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求世 25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巴赫拉堡壘(1987)
我們對於阿拉伯世界的了解,多半來自童年時天方夜譚裡的虛幻與描述,不管是辛巴達的海上歷險,或是阿拉丁神燈的奇妙遭遇,那種有點迷濛卻又帶點魔力的想像,都讓人覺得身體輕飄飄,思緒也彷彿隨著飛天魔毯神遊四方。
阿曼位於波斯灣入口處,是半島上唯一有季風吹拂的國度,美國有自由女神像,法國有巴黎鐵塔,台灣有101,而提到阿曼的顯著地標,就是全國約五百座左右的堡壘,因此阿曼有著「堡壘之國」的別稱。之所以會有這麼多堡壘,是因為葡萄牙在大航海時期到來,將這裡當成重要補給地而興建堡壘,阿曼是部族社會,不同部族之間常為了掌握貿易通道而彼此爭戰不休,也學習興建堡壘,不但隔絕內部衝突,也能抵抗如葡萄牙人及波斯人等外族入侵。
不僅建築是堡壘,堡壘造型從家用的水塔,到路邊的候車亭都是,影響所及早已擴展到一般生活,成為國家的代表圖騰。堡壘規模從小型、具簡單防禦性功能的小碉堡,到大型、複雜程度高,可以駐紮一整個軍隊的城堡都有。
我們可以從堡壘大小、房間裝飾與數目、瞭望塔、生活機能、到堡壘的防禦措施等地方,瞭解到一座堡壘的戰略價值、城主地位和保存的歷史。這些堡壘多半蓋在海岸線及山地交通的出入口處,扼守重要位置。除了少數堡壘受到葡萄牙殖民建築的風格影響,可蘭經的經文、穹頂拱門外加伊斯蘭教的花草幾何裝飾圖案,大部分堡壘依然展現伊斯蘭文化圈中特有的建築風格。
建於1669年的賈布林(Jabrin)堡壘,堡內裝飾、雕刻及結構上所展現的細膩工藝,是眾多堡壘中之最,令人讚賞當時的工藝水準,也表露城主在實用與美學上力求平衡的用心。堡內有數間的起居會客室和密談室,主要做爲招待賓客或與使節進行談判之用。爲了防範敵人深夜入侵,所有通往主臥室的樓梯內都暗設機關,以策安全。
室內住所多半舖有地毯,這是阿拉伯國家最引以為豪的工藝之一,通常人們就毯席地而坐,而地毯與天花板的彩繪裝飾一般是採用同色系以相互呼應。天花板則通常以椰棗的樹幹當作屋樑,而堡壘的外牆相當厚實,一般來說,都有二公尺的厚度,有些甚至厚達三點五公尺,為的就是在敵人攻擊時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甚至不會為自己發射的加農炮後座力所摧毀。
而堡壘建築材料多以取自當地的黏土與石塊為主,再以稻草及牲畜糞便混合後當作黏著劑,因此在外觀堡壘多半呈現砂土的原色,唯一的例外是位在索哈爾(Sohar)的白色堡壘,在傳說中這裡是水手辛巴達的故鄉。
堡壘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房間,用途上也有所不同,從清真寺、圖書館這些精神上的需求,到廚房和地窖這些生活上的需要一應俱全。通常堡壘只有一個對外的出入口,大門平常是不輕易打開的,進出都只開大門上的一扇小門,以防有人夾帶武器出入。
堡壘是阿曼最珍貴的資産,就像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赫拉(Bahla)堡壘,雖然分別經歷不同時期的整修,但這些沉浸歷史歲月洗禮下的堡壘,在阿曼人心目中的地位依舊歷久不衰,屹立不搖。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