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飛天使需要你--參訪杏誠早療中心》
#認識杜醫師
早期療育,在臺灣是指針發展遲緩兒童的治療計畫,是我臺灣社會探索時觸碰到的對自己來說較為生僻的課題之一,會接觸到早療,是受一門必修課的啟發。
任課老師希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接觸體現關懷和社會責任感的報告主題,因此,我便有機會跟著大家一起參訪了臺北的杏誠早療中心。
當受訪者杜婉茹治療師瞭解到同組有我,和另一位來自四川的交換生時,她便更詳細耐心地向我們介紹:
「關於判斷小朋友是否應做早療這件事,每位臺灣家長都會在孩子出生後拿到一本發展手冊,可在政府機構架設的網站內對照小朋友的無論是精細或粗大的動作,判斷他們的認知發展情況。若較同年齡的孩子反應比較慢的,其實都是需要接受早期療育的族群。」
臺灣在近二十年中,已經通過衛生、教育、社會三個面向包括健康檢查、預防注射、教育宣導等使得本土早療事業突飛猛進,取得了卓越的成績。
另一方面,目前臺灣社會中,早療兒童被標籤化的情況依然存在,家長與社會大眾仍需提高對早療的認識;而早療相關醫務人員人數不足、地區醫療條件差異甚遠等問題也迫切需要解決。
杜醫師表示,臺灣早療的持續進步需要我們向社會傳達更多的聲浪。
在正式採訪中,組員問了很多專業的問題,也獲得了來自專業人士的權威解答,但我並不是要再寫一篇早療論文呀,而是想要記錄有關一名普通早療醫師的工作日常心路歷程。
#送你一朵花
杜醫師帶我們四處參觀,走廊的盡頭舖了天藍色泡沫軟墊、塗著暖色油漆、地上撒滿玩具、裝潢得春意盎然的,是「兒童物理診療室」。
我問:這是什麼年齡段的人群在使用呢?杜醫師回答:12歲以下孩童。「那他們喜歡嗎?」她猶豫了一下才點頭。
「可以跟我分享與孩子們互動具體場景的例子嗎?」
她說,「嗯,像有自閉傾向的孩子,比較難以對外在環境有所感知,缺乏對他人面部表情和語言內涵的理解能力,例如你皺眉,他不知道你在擔心、在生氣。再比方說,他們會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他人看到的,你說你要他手上的花,他會把這朵花放到自己的面前,而不是給你,因為他認為自己大腦中出現的小花成像,也同樣出現在你那裏。」
雖然被稱之為「自閉」,但我總覺得,他們的世界裏並沒有自私自利的概念,聽起來,他們更像是模糊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只有自私的人,才會有清楚的界線才對。
「那你們會怎樣幫助孩子們呢?」我的意思其實是治療手段是什麼,但聽了上面的那番話,我已經開始避免使用這個詞。
「謝謝你。我們目前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跟語言治療,還有寵物治療、音樂治療。方式是會設計很多具體的情境,來引導他們。例如我會嘗試告訴他我今天的心情,讓他閱讀我的情緒。在我向他要東西的時候,我會把他的手慢慢地拉到我的面前,這是告訴他,給予的時候,要放在對方而不是自己的面前,讓他體會他是他,我是我。」
聽起來簡單的過程,醫師們卻要通過大量而漫長的重複性實驗,來製造刺激以扭轉孩子們的固化認知,「修正」原本的行爲。這要求每一位服務者巨大的耐心與毅力。
#理智與情感博弈中的自我定位:演員
疲憊似乎無處不在,這份工作並不只是要求邏輯、理性與專業能力,更考驗對人性的共情和共鳴。
我向醫師分享自己「去育幼院做義工,結果同理心泛濫哭個沒完」的雷人經歷,並請教她在工作過程中如何情緒管理呢?
她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其實自己更像一個「演員」,設定不同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孩子們進行模擬體驗。而自閉孩童對情緒感知能力較低,這就要求他們在表達任何事物上,都極力地誇大自己的情緒、語氣、動作,來吸引他們的注意。
如果小朋友主動對自己笑,主動把花給你,或達到某一象徵性進步的時候,你的角色還會是演員嗎?有沒有什麼高光時刻呢?
「唔,當孩子們做到的時候,我會打從心底為他們高興,這時便毫不掩飾自己的正向情緒,因為孩子其實很需要被不斷肯定,需要我們給他補足信心。將喜悅自然流露,也是對他們的鼓勵。」
#我們就像一把鑰匙
哪一個孩子是你印象最深、
讓你有成就感的呢?
杜醫師開始回憶,她第一份工作期間接觸過的一個孩子,一個自閉男孩,最後,在男孩自己、家人支持和早療系統三者共同努力下,他進步得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說發生了蛻變。現在那個孩子於高職就讀,和普通的孩子沒什麼兩樣了,還因數學天賦異稟,代表臺灣參加國際競賽,拿了第一名回來。
我想起自己曾認識的一位有亞斯伯格傾向的學長,他就沒那麼幸運,他沒有得到及時和完整的幫助⋯
杜醫師卻告訴我:「其實早晚並不是最重要的。臺灣的定義是六歲之前是治療黃金期,但如你所見,我們這裏有年紀更大得多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就像一把無形的鑰匙,任何時候,只要找到了每個孩子心中的鎖,轉動鑰匙,就能夠打開他們塵封已久的世界。」
哇,像埋在地下的寶藏那樣嗎?
轟隆隆地重見天日...
#家人
我們在走廊裏遇到一位成年男子,他表情不自然歪斜,肢體難以自持,正在大家的輔助下做邁步訓練。家人在前,醫師在後,他被守護得很好。
看到這個場景,我問醫師,你們會關注家人的情緒嗎?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承擔這一切的,除了本人,還有他們的家人,尤其是父母。
「是的,像這位先生因突發車禍轟然倒下,媽媽在整個過程中悉心照料,無怨無悔,很是辛苦。我們會關照家人心理健康,因為家人才是最常和孩子直接接觸的人,是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人,家人潛意識中的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孩子,對療程產生很大的作用。」
所以為了孩子盡早康復,對家人的心理調適和強度建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是的,早療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樹立正確認知。有的家長認為早療是孩子生病了、不正常、不如人,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恢復。我認為現代社會中沒有所謂的正常或不正常,只有二者的線性關係,看站在哪一條線的哪一位置上罷了。」
#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那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份工作呢?」
她坦言,一開始當然是因為考上了沒得選,但正式入職後,才真正瞭解行業所要求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為何,才熱愛這一份工作,才發現臺灣的早療發展還任重道遠,而她,願意為之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她說其實自己很喜歡這份工作,和孩子們相遇,彼此介入生命,在形形色色的故事裏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那您會一直做下去嗎?」
杜醫師沒有絲毫的猶豫:「會啊!」
我被她明朗又堅定的笑容打動了。
我很羨慕。因為這份事業不只是讓自己安身立命,更是服務社會大眾、給無數孩子和家長帶來希望。
杜醫師在最後表示,其實我們還做得還遠遠不夠。由於經濟各縣市的差異,某些地區的早療發展相比臺北還有諸多不足,例如缺乏具專業的醫師和健全的設備等。而她相信,冰山融化的第一步,便是社會大眾願意主動瞭解早療,形成對早療的正確認知,方能不耽誤孩子、不二次傷害孩子,讓他們可以在友善的環境下成長。
杏誠復健診所為孩子們設計的「兒童治療日記本」的封面,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成長加油!」我很高興,能在此次輕鬆的訪問過程中,感受到臺灣社會對少數族群的關懷和友善。
參訪結束以後,我們小組利用搜集的資料和拍攝的影像內容製作了一個時長為三分鐘的早療科普短片,學期末時,為老師和同學進行了完整的報告,引發了大家的思考。
希望借由杜醫師的經驗分享,讓更多的人願意瞭解早療師的職業,在未來能夠投身其中,像她一樣,在打開一把一把心鎖的同時,找到自己人生的寶藏。
2019.04.30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天藍 小 舖 寵物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早療二三事〉
早療,
是來台灣才接觸的詞。
#台灣的早療現狀#
在早療中心的正式採訪中,組員問了很多專業的問題,例如台灣早療現狀,對比早療發展完善的國家需要改進之處等。
杜婉茹治療師:
「如果是需要判斷小朋友做早期療育的話,台湾家長會在孩子出生后会拿到一本發展手冊,可在政府的網站對照小朋友的粗大、精細動作或是認知發展。若較同年齡的孩子是比較慢的,其實都是需要接受早期療育的族群。」
台灣重視早療,在近二十年中已經通過衛生、教育、社會三個面向包括健康檢查、預防注射、教育宣導等使得台灣早療事業突飛猛進,取得卓越成绩。
但必須承認,台灣早療兒童被標籤化的壓力和家長傳統刻板觀點依然存在,法律對早療兒童的保障問題也不全面,醫務人員人數不足地區醫療條件差異甚遠等問題迫在眉睫。如此看來,早療的持續進步更需要我們主動向社會傳達這群「慢天使」的需求和聲音。
治療師杜婉茹帶领參觀早疗中心的時候,我見縫插針問了一些自己想知道的情感面問題。
#留白的喜歡#
走廊盡頭是舖了天藍軟墊,暖色油漆,撒滿玩具,裝潢得春意盎然的房間,是「兒童物理診療室」。這是什麼年齡段的人群在使用呢?
杜醫師回答:12歲以下孩童。
「他們喜歡嗎?」
她猶豫了一下才點頭。
「可以告訴我一些具體的在接觸孩子們的場景嗎?」她說,「像自閉傾向的孩子,他們比較難以對外在環境有所感知,他們缺乏對他人面部表情和語言內涵的理解能力。
例如你皺眉,他不知道你在擔心或生氣。他們認為自己看到的就是他人看到的。比如說你說你要花,他會把花放到自己面前,他以為他眼前出現的小花也出现在你脑中。」
#早療具體進行方式#
「那你們會怎樣幫助孩子们呢?」
意思是如何進行治療。
「早期療育部分的話,我們目前有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跟語言治療,還有寵物治療、音樂治療。我們會設計很多具體情境,例如我會告訴他我今天的心情,讓他閱讀我的情緒。」
「在我向他要物品的時候,我會把他的手拉到我的面前,試圖讓他知道要放在我面前而不是自己面前,讓他知道他是他,我是我。」
這要通過大量而漫長的重複性實驗,製造刺激去扭轉原來的固化認知,去「修正」原本的行爲。這要求每一位治療師有滴水穿石的耐心。
#理智與情感博弈中的自我定位:演員#
這樣看來這份工作並不只是要求專業知識和理性,更需要一些人類共情,不然很難堅持,會疲乏,會失落。我分享自己曾經去育幼院的經歷,說自己同理心泛濫成災,看到小朋友就忍不住哭。
那你在工作的過程會不會情緒激動?
如何在幫助小朋友的時候進行自控呢?
她說自己更像是一個「演員」,自闭孩童對情緒感知能力較低,所以要求他們誇大自己的語氣或動作,來「感染」對方。她會安排不同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讓孩子們多元地進行模擬體驗。
「那有高光時刻吗?」
例如有一天小朋友主動對自己笑,或者達到某一個具有象徵性進步的時候,會真的狂喜,很感動很亢奮。你有沒有那種人性本能情感釋放的時刻?
她說有啊,會打心底高興。而且孩子們很需要鼓勵和被肯定,當這種不可自持來臨,她們不會掩飾自己。
#有效早療後的脫胎換骨#
從事以來,有沒有哪一個孩子是你最有成就感的?
有。她第一份工作期间接觸過一個孩子,是一個自閉男孩,但在男孩自己、家人和早療體系的共同努力下,他進步很快,甚至可以說改寫了人生。現在他就讀普通高職,因具備超強數學天賦,代表台灣出去參加數學競賽,拿第一。
我认识的一位亚斯伯格學長,和這個數學少年相比就没那麼幸運了,他沒有得到及時和完整的幫助。
姐姐說其實早晚並不是最重要的。台灣的定義是六歲之前是治療黃金期,「但對於他們來說,我們像一把無形鑰匙,任何時候,只要找到了那一個孔,插進去並扭轉,就能够打開一個塵封已久的世界。」
「像古墓寶藏那樣嗎?轟隆隆展開⋯」
#家人#
走廊有一位中年男子,表情「歪斜」,肢體難以自持,正做邁步訓練,家人在前,醫師在後。
我問早療會关注家人情緒嗎?
對大部分家庭來說,承擔這一切的,除了本人,更是家人。
她說是,像這位先生是發生車禍,轟然倒下,媽媽全程照料,很是辛苦。
會關照病人家人的心理健康,因為家人是最常和他们接觸的人,家人的態度和行為會对病人本身發生最大作用。
「所以無論對於家人還是病人本身來說,對家人的心理調適和建設都至關重要。」嗯是的。
尤其就早療來講,家長需要有正確認知。許多家長認為早療是孩子病了,不正常。婉茹醫師說現代社會沒有所謂正常不正常,只是一個「線性關係」,看此刻自己站在哪一條線的哪一位置罷了。
#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
「為什麼選擇這份工作,毕竟難度大。」她坦言當然是因為考上了,沒得選。
正式入職後,才了解這一行業需要的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為何。才知道台灣目前早療狀況比起其他很多地區還相對落後而需要逐步前進。一路走來,和孩子們接觸和熟知,彼此介入影響生命,她也有了對人生更深刻的體悟。
她說自己喜歡這份工作。「會一直做下去嗎?」她沒有猶豫:「會啊!」我很羨慕她,因為她的工作不只是讓自己得以生存,還造福了社會大眾,崇高而值得尊敬。
#希望更多人投入早療教育#
由於經濟水準差異,台灣仍有地區的早療狀況相比大城市如台北惡劣得多,更缺乏具備專業素養的早療醫師,希望會有更多年輕人瞭解接受早療的人群,形成對於早療孩童的正確認知,希望更多人知道早療師這個職業,對這個行當產生興趣甚至投身其中,並像這位學姐一樣,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很高興在台灣獲得這個機會,能和台灣人一同參訪早療中心,看到台灣在這一社會面向的關懷和友善。
同時希望台灣對於早療的重視和先進理念成為參考系,影響到对岸甚至帶動整個亞洲圈的發展。
天藍 小 舖 寵物 在 小隻 周欣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上地震的時候只有我和家裡2隻狗在家,但他們毫無覺得有地震虧我還在想說要左右手個抱一直逃難他們還是很開心看著我🙄
今天體會到身邊朋友為什麼怕出國去沒人照顧自己的寵物那種感受....下午去做臉還有餘震我一心只想回家看看小白和cooper好不好的😌
我真是母愛大爆發耶🐶🐶
難得穿短褲出來,自從有了防蚊配備後就沒擔心被蚊子叮喔✌🏼️白褲真好穿搭😎
包包:天藍小舖
其他都是舊物不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