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財經周報》
【昔"第一世界"殞落中 全球經濟強權逆轉,新興市場崛起 尤其中國大陸 經濟影響力大增】
昔日被稱為「第一世界」的已開發國家,如何在歷史洪流中,隨著中國大陸崛起而逐漸失勢?英國金融時報列出七個指標項目,說明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的深遠轉型。最近幾十年來,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改變,在於高所得國家,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份量,逐漸衰減。
全球在十九和二十世紀之間存在的巨大分歧,在最近出現明顯逆轉。巨大分歧如今被巨大融合取代。改變的力量,由亞洲國家的興隆帶動,尤其是中國大陸。
首先是產值的變化。國際貨幣基金根據採購能力的消長,預測在1990到2022年之間,高所得國家的產值,占全球產值比重,將從百分之六十四,下滑到百分之三十九。
相對地,亞洲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值比重,從百分之十二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九。其中中國大陸的崛起。是造成這個戲劇性轉變的最主要原因。
中國大陸產值占全球產值比重,在這段期間將從1990年的百分之四,擴張到2022年的百分之二十一。此外印度的崛起也很驚人,產值從百分之四增加到百分之十。
其次是儲蓄率。中國大陸的儲蓄金額,相當於美國和歐盟的總和。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一半的收入都流向了儲蓄。儘管這個數據也在衰退當中,但有鑑於中國大陸家戶支出仍傾向節儉,加上國家收入仍非常豐厚,估計儲蓄縮減過程,將會漸進且緩慢。
再來是人口。在1950到2015年間,高所得國家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從百分之二十七滑落到百分之十五。連中國大陸人口都從1950年的百分之二十二,下滑到2015年的百分之十九。印度在2025年將會取代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第四個變化是科技日新月異。半導體價格下跌,是推動通訊和數據處理革命的最重要力量。資訊處理的價格,自1970年至今,已下跌了百分之九十六。價格下跌的趨勢,好不容易在2010年出現劇烈減緩。
第五個變化是生產力。根據經濟學家Robert Gorden的統計,從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美國生產力在1920到1970年這段期間後開始減速,隨之在1994到2014年之間,一度向上爆發後,又進入到生產力增長極度低下的情況。
第六個變化是全球化的來臨。貿易和金融資產與負債的成長,在金融海嘯後一度停頓。保護主義也許是原因,但貿易機會流逝、自由化腳步放慢、加上疲弱的投資活動,被認為是造成貿易活動減緩的真正主因。
最後是收入消長。原本的高所得國家,在歷經金融海嘯後,實質所得成長減緩,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口,在2005到2014年間,所得出現停滯甚至下滑。這種停滯現象,在義大利和美國兩地最為嚴峻。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