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橋上的魔術師》最終章〈#超時空手錶〉,從伍迪艾倫《開羅紫玫瑰》談起。
——因應讀者建議設置防雷——
六年前第一次看《開羅紫玫瑰》的感受,我現在還記得。故事主人翁 Cecilia 歷經 30 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丈夫家暴、嗜酒,Cecilia 無處可逃的「現實生活」,唯一能去的地方叫「電影院」,漆黑盒子講述一遍又一遍的「虛構故事」,提供 Cecilia 避世的位置。
Cecilia 的電影看著看著,虛構角色竟從銀幕跳出,成了現實人物,Cecilia 逐步和嚮往的角色談戀愛,虛構故事成了現實寄托,帶著 Cecilia 遠離悲傷。就從這裡開始,伍迪艾倫毫筆一揮,糢糊了 Cecilia 的現實/虛構,進而影響觀眾。
在《開羅紫玫瑰》的虛構文本中,「電影中的電影」成了現實,這樣的手法同時雜揉了角色和觀眾之間的現實/虛構,魔幻時刻成立,電影魔法於焉而生。Cecilia 因為電影短暫體驗了美好事物,我則在《開羅紫玫瑰》中印證療癒人心的電影魔法,人們在漆黑盒子中,將自身投射於銀幕上的故事,對 Cecilia 來說、對我來說,箇中的魔幻時刻就是一場救贖,能影響現實。
六年後,我在《天橋上的魔術師》 EP.10〈超時空手錶〉中感受到一樣的事。
在 EP.9 〈金魚〉之中, 在點媽「全/半熟蛋」的問句過後,小不點選擇揮別特莉莎返回家庭,但讓小不點離開的,也恰是 EP.10 〈超時空手錶〉點媽的那句:「為什麼不見的不是你。」換句話說,留下到離開,以小不點 4 年級 到 6 年級的生命軌跡來看,「家庭」是左右生命的符旨,「家庭關係」就成了〈超時空手錶〉要處理的難題。
這樣的難題,就靠著電影的魔法來解。
對於小不點來說,《戀戀風塵》的電影世界是逃離現實的地方,置換成點爸、點媽的角度,播放《戀戀風塵》的戲院則是修補親子關係的媒介(楊雅喆甚至在售票處貼上另一部電影《父子關係》),而小不點在銀幕中哭喊的:「舶來品、舶來品,高級鞋墊,三雙兩百,快來買喔。」這句台詞之後,對我來說藏在背後同樣重要的宣言是——「保證千山萬水走回你身邊」(雖然劇組沒拍),於是小不點想著現實世界的羈絆,在《戀戀風塵》的虛構世界中踏遍千山萬水,終究從「九十九樓」回到現實。
不過,帶小不點歸返的主因,還是點爸、點媽在銀幕前的聲嘶力竭、膠卷上的淚滴成雨,這是壓抑過後的醒覺,而促成「對話」的關鍵是「電影」,小不點與現實世界/家庭關係的千絲萬縷,隔著銀幕伴著影像乘風而來,「虛構」與「現實」交融,寫實魔幻的意義,在這一刻完整體現。
2021 年《天橋上的魔術師》挪用 1985 年的美國電影,透過台灣電影《戀戀風塵》勾勒 1986 年的時代風景,成了片中最迷離的魔幻時刻,伍迪艾倫和楊雅喆做到同一件事,皆以電影作為媒介,讓角色對話、給予救贖,而對於觀看影像的我來說,這是最令人動容的事,他們皆提醒了我,電影/影像真的能成為某種救贖,或許這也是人們熱愛影像的原因。
在我看來,〈超時空手錶〉有著《開羅紫玫瑰》的靈動神采,觀眾在光影間擺盪與遊歷,現實已經夠亂、夠痛、夠苦,但透過影像人們好像還能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處安身的位置。
在艱困的時局當中,我仍堅信藝術能撫慰人心,消弭隔閡,我時常在電影當中找到靈光,如同楊德昌說的:「電影能延長三倍的人生。」
某程度上電影就是魔法、會是永恆的,就算時代消失,某些事情仍存於膠卷、活在記憶之中,而有些電影/事件不管過了幾年,只要有人還記得,就不會下檔(反轉了魔術師說的這句台詞「電影就要下檔了」)所以人們在 2021 年能看到 1986 年的台灣再現,楊雅喆全劇在描述的就是這件事——「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然後他在第一集第一場戲就說了。
於是在 EP.10〈超時空手錶〉和 EP.1 〈九十九樓〉,楊雅喆設計迴圈,利用陳明章和許景淳替《戀戀風塵》譜下的樂音,首尾呼應,以小不點的「逃離」和「歸返」完整了全劇。結束和開始自成圓圈,小不點在〈九十九樓〉夢著「離開」;在〈超時空手錶〉說著「回來」,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小黑人〉、〈水晶球〉、〈石獅子〉、〈文鳥〉、〈影子〉、〈火柴〉、〈錄音帶〉、〈金魚〉、〈超時空手錶〉的鋪陳,小不點和觀眾共同走過小八、Nori 、猴蘭戀、特莉莎、報攤火災等無以名狀的死亡/消失,也正因為消失,意識到傷痛曾經真實烙下,才有機會共存,於是尋求歸返。
最終,這些故事在小不點/觀眾心中撒下種子,灌溉後發芽,小不點會帶著這些記憶成長,如同台灣人的集體記憶般,終於在影像的魔力中被看見、被記得,電影下檔了,劇集載完了,但影像世界會留著,如同《天橋上的魔術師》再現了《戀戀風塵》,提醒人們記得那時代永遠存在。
或許再嚴重點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全劇就靠著混淆虛構和現實,對全台灣施以《開羅紫玫瑰》的電影魔法,後設地看,坐在螢幕前看著《天橋上的魔術師》的觀眾,何嘗不是坐在影廳看著《戀戀風塵》的點爸、點媽,楊雅喆化身為魔術師(他在第十集尾聲巧妙地替魔術師配音,成為導演的再現),或許希冀在諸多暴力/惡行、死亡/消失之後,觀眾能從影像之中尋回救贖,與時代共存、和解。
從此角度切入,小不點以及所有劇中角色,皆似時代幽魂,中華商場之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提問,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對台灣拋下的定錨——好好認知過去,與消失的記憶相處,勇於認錯、承認存在,〈超時空手錶〉的功能才得以發揮,這是楊雅喆的「轉型正義」。
因此小不點變成隱形人時,阿卡與阿蓋丟棄桌子時說:「忘記你,就不會痛苦了。」小不點焦慮回應:「不要忘記我啦!」此處的台詞設計,或許恰恰契合主題——「不要忘記的痛苦記憶」就是楊雅喆回望 80 年代的大聲疾呼。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與終章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原先似是而非的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
1980 年代的消失,楊雅喆到了 2021 年用影像魔法提醒世人過往的時代傷痕,而行過死亡幽谷之後,最終轉化爲樂觀的謙卑態度,這是楊雅喆和劇組暖心的「最後一次溫柔」。
後記:
看到吳明益老師在 2018 年於臉書提到:「我期待《天橋上的魔術師》能成為一部有文化底蘊的影片(包括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也能成為一部「展示美學的影片」(語言、視覺、時代、生活)。我也希望這部片能留下比影集更多的事物,期待它能帶領觀眾對流行音樂、懷舊事物、家族與城市記憶的共感與風潮。」
《天橋上的魔術師》播出的這一個月,激盪的討論不絕於耳,政治性如葉永鋕、鄭南榕、林宅血案等事件被召喚,而文學、音樂、影像如黃春明、陳昇〈最後一次溫柔〉、黃韻玲〈藍色啤酒海〉和台灣新電影等作品被挪用,甚至上一代對於「中華商場」有無遭受「白色恐怖」都引起論戰。
從文學、政治到影像美學,我認為劇組團隊做到了吳明益的想像,《天橋上的魔術師》是一部有「文化底蘊」的作品,人性、成長經驗、多元語言、族群史、城市文化史、政治史皆裹藏其中,更召喚了時代的鄉愁,同時另闢蹊徑,用影像語言的魔法取代文字的想像,烙下影像創作者的獨有印記。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死亡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
.
(#第一印象)
.
不久前回父母家吃晚餐,姪子問我有沒有看過《天橋上的魔術師》?我說有啊。他說他也有看。我問他喜歡嗎?他說他其實看不是很懂,但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會想要繼續看下去,覺得越來越好看(姪子目前追到第九集)。很開心姪子也喜歡這部作品,在串流盛行的年代,影集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勾住觀眾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放棄。
.
對我來說,看劇就像是跟一個人交往,一開始的印象往往跟最終印象有所落差。我寧願交往的對象是第一印象普通,交往後越來越喜歡這個人的溫柔,也不要是一開始很喜歡,交往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對方其實是爛人一枚。
.
《天橋上的魔術師》越後面越棒,完全收服了我。
.
(#關於阿澤與阿卡)
.
《天橋上的魔術師》裡,青年派的 Nori、阿派、阿猴和小蘭都有故事,阿澤的篇幅最少。少年組合中,小不點、阿蓋、大小珮、特莉莎都有故事,阿卡的戲份最少。以戲來說,阿澤和阿卡的出場少,觀眾印象較淺,對演員來說自然覺得有些可惜。放在現實人生,阿澤和阿卡卻可能是這群人中最幸福的兄弟,平凡活著,安穩平安地長大,距離不幸最為遙遠。
.
(#關於點媽與小不點)
.
「不要聽,不要回頭看,金魚的泡泡就不會破。」
.
第九集,小不點跟著特莉莎的腳步,決定離開中華商場,途中點爸、阿蓋等人都喊著小不點的名字,小不點不為所動,執意離去,直到點媽喊了小不點,他才猶豫,原本的金魚泡泡,「啵」的一聲破掉了。第十集,小不點進入電影世界,點爸反覆看電影,小不點都不回應點爸的聲聲呼喊,直到點媽進戲院看片,小不點才有回應。
.
其實從第一集開始,就能看出小不點最在意的人其實是點媽。相較於點爸,點媽對 Nori 的偏心更為外顯。人都是如此,誰給的愛越少,你越是渴望從對方身上獲得愛。這種不對等的愛,一再出現在《天橋上的魔術師》片中(人都是自虐的吧),阿蓋對小珮、阿派對阿猴、阿猴對小蘭,皆是如此。
.
回到第九集的金魚泡泡,我覺得金魚泡泡是一種「否認」機制,自我防備,躲在泡泡裡,就能假裝外面世界的暴力(無論是政治、肉體或是心理)不存在。但假裝暴力不存在,暴力並不會消失。《天橋上的魔術師》有很多人去了 99 樓,再也沒有回來,但是小不點回來了。我們可以說小不點的回歸是因為點爸的淚水(《父子關係》、愛的證明),我卻覺得小不點回歸的最大意義是:面對問題。
.
面對不對等的愛、面對失去、面對死亡、面對成長。 99 樓專門收藏孩子們的幻想寶物,小不點從 99 樓回來,代表他的心境的成長,不再那麼天真,更靠近成人俗世一步。
.
(#從99樓到101樓)
.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他們的回憶。70、80 年代的台北人記憶是中華商場,新一代的台北人共同記憶,大概就是 101 大樓吧(例如跨年的璀璨煙花)。
.
(#演員群戲)
.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演員群戲非常精彩,孫淑媚的角色情感幅度大,篇幅又多,特別吸睛;阿派(朱軒洋)、阿猴(羅士齊)、小蘭(盧以恩)、Nori (初孟軒)等年輕演員,表演也很出色,阿派的溫柔守護、阿猴的執著瘋狂、小蘭的出走焦慮、Nori 的傷心秘密,每個角色都各自懷抱著不同心情,對手戲來回激盪,擦出耀眼的戲劇火花。童星組,阿蓋(羅謙紹)的調皮搗蛋、大珮小珮(林潔宜和林潔旻)從單純的孩子到經歷死亡分離的悲傷、特莉莎(偉莉莎)的沈默與憂愁,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飾演小不點的李奕樵,除了驚喜還是驚喜,最後兩集的表演,火力全開,扛住角色的複雜性與戲劇張力,年底金鐘拿獎有望?
.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客串演員組,鄭有傑、袁富華、萬芳等人,都在有限的篇幅裡,為影集增添更為豐富飽滿的色彩。
.
(#距離的美感)
.
《天橋上的魔術師》播映後,網路上引起很多爭論,好評讚美情節鋪陳細膩動人,幕後團隊重現舊時空的技術高超。負評則大略分成兩派,一派說節奏慢、看不懂、沒有主題;一派質疑為何要講白色恐怖和同志題材?質疑 80 年末沒有特務在中華商場走動、沒有影片說的那麼恐怖,並表示影集裡的中華商場跟自己的兒時記憶完全不同云云。
.
看不懂《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朋友,或許是不習慣沒有明確主題的作品,但我們把《天橋上的魔術師》拆成一集或兩集各別分析,便會發現它的主題很清楚,例如大珮在失去家人後,面對的是生死與內心的負罪感、小蘭與阿猴講的是愛情的執著與傷害、Nori和點媽訴說社會對多元性向的陌生與歧視,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與迫害等。若把《天橋上的魔術師》視為一個整體,它也有一個共通的主題貫穿其中(觀眾必須在看過幾集後,才會對作品的「整體性」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想法),關於消失與記憶:消失的人、建築、時間,是真正的消失嗎?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人們的心中?
.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是《光陰的故事》,它的目的不只是懷舊,不只是販賣某種美好的情懷,它有導演想要討論的議題,而劇中的中華商場,或許也不是人們渴望看到的中華商場,它可以是隱喻,可以是台灣的縮影,關於生活在台灣土地上的人的故事。
.
很多人批評《天橋上的魔術師》販賣特定的政治立場。那麼《光陰的故事》就不是販賣特定的政治立場嗎?粉飾太平,說過往年代一切都好,難道不是一種宣傳?為什麼講到白恐、228 就是「又來了」的質疑與反對態度?講到過往多麼美好,就是「對嘛,這才是我想看的東西」?以前的影視作品不能講白恐不能談228,講了會被禁(就算觸及相關議題,也要很隱諱地談,讓觀眾自行體會過往時代的肅殺氣氛),現在開始有討論的聲音,又大肆批評導演販賣特定的政治觀點,要他不要談,不要說,不要講...
.
網路上也有不少人表示《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中華商場跟他記憶中的中華商場不同。每個人記憶中的中華商場都會相同嗎?我國小三四年級左右在中華商場碰到一位怪叔叔的經驗,難道會是所有人的共同經驗(少數人遭遇的經歷,就不真實存在嗎)?中華商場的共同回憶到底是什麼?只能是歲月靜好的模樣嗎?
.
有人說自己在商場出沒幾十年,根本沒像影集說的那麼恐怖。我也是成長於戒嚴與經濟起飛的時代,我也不覺得自己的生活特別的難過。為什麼我不覺得難過?學校規定不准講台語,我就乖乖不講台語、爸媽說不准談政治,我就不碰政治、上學穿著打扮不要搞怪不要翹課,我就好好地待在校園內、碰到警察不要起衝突要有禮貌,我都照辦。是啊,要活過戒嚴時代不難啊,乖乖聽話就好。但那不代表其他家庭沒有過痛苦的經歷,不代表影集中提及的事件不是真實的存在。
.
那麼,楊雅喆導演有沒有特定的政治立場?一定有,肯定有。每個人本來就有屬於自己的意識型態。很多人從事創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要傳達內心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聽見。當然啦,也有些創作者為了推廣作品,會迴避「敏感」的議題(例如避談政治),刻意隱匿內心的真正想法。但,那仍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
.
《天橋上的魔術師》有沒有它誇大渲染的部分?如果聽過報導者的 Podcast ,其中一集有提到「老師,你會不會檢舉你爸媽?」這句台詞的出處,從訪談者的回應聽來,楊雅喆導演有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將事件的情境給放大,這是常見的戲劇手法,就像大部份的傳記片都會把主角的人生描繪的轟轟烈烈充滿戲劇性,不這麼拍,就吸引不了太多觀眾的注意。
.
《天橋上的魔術師》是爛作品嗎?我無法替其他人發言,就我個人來說,《天橋上的魔術師》距離我對爛片的認知,非常非常的遙遠,它的劇情看似鬆散實則縝密,劇中出現的台詞,往往是聽見的當下不覺得有何特別,幾集過後,才忽然意識到早前某句台詞原來另有涵義,而感到驚喜與佩服。台灣過去幾年不斷有厲害的台劇推出,《天橋上的魔術師》從導演到劇本到技術面到演員,通通沒有落拍,精緻且完成度高,將台劇推到新的高峰!
.
我把之前寫過的《天橋上的魔術師》短文,集結成一篇,再補充一些想法。只想說,台灣過去幾年不斷有厲害的台劇推出,《天橋上的魔術師》從導演到劇本到技術面到演員,通通沒有落拍,精緻且完成度高,將台劇推到新的高峰!
#完整文章:https://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594144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死亡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天橋上的魔術師
#楊雅喆
.
【第九集:金魚】
.
「不要聽,不要回頭看,金魚的泡泡就不會破。」
.
一個關於「抓交替」的故事。特莉莎很寂寞,小不點也很寂寞,小不點答應要跟著特莉莎一塊走(其實是特莉莎誘惑他一起走向死亡),然而,母親的呼喚讓小不點感到猶豫,特莉莎聽見小不點的心聲,她知道小不點對陽世還有留戀,決定放了他,給他一條生路。
.
第九集也是關於初戀的故事,兩顆寂寞的靈魂找上彼此的陪伴,可惜這段愛情沒有結果。最後那顆鏡頭,中華商場被淚海淹沒,一個人看海,一個人思念,小不點的世界,是一座孤島。
.
#80年代共通的回憶就是六合彩大家樂看明牌
#點媽靠賭來排解失去大兒子的苦痛她也是一座無人可以理解的孤島
.
【第十集:超時空手錶】
.
「時間已經過了,沒有魔術了,你也一樣,沒有小不點了。」
.
最好的一集,非常非常感動。影集結尾,商場來了另一名魔術師,阿蓋和阿卡跟小不點說:「他賣的東西跟之前的魔術師一樣,不要被騙了。」失去的人與事沒有回來(孩子慢慢接受死亡的概念)、魔術師也不再只是魔術師(想像力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被消磨掉而至消失),不想要長大的孩子,就這麼長大了。
.
第十集讓小不點前往 99 樓,小不點的 99 樓是電影世界(讓我想起了《開羅紫玫瑰》)。影像雖然能夠幫助人們保存記憶,然而,不管影像多麼努力紀錄一切,終究只能捕捉到生活的一小塊碎片。老電影(老照片)勾起的回憶,其實都只是簡單的提示,#我們腦海裡留存的記憶才是補齊畫面細節的關鍵要素。
.
《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十集再次致敬了《戀戀風塵》,這集的劇情很溫柔(也很無奈),小不點跟父母親道別時,他哭喊著「舶來品,舶來品,三雙兩百」這一幕讓我心都碎了,那是第一集小不點的叫賣台詞,那時候的他(和所有人)還沒經歷死亡、還沒經歷失去,那是小不點的幸福時光,也是劇中人物的幸福時光,在一切都還未崩塌前,最後的完整。
.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天橋上的魔術師》用十集篇幅,帶領觀眾走過年少、初戀、失去,#最後走向我們現在身處的當下。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死亡 在 有人說九十九樓意味著死亡但九十九樓是不是也象徵著重生?... 的推薦與評價
天橋上的魔術 師公視影集把一个视频发布到播单:預告。 ... 魔術師說:「如果心裡真的想要,夢就會變成真的。」 曾經有個小孩,從商場一樓的第一間廁所, 開始畫上電梯按鈕, ... ... <看更多>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死亡 在 《天橋上的魔術師》結局小不點去99樓了!孫淑媚母愛太虐心... 的推薦與評價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2021年3月22日— 《天橋上的魔術師》最後第十集重點則放在讓父母肝腸寸斷的小不點身上,因為哥哥Nori的失蹤、媽媽孫淑媚又沉迷六合彩,爸爸則每日藉 ... ... <看更多>
天橋上的魔術師小不點死亡 在 [心得] 天橋上的魔術師-全集觀後感- 看板Taiwan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剛開始,剛看天橋上的魔術師影集,老實說,本來我要放棄追劇的。但是呢,到後面第五
集【文鳥】,大小珮家因特務抓人而意外發生火災,小珮和柴爸、柴媽就這麼被火吞噬而
離開了。
第五集剛開始,大小珮到魔術師前,小珮說要跟姊姊切八段,然後魔術師就把大佩和小珮
分開了,小珮處在夜晚,大珮處在白天,原來這是大珮在阿蓋他們家睡覺時的夢境裡頭,
其實小珮當時就已經離開了。至於小珮說要切八段,是因為大珮把小珮的宇宙髮環弄斷,
所以她們有去找魔術師。
第五集後面,大珮被萬芳演的壞老師打,把我惹哭了。
再來第六集【影子】,在說小不點的哥哥Nori肖強的,雖然第六集沒讓我哭,但是也算好
看。
接下來第七集【火柴】和第八集【錄音帶】,劇情算普普,倒是第八集後面,阿猴版的最
後一次的溫柔,聽到這首歌,是我讓有些難過。
上星期六最後兩集【金魚】和【超時空手錶】,算是很精彩的結局。先說第九集【金魚】
,這集在說特莉莎的事,簡單來說,特莉莎就是被父親家暴和性侵,所以選擇當金魚跟著
姊姊走了,這集看了心情很沉重也有點難過。
至於最後一集,小不點的遭遇,真的是讓我爆哭,本來以為小不點在電影中回不來現實了
,後來因為點爸的眼淚滴在電影膠卷上,小不點最後回到現實了。然後,魔術師從長髮變
成短髮,還把99樓加了2樓,101樓。
最後一集最後的轉折真的太大了,先是為小不點哭爆,然後小不點又因為點爸的關係從另
一個世界回來了。
我想說的是,天橋上的魔術師說的一句話很好,那就是『已經消失的人和東西就再也回不
去,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我很認同!
以現實生活中來說,很多因生病或意外如車禍、火災而過世的人,死的只是身體,但是,
靈魂在另外一個世界,可以說是天堂也可以說是地獄,還是存在的。而活著的人,最後兩
個靈魂還是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
以上是我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心得,分享完畢。
--
郭翼中的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hungchung68
郭翼中的IG:kuo_yichung2704050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9.111.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16395249.A.1F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