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讀者來說,多年來要進入H.P.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魔幻宇宙,有著無法忽視的高牆。除了他的翻譯作品並不多之外,另一個原因在於,這些中短篇作品很難集結出一個完整的脈絡。固然,這些小篇幅作品裡確實都很精彩,但對洛氏而言,在這些詭麗多變的文字背後,有一個共通完整的黑暗宇宙背景。而這麼多年後,《夢尋秘境卡達斯》算是終於為台灣讀者打造出一條深入黑暗的大道。
.
全文【《夢尋秘境卡達斯》:先把無可名狀與克蘇魯放一邊,這是洛夫克拉夫特的《魔戒》】
https://vocus.cc/article/60f1c2fffd897800015ebd54
.
常常能聽到有人以「克蘇魯」來代稱洛氏作品,彷彿只要有海中伸出的巨大觸手、有著如鬍鬚般的軟肢在臉上蠕動的怪物,這樣神似克蘇魯的作品,就能被稱之為洛氏風格。但如果有讀者被這樣的形容勾起興趣,那麼當他們踏進洛氏世界時,卻可能落入「無以名狀」的恐怖——他們找不到克蘇魯大人的身影。克蘇魯確實是洛氏創作出最著名的一個邪神,卻並非唯一一個。當讀者享受完短篇小說《克蘇魯的呼喚》裡無處不在的克蘇魯古神形象後,他們就只能在《敦威治怪談》、《暗夜呢喃》、《瘋狂山脈》等等故事裡,看到少數隱晦的克蘇魯典故。
.
克蘇魯是個沉睡的形象,是個將來卻始終未來的模糊影子,牠很恐怖,即便尚未覺醒就已經如此駭人,但牠對於故事的主角來說,仍然是個過於遙遠的存在。這樣的「無可名狀」有點虛無飄渺,難免讓剛入教的新教友們感覺不夠過癮。而他們明顯地需要《夢尋秘境卡達斯》,這本書的十個故事,引出了多位洛氏最知名的造物,包括了惡名昭彰的「伏行混沌」外神奈亞拉索特普、包括了浩瀚無邊的惡魔之王阿撒托斯(Azathoth)、包括了源自太古的大深淵之主諾登斯等等,除此之外,還有躲藏在陰影與腥臭氣味中的食屍鬼、夜魔、月獸、如軟泥般的複眼怪物、與左右開闔血盆大口的古革巨人等等。喔,我漏了一個——還有溫順慵懶的貓貓唷,你想過洛氏小說裡會出現「可愛」這個形容詞嗎?他用「可愛又好動的軍團」,來形容一群圍繞著主角行動的貓貓軍隊,他對貓講了兩次可愛,太多次了。
.
《藍道夫.卡特的供詞》描述藍道夫卡特與朋友的一趟古墓冒險;《無可名狀》描述卡特與另一位好友在鬼屋裡的不幸遭遇; 《奈亞拉索特普》突然跳脫時空,講述包藏惡意機心的外神奈亞拉索特普,突然出現在埃及,以各種神蹟迷惑人們的心智,最終帶領著人群見識地球的末日;《皮克曼的模特兒》又再度帶領讀者來到波士頓的藝術圈,參觀特立獨行畫家皮克曼的作品,並了解他是如何畫出怵目驚心的畫作;《烏撒之貓》像是走錯書架的小短篇,這篇洋溢寓言氣質的奇幻童話,描述一隊神秘商隊行經烏撒小鎮,隊上小男孩的黑貓卻神秘走失,似乎與鎮上一對愛殺貓的老夫妻有關…… 《末日降臨薩納斯》則是一篇奇幻史記,描述一萬年前的湖畔繁華城市薩納斯,如何興起、茁壯與驚異毀滅的歷程。而《瑟拉斐斯》介紹了一位能深入夢境的「夢行者」,他找尋童年夢境中的絕美之城,甚至為此不惜使用毒品,只求永遠沉睡下去……
.
《夢尋秘境卡達斯》的十個故事一口氣介紹了洛氏宇宙裡最重要的多位神明與種族,但這不是這本書最偉大之處。這十個故事看來依舊是典型的洛氏短篇故事集,至少以上七篇故事看來如此,但當讀者讀到第八篇故事《夢尋密境卡達斯》,才會驚覺以上七篇故事在此集結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一二篇故事的主角藍道夫卡特,成為了《瑟拉斐斯》裡的夢行者,他一樣在夢境中探索人類世界前所未聞的仙境卡達斯。他在這個宛如地球人類集體潛意識的幻夢境之中,造訪了烏撒鎮、《藍道夫.卡特的供詞》與《無可名狀》裡出現的「怪物大軍」、從皮克曼那得到了協助……這是一趟混合奇幻、冒險、恐怖、甚至是戰爭元素的刺激旅程。更重要的是,陰險狡詐的外神奈亞拉索特普,可不希望一介區區凡人如此趴趴走,祂的異形軍隊以各種方式阻礙卡特的冒險。本書最令人興奮的高潮,當屬一路鬥智鬥勇的卡特與奈亞拉索特普,在天外魔宮當面對峙的一幕——這可比《克蘇魯的呼喚》那充滿絕望與無力感的結尾,更令人熱血澎湃。
.
《夢尋秘境卡達斯》十個故事串連出一個比灰暗地球更華麗的奇幻夢境,同時展現洛氏文筆真正的功力。他不只是一個腦洞大開的設定大師而已,除了構想這些奇想天外的邪神與怪物之外,他其實能夠構思長篇的冒險史詩,以及打造最符合冒險氣氛的奇幻世界。在這個彷若中世紀背景又處處透出詭異氣氛的夢中宇宙裡,有著更絢麗華美的風景、與更不可思議的世界邏輯。光輝的騎士們宛如電影《天能》一般在時空中逆行;神秘的大船飛越世界的盡頭漂向月球;夢行者在墜落深淵的體驗中回到現實,當然會讓你想起《全面啟動》。洛氏在《夢尋秘境卡達斯》裡不只帶給你無可名狀的恐怖,還要帶給你許多紮紮實實的想像力刺激。
.
這是洛氏最奇幻的一面,《夢尋秘境卡達斯》呈現了他深受奇幻作家鄧薩尼勛爵(Lord Dunsany)的巨大影響,如同《魔戒》作者J.R.R.托爾金也從鄧薩尼勛爵身上學了不少,你可以說《夢尋秘境卡達斯》與《魔戒》有不少聲息相通之處。當然,《夢尋秘境卡達斯》仍然有著洛氏獨到的黑色幽默、以及對現實的沈痛批判。我推薦各位在睡前閱讀《夢尋秘境卡達斯》,它會為你的夢境多染上一些無可名狀的色彩,同時讓你更加不願從夢中醒來。
▰▰▰▰▰▰▰▰▰▰▰▰▰▰▰▰▰▰▰▰
《夢尋祕境卡達斯:H.P. Lovecraft幻夢境小說傑作選(全新重譯版)》
▇ 預購日期:7/17(六)0:00開始~8/7(六)23:59止
▇ 出版日期:7/21(三),依訂單順序出貨
▇ 原價370元,新書上市期間79折,憑活動專屬折扣券再折20元(折扣後約272元,實際以購物車結帳金額為主)
博客來|特裝版購買連結:https://bit.ly/3i4tKdi
堡壘文化 X 龍貓大王通信|領券網址:https://bit.ly/3r8oWaI
折價活動相關Q&A:https://bit.ly/36zIqM3
*記得需先領券,購買時才能享有20元折扣喔!
*折扣券僅限使用於「特裝版」,不含一般版、電子書。
太古神王 小說 主角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耗時六年拍紀錄片:劉以鬯的抗命精神與理想主義】
「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產生窒息的感覺。」
——劉以鬯《酒徒》
_______
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用來做甚麼?
六年時間,有人讀完小學,有人讀完中學,有人讀完學士加碩士,有人則用來拍攝兩部紀錄片——談的就是身兼電影編劇、導演、作家多種身分於一身的黃勁輝。
為了讓香港本土文學立下存照,黃勁輝拍攝兩部文學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分別以對香港文學界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劉以鬯、也斯為主角,以紀錄片混合劇情片的模式,呈現了他們的作家生涯,並將其放入《他們在島嶼寫作2》之中,於2016年在港上映。
也斯在電影製作的後期離世,無緣觀看紀錄片的成品;近日以99歲高齡離世的劉以鬯,當年看完電影後則稱讚其夠真實,而這對於相當保守的劉以鬯而言,已經是極大的讚許。
劉以鬯是一位極為本土的作家,雖然他生於上海並成長於北方,但早於40年代來港,無疑已視香港為家。「書寫香港」是他作家生涯中的一大目標,成名作《酒徒》大談香港文人、知識分子面對經濟至上的香港,因而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心理交戰和痛苦,同時側寫香港社會整體的壓迫、勢利與苦悶。
同樣燴炙人口的《對倒》則大談香港社會變遷以及年輕、老年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世代之爭」。兩者更啓發了香港名導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2046》等國際知名電影。除以上所述的知名作品,劉以鬯亦以《香港居》寫出了60年代香港住屋問題;《島與半島》呈現了70年代的香港社會;透過《吧女》講述香港基層。
「劉以鬯身上有種抗命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堅持,他可以將現代主義文學由上海帶到香港,而且影響了後輩的也斯、西西等人,我想把一個理想主義者表現出來,感染現在這一代人。」黃勁輝曾在訪問中如此提到。
之所以說劉以鬯是理想主義者,皆因他面對香港的社會現實亦無放棄理想,更成功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一邊寫娛樂別人通俗小說賺錢,一邊寫娛己的嚴肅文學,來讓自己不至於被現實壓垮。劉以鬯高峰期每天寫達一萬字,還一筆過以十多萬港元買到太古城樓花(反正香港人還只是關心買樓);作為抗命者,劉以鬯深耕細作,栽種香港文學的種子、培育、影響後輩作家,讓香港文化遍地開花。
以《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成名的Benedict Anderson認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國族認同感的產生,源自於「想像共同體」的誕生。而大眾文學就是構成「想像共同體」的必要元素之一,因為文學能使社會中的一大群人,即使素未謀面,亦能產生休戚與共的憂患意識。
劉以鬯長達半世紀的香港書寫,無疑為港人建構了一種意義無比重要的想像共同體。
文:譯書
#REFRACT徵稿
_____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
太古神王 小說 主角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耗時六年拍紀錄片:劉以鬯的抗命精神與理想主義】
「這是一個苦悶的時代。每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都會產生窒息的感覺。」
——劉以鬯《酒徒》
_______
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可以用來做甚麼?
六年時間,有人讀完小學,有人讀完中學,有人讀完學士加碩士,有人則用來拍攝兩部紀錄片——談的就是身兼電影編劇、導演、作家多種身分於一身的黃勁輝。
為了讓香港本土文學立下存照,黃勁輝拍攝兩部文學家紀錄片《劉以鬯:1918》及《也斯:東西》,分別以對香港文學界影響力舉足輕重的劉以鬯、也斯為主角,以紀錄片混合劇情片的模式,呈現了他們的作家生涯,並將其放入《他們在島嶼寫作2》之中,於2016年在港上映。
也斯在電影製作的後期離世,無緣觀看紀錄片的成品;近日以99歲高齡離世的劉以鬯,當年看完電影後則稱讚其夠真實,而這對於相當保守的劉以鬯而言,已經是極大的讚許。
劉以鬯是一位極為本土的作家,雖然他生於上海並成長於北方,但早於40年代來港,無疑已視香港為家。「書寫香港」是他作家生涯中的一大目標,成名作《酒徒》大談香港文人、知識分子面對經濟至上的香港,因而產生理想與現實的心理交戰和痛苦,同時側寫香港社會整體的壓迫、勢利與苦悶。
同樣燴炙人口的《對倒》則大談香港社會變遷以及年輕、老年兩代人截然不同的觀感,甚至可說是「世代之爭」。兩者更啓發了香港名導王家衛拍出《花樣年華》、《2046》等國際知名電影。除以上所述的知名作品,劉以鬯亦以《香港居》寫出了60年代香港住屋問題;《島與半島》呈現了70年代的香港社會;透過《吧女》講述香港基層。
「劉以鬯身上有種抗命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堅持,他可以將現代主義文學由上海帶到香港,而且影響了後輩的也斯、西西等人,我想把一個理想主義者表現出來,感染現在這一代人。」黃勁輝曾在訪問中如此提到。
之所以說劉以鬯是理想主義者,皆因他面對香港的社會現實亦無放棄理想,更成功在現實與理想中找到平衡,一邊寫娛樂別人通俗小說賺錢,一邊寫娛己的嚴肅文學,來讓自己不至於被現實壓垮。劉以鬯高峰期每天寫達一萬字,還一筆過以十多萬港元買到太古城樓花(反正香港人還只是關心買樓);作為抗命者,劉以鬯深耕細作,栽種香港文學的種子、培育、影響後輩作家,讓香港文化遍地開花。
以《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成名的Benedict Anderson認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國族認同感的產生,源自於「想像共同體」的誕生。而大眾文學就是構成「想像共同體」的必要元素之一,因為文學能使社會中的一大群人,即使素未謀面,亦能產生休戚與共的憂患意識。
劉以鬯長達半世紀的香港書寫,無疑為港人建構了一種意義無比重要的想像共同體。
文:譯書
#REFRACT徵稿
_____
👊🏻👊🏻REFRACT歡迎讀者投稿‼️
📝假如你對應用科技、流行文化、懷舊事物、跨媒體藝術、品牌與設計等題材有興趣,不妨在這裡分享你的觀點。
有興趣投稿者,請將稿件連同筆名及作者簡介(如有),電郵至refractmediahk@gmail.com(建議同步於facebook inbox 我們),
小編收咗工會開始跟進。🤙🏻
🔥Follow us:
📷IG: instagram.com/refract_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