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開箱】感謝奇幻基地的邀請,讓個人有機會開箱《克蘇魯神話 I:呼喚》! (ノ>ω<)ノ
內文含開箱照片、一些簡單的介紹。
⠀⠀⠀⠀⠀⠀⠀⠀⠀⠀⠀⠀
對於想主持經典風格CoC的KP來說,《克蘇魯神話 I:呼喚》做為原著小說的中文翻譯,是一個可選的參考!d(`・∀・)b
⠀⠀⠀⠀⠀⠀⠀⠀⠀⠀⠀⠀
====
⠀⠀⠀⠀⠀⠀⠀⠀⠀⠀⠀⠀
⠀⠀⠀⠀⠀⠀⠀⠀⠀⠀⠀⠀
那永恆長眠的並非亡者,
在詭祕的萬古中即便死亡本身亦會消逝。
--阿卜杜.阿爾哈茲萊德《死靈之書》
⠀⠀⠀⠀⠀⠀⠀⠀⠀⠀⠀⠀
⠀⠀⠀⠀⠀⠀⠀⠀⠀⠀⠀⠀
「克蘇魯神話」一詞,相信對能看到這篇文的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由二十世紀的古典恐怖文學大師 H.P. 洛夫克萊夫特所創作,強調人類的靈智無法理解宇宙的本質、相較之下人類的渺小與未知的恐怖,也是 TRPG 系統《克蘇魯的呼喚》(Call of Cthulhu)的根基。
⠀⠀⠀⠀⠀⠀⠀⠀⠀⠀⠀⠀
而在今年六月,由奇幻基地帶來的《克蘇魯神話 I:呼喚》也正式出版,以富有現代設計的插畫封面和極具特色的文字,讓我們得以用自己的語言一揭克蘇魯神話的神秘面紗。
⠀⠀⠀⠀⠀⠀⠀⠀⠀⠀⠀⠀
《克蘇魯神話 I:呼喚》的收錄內容,包含了〈克蘇魯的呼喚〉、〈黑暗中的低語〉、〈自彼界而來〉、〈神殿〉、〈獵犬〉、〈大袞〉、〈烏撒之貓〉、〈敦威治恐怖事件〉。講述了這位恐怖文學大師眼中,那充滿未知又極富魅力的 1920 年代種種恐怖,從拉萊耶深處的沉眠甦醒、到麻州小鎮敦威治的離奇故事。
⠀⠀⠀⠀⠀⠀⠀⠀⠀⠀⠀⠀
⠀⠀⠀⠀⠀⠀⠀⠀⠀⠀⠀⠀
那麼,以下就來看看《克蘇魯神話 I:呼喚》的本體吧。
開箱全文:
大袞克蘇魯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清代皇帝每一位都有部愛情傳奇
歷史春秋網
作者:盛京關捷
封建皇帝,大多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很少談得上愛情的。但研究清史,會發現從太祖到溥儀,十二個皇帝幾乎每一位都有熱烈的愛情故事。清朝是個多情的王朝,或許這也是納蘭詞與《紅樓夢》產生的背景。恰逢今天是2月14情人節,我們來看看清朝的愛情故事。請看——
努爾哈赤最愛阿巴亥。
孝烈武皇后(1590年—1626年),烏喇那拉氏,名阿巴亥,烏拉部滿泰貝勒女,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極繼母。孝慈高皇后去世後被立為大妃,為努爾哈赤生下三子,即第十二子阿濟格、第十四子多爾袞、第十五子多鐸。
皇太極最愛海蘭珠。
海蘭珠(1609年11月11日-1641年),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孝莊文皇后的姐姐。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撒爾19世孫女。天聰八年(1634年),時年二十六歲海蘭珠入宮。而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她年僅十三歲的妹妹布木布泰(即孝莊文皇后)就已嫁給了皇太極。海蘭珠在此之前是否婚配,前夫何人,無考。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五大福晉時,封為關雎宮宸妃,為四妃之首,僅次於姑母哲哲。皇太極將海蘭珠居住的東宮賜名為「關雎宮」。「關雎」一詞取之於《詩經‧國風‧周南‧關雎篇》,詩序注云:「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詩中以水鳥和鳴比喻配偶,表現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和其他四宮的宮名相比,關雎宮這個名字含義更深。海蘭珠的封號和她所居宮室的名稱,充分表達了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由衷讚頌。宸妃深受皇太極寵愛,兩人感情極深。崇德二年七月初八日(1637年8月27日),宸妃生下皇太極第八子。皇太極為此大赦,這是立太子時才會有的舉措。他們母子最受皇太極寵愛。但此子未命名,就於崇德三年正月廿八日(1638年3月13日)逝世,不滿週歲。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三十三。謚號敏惠恭和元妃。
順治最愛董鄂氏。
孝獻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世稱董鄂妃,真實名不詳。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鄂碩之女,費揚古大將軍之姊,順治帝貞妃族姐。順治十三年(1656年),董鄂氏入宮,深受順治帝寵愛。同年八月二十五日,封為賢妃。僅一月有餘,順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為理由,晉封她為皇貴妃。陞遷速度之快,中國歷史少見。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董鄂氏在承乾宮病逝,年僅22歲。董鄂氏是順治帝一生最鍾愛的女子,死後追封為皇后,合葬清孝陵。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
康熙最愛赫舍裡氏。
孝誠仁皇后(1654年02月03日-1674年06月06日)赫舍裡氏,康熙帝原配妻子,滿洲正黃旗人,輔政大臣索尼孫女,領待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索額圖侄女,妹平妃。入宮後賢良淑德,統領六宮,輔助康熙皇帝治內,受孝莊太皇太后喜愛。康熙八年生嫡子承祜,康熙十一年二月承祜夭折,四歲未序齒。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誕育胤礽時因難產崩逝,得年僅有二十一歲。由於她與康熙帝感情深厚,康熙帝非常思念她,加上太皇太后的恩准,立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滿洲祖宗家法生前不立太子)。康熙在她去世後賜謚號仁孝皇后。後因原謚號與聖祖謚號出現重字,於雍正元年改謚,及後乾隆、嘉慶年間累加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后。
雍正最愛年氏。
年貴妃,即敦肅皇貴妃(1690年-1725年)年氏[1],雍正帝妃,湖廣巡撫、後加太傅、一等公年遐齡之女,妃長兄:廣東巡撫,工部右侍郎,內務府總管年希堯;妃次兄:原授一等公、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年羹堯。侍世宗藩邸為側福晉,康熙五十四年,生皇四女。五十九年,生皇子福宜。六十年,生皇子贈懷親王福慧。雍正元年五月,生皇子福沛。雍正元年十二月,冊封貴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年氏病重,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薨,謚號為敦肅皇貴妃。
乾隆最愛富察氏。
孝賢皇后富察氏(1712年3月28日-1748年3月11日)乾隆帝第一任皇后,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郡王傅恆姊。
史載:皇后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御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行舟於德州崩,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
嘉慶最愛喜塔拉氏。
孝淑睿皇后(1760年10月02日—1797年3月5日),喜塔臘氏,滿洲正白旗人,總管內務府大臣、副都統、承恩公和爾敬額之女,嘉慶帝的第一任皇后。乾隆三十九年,賜冊為皇子永琰嫡福晉,年十五歲。乾隆四十五年,生永琰第二女。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永琰第二子綿寧(即道光帝)。乾隆四十九年,生永琰第四女(即莊靜固倫公主)。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永琰。永琰改名顒琰,是為嘉慶帝。嘉慶元年正月,冊立喜塔臘氏為皇后。二月甲辰,其父和爾經額追封三等承恩公。嘉慶二年二月初七,病逝,得年三十六歲。嘉慶二年五月,謚孝淑皇后。嘉慶八年十月,入葬清西陵之昌陵地宮。道光、咸豐累加謚「孝淑端和仁莊慈懿敦裕昭肅光天祐聖睿皇后」。
道光最愛鈕祜祿氏
孝全成皇后(1808年3月24日-1840年2月13日),鈕祜祿氏,名不詳,曾祖父為乾隆朝駐藏將軍成德,祖父為穆克登布,父親為清朝蘇州駐防將軍、乾清門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爵、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滿洲鑲黃旗人。她是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寧的第三位嫡妻、即位後所立的第二位皇后(1834年起在位),清文宗咸豐帝的生母。
鈕祜祿氏不管生前死後都極受道光帝的寵愛及重視,從全貴人開始(實際冊封時未冊為全貴人而直接進位全嬪)、3個月後升全妃、一年後以17歲稚齡超越所有老資格嬪妃成為僅次於孝慎成皇后的全貴妃、而後皇貴妃,直至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於盛年暴崩,死因不明,至今眾說紛紜,成為清宮疑案之一。她生前完全不用憑藉子嗣的晉封速度堪稱清宮罕見,當皇后後鐵腕治後宮也說明了道光帝對其非比尋常的愛重支持,她死後其子奕詝(後來的咸豐帝)能順利擊敗其他皇子最終繼承大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道光對她愛屋及烏。也因為孝全成皇后與道光帝感情極深,自她去世後道光便未曾再立皇后。
咸豐最愛慈禧。
孝欽顯皇后(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杏貞,清朝皇太后,咸豐帝妃嬪,同治帝生母。她以聖母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或臨朝稱制,為自1861年至1908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中國帝制時期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
同治最愛阿魯特氏。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戶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書,能左手作大字。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謚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謚恭端,全謚: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光緒最愛珍妃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禮部左侍郎長敘之女,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嬪,也是最為受寵的妃子。
光緒十五年(1889年)與姐姐(瑾妃)被入選宮中,封為珍嬪,後因慈禧太后六旬萬壽加恩得晉珍妃,光緒二十年因忤太后,降為珍貴人;次年復升為珍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因慈禧太后出逃不想帶著珍妃而被投井殺害,享年二十四歲,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草草下葬在別處,後來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崇陵妃園寢。她容貌出眾,性格中有那麼些傲氣,即使是在自己被慈禧推下的那一刻。這一切,不過是封建王朝那悲情故夢罷了,她死後文面上殊榮再大,這女子終究是將魂送給了已經冰冷的紫禁城。
溥儀最愛譚玉齡
譚玉齡(1920年—1942年8月14日),溥儀的祥貴人,貴族出身,原姓他他拉氏,辛亥革命以後,改姓譚。
1937年,溥儀對婉容不滿並打入冷宮,為了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擺設和玩物,由親屬介紹當時正在北京中學讀書的譚玉齡來到長春與溥儀結婚,住在緝熙樓樓下西側。溥儀封她為祥貴人,當時溥儀32歲,譚玉齡17歲。譚玉齡入宮後與溥儀的關係很好,深受寵愛,溥儀經常叫侄媳等女客陪她散心。譚玉齡聰明能幹,溫順賢惠,待人接物十分穩妥。但與溥儀過了5年如漆似膠的日子後,22歲的譚玉齡卻一命嗚呼。關於譚玉齡的死,至今還是個謎。
這其中努爾哈赤與阿巴亥、皇太極與海蘭珠、順治與董鄂氏、光緒與珍妃的愛情故事一唱三歎,常常是文學藝術家關注的重點。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情人節 #愛情傳奇 #清朝 #清代皇帝
大袞克蘇魯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兩會大內宣分析 — 中國覺得外國勢力極端不祥的歷史根源】
中共最近要開大會,「文宣」之一,是製作多段短片關於香港反送中事件。中共宣傳部門當然有自己的立場和史觀。中國那麼多能人異士,是否完全不知道香港發生甚麼事,很難令人採信。然而文宣的首要任務,並不是說服所有人,而是說服目標受眾。這一系列「反修例實錄」並沒有打算說服香港人,它只是想說服中國人,或加強中國人本身已根深蒂固的「香港觀」。
從「對內文宣」,可以看到中國很多 obsessions。例如中國到 2020 年,還是對李柱銘、陳方安生、黎智英等老對手念念不忘。
中國傳統:國家安全漏洞必定來自外患
事實上左右大局的抗爭者,對這些人要不就沒有感覺,要不就討厭他們,李柱銘近期在 BBC 的訪問也承認,年輕人就是不喜歡他。故此說反送中的主力與「禍港四人幫」有緊密關係,十分科幻;不過此科幻之處,又正是中國文明核心思想,中國人真心相信中國內部是無敵,唯一可能打倒中國的就只有外國勢力。「禍港四人幫」雖然不斷希望前線收手,與前線和武裝抗爭者有緊張的權力競合關係,但在香港本土,無論抗爭者打得多厲害、造成多大困擾,都只是中國自家事。對中國人來說,「國內」動亂多大,死再多人,中央政權都壓得下,他們還是眼眉不皺一下,但如果把事情拿去外國操作,就馬上是「國家安全層次」。
縱然美國對中國本來就不懷好意,美國和「國際派」只是各取所需,政戲一場,難道說黎智英黃之鋒泛民他們不去外國遊說,美國就不會借香港打擊中國嗎?反中是美國新國策,香港問題只是美國新國策的 justification,而香港自身也願意做這個 condom 罷了。然而,涉及外國勢力就必然威脅國家安全。黎智英一家有 7 本英國護照,在片中就成為其重點罪狀。然而在香港,一家都是外國護照的,絕不在少數。總之,製作人繪形繪聲將香港描述成即將被 CIA 顛覆的南美國家,與早期本地建制派不斷傳播,謂有外國人在示威現場經過,就是 CIA 教路支持示威的證據。
當然 CIA 不是吃素,確實陰謀推翻過很多國家,例如 70 年代的智利。然而香港特區官員,今日仍安穩安坐於權力寶座,若顛覆香港是現在進行式,也似乎太過和平文明?在香港看這個局,反而是覺得美國對中國留情愛戀,看主人臉而不打狗,美國暫時仍承認特區正統。
中共的內心世界
中國害怕外國勢力,有近代和古遠根源。現代而言,中共是二奶,是蘇聯第二個兒子。蘇聯第一個兒子是改組後的國民黨。等於出身二奶家庭,和天命所歸的嫡子不一樣,皇朝次子,多陰沉隱忍而狠辣,因為他要爭取才有權力,而且每日都充滿焦慮,害怕被父皇拋棄。
蘇聯的陰影,在蘇聯解體之後只會繼續下去。懼怕外國勢力,同時又是靠它出身,中國的情緒病永遠不會斷尾。然而我一直重覆一個論點:中國並非純粹因為共產黨而變成這樣,中國本來就如此忌外。
「中國」即歷史的中心,自始至終就籠罩在外族顛覆的陰影,「中國」每一次都像希臘悲劇的王子伊底帕斯,雖然百般想逃避命運,最後還是神差鬼使應了命運預言。孟子提過,聖王舜是東夷人,周文王是西夷人。也就是說,「華夏」在上古即已不斷被外來人顛覆。
外國勢力自古以來都已存在
春秋戰國時,周、魯、齊、晉這些地方才是文明核心,但最後被吸收中亞軍事體制的「西戎」秦國滅掉;漢國成立之後,東胡人的分支慢慢遷入,開始顛覆中國,結果是東漢三國之後,晉國滅得了三國,滅不了不斷增強的五胡,最後整個華北、「華夏」故土,都被外族「五胡」霸佔。中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滅國」。
外族攻佔了中國之後,就扮中國人,要拿周秦漢晉的歷史政治合法性。胡人改姓,例如姓獨孤改姓劉,先驅是匈奴很多劉姓首領。最後北方比較強大的國家,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北方久不久就有種族大屠殺,也有排漢運動,基本已將東西漢以來的人口結構打亂。「南北朝」被隋唐取代之後,整個中國,就是一個被顛覆過後的中國,一個鮮卑化的中國。
隋唐就是外國勢力建立的國家。隋國楊堅是鮮卑貴族;唐開國者李淵,都是北周柱國體制產物。李淵打長安,還借了突厥兵,當年還不叫「新疆」,是徹頭徹尾借助外國勢力。
鮮卑化中國,即隋唐帝國,被安祿山這個來自今日烏茲別克的粟特人打爆。繼起的藩鎮政治,以河北三鎮為首,一直維持著安祿山體制,不斷吸收東北胡人兵源、文化和制度。
送李唐王朝最後一程的李克用,沙陀人,來自今日的新疆,是突厥人的一支;繼起的五代十國,契丹和沙陀人尤其大放異彩。契丹人之後建立了遼朝,沙陀人建立了後漢,之後武將謀反,政權最後才落在趙匡胤手上。
然而趙宋並非大帝國。中國正統在歐洲人眼中,於遼朝手上,契丹人的帝國。
之後蒙古人和女真人崛起,就更不用說,與其說是他們「漢化」,不如說是中國自身亦通古斯化。通古斯族最大一支,即滿洲人。
簡單來說,中國不斷「轉手」,被不同野蠻人的文化和兵馬洗掠,而大歷史流轉的動力,通常來自外國勢力。每一次內部暫時統一,中國人都以為是「歷史終結」,以為自己達到了人類最高的政治文化,但異族一進入,他們才發現天外有天。自己以文明人自居,不想接受可能自己才是野蠻人。
中國化的衰落宿命
二千年來不同異族在中國進進出出,終局都會走向「拒絕承認自己並不擁有最先進文明,拒絕改變和學習」的中原心理狀態。大清的黃金家族愛新覺羅,君主的思想比國家更快衰落。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康熙等人,還保留草原講究現實的力量主義,但到了雍正,已經開講《大義覺迷錄》,自己也陷進了儒家倫常的辯證中,他說服了一個有謀反思想的小官,卻只證明了自己的「中國化」,國家的封閉和衰落已經早見端倪。
中共早期支持民族自決、民主自由、國際主義,一得到政權,便控制不到,只能以自我屠殺渡日,最後還是要回到自己當初反對的蔣介石主義、回到中華民族主義。鄧小平也說過,若中國變成社會主義帝國,大家要打倒它;但中國必然是帝國主義並且無法擺脫衰落循環。如果歷史之上還有命運,中國的歷史命運,在此層面上,是尤如受到詛咒的。
而極端封閉和懼外思想,同時又驅動中國不斷向外擴張,唯有將「王化」推向全世界,干涉國外內政、培植代理人、建立中國為中心的「朝貢圈」,中國才會覺得安全。而這最終就引來美國判定中國是現代文明威脅,終於中國成了伊底帕斯,努力避免宿命降臨,但還是自己一手造成了悲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