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薦4/30在Netflix上架的影集「誰是被害者」。不排斥驚悚、犯罪這些題材的話,這部影集只要一開始看,就無法停下來。對我來說,觀影的經驗很特別,感覺上是繼這幾年精彩的台片像是「麻醉風暴」「花甲少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想見你」之後,一個新的驚艷,也是台灣影集懸疑推理這樣的類型劇,一個新的里程碑。
因為之前搶先看了試映,所以很有把握跟大家這樣說。
…………………………………………………………………
一、
COVID-19期間,跟大家一樣,待在家裡,K了許多影集。這個世界很劇烈地在變動著,這件事,從K劇就不難感受。過去,K劇要守在電視機前面一天一天、或一個禮拜一個禮拜等,現在變成了一次可以通宵達旦看個過癮,不但如此,不管在電視、筆電、手機上,隨時隨地都可看。
我曾把喜歡看書(看電影)的人比喻成賭徒。雖然看了不少書,不少電影,但看到爛電影、爛書的成分多。儘管輸多贏少,但因為曾經看過喜歡的書、戲劇,有過大贏的感覺,就像賭徒一樣,無時不刻都期待走進賭場。
大學時代沒白天沒晚上地看電影。當時,輸多贏少,不像現在這個OTT時代,在網頁上點來點去,只要找到喜歡的第一集(第二集),通常,後續的率額不至於太離譜。
因為贏的機率高,因此,賭徒就變多了。在我看來,這是K劇會變成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時勢所趨,聚會,線上群組,總聽得見這樣的話題,某某劇看到第幾集了?或者某某好帥,某某某好可惡……一旦沒跟上,難免就有社交孤兒的嫌疑。這件事,在我過去是影癡、影迷的時代,是從來不曾出現的。(像我這種一年看三百多部電影的人,這種話題談多了,基本上,就和把自己隔離成社交孤兒沒什麼兩樣。)
這種充滿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影片可以挑選的場合,從前,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國際影展」有這樣的機會。每年國際影展開始賣票,為了看到場次有限的名片,就得徹夜排隊去買票。從青島東路一路蜿蜒到喜來登飯店(當時叫來來)的隊伍,都是熱血的年輕人。一整個晚上,聊電影、抱吉他唱歌的,影展都還沒開始,嘉年華會的氣氛已經沸沸揚揚。
像現在這樣天天有的「線上」國際影展固然很過癮,但有影展就有比較,有比較就有高下。特別最近的Netflix又開始推出了熱門「排行榜」。這種天天都有的賽事,排行榜前十名,十之八九都是韓劇,那種感覺,就開始有點怪怪的……怪怪倒不是說韓劇不好,反倒是,人家真的很厲害。看到人家很厲害,問題就來了。我們自己的戲劇呢,哪一天才能也這麼厲害?
當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說,排行榜不能代表品質啊。但話又說回來,排行榜某個程度代表了收入,收入某個程度也代表了影視工業的體質。
不像電腦的產業鏈,美國蘋果賣得好,台灣的製造業、員工、股民多少雨露均霑。但影視產業這件事啊很不一樣,別人很好,我們能分到的羹,真的很少啊。
二、
因為有當過製作人以及公視董事的經驗,常被問到,為什麼台灣的電影(或電視劇),拍的沒有人家好。不就是創作嗎?光是天馬行空地的想故事,怎麼會輸別人呢?
當下聽到這樣的問題,第一個反應總是很想否認。我們啊,很厲害的作品也有啊。這話固然沒錯,整體來說,跟幾個影視大國(影視大國,不一定是大國噢。)比較,的確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為什麼會這樣呢?用個最簡單易懂的比喻,以一萬元的規格製造的筆電,在性能上,要和五萬元的規格做出來的筆電比較,性能上要勝出,機會就很小。
過去我在當「危險心靈」的製作人時,一集的成本大約就是一百多萬元(還是因為公視支持)。或許因為收視群大小不同,大陸劇的成本基本上是二、三百萬人民幣起跳。這些相對偏低的成本,攤成各種花費,就變成沒錢做場景、請不起高知名度的演員、編劇(當然,前提是好的編劇),導演……
有人問,藝術無國界啊,只要是好的作品,台灣人在美國、在韓國、在大陸拍,有什麼關係?李安拍的不就是美國片嗎?一樣是台灣之光啊,不是嗎?
從藝術的角度,這說法當然無可厚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大量的人才被其他國家、地區化整為零地吸收之後,原本他們可能在台灣拍出來的當地的題材、故事,就會大量減少。惡性循環的結果,當地影視變成慘業,更糟糕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崇拜別國的明星,以別國的歌曲為流行、以說別國的語言為風雅、對他國的歷史、地理的理解遠超過對本土的理解……這個一點一滴地失去的在地的認同以及價值的事實,大概是這個趨勢,最可怕的地方。
可怕歸可怕,儘管無能為力但是日子還是得過去下,這種事我們見多了,不是嗎?反正人少嘛,市場小,有什麼辦法呢?
這樣的邏輯說不通的地方在於,如果真的這樣,台灣也不會有這麼多電子業、電腦的上市公司,更不會有這麼多全球的隱形冠軍公司出現了,不是嗎?
也有人說,那是因為手機、筆電、電子零件可以賣給全世界啊,但是影片影集只能賣給台灣看,市場天生就小,沒辦法。這個邏輯更說不通了。如果台灣做的影視只能賣給台灣看,那麼韓國的影視為什麼可以賣給全世界呢?
因為人家就做得比我們好嘛,又有人說。話又說回來,既然人家能做好,為什麼我們不行呢?就拿韓國來說,三星固然很厲害,我們的台積電也一樣不遜色啊,不是嗎?如果產業能做到,為什麼戲劇不能呢?
(繼續自問自答)因為人家基礎深厚嘛。這也有道理。但基礎怎麼變深厚的呢?當然也是一步一步來的。如果因為基礎深厚,因此就無法追趕,那麼過去,日本的影視也比韓國更進步啊,這幾年,為什麼漸漸落後了呢?
那天在蔡瀾的專欄上讀到,原來韓國在九零年代不會拍武打片,還苦哈哈地跑帶香港去學習觀摩。也不過是二十多年的光景,青出於藍更勝于藍,已經變成了難以否認的事實。
三、
因此影視這種事啊,就像俗語說的: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當然,將相之所以變成將相,也需要有時勢、環境的因緣際會。
從因緣際會的角度來看,有幾件事,正在發生。首先,就是政府以及文化部大力支持公共電視,願意用較高的經費,支持戲劇。過去,在公共電視長期的支持下,培養了許多年輕的創作者以及工作人員。這幾年來,政府以及文化部撥出了更多的經費(電視電影、旗艦計劃的影集,更是高達500萬、1500萬的經費委製。)這樣的經費,使得我們的影視作品(雖然還是很少數),有機會站在比較好的基礎以及規模上,與國際上的作品做比較。
再來,就是網路科技的改變,OTT的興起(就是Netflix、Apple TV、catchplay、my video這類的平台)。OTT平台為了爭取眼球(以及台灣市場),願意花更高的經費採購優質影片。這樣的趨勢,使得台灣更多的影視製作公司,願意投資更高的成本。這樣的成本,也讓許多優秀的導演、演員、編劇、工作人員更有願意留在台灣製作戲劇。
但錢多作品一定就好嗎?當然是不一定。
但從過去幾年,台灣拍出來叫好叫座的作品,花甲少年、麻醉風暴、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想見你……大家一定會有一種感覺,讓我們停不下來一直追的台劇,好像越來越多。一點點的資源溢注,就能看到成長的產業,的確是讓人充滿想像力。
嗯。儘管過去曾經許多次,大家喊著國片復興,但美夢並沒有真的實現。同樣的,黑暗的隧道一閃而過的光,也未必代表那就是盡頭。但這次台劇的一點新氣象,背後產經、科技的改變,的確是過去不曾出現的。
四
言歸正傳。推薦大家看「誰是被害者」,卻寫了這麼多連自己都沒想到的事情。或許,這正是這幾年看著台劇不斷進步背後,最真實的心情。
(什麼時候才看到排行榜,甚至亞洲、全世界的排行榜上充滿台劇呢?)
怎麼讓台劇不斷進步,變成我們驕傲的文化、產業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這個事的完成,當然,需要因緣際會,以及很多人的付出。因此,創作者固然要努力,但別忘了,更重要的,是觀眾的喜愛與熱情。
這部戲有非常認真的製作團隊以及誠懇的態度。聽起來像是廣告的話就不多說。是不是停不下來就等大家自己去映證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記者、名嘴、C奶藝人 許聖梅勇於挑戰 敢說、敢爆料成了許聖梅上節目收視保證, 因為超高曝光率,遭到報社資遣, 被迫結束23年的記者生涯,甚至一度輕生, 卻也因此開啟她那,沒在計畫內的人生! 她說從小就是平胸妹,決定去做隆乳手術, 算是給自己一個禮物,也讓自己更有自信。 ☞棄武從文?不一樣的功夫皇...
大陸武打明星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也斯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我們帶着
昨夜的記憶
走進今天的機艙
已經飛越了汪洋
小孩背囊上的時鐘
指着香港的昨天
一個男人關上頭頂的行李格
我看見透明膠袋盛着獅頭
我聽見舞獅的鑼鼓
我們帶着種種奇怪的東西前行
我們帶着白天
來到黑夜
帶着東方來到西方,
帶着自己
來到他人
帶着你的香港照片
帶着一瓶未喝完的酒
帶着一段未分明的感情
帶着曖昧國籍的護照
不知如何的將來
突然來到新的關卡
回答突發的問題
一隻腳踏在新的邊界上
沉重的過去讓人無法舉步
在空空的四壁之間
沉重的記憶令人無法抬頭
細看窗外世界彩色的廣告牌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在早晨帶着白粥的味道
喝一杯奇怪的綠色冷飲
帶着另一雙手的溫暖
扶着冰冷的鐵欄
帶着一段未寫完的信
一個未說完的故事
一種要向人解釋甚麼的心情
來到一個
又一個
空的房間
我把沉重的行李擱在牆角
在窗旁看你拍攝的照片
那些舊街道既熟悉又陌生
翻開舊報紙尋找消息
香港是甚麼?
是一件沉重的行李?
我帶着你的照片來到異地
我帶着我的文字
來到你的照片
我在上邊漫游
帶着說不分明的感情
帶着逐漸形成的觀念
停駐在門邊
打開房門
新的房間改變了舊的觀念
當我提起筆來
那些舊日的街道
我們走得出去嗎?
我在一個外國導演的鏡頭裏
看見了中國的山河
我在螢幕的光影裏
聽見了一個香港的笑話
我在電傳回去的信裏
問起擠提和新建機場的爭論
香港是甚麼?
是武打片的血腥?
是一個重複的笑話?
華埠的書店裏盡是明星周刊
功夫電影的錄影帶
人們也帶着這些東西旅行
茶樓裏都是鎖鎖的廣東話
點心比過去精緻了
「香港人走到哪裏都是一樣!」
這是恭維還是批評?
我帶着問候來見朋友的親人
我說他近來起色很好
他的家庭美滿一切正常
我望着異國的街景
我是在虛構一個香港嗎?
你的照片重疊了其他照片
樹影後的窗紗裏
浴盆裏有母親和嬰孩
少年躺在床上
四周圍繞着單車和雜物
馬里奧打開雪櫃門
盤算該吃甚麼
一個家是甚麼?
撒了一桌的砌圖游戲
餐桌上的一盆燒牛肉
早晨裏大家圍坐讀紐約時報?
桌上有昨宵留下的奶瓶和酒瓶
傍晚母親和女兒相擁坐在沙發上
背後窗玻璃上有萬聖節綠色的骷髏
我好像踏進
一個一個異國的家庭
翻過書頁
我還是在外面
我們是在用照片
虛構一個一個家嗎?
我想用眼前的景物
溶化舊日的想法
有時舊日
又要改變眼前的事物
在這暫時的住處搬動暫時的家具
陳舊的地氈
兩盞相像的燈
不知怎的就像欠了一幅編織
令事物變成一個家的種種
聲音和顏色
華埠的街道上
老婦人背着沉重的行囊
移民家庭搬過來整個貨櫃的感情
我這樣旅行
也帶着沉重的手稿
你拍了的照片
和沒拍的照片
想有一個家
沒有一個安頓
都帶着這麼多東西
這是懷念
這是詛咒
這是責任
這是多餘的重擔
這是生命
這是累贅
這是我們的快樂
這是我們的悲哀
這是前行
這是後退
這裏面有意義
這裏面盡是荒謬
這裏面有許多東西
--
◎作者簡介
也斯(1949-2013),本名梁秉鈞,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其人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
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東西》、《蔬菜的政治》、《普羅旺斯的漢詩》等;小說《養龍人師門》、《剪紙》、《島和大陸》、《布拉格的明信片》、《記憶的城市.虛構的城市》和《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散文集《也斯的香港》,及與日本學者四方田的往復書簡《守望香港》(遺作)等;以及評論集《書與城市》、《香港文化》、《文化空間與文學》等。
--
◎小編一尾賞析:
Quarantine(隔離)成爲近期網路世界的關鍵詞,移動在現在來看似乎成爲一件奢侈的事,更遑論是搭乘飛機、越界東西。德語裏鄉愁Heimweh 是由Heim家鄉和weh 痛組成,與之相對的是Fernweh ,Fern指的則是遠,亦即渴望前往遠方。帶著游離與邊緣性格的也斯,其詩就如同這兩個德文詞彼此不斷拉鋸,其有相當本土的詩作,另外卻在旅居海外的日子寫成遊詩。遊詩是也斯詩歌創作裏的重要主題。也斯喜歡旅行,他的詩隨著他的人在東京、柏林,在多倫多、普羅旺斯,在蘇黎世、昆明旅行,也斯在詩裏僭越,身體夜行。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這次是來回的行旅(sojourn),還是單程的離散(diaspora)他鄉?那東西可以是什麽?詩中說:「我們帶着白天/來到黑夜/帶着東方來到西方,/帶着自己」,東西可以是那原鄉記憶的「透明膠袋盛着獅頭」,可以是從東方飛行至西方,語義的雙關為詩歌製造了詩意。我們可以繼續追問,形式上一左一右的排列,可意味著的是東西方的區隔、時差、語言、歷史、文化的區隔,隻身在外的香港人帶著那「帶着曖昧國籍的護照」,是西方的英國殖民地護照,還是東方的中國特區護照?
「不知如何的將來」,九七的未定,那沒有未來的未來,在八九六四後,對於回歸還有信心嗎?當時這些在香港仍來存在的問題,促使了香港一波的美加移民潮,也斯不直言這些問題的核心,而是透過其在詩中一貫的手法,不斷地追問逼近問題的核心,詩人不説但問題的答案早已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香港是什麽?」當深處海外時,總會這樣問,故鄉是什麽?故鄉的輪廓是越遠越清晰,近看卻糊成一片,我們可以透過文化指認原鄉,不過將原鄉的記憶拼凑起來時,敘事者說:「當我提起筆來╱那些舊日的街道╱我們走得出去嗎?」,,香港銀行的擠兌、赤鱲角機場新建的爭議,現在離你遙遠。
然而又回到華埠的街道上,華人在異地的城市裏,因思鄉、生活習慣構建了一個比中國還中國的小中華,而那小香港也以假亂真似的再現,敘事者也難免發難:「我是在虛構一個香港嗎?」,望向西方的家庭時,那是香港家庭的再製,但又不再是香港,敘事者格格不入,好似一切竟是虛構。
殖民的愛恨消失以前,可以用什麽溫暖香港人的臉?在九七前反思香港人身份時,是矛盾,是曖昧。末段詩人除了維持左右(東西)句式外,使用「這是」不斷在詩的末端叠加,情緒也再次叠加。
也斯曾問:「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那位處帝國的邊緣性格、對於未來的使不上力,是難以言道。若回到這首詩的問題,「香港是什麽?」我想,那是懷念、詛咒、責任、多餘的重擔、生命、累贅、我們的快樂、我們的悲哀、前行、後退。不管到了哪裏,香港人也帶著一起旅行。
美術設計:�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4/blog-post_15.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也斯 #我們帶着許多東西旅行 #九七回歸 #香港是什麽 #東西 #Quarantine #Heimweh #Fernweh #故鄉
大陸武打明星 在 楊丞琳 Rainie Y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看你們琳妹怎麼變回丞哥的😎
看完精彩的本片,當然還有更精彩的幕後花絮啦😎 看看完美畫面的背後,演員們如何呈現,還有哪些精彩趣事😄 一開場就有 #親愛 的超帥氣武打戲🔫 (太逼真被大家誤以為是武打片😂)
#親愛根本是新一代武打女巨星 #有時候幕後花絮還比正片精彩 #高中時期的大家實在都太可愛了
楊丞琳 Rainie Yang #藍正龍 路斯明 海芬的大明星小跟班 40 薛仕凌 吳珝陽Duke
📺 頻道播出 📺
5/18起,#台視 每週五 晚間10點
5/19起,#八大戲劇台 每週六 晚間8點
💟前男友不是人官網:https://goo.gl/1bxCQq
📱 網路平台 💻
台灣地區 : 愛奇藝台灣站、LINETV、CHOCO TV 、KKTV
中國大陸地區全網獨播 : 北京愛奇藝
香港地區:Viu Hong Kong
新加坡地區:Starhub Go
全球跨區:Viki ( 美洲、歐洲、印度)、DramaFever (美洲)
大陸武打明星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記者、名嘴、C奶藝人 許聖梅勇於挑戰
敢說、敢爆料成了許聖梅上節目收視保證,
因為超高曝光率,遭到報社資遣,
被迫結束23年的記者生涯,甚至一度輕生,
卻也因此開啟她那,沒在計畫內的人生!
她說從小就是平胸妹,決定去做隆乳手術,
算是給自己一個禮物,也讓自己更有自信。
☞棄武從文?不一樣的功夫皇帝李連杰
李連杰8歲就開始習武,紮紮實實奠定他,
成為國際知名武打巨星,
但即便是神鬼傳奇3的龍黃帝,
也拿不到長生不老藥,1963年出生,
今年已經53歲的李連杰,由於甲狀腺亢進,
眼睛微凸、雙頰消瘦,不復當年一代宗師,
甚至動了了卻世俗剃度出家的念頭…
☞釣竿的深層滋味 新鮮百分百漁人料理夯
黃重賢看起來像是經驗老道的料理師傅,
但其實他是個半路出家的廚師,
退伍後在保險公司做了10年的業務員,
後來被衛浴公司挖角當主管,
到大陸賣馬桶賣得嚇嚇叫!
但年過40後發現,最愛的還是關於吃,
國小三年級開始跟著阿公去池塘拋竿,
從此愛上了釣魚、也鑽進了魚的世界,
甚至比一般的廚師更懂魚。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大陸武打明星 在 中港台男性武打明星....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我好奇的是中港台的男性武打明星有沒有個評比啊李小龍、劉家輝、王羽、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鄒兆龍、狄威、周比利、元 ... 聽說在香港大陸都電影圈都還算蠻有影響力 ... <看更多>
大陸武打明星 在 Re: [請益] 武打明星有哪些中國武術隊出身的?? -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武術在大陸一直屬于一個運動項目,每年都會舉行全國武術比賽,每隔四年的全國運動
會也會有武術項目。
大陸背景的打星,很多都是武術運動員出身,其中李連杰最為成功,趙文卓,吳京也還
可以,他們都曾獲得過全國武術比賽冠軍,他們最初都是在運動學校(不是單純的武術
學校)練的官方套路武術,比賽主要看的是動作,有點像體操。所以你會看到李連杰在
電影的打斗很穩。不過他們也從民間武術中汲取過不少長處。
而香港那邊,像成龍是出自京劇班,有人譏為雜耍,而甄子丹的母親是武術家,甄子丹
也曾多處尋訪名師,也曾去過李連杰當初的什剎海體校,不過據說有些失望。樊少皇也是
有其家學淵源。
李連杰獲得過五屆全國武術冠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70年代,李連杰曾多次參加中國
武術代表團出國表演,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視頻,有兩個小孩在白宮草坪對打,其中一
個就是李連杰。
李連杰的第一部電影是1982年的《少林寺》,其中的演員,除了女主角是學舞蹈,所有
演員都是真正的武術家,所以電影里能看到很多長鏡頭,不像現在靠剪輯就能讓不會武
術的演員成為高手。這部電影在當時亞洲范圍產生很大影響,好像就臺灣因為政治原因
沒有上映,當時在大陸1毛錢的票價下,創造1億人民幣的票房;在香港的票房則是1616
萬港幣;《少林寺》在韓國上映,創造了51億韓元的票房記錄。位居當年賣座華語片之
首;在日本的創下了40億日元票房,到2002年才被《英雄》打破。
很多人以為李連杰的武術是在少林寺學的,其實在拍《少林寺》之前,由于文革的破壞,
河南嵩山少林寺其實是沒有武僧的,可以說只有幾個看門的老和尚。而自從這部電影
之后。帶動了民間武術的熱潮,據說現在少林寺周圍有幾百所武術學校,估計未來的武
打明星會出于此吧。
釋小龍的老爸就是武術學校的教練,不過釋小龍長歪了,還在打醬油。《新少林五祖》
中的謝苗,也長歪了,有拍一些電視劇,也不是很紅。在大陸,還有一堆這樣的人窩在
電視劇里出不來。
天時、地利、人和。縱觀數十年來華語動作影星,最成功的還算李小龍,成龍,李連杰
,各有各的特點。甄子丹總算是熬出了,不過年紀也大了。趙文卓最可惜,當年得到徐
克的提攜,后來竟然回頭拍了一堆爛電視劇。接下來就看吳京能不能起來,樊少皇的長
相局限了他只能演配角。
※ 引述《mayday28201 ()》之銘言:
: 如題...
: 就我所知...李連杰跟甄子丹是同期的!
: 只是李連杰在武術隊期間去拍了少林寺,兩人在武術隊碰頭不多~
: 從武術隊出來後才在黃飛鴻碰到...
: 再來就是比較中生代的吳京,和最近竄起的杜宇航!
: 武打明星應該很多都是從中國武術隊出來的,
: 不過我只想到這四個,還有其他人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236.224.2
※ 編輯: racers 來自: 116.236.224.2 (02/01 09: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