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看香港 港事大排檔】以海為家的香港原居民-蜑家人
(精彩節目內容 歡迎點選連結頁面上的三角形播放鍵圖案收聽)
https://www.rti.org.tw/radio/programMessageView/programId/1630/id/123291
大甲媽祖遶境起跑,台灣年度最大的宗教盛事也將在各地陸續展開!而信奉海上女神的當然不只台灣,在香港也有信仰天后的海上子民—#蜑家人。每逢農曆3月23日「#天后誕」,香港各處蜑家人上岸或於沙灘參拜,形成數百船隻停泊海灣的壯觀場面。
天后誕對蜑家人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圖為香港五十年代大廟(佛堂門天后廟)的天后誕節盛況。(「蜑家妹出走記」版主提供)
蜑家人其實是支古老的民族,其歷史可追溯到東晉,居於華南一帶、以船為家。他們也是香港的「原居民」之一,據說香港的英文名稱「Hong Kong」正是源自蜑家話呢!
海上的生活與陸地大不相同,終年與海為伍的蜑家人對於大自然的適應力特別強,並且充滿生活智慧。蜑家人依照功能將船隻分為住家艇、漁艇…甚至還有水上學校;在艇上不說左右、而是以「大撈便」、「細撈便」區分。而早年外國船艦到訪香港,蜑家人也擔負著協助運輸補給、修繕船體與器材的重要任務。
「蜑家文化是流動的歷史」香港由早年的小漁村蛻變成今日繁華大都巿,蜑家人在香港發展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都巿發展,蜑家人逐漸被遷至陸上,現有的水上人家已經不多,其文化亦可能從記憶中邊緣化、甚至有消失的危機。
本集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家族七代前扎根於銅鑼灣的蜑家妹—#Miriam (李敏婷)介紹蜑家文化特色以及家族的有趣故事,歡迎收聽!
#黃美寧 #每周五下午三點首播 #港事大排檔
「這樣看香港」節目電子信箱:nin@rti.org.tw 或 hk@rti.org.tw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衣島原有的天后古宮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天后古宮原來的位置是在「三百錢」(即現在青衣島對岸海邊的墳場),因廟宇外牆粉白,人多稱爲白廟。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青衣村民常常專程搭船到這座廟宇參拜。據聞在三百錢天后廟打鐘鼓,聲音可以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在青衣灣近岸處聽到回音(即青衣的古天后廟位置),村民...
天后廟的 故事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油麻地天后廟群(上):難得一見的一連五廟】
油麻地天后廟群是香港難得一見的的廟宇建築群。油麻地天后廟於1878年建成後,右邊的公所(觀音樓社壇)和左邊的書院,分別建於1894年及1897年;最左的福德祠(觀音古廟)和最右的另一書院,則分別建於1903及1920年,一列五座以天后古廟為中心就這樣分階段落成,並以四條互通的走廊相連。
1911年廣華醫院落成,惟當時入不敷支。為能夠資助醫院的經費,儘管油蔴地天后廟的值理反對,華民政務司署於1914年將天后廟及嘗產移交給廣華醫院。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正式將天后廟及嘗產58,000多元交給廣華醫院。後來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及東華東院統一為東華三院,油麻地天后廟亦改由東華三院負責管理。
第一個在油麻地天后廟旁的書院建於光緒丁酉年(1897年),是一所傳統書塾,由廟宇資助經費,為此區的貧苦兒童提供免費教育服務。後來書院結束後,東華三院曾將其出租,用作店舖之用,如鐵打舖、跌打舖等等。1970年至1972年,書院曾陳列天后廟的文物。後來則改成城隍廟至今,為香港第一個獨立的城隍廟。城隍廟為兩進式建築,中間設有天井,兩旁的簷廊為捲棚頂椽條及桁條結構。前進正脊飾以轉枝花卉及博古圖案。正面簷板刻有中國民間故事。
天后廟的 故事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尋幽探秘:由清朝保存至今的銅鑼灣天后廟】
香港水務建築的專題結束後,適逢天后誕以及佛誕,接下來的數星期阿蹤和阿蹟會為大家走訪港島的四座傳統廟宇,為大家尋蹤覓蹟。而作為廟宇專題的第一座建築,阿蹟就為大家挑選了遍佈各區的天后廟。
在過去的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正正就是天后誕的大日子,但大家對天后的認識又有多少,為何沿海地區會設有多間的天后廟?
天后本名林默,自幼就有預測天氣的特殊本領,相傳在多次的海難中憑藉自身的能力而救人無數,香港海鄉民和漁民於是便建廟供奉,以祈求風調雨順,漁獲豐收。而目前為止,香港有關天后的廟宇則多達70座。而每年的天后誕,元朗花炮會景巡遊及西貢大廟灣慶典則最為矚目。
而香港的天后廟當中,歷史相對悠久的當然時銅鑼灣天后廟。廟宇內還有牌匾、對聯、香爐、石獅、石案等其他文物,皆由清代保存至今。正門門額的「天后古廟」的題字和兩旁的門聯則是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重修時所立。
而此廟是由戴氏家族興建,相傳其族人在銅鑼灣岸邊拾獲一枚香爐狀的紅色石頭,並深信其由天后所賜,因而立祀供奉。接下來的數日,我們會為大家深入介紹天后廟的建築特色和背後的故事。
天后廟的 故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青衣島原有的天后古宮已有二、三百年歷史。天后古宮原來的位置是在「三百錢」(即現在青衣島對岸海邊的墳場),因廟宇外牆粉白,人多稱爲白廟。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青衣村民常常專程搭船到這座廟宇參拜。據聞在三百錢天后廟打鐘鼓,聲音可以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在青衣灣近岸處聽到回音(即青衣的古天后廟位置),村民認爲該地是龍口, 爲求方便參拜及認爲是天后意旨,遂在乾隆中葉(一七四二年)於這個位置遷建成青衣第一所天后廟(即今日青衣分區警署位置)。據傳天后娘娘曾顯聖,嚇亡海盜護鄕保民,所以天后廟一直都吸引大批鄉民參拜,香火鼎盛。廟內墨石碑誌,因日久殘破,字跡模殘,遂於一九二六年,由鄕中父老擇定吉時吉日,撥資大修擴建,使天后廟可以容納更多善信,然而原有的碑確認於當時已遭拆棄,村民亦代代流傳了不少關於天后顯靈的故事,例如據說日軍襲港時,廟前海灣泊滿船艇,投下的炸彈皆從船旁落入海裡,水陸居民均保平安,是爲天后對島上居民的庇護。七十年代政府要收地發展,連天后古廟也不免成爲收地的範圍之內。青衣村民篤信風水,於是聘請了有名的風水師傅蔡伯勵先生,爲古廟搬遷推算另一合適的位置。最後亦指出這座古廟只適宜在舊址移上一點,不能再更改其他位置, 遂於一九八三年正式把這座廟宇搬移至涌美下村附近(即天后古廟的現址),繼續讓鄕民及善信供奉。由於天后是海上之神,故所有天后廟皆面對海洋而建,青衣天后廟亦不例外。然而新建成的天后廟因青衣島塡海及土地發展的關係,令該廟遠離海邊。加上天后廟的風水因青衣分區警署之興建而大受影響,政府遂撥款港幣二十四萬元,在廟前興建噴水池、假石山和牌樓。在天后廟前面的正中位置興建一座水池,以水池象徵大海,希望仍能得到天后娘娘的庇佑。 舊天宮古廟附近的土地,是二、三百年前村民所共同擁有的田產,古廟的面積大約有四百多尺。收地時,按照政府的補償政策,另建一間七百尺的新天后廟,同時再補償八間村屋給予村民,使陳、鄧、張姓的所有後人都有所受惠。由於這些天后宮產業是所有青衣客家原居民同時所擁有的,屬於集體性公有財產,村民遂將所補償的村屋分租出去,以維持穩定及不斷的收入,作爲維修廟宇及各項有關支出之用。青衣村民遂成立一個特別的專責小組去處理這些事務,其一是青衣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他們負責天后廟各項大小事宜及金錢支收。 傳統的新年利是、拜山分豬肉、籌辦天后誕等的費用,都是運用這筆款項的。另一個組織是青衣天后宮演戲値理會,他們每年以「天后卜杯」的形式揀選出來,負責每年一次的天后寶誕演戲事宜。村民信奉天后娘娘,慶祝「天后誕」成爲每年一度「人神共歡」的盛事,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統是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初五,搭建臨時的戲棚,上演連續五天的「神功戲」(粤劇)。在搬村之前,多數演出木偶戲或聘請小型戲班,於初三「正誕日」必大事慶祝,外地善信往往攜同大大小小的花炮來青衣賀誕,人潮洶湧,高峰期有花炮會一百零六個,紛紛舞龍、舞獅、舞麒麟賀誕,其中「搶花炮」爲當 時一大特色,即將藏有數字的爆竹逐一射上天空(放花炮),眾人即洶湧上前爭奪,每個數字均代表一個花炮,而搶中大炮或細炮便各安天命了。由於搶炮易生意外,爲安全問題,八十年代開始改爲以抽簽形式「抽花炮」,晚上即設宴競投聖物,例如天后像、龍鳳燈、玉器等,都各有吉祥喻意。各式花炮之裝飾每有特別的含意,若花炮上多薑示意多人「添丁」;若有多排燈籠或玉器,則示意發橫財;至於花炮高大便代表生意好境,及人丁眾多。
天后廟的 故事 在 楠梓天后宮— 擁有「全臺灣最大文字交趾陶」及諸多有故事的 ... 的推薦與評價
據說楠梓天后宮前原本是有廟埕的,因為門前馬路拓寬而成為馬路的一部分。 楠梓天后宮— 擁有「全臺灣最大文字交趾陶」及諸多 由於廟方在三川殿前加設了 ... ... <看更多>
天后廟的 故事 在 台灣美廟故事- 【台南-水仔尾開基天后祖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清朝統治後在乾隆三十年(1765)時,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