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慮症 #社交恐懼症 #文摘
#應付情緒傷痕 #接受與放下練習
.
我無法改變過去,所以我盡量不浪費時間回想那段歲月。不過,我偶爾確實納悶教育者是否明白他們會對孩子的生命造成多大的影響。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同之處理應受到讚揚(除非他們在課堂上吸毒),而不是被質疑和批評,對吧?
.
研究顯示,學校已開始更認真地看待兒童心理健康。我也絕對理解老師的難處⋯⋯做不完的事、來自督察的壓力、家長座談會,現在還得找時間應付心理健康問題。那不是個輕鬆的工作,而他們只能仰賴學校提供的有限資源。說不定我過於敏感了?我相信許多大人都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學生歲月,後來努力擺脫過去,把不好的記憶拋到腦後。遺憾的是,並非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如此灑脫。中學生活是我的引爆點,任何能讓我聯想到學校的環境都會立刻觸發我的焦慮。
.
念頭會自動引發情緒反應。舉例來說,一想起數學課,我就覺得既丟臉又悲哀。我是個「失敗者兼怪胎」。至少,我的大腦選擇了這樣的記憶。那就是記憶的問題所在──它有可能失之偏頗。所以我迫不及待轉移心思,想想別的事情;這可以讓我暫時忘了痛苦,卻沒有解決記憶的根源。
有一天,我想起學校發生的一幕,然後一五一十地寫下我的念頭,包括誰說了什麼、帶給我什麼感受,以及其他人如何反應。我採用第二章提到的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意念圖技巧(這項練習頗為冗長,請耐心聽下去)。
.
#回想場景
.
那是上午十點多的數學課,我凝望窗外,做著白日夢。突然間,我聽到有人在大聲喊我的名字。
.
老師:「克萊兒!」
我:(我轉頭望向她,整個人嚇呆了)
老師:「又在做白日夢了。來吧,答案是什麼?」
我:(開始臉紅)「老師,對不起,我沒聽到問題。」
老師:「站起來!(吼著)立刻給我站起來!」
我:(臉更紅了,開始顫抖,慢慢起立)
某個同學:「看哪,她的臉好紅!」
其他同學:(哄堂大笑)
老師:「我們都等著呢。說吧,答案是什麼?」
我:「老師,對不起,我沒⋯⋯」
老師:「你沒聽到問題。老實說,克萊兒,我有時猜想,你這麼愛做白日夢,是不是因為你是個煩人精?」
全班同學:(笑得更大聲)
老師:「坐下,你這蠢女孩。」
.
我低頭盯著課本,感覺滾燙的淚水灼燒我的雙眼。朋友麗莎問我還好嗎,我只是點點頭。我真的很喜歡的那個男孩也在班上,我再也沒辦法開口跟他說話。
.
#走進記憶
.
我現在對這一幕有什麼感覺?
感受:「受盡羞辱、原形畢露、可悲。」
念頭:「那一幕證明我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不是個正常人。我注定成為一個沒有正常社交能力的局外人。我不知道自己幹嘛費勁應付我的焦慮,因為焦慮顯然刻在我的骨子裡。我就是個怪胎。」
.
我想大家都認同,這顯然是一樁滿載情緒的記憶──十五年前一次為時六十秒的互動,依然緊緊纏住我的大腦不放。
.
做這項練習時,我給自己整整兩分鐘時間徹底走進記憶,讓種種情緒一湧而上。那並不愉快,卻令我感到解脫。與其和情緒對抗,我終於接納了它們。
.
#駁斥負面想法
.
接著,我找出我的思維謬誤,駁斥負面想法:「那一幕證明我從以前到現在,從來不是個正常人。」那是典型「非黑即白」的思維。話說回來,「正常人」的定義究竟是什麼?我沒幹犯法的事,我有個快樂家庭、一份好工作和很多朋友。哪裡不正常了?
.
「我不知道自己幹嘛費勁應付我的焦慮,因為焦慮顯然刻在我的骨子裡。我就是個怪胎。」或許,我過於把事情攬到自己身上了。的確,那一幕確實很丟臉,史密斯老師也確實不該用那種方式對我說話。但她也許累了,或者心情不好,一不小心把氣撒在我頭上。那無法確切證明我是個怪胎。我只不過倒楣罷了。事後有很多朋友來安慰我,他們都認為我是受害者。不論過去或現在,那起事件無法證明我什麼。那天純粹就是個倒楣的日子。
.
正如我所說,這項練習聽起來有點冗長,但是只要抓到訣竅,做起來其實很簡單。我花了將近兩小時寫下中學時期發生的種種惡事。我寫下我曾被取過的殘忍綽號、被朋友背叛的經驗,以及老師給予的不公平責罰。我寫下每一件事情,再度感受那份痛苦,因為那是我欠那個女孩的;然後我(關起門來)大聲說:「他媽的,我現在脫胎換骨了,我接受我自己」。簡直和驅魔的過程無異。感受痛苦、接受它、欣賞它,然後放下它。
.
所以,如果有時間,何不試試看?認真想想那些滿載情緒的回憶,試著探索它們。記得這五個步驟:
.
1.寫下記憶中的一幕,鉅細靡遺。
2.你感覺如何?哪些念頭跳進了你的腦海?
3.好好感受兩分鐘。
4.透過認知行為療法的練習技巧找出關鍵念頭並加以駁斥。
5.放下它。(有用的話,不妨聽聽《冰🧊雪⛄️奇緣》主題曲。)
.
--
.
本文摘自《社交恐懼症不孤單生存指南:社恐女孩的抗焦慮日常,陪你安撫崩潰的情緒,強化心理防禦力,找回面對世界的勇氣》,作者克萊兒˙伊斯特姆(Claire Eastham)為英國人氣部落客及作家,她經營的「We're All Mad Here」引發眾多網友的關注,屢獲最佳心理健康類部落格大獎殊榮。她在部落格上分享自身社交恐懼症及恐慌發作的親身經驗,同名著作在出版五天內成為暢銷書。
.
對朋友的週末邀約,總是想辦法推辭;
在公開場合一講話就緊張,一被關注就渾身不自在……
你是真內向,還是害怕社交?
你是孤僻敏感,還是得了社交恐懼症?
.
小學時被老師稱讚考得很好卻緊張到全身發抖,不知所措,整張臉漲成番茄色,搞得老師困惑不已……
.
國中上英語課,老師讓同學上台練習對話。我驚恐得心臟狂跳,腦子一片空白,瘋狂祈禱:「拜託拜託拜託……千萬、不要、點到我!」
.
大學藉著酒精壯膽瘋趴替,嗨翻全場!結果喝掛糗態百出,尤其宿醉更是生不如死,落入自我厭惡的深淵。
.
進辦公室,想到搭電梯必須跟同事客套閒聊,就寧可每天辛苦爬七層樓梯。茶水間也敬而遠之,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那裡面有誰。
.
面試新工作,明明演練了好幾個晚上卻仍惶恐不已,在面試官進入會議室的前一秒落荒而逃,還編出瞎到爆的理由:「我得了諾羅病毒,必須立刻離開!」
.
出門搭捷運,擁擠的車廂令我瞬間驚慌!我左顧右盼就快無法呼吸,最後被人潮推擠下了車。我下錯站了,但我無法勉強自己回到車上……
.
是的,從小到大,我知道憂慮始終都在,我一直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承認。我習慣對它置之不理,假裝一切都沒事!我盡量避免跟人互動,老是擔心上課被點名,開會要發言,我就像個煙霧警報器,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警鈴大作!我讓焦慮伴隨著人生一路累積,直到有一天終於崩潰。
.
「社交恐懼症」專指在社交場合所引發的憂慮和恐懼,在現今變動快速的高壓社會,越來越多人蒙受其害。英國得獎人氣部落客克萊兒以幽默輕鬆的筆法,暢談她從小到大、從校園到職場,與社恐相伴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透過她坦誠的人生際遇,讀者見識到各式各樣的焦慮,命懸一線的恐慌發作、突然爆衝的負面情緒、嚴苛的自我批判、患得患失的人際玻璃心,以及對身邊照護者既無奈又愧悔的心情。
.
焦慮有多種面貌,狡猾地蟄伏於生活各個層面,唸書考試、會議聚餐、搭捷運、滑臉書,在平凡的日常中冷不防就冒出頭來,瞬間將人推入深淵。然而,透過一次次跨越恐懼與堅強應對,克萊兒最終得以過來人的經驗,無私公開第一手體悟,給你我真誠而同理的擁抱。
.
閱讀更多:https://reurl.cc/MAbg2k
本書由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出版發行
大 壯 為 你我 受 冷 風吹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語錄.格聶神山》
* 緣份一至,水到渠成,凡有些微勉強,不如稍候。—-亦舒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時候說散就散。年輕時念舊的我,常為此傷感。中年後逐漸明白所謂緣分是計量的,份額滿了,緣即滿了,需要結束了。學學蒲公英的智慧,風吹即飄揚,風平則靜安,不用感傷,不需言盡,一切隨緣。
—-陳文茜《終於,還是愛了》
* 生命的無意義,迫使人去創造自己的意義。不管黑暗多麼廣闊無邊,我們必須擁有自己的光明。
—Stanley Kubrick
* 任何決定都有錯誤的風險,所以一個人做決定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願意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願意承受錯誤的決定所帶來的所有後果,不怨天尤人,還有就是要有能力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
—-卡倫・霍妮 《我們內心的衝突》
* 隨著我長大,我不斷重讀一些詩人,而在他們的詩中,我自己曾作為被選中的聆聽者,扮演了重要角色。親密的,誘惑的,往往是幽暗的、秘密的。不是那些站在露天競技場上的詩人。不是那些自說自話的人。—202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Louise Glück
*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艾米麗·狄金森
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
你也是無名之輩嗎?
那我們就是一對了——別聲張!
他們會把我們趕走,你知道。
成為有名人物,多麼可怕!
多麼乏味啊,像只青蛙,
整日把你的名字
向那仰慕你的泥沼念誦!
*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行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世界一般。——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
* 人人都有慾望。所謂清高,不過是他的慾望更遠更高。—-丁墨《你和我的傾城時光》
* 你不願意種花。 你說,我不願看見它,一點點凋落; 是的 ,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顧城
* 曾以為走不出的日子,現在都回不去了。—-村上春樹
* 誓言用來拴騷動的心,終就拴住了虛空。山林不向四季起誓,榮枯隨緣。海洋不需對沙岸承諾,遇合盡興。連語言都應該捨棄,你我之間,只有乾乾淨淨的緘默,與存在。 —-簡禎《海誓》
* 人若願意的話,何不以悠悠之生,立一技之長,一生貞靜自守。——里爾克《蘋果園》
* 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張愛玲《半生緣》
* 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張小嫻
* 正由於我抱著與你相見的希望,我才永遠認為最崎嶇的路是最好的路。——紀德《窄門》
—-圖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格聶神山。神山座落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為沙魯里山脈最高峰,同時也是藏傳佛教24座神山之一。主峰海拔6204公尺,被稱為「殊勝的清淨修禪之聖地」。在格聶有一條全程60公里的徒步路線,軌跡呈「V」字形,深入格聶腹地。
貢嘎山、格聶之眼、冷古寺、熱梯河谷、哈措納……跟著攝影師HarleyTung 的鏡頭,領略這「殊勝之地」的遼闊與壯美。
大 壯 為 你我 受 冷 風吹 在 XXY 視覺動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影評】《親愛的房客》Dear Tenant
★★★★
身分是他人給的,你自己是誰只有自己最清楚
.
【好讀網頁版 - 方格子】:https://vocus.cc/article/5fe59d17fd89780001915e92
.
有人說,當我們不再談論同性議題的時候,同性戀才是真正被大眾所接受。
《親愛的房客》巧妙地透過角色安排,述說了一個相當庶民且通俗的故事;乍看之下它是個同性主題的電影,但實際上議題圍繞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和「愛」的本質。它清楚地向觀眾攤牌,縱使臺灣通過了同性婚姻,對同性戀表面上開放,卻在生活的細節中觀察到歧視或總總不變。
.
「如果今天我是個女生,你就不會這樣問了吧?」
如果是能夠光明正大,那又為何要遮遮掩掩?換個角度思考,同性議題根本不是重點,情感的討論才是這部電影想要琢磨的地方;全片所散發出的氛圍,是寫實、殘酷,甚至帶點感傷和無奈,但我們總能在美好的外表下看到不堪的一面,也總是能夠在不堪的黑暗中,看到難能可貴的愛與奉獻。
.
不論是男女、男男,還是女女,鄭有傑導演在劇情的每個落筆處皆恰到好處;故事開頭從壯闊的臺灣山林,再到沒來由的法庭審訊,在故事的中段又一個個將原本讓人困惑或憤怒的情節一一解開;拿捏得當又處處戳中情緒起伏的剪輯節奏:我想電影想告訴人們的是複雜的人心,還有社會賦予每個人不同的身份與價值。那些被認為好或壞的評價根本不重要,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
而故事的舞臺設定在我們所熟悉的基隆,畫面樸素地像是海風吹拂般地青澀;它一如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五味雜陳的日常,但劇本從一場社會案件的悲劇,剖析了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情感。難道做任何出自於「愛」的行為都需要有理由嗎?「愛」的本質就是無條件奉獻,難道這種單純的理由還不夠嗎?
.
「沒有我你會比較輕鬆吧?」
「但有你,我會比較快樂呀。」
簡單的對話,字字句句都說到心坎裡;不過份渲染的情緒,藏在全片的對白之中,看得令人動容。我們從一場法庭開議的戲出發,看到冰冰冷冷的色調下,現實事件即可用一兩句話概括完畢,但在這個人與人互相有所關聯,卻又如此疏離的關係下,感情是能夠用三言兩語說完的嗎?
.
《親愛的房客》令我驚訝的是,全片的敘事順序破碎但亂中有序,在前後的今昔交錯下,清楚且精準地編排每個角色的登場時機,以及出場的用意;觀眾們不論是從劇中哪一個角色切入故事,都可以獲得不同觀點看待這起悲劇包裝下的溫暖故事。
從莫子儀所飾演的主角林健一,我們看到一個無怨無悔付出的陌生人,看到「愛」的多元樣貌;從姚淳耀所飾演的王立維,我們能夠看到對「愛」的迷失,以及在生命探索過程中的迷惘;從白潤音所飾演的王悠宇,我們能夠透過小孩的視角,看待這個複雜又現實的世界;從陳淑芳所飾演的老母親,可以看到台灣老年化社會,逐年嚴重的長照問題。
.
故事很瑣碎,但平易近人、貼切你我生活般地迷人可愛;《親愛的房客》有種神奇的魔力,讓人能夠體會生命的悲傷而哭泣,又能夠讓人感受活著的美好而這開笑顏。我想,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鼓舞,就是活著縱使辛苦、縱使努力不一定獲得應該同等的回報、縱使心存善念也不一定被當作善人對待,我們還是要繼續活著,才能體會到生命完整且幸福的樣貌。
.
.
《親愛的房客》Dear Tenant
台灣上映日期:2020-10-23
@monkeymoviestw
@dear_tenant
.
.
.
#親愛的房客 #deartenant #電影 #影評 #movie #review #filmcritics
#X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