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人膠囊,來談營養素的補充停看聽]
前幾天我在個人臉書的murmur被大量轉發跟分享,也有營養師團體羅列這個產品應注意的問題。這個號稱”1瓶抵12瓶提供有營養補充需求的現代人”,但是 ⋯⋯#現代人真正需要的營養素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我的murmur,今日在集資官網出現一則更新⋯⋯”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素搭配選擇,是根據國民健康署定期公佈的《國民營養調查》,就現代人飲食習慣中相對容易缺乏的項目進行補充,故多數營養素含量都在每日參考值的 30~100% 之間......”
看到這個有點好笑又好氣,因為 #這根本是拿國民營養調查打臉自己!如果真的根據最新的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2-105 年)發現,國人 #血液中最缺的礦物質以 #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但是這個膠囊裡面完全沒有鈣跟鎂。
再者,維生素缺乏最嚴重的為脂溶性維生素D跟水溶性維生素B12,維生素D真的要補也建議一顆400IU(嬰幼兒的劑量)起跳,但是它一顆裡面的維生素D才120IU,卻額外加了爭議性比較大的脂溶性維生素E, #事實上國人血液維生素E測量值並無嚴重缺乏現象。那補這個要幹嘛?
而且針對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維生素,這顆膠囊的劑量卻遠遠不足,例如B12,我的建議都是100mcg左右,她的卻是1.38mcg,至於為何放這麼低的劑量,我推測原因很簡單—-#怕麻煩,我國衛福部對於維生素的劑量只要超過150%就要辦理查驗登記,很多市售的保健食品劑量低,或許都是想要避開冗長的查驗登記迅速上架,很多藥廠或大廠做的規格都是比較高的劑量,從這個太空膠囊的成分可以發現, #唯一超過每日參考值的生物素(355%),是因為這項不在需要查驗登記之列。
如果真的是 #參考國民營養調查,應該要有一顆是鈣鎂維生素D複合錠,一顆是高單位B群複方(葉酸包含在內)加上鐵劑跟鋅,脂溶性易累積的維生素可以放50-80%每日建議,水溶性的可以放100-150% 或更高。
#這顆含有大量脂溶性營養素的膠囊可能有什麼不利健康的問題?
這個之前林杰樑醫師也有提過,醫學界對於抗氧化藥物補充劑對健康保護作用尚未有定論。例如丹麥(Lancet, 2004)一份分析十四篇大規前瞻性研究,參與者170525人,研究抗氧化維他命(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過量維他命A、E及胡蘿蔔素,在抗氧化時, #可能因脂溶性維生素長久累積過量,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提高致癌及整體死亡率。
另一篇加拿大(JAMA,2005)一項長達七年針對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給予維生素E的研究, #發現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 #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的人服用維生素E其實是不建議的。
(然後很弔詭的是又把心臟病可能需要的CoQ10加在一起,是要為難誰?)
因此在國人血液報告不缺維生素E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E或許有害無益。
#這顆太空人膠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看起來所有劑量最大的CoQ10(15mg)(其實是只有所需30mg的一半劑量,而且葉黃素一天最多是30mg,他大概只有1/4),在我看來,他這兩顆就是含「CoQ10 30mg+葉黃素15mg」為主體再加一點鐵10mg ,然後剩下的空間再用啤酒酵母加一些微量B群,這並不是獨創特殊產品,以往 Q10大家也是會合併魚油、海豹油等去做成 #保護心血管的產品,這個產品又將葉黃素加進去,以往廠商不這樣做,是要區別真正有需求的族群產品。
她的構想把這兩個和藻油加在一起,脂溶性的有利吸收的構想是還不錯,但 #只有很小眾的某些特定族群可能需要,而且COQ10的限制也很多、15歲以下、孕婦哺乳使用抗凝血劑都不宜,這顆被喻為是「心肌的營養素」,通常只有在給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有心臟衰竭或是相關適應症、沒有相關禁忌症的人,才需要特別補充。
如果真的是要做太空人產品,應該是以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主,而不是國人沒有需要補充的維生素E跟Q10。
結論是,如果今天不是用聳動的名稱跟口號誤導民眾,而只是標榜「這是一個費了很多心思的COQ10+葉黃素」產品,我想沒有任何的疑慮,以這個產品的文宣內容,就會有人被誤導「我只要吃太空膠囊就補足一天所需」,而不去補真正可能需要的鈣鎂跟B群,卻過量補了不需要的脂溶性營養素,恐怕傷荷包也傷身。
#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到底夠不夠?我需要吃保健食品嗎?
依個人臨床經驗和淺見,其實所有營養素補充劑(supplement)要補充的適應症(indication)只有:
✔️驗血報告真的有缺,或是雖正常但有伴隨明顯症狀或疾病診斷(以鐵劑為例,就是有貧血的症狀出現)
✔️正在經歷會「消耗」更多營養素的狀況:例如懷孕、減脂、疾病手術燙傷後、洗腎中、喝酒吃甜食(消耗B群)。
✔️預期對於營養素「攝取」減少或「吸收」變差的狀態:例如全素者對葉酸跟B群的缺乏、高齡者吞嚥困難或食慾降低、肥胖者、高脂肪飲食造成的營養吸收不良、腸胃疾病或腸道菌異常造成吸收不良。
若是一般吃好睡好,無症狀且驗血報告一切正常的人,我都建議吃原型食物就好,而且低脂低鈉飲食,才不會讓營養素的流失增加或吸收不好。(例如:高脂肪會讓鈣質流失變快)
營養素的缺乏與否,要注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例如最近許多婦產科前輩在討論「維生素D到底能不能縮小子宮肌瘤」的話題。先想想, 什麼樣的飲食跟環境會產生子宮肌瘤?
#答案是:高糖、高飽和脂肪、環境荷爾蒙、壓力。
以上這幾個加起來久了,結果就是造成 #腸道菌相異常跟多樣性下降。
去年的《Scientific report》期刊發現身上 #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跟腸道菌多樣性呈正相關,所以推測 #一個健康的腸道生態系,才能發揮使營養素活化以及充份吸收利用的功能。許多營養素補充會有幫助的研究,都是針對「缺乏」的人,即使增加了劑量暫時發揮了功能,若還是高糖高油不正常飲食,源頭沒改變,身體也不會真正變健康。
營養素缺乏,只是不正確飲食跟生活型態造成的「結果」,並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一昧focus在把某種營養素捧成藥物般的神效,而忽略了源頭的飲食習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所有跟營養跟疾病有關的研究判讀,請先搞清楚前因後果不要倒果為因,且所有干擾因子包括生活習慣跟飲食都要全盤考慮進去,跟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諮詢,確認是否需要補充,才不會浪費錢又傷身。
太空人死亡率 在 我是Cc謝昕璇,世界最棒工作的台灣女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今天在看BBC新聞的時候,看到了這則訊息「Why are we 'milking' crabs for a coronavirus vaccine?」
你們知道嗎?
這存在地球上4億多年時間的活化石生物「鱟」(發音為厚),他的血液幫助人類擋下多少危機,救了多少生命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血青蛋白),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少量,離心得到沉澱白色物)甚至被帶上外太空,偵測有機體及保護太空人免於疾病傷害
而鱟試劑的採集方式,就如同照片當中的畫面,把每隻捕抓上來的鱟做靜脈「抽血」,鱟每隔一年都會上岸產卵,此時便會有廠商定點進行抓捕,經心臟靜脈放血後再放生
-
[為什麼現在才有人開始討論?]
在全世界正努力研發COVID-19病毒疫苗的過程,更是需要鱟的血液做測試。在科技發達的至今,依舊難以研發出能取代鱟試劑的產物,也就是說,這世界上沒有任何能取代鱟的東西
令人難過的是,雖然實驗後即放生,卻沒人知道這樣為鱟抽血到底會對他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直到近年來才發現,試劑廠商稱此過程的死亡率僅3%,在更新的數據顯示15%甚至30%的死亡率,將近30%的鱟因此死亡。這樣的浩劫讓鱟這個在地球上默默活了4億年的活化石,正式進入瀕臨絕種的生物之一了。而鱟的滅亡,也會直接影響人類對他們的仰賴
-
之前,我看著一個朋友在殺一隻剛抓起來的魚,我立馬露出有點難過的表情
朋友說:「如果你等一下還是會吃牠,你這個表情不是高尚更不能代表對牠的憐憫,除非你從此就吃素了!但只要珍惜這個世界賜給我們的所有資源與食物,不要浪費,就是對地球最好的回饋」
人類站在生物鏈的高處,利用地球資源與其他生物而使得生活變得更好,倚賴地球的程度已經難以計量,許多沒被攤在陽光下的事普羅大眾們無從得知,動物實驗、動物測試這些或許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當然
我也是普羅大眾之一,仰賴這世界才得以維生,而人類的健康與安全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但我們終就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該怎麼合理取用、不浪費、不強奪
和平與每個生物共處
會是我們這輩人類,每一個人的人生課題!
失衡後的地球,我們真的能永續發展嗎?
內文資訊部分取自:wikipedia
照片取自:Horseshoecrabs.org
BBC NEW: https://bit.ly/2W1iunt
-
堪C們都去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cisatroublemaker/
太空人死亡率 在 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五件事讓你的《#復仇者聯盟3》更好看】
彈指瞬間,#其他電影怎麼做?
《復仇者聯盟3》圍繞著「#人口過剩」這個問題,薩諾斯的做法顯然引起很多人的不滿,那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就讓我們就來看看,其他電影是怎麼處理的吧。
-\-\-\-\-\-\-\-\-\-\-\-\-\-\-\-\-
人口過剩這個問題,持續地出現近幾十年,在工業革命之後,各種產能提升,連帶地讓糧食供應充足,加上醫療技術成熟,死亡率降低,人口只有一路飆漲,並且呈現等比級數的暴增。
既然問題已存在,電影就會演出來。
因為電影,就是激發想像力的聖地。
不過縱觀影史看來,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似乎都不是好辦法。
#楢山節考
1983年的《楢山節考》,小村落由於資源不足,所以有了把老人丟到山裡去的習俗。
不管家裡的老人是否健康硬朗,為了節省糧食,70歲就是要被丟到山上,等待死亡。
這部電影引發了相當廣泛的討論,也讓我們反思,在極限的生存環境下,取捨生命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地獄
《達文西密碼》系列在2016年推出第三部電影《地獄》,場景圍繞著佛羅倫斯、威尼斯、伊斯坦堡,蘭登教授要解決的危機,是有遺傳學家開發了一種病毒,要讓人類感染,預計有1/3的人類會失去生育能力,以防止人口過剩的問題。
這方法跟薩諾斯相近,只是不是殘酷地讓一半人類瞬間消滅,採用了絕子絕孫的方式...
這樣也會產生新的問題,就是對這些「絕後」之人來說,會不會是更長期的折磨呢?
#星際效應
關於人口過剩、資源匱乏,「移居到別的星球」是最正統的答案。
這類型的電影相當多,其中《星際效應》是最認真探討科學上可能性的電影。
在茫茫宇宙之中,要如何找到「第二個地球」?
可能在找到之前,人類就已經滅亡了。
而這些飛出去的太空人,可能會碰到更多想像不到的物理災難,例如「雙胞胎悖論」。
類似這樣「移居外星球」的電影太多了,近期還有《星際過客》、《遺落戰境》、《極樂世界》、《瓦力》...等等。
回到現實生活,電動車特斯拉的CEO- Elon Musk,他的另一間公司 SpaceX,就是在努力製作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這是最接近電影的答案,不過尚離實現還久遠,實現前人類會不會先自我滅亡呢?
#獵殺星期一
獵殺星期一是個很有創意的題材,可惜發揮得不夠好。
不過簡單來說,《獵殺星期一》解決人口問題的辦法只是「單胎化政策」,這在中國已經實行過,也確定會產生相當多問題。
#縮小世界
《縮小世界》絕對是最有創意的一個解法。
把人變小了,資源就變多了!
一瓶Vodka可以讓一整村的人喝到醉。
可惜的是,這個科技還太遙遠,而這部電影也拍太爛。
#國定殺戮日
國定殺戮日也是個很有創意的作法,不過有創意不代表就是好主意。
由於少了戰爭來減少人口,所以「國定殺戮日」就是當天開放人屠殺,當天是無政府狀態。
優點是,有仇的人當天可以報仇,少掉了部分人口,經濟也變好了。
缺點是,往往是「沒有錢」的人會被殺掉,因為他們沒有錢住在堡壘裡面,就會被那些旅遊觀光來體驗殺人的給殺掉。
收入低的人都死光了,經濟就變好了! 這種奇妙的數學算法,似乎在台灣也看得到呢!
雖然這種做法很有效,不過同時也會引發更多問題,這在《國定殺戮日3》時可以看到,整個經濟與政治都會有更多的變化可以討論。
-\-\-\-\-\-\-\-\-\-\-\-\-
講到目前,你們有看到更被你接受的答案嗎?
不管可行性高低,起碼薩諾斯是最公平的一種方法,如果像《2012》一樣,有錢人才可以活下去,不是更糟糕嗎? 起碼薩諾斯盡力做到自己認為的公平了。
當然,非自願地奪去任何的性命,這在道德上都是不被允許的。
不過這個問題依舊存在。
一部電影兩個小時,但是可以看盡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事件的起末,可以看見人類的未來。
電影閉幕後我們能帶走的真的很多。
希望大家看完爽片,也不忘多想想、多討論喔!
-\-\-\-\-\-\
更多討論在
#五件事讓你的復仇者聯盟3更好看
看漫威花十年,如何打造最強反派
#反派三要件 的討論:
https://link.leftymovie.com/9XSKV
-\-\-\-\-
漫威樂園+曼谷來回機票抽獎:
https://bit.ly/2MrQyX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