邊緣化」與「被規劃」的爭議 - 李翰文
中國國務院日前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後,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政府在香港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三地政府首長和北京政府官員在會上先後發言,分別都表示會支持大灣區發展。
除了香港和澳門,大灣區還覆蓋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和肇慶等廣東省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國務院的規劃綱要指出,大灣區的發展主要是讓區內城市互補優勢,也提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負責的角色。
各方對計劃有不同的看法。一些意見認為,綱要的內容沒有提出具體實行的方案,而宣講會也沒有對計劃作出詳細說明,顯示各方官員要克服粵港澳三地不同體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支持的意見指出,這個綱要只是要指出「大方向」,具體的措施要各方稍後討論確定。
香港社會也有一些聲音批評,這個綱要指明香港的發展方向,這種做法等於香港「被規劃」。另外一些意見憂慮,香港會在大灣區的發展中失去獨特性,長遠來說角色會被「矮化」。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周四(2月21日)的宣講會中表示,香港會不遺餘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計劃也不會牴觸一國兩制,而是「豐富『一國兩制』的內涵」。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就表示會出動「全省之力」,與港澳做好大灣區建設。
另外, 澳門特首崔世安就表示,澳門正不斷充實它中葡雙語人才發展基地等優勢,使大灣區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
巴西駐香港總領事塔拉戈(Piragibe Tarrago)出席宣講會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他認為大灣區的發展對中國與巴西的關係會有正面影響,他又指如果大灣區的計劃成功,可以為巴西產品提供更大的市場。
他同時認為,目前需要觀望計劃會否有「實質達成的結果」。
一家總部設在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公司的融資總監趙慧接受BBC中文時表示,她出席宣講會是為了了解當局對大灣區房地產方面的政策,發掘商機。
被問及她是否認為目前公布的資料欠缺具體措施時,她認為這個政策必須先推行框架,然後才會深化,因此「完全不用擔心」。
《規劃綱要》有哪些重點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詳細列出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和澳門等多個城市聯合發展的計劃,目標是到2022年的時候令這個地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35年形成一個「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綱要其中一個重點,是說明大灣區中,香港、澳門、廣州和深圳四個「中心城市」各自的角色:
- 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 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
- 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 廣州: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著力建設國際大都市
- 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
另外,綱要提出推動各地在教育、就業、基建和通訊等方面的整合,包括在廣東建立港澳子弟學校、容許港澳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在中國大陸國有企業工作,也研究讓這些人報考中國大陸公務員,促進各地交流。
中國官方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燕生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指出,大灣區城市誰主導哪些領域,主要看各個城市的能力。「比如金融,全球優勢在香港,創新全球優勢在深圳,陶瓷製造業在佛山,看主導的是什麼。」
雖然規劃綱要強調要促進廣東、香港和澳門居民之間流通,張燕生指出北京政府過去制定中國大陸居民來往港澳的政策時考慮得不夠好,大陸客大規模訪問港澳令當地市民產生巨大反彈。他認為從這角度說,北京政府要在通關便利方面有所約束,「一點一點探索前行」。
「中國內部的歐盟」
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引述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指,大灣區計劃可以協助區內城市突破產業單一的問題。他舉例說,香港有很多新技術,卻沒有市場,而鄰近的珠三角地區有龐大的市場,技術卻不如香港。
他在訪問中以歐盟為例子,指出歐盟由不同國家組成,成員國之間的資源仍然可以頻繁流動。歐盟目前面對的問題,是因為它沒有超越主權政府的實體組織從中協調。而大灣區的城市都屬中國,有中央政府從中協調,令它可以仿效歐盟的「高標凖、好做法」,又避免歐盟缺乏協調產生的弊病。
但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國經濟分析師蘇月形容,國務院發出的《規劃綱要》內容模糊,認為這顯示官員要達成計劃的目標十分困難。她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補充,綱要沒有解釋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如何解決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之間的監管差異。
她認為周四的宣講會沒有為大灣區計劃提供更具體的說明,而更多是像一種「表決心」的會議,讓各方表明會支持這個計劃,「但是並沒有就這個規劃本身的內容點出一些細節」。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沈建法認為,綱要並不是要具體規定要做甚麼東西,而只是提出一個大體的方向,讓各個城市之間合作,「提高我們這個區的發展水平」。
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具體的每個措施要大灣區內城市之間討論。
「例如香港和深圳之間有甚麼事情要做,最後決定怎麼做,還是需要兩家來談這個東西。」
「所以我相信不可能說規劃裏邊有很多具體的東西出來,因為這是做規劃的階段,只能是總體的方向。」
蘇月認為,各地政府之後會從最容易、對雙方都有利的方面入手討論合作,例如放寬香港和澳門商業服務等方面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措施。
「三地政府它們互相之間的討論,會從最容易的議題入手,然後越後越難,去到最難的部份,就是如何解決一國兩制框架下監管差異的問題,會遇到非常多的堵力。」
香港「被規劃」
中國政府早在2017年第12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就已經提出要加強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地區之間的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一份去年發表的民意調查顯示,差不多有70%的受訪者聽說過這個計劃,但超過一半受訪者認為香港人在大灣區內城市發展的優勢「很少」或「完全沒有」。
大綱沒有給出詳細的實行措施或時間表,但它已經引起香港各方的意見,擔心計劃會令香港失去它的獨特性,也影響它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的自主性。
泛民主派政黨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形容,香港政府在大灣區長遠難以成為有競爭力的城市,反而「事事配合」,這會影響香港社會的長遠利益。同屬泛民主派的公民黨主席楊岳橋認為,大灣區的計劃會令城市間有更多的資源和人才爭奪,但香港政府卻未有提出具體方案挽留人才。
另一方面,香港最大的親北京政黨民建聯表示歡迎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希望香港政府爭取讓港人在就業、教育和醫療等方面,在大灣區城市都可以享有與中國大陸居民一樣的福利。而另一個親北京政黨經民聯就呼籲,香港政府在現有的機制上更積極回應大灣區的發展。
原文:BBC中文網
#經濟 #社會 #貿易
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
台灣有很多讓人驕傲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我們的生技醫藥。我想要讓台灣這個具有優勢的產業能充份發揮,這是我的心願。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相當優秀,我們缺乏的,只是一個舞台、一個機會,和一個願意扶持它成長茁壯的政府。
台灣的臨床醫學和華人特有疾病研究,在國際名列前茅。我們生醫研發設施的建置,有著充沛的研發能量;不僅有優質的醫療體系、充足的專業醫療人員、完善的醫療設施,新醫藥品研發成本,也比新加坡、日本、澳洲更低。
隨著人口老化、醫療科技進步、新興傳染病層出不窮、以及個人化精確醫療的發展,十年內,全球健康生技產業的產值,將會達到5至6兆美元的規模。未來,生技醫藥產業將會成為全球最熱門的產業,這就是我們應該充分掌握的契機!
我們要用三大主軸,全力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
一、 連結未來:整合核心設施與資源中心、支援產業的創新研發、建構台灣健康巨量資料庫,增進臨床前試驗的效率和效能。積極培育創新研發人才、產業經營高階領導人才,鼓勵學研人才參與新創公司。
二、 連結國際:接軌包括美國三大生技醫藥研發重鎮--波士頓、加州灣區、聖地牙哥,以及歐洲新藥研發國家--瑞士、比利時、瑞典、荷蘭等先進國家。啟動跨國研發合作及臨床試驗計畫、建立人才交流及延攬機制,推動企業相互投資、以及創投及私募基金合作。推動國際法規標準的協合,落實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三、 連結在地:台灣有充分條件,可以做為先期市場和試驗基地,先因應在地需求,進一步推廣到國際市場。掌握既有的產業優勢及資源,串聯分散的聚落,整合生產與需求兩端,成為完整不斷鏈的產業聚落。
(閱讀更多:「英派革新・台灣好政-蔡英文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政策 http://iing.tw/posts/224 )
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生物科技,是人類科技當中,發展得最迅速、應用也最多的領域。台灣在這個領域,有著優秀的人才、豐沛的研發能量、世界級的醫療體系,我非常清楚。因為我自己就曾盡過努力,為國家扶持生技。
政治的鬥爭,不會讓社會進步,只有國家團結,才能支撐台灣的產業。希望未來,我們在面對重大政策的時候,能夠無私、專業,這才是臺灣再創經濟奇蹟的必要條件。
今天公布「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政策,我們要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繼續強化人才、資金、智財、法規、環境、選題的布局,以「連結未來、連結國際、連結在地」這三大連結為主軸,全力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
一、 連結未來:整合核心設施與資源中心、支援產業的創新研發、建構台灣健康巨量資料庫,增進臨床前試驗的效率和效能。積極培育創新研發人才、產業經營高階領導人才,鼓勵學研人才參與新創公司。
二、 連結國際:接軌包括美國三大生技醫藥研發重鎮--波士頓、加州灣區、聖地牙哥,以及歐洲新藥研發國家--瑞士、比利時、瑞典、荷蘭等先進國家。啟動跨國研發合作及臨床試驗計畫、建立人才交流及延攬機制,推動企業相互投資、以及創投及私募基金合作。推動國際法規標準的協合,落實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三、 連結在地:台灣有充分條件,可以做為先期市場和試驗基地,先因應在地需求,進一步推廣到國際市場。掌握既有的產業優勢及資源,串聯分散的聚落,整合生產與需求兩端,成為完整不斷鏈的產業聚落。
(閱讀更多:「英派革新・台灣好政-蔡英文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政策 http://iing.tw/posts/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