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分享】宇宙瞬息 241–250/蔡錦滔(Starrix 星匯點)
//科學家利用美國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 簡稱 TESS) 的觀測,令我們對於外行星 KELT-9b 有全新的看法。 2020 年 6 月 5 日,科學家公佈這個於 2017 年發現、位於天鵝座、距離我們 670 光年遠的外行星,這外行星在凌日時出現的減光現象有很獨特的不對稱性,日間溫度達到極高的 4,300°C ,而行星在 36 小時便完成一次公轉,幾乎是環繞著恆星兩極而轉。恆星本身亦有快速的自轉,每16小時便自轉一周,這種快速自轉扭曲了自身的形狀,使兩極變得扁平及較熱和亮,而恆星中部則較暗和冷,令恆星極地和赤道溫差達 800°C ,稱為「重力變暗 (gravity darkening) 」。當行星繞到恆星極地時,變成行星的夏季,繞到恆星中部時,則變成冬季。//
同時也有7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運載火箭已移到發射台,各項準備工作也就緒。中國野心勃勃的太空計畫再往前一步,位在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週三宣布,17日要送3名太空人上太空。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118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
太空人的工作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粉圓媽
綠豆的第二篇冷知識!
不長的文字他花了不少時間,他跟我分享,從他閱讀到有興趣的知識,決定成為冷知識的內容,他會開始閱讀以及求證,接著試著寫成文字,最後繪製適當的圖畫,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這個歷程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蘇美的太空競賽發生了什麼?有哪些事創下記錄?
【零下50度】【新單元】
1947年至1991年,以美國為首的傳統西方列強及其盟國和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及其衛星國,發生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冷戰」始於1947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而「冷戰」則結束於1991年蘇聯解體,其中,蘇美兩方不斷用科技在相比較,今天要說的,是最有名、也對現在科技貢獻重大的「太空競賽。」
1947年,蘇聯先發制人,讓㡬隻「果蠅」送上太空,實驗目地是要觀察及研究,生物在太空輻射下會有何反應,果蠅也是第一個到太空的地球生物,接下來,蘇美分別送了狗、老鼠、貓和猴子,當然,上面描述,全都一去不復返,其中有名的,就是蘇聯送上的小狗「萊卡」,1957年,萊卡承坐「史波尼克2號」前往太空,不久就中暑身亡,蘇聯也特地設置了紀念碑。順帶一提,「史波尼克」在俄語是衛星的意思。
而第一個到太空的人類,是來自蘇聯的「尤里.加加林」於1961年4月,花費108分鐘繞了地球一圈。而第一個美國太空人,是在同年5月的「亞倫.雪帕德」,1663年6月,蘇聯太空人「范倫蒂娜.泰勒斯」是第一個女性太空人,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發射,由「尼爾.阿姆斯壯」、「伯茲.艾德林」和被世人遺忘的「麥可.科林斯」擔任太空人的工作,雖然「麥可.科林斯」被遺忘,但他的工作很重要,他負責把太空梭環繞月球,讓另外兩位太空人能回到太空梭,但可惜他一輩子都沒有到過月球。接下來,第一個到月球的人類,就是阿姆斯壯啦,他在踏到月球後,說了一句「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而伯茲.艾德林緊跟在後,但伯茲.艾德林知道,沒有人會記得第二名,所以在回程時,他與阿姆斯壯討論,他想成為第一個從月球回到地球的人類,他也做到了,但還是沒有人記得他。
這之所以會重要,是因為那次冷戰,使含太空在內的科技迅速發展,它讓GPS等技術被發明,自工業革命以來,這兩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就比兩萬年來的速度天差地遠,但工業革命是什麼呢?…嗯,那下一次在介紹吧,今天的時間有點太長了!
今天的冷知識時間就到這,我是世界和宇宙,我們下次見!
(你是不是已經忘記阿波羅11號的成員了…?)
太空人的工作 在 Furch Lab 攝影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攝影史上的今天
【太空漫步】2月7日,1984年
http://immian.com/spacewalk/
.
在人類征服太空的歷史中,這張最知名、最具標誌性意義的照片被時代雜誌選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 100 張照片」,在美國論壇 reddit 上也被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照片」。不過,它是怎麼被拍出來的呢?
.
35 年前的今天,人類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美國太空人 Bruce McCandless II 在一趟編號為「STS-41B」的任務中,完成了長達 5 小時 55 分鐘的太空漫步,並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不受繫繩束縛、真正意義上的太空人。拍下這張照片的當下,他與太空站的距離長達 97.5 公尺之遙(320 英尺)。
.
【休士頓,我們需要一台最耐操的相機!】
要打造出一台可以用在太空拍照的相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應付太空人的工作環境之外,最主要的困難點在於太空中的溫度變化相對劇烈,即使是在條件相對穩定的太空站,每 90 分鐘就會繞行地球自轉一圈,換句話說,只要每 45 分鐘就會經歷一次日出與日落。在沒有大氣層的保護下,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會很輕易地超過 120°C,同時在陰影中又會降低到零下 65°C,因此太空人所使用的相機若沒有一定的耐候性,是很難完成這趟任務的。
.
在登月任務和太空任務期間,NASA 所選擇的合作對象是當時以耐操著名的「哈蘇」(Hasselblad),採用的是 70mm 中片幅規格底片。雖然美國太空總署 NASA 沒有很明確的記載,但用於任務「STS-41B」的相機應該是 Hasselblad 500EL,被記錄的焦段是 100mm,雖然也沒有詳細鏡頭的型號,但推測應該是 1968 年發表的銘鏡 Carl Zeiss Planar 100mm F3.5,使用的底片則是 220 規格的 Kodak Ektachrome 64。
.
【找回那百中選一的原始檔案】
這張經典的「太空漫步」照片並非僅只有一張,實際上它是取自任務過程中拍攝的一連串照片。為了找到這張照片的原始檔,我在 NASA 官方網站找到了「STS-41B」任務中所拍下的全部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有專屬的編號,而這項任務的照片號(NASA Photo ID)則為 STS41B-35-1584 至 STS41B-35-1702。
.
從末四碼流水號來看一共有 119 張照片,在這些照片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太空人在執行任務時嘗試拍攝的各種構圖,其中不乏全黑與過曝的照片,還有一些照片不知道是在拍三小的失敗照XD
.
其中最經典的「太空漫遊」在美國太空總署中的照片編號(NASA Photo ID)是「STS41B-35-1604」,我原以為這張有經過一些後製與裁切,但實際上它與原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加強了一些對比而已,構圖也幾乎沒有改變。
.
實際上如果我們一張一張去看那整批的 119 張照片,即便有些照片構圖十分接近,但「STS41B-35-1604」仍然是其中最亮眼、構圖最平衡的一張。
.
【35 年前的高解析度:70mm 底片】
保存 1984 年的老照片說來並不稀奇,但 NASA 了不起的地方是竟然還在官方網站提供了 5700x5900 的大圖檔案供免費下載,這相當於 3,363 萬畫素的高解析掃描圖檔,許多照片放大後仍然有很好的細節,可見"底大一級壓死人”在外太空仍然適用XD。
.
當然以現代的科技來看,要拍出 3,363 萬畫素的照片絕非難事,但在 1984 年,哈蘇相機、蔡司鏡頭與 220 底片確實是拍出太空中高解析照片的最佳選項之一。另一方面,70mm 底片除了可用在中片幅相機上(例如國民中判 Pentax 67),在現代也可用來拍攝 IMAX 電影,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就是 70mm 膠片的擁護者之一。
.
(編按:NASA 在 Hasselblad 500EL 機身上使用的 220 底片實際顯像尺寸是 55x55mm(即 6x6),這雖然是 120 中片幅的一種規格,不過與電影規格的 70mm 膠片仍有不同,像是以同為寬 70mm 的 Todd-AO 規格為例,因為須具備額外的 5mm 來容納音軌,因此實際使用的膠片尺寸是 65mm,其顯像尺寸則只有 48.5×22.1mm,算得上是比中片幅的 120 要小上不少。而這裡指的 70mm-Format 指的僅只是同為 70mm 寬的底片。)
.
除了上述這些知名照片,在「STS-41B」任務中,太空人也分別使用了 100mm 和 250mm 焦段的鏡頭(後者推測應該是 Carl Zeiss Sonnar 250mm F5.6 )來拍攝地貌。從更早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從太空中所拍攝的地球局部照片,範圍分別包含衣索比亞、巴拉圭、巴西、巴哈馬、玻利維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照片編號 STS41B-35-1585~STS41B-35-1594,共 9 張)。
.
【後話:關於拍攝者與被攝者】
照片中的太空人 Bruce McCandless II(下圖合照的後排右,身著太空衣)同時也是位美國海軍上校,他已於 2017 年 12 月 22 日在美國加州的家中去世,享年 80 歲,拍下這張照片的則是駕駛員 Robert L. Gibson(前排右,藍色衣服),現年 73 歲仍然在世。而在「STS-41B」任務中,執行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還有 Robert L. Stewart(後排左,著太空衣),不過其名聲就沒有 Bruce McCandless II 來的那樣響亮了。
.
即便艙外活動任務風險極高,但截至目前為止,美國仍未有太空人因此受到災難性的意外或死亡。不過在「太空漫步」拍攝後 2 年,搭乘同一艘太空梭執行任務的太空人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 )在 1986 年 1 月 28 日的升空過程中解體,機上 7 名機組人員全數罹難,這件意外從而使得美國太空梭計劃被冷凍長達 32 月之久。
.
關於人類「太空中的攝影史」其實還有許多值得一書之處,本文 Hasselblad 500EL 的故事也僅僅是佔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將來【攝影史上的今天】還會持續再提到各種被帶上太空的攝影器材喔!
.
.
關於【攝影史上的今天】
透過攝影歷史上最有意義的照片視角,帶大眾走入照片中的情境與攝影師背後的故事。這是一個描寫影像力量的專欄,在未來「攝影史上的今天」會以一個月 4 則的頻率,持續分享一週年的攝影故事。
.
#攝影史上的今天
太空人的工作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運載火箭已移到發射台,各項準備工作也就緒。中國野心勃勃的太空計畫再往前一步,位在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週三宣布,17日要送3名太空人上太空。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118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太空人的工作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兩老90年代隨家人移民,經歷回流,再次離開。
可以說是經驗豐富,有喜有悲。
00:49 詳細版本可以看我們的網站2020 沖繩移居指南 (use youtube photo) https://www.oki-family.com/2019migration01/
00:56 日本留學, 沒有年齡限制日本留學, 沒有年齡限制
1:52 獵頭公司或上網找工作,雇主為你打工度假簽證
2:27 打工度假簽證轉成為正式工作簽證(年齡限制30歲或以下)
3:16 投資500萬日圓申請:經營管理簽證
3:35 記者和藝術工作簽證
5:33 日本移居攻略:簽證背後思維
過去的經驗,讓我們不會再犯父母的錯誤。無論去那裏,有些事情不會改變。
同場加映:
我們一直教大家比較進階的日本移居資訊,這一次回到出發點,介紹最基本的簽證種類和取得方法。
為了移民,很多人忘記了初衷。為什麼移民?當初為什麼要離開?移民的得失。
詳細版本可以看我們的網站2020 沖繩移居指南
https://www.oki-family.com/2019migration01/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
太空人的工作 在 吳青峰 官方專屬頻道 Wu Qing Feng's Official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再多的等待,都是為了更期待
吳青峰〈等〉Live @雲門劇場
預購傳送門 → https://umg.lnk.to/QFYM
冊葉如詩,影像如是
紀錄兩日奇幻,收藏他的時刻
吳青峰《上下冊》Live @ 雲門劇場
預購好評如潮 蟬聯銷售冠軍 持續預購中
預購限定加贈《16葉》Legacy Live演唱會DVD
青峰說,某次,他到雲門劇場看布拉瑞揚的作品:「那是一個平凡的下午,沒有來過雲門劇場,帶著無預期的心,一踏進劇場,卻被潑入眼裡的畫面瞬間點穴。眼前是沒有任何遮擋的舞台,整個場地後方的落地窗,與窗外的陽光和樹,都成為最天然的舞美造景。在演出前,我整個人就已掉入這迷人的景象。在那之後,『好想在這一片綠之中演唱』,就成了我的心願。許多年過去,始終纏繞著。」
這首在《冊葉一:一與一》專輯內佳評如潮的〈等〉,歌詞雖是在講情竇初開的心,但也像是呼應青峰心裡對這場演唱的等待;在《上下冊》Live @ 雲門劇場,〈等〉被賦予了屬於這個場域的魔力,在這個live MV版本的影像,濃縮精華了整場《上下冊》的故事,將每位演出者都帶進這個〈等〉的故事裡:演員陳雪甄、小事製作舞團、舞台裝置王德瑜、大環特技楊世豪、動見体劇團......,透過藝術家們以及創意總監陳汗青、導演吳秋觀、音樂總監徐千秀,影像製作陳映之,共同二創青峰的創作,台上與台下,共同成就了《上下冊》的演出。
青峰現場演唱〈等〉時,帶著點雀躍的心,像是緩緩向你走來,道出他的內心世界;隨著現場音樂的流動、舞台裝置的呼吸、觀眾們屏息的期盼,他的歌聲在那片綠中,充滿生命的綻放著;而每首歌,在不同場域感受到不同養分,生成了僅屬於該地的生命體,成為難得的一期一會,透過視覺影像紀錄,帶到我們眼前;就像青峰在這次《上下冊》Live @ 雲門劇場Blu-Ray藍光碟內的萬言概念文章中提到的:「總之,感謝雲門劇場這一片窗,將我們帶來這裡,帶往異世界。」
吳青峰《上下冊》Live @雲門劇場Blu-Ray藍光碟
產品以精裝書輯裝禎
內容包含吳青峰萬言《上下冊》概念文章
藝術家自述概念選輯、首度公開近百張現場紀實照
預購期間特別限定贈送《16葉》Legacy演唱會DVD
🎬 〈年輪說〉Live MV ………… https://youtu.be/NHuiL-kQtX0
🎬 〈阿茲海默〉Live MV ………… https://youtu.be/BXzDiTyr03c
--
〈等〉
嘿 我初開放的心 純白不帶有印記
雙手 捧著微笑等永恆來臨
嘿 我向沉寂敲門 內心不帶有期許
雙眼 夢見夢境停泊的雲梯
等你來吻我 愛如淚水弄溼煙火
再等你來解救 如名畫走出的英雄
等你來佔有 開口之前就能懂得沉默
風裡有 風拉扯的 風景在撼動
等你的脈搏 輕如鵝毛重重擊落
再等我的顫抖 被溶解在你情懷中
等你的寬容 懂得一切究竟多麼難懂
眼裡有 眼光所及 眼淚婆娑
終於會被你的愛吸收
嘿 我初開放的心 旋舞像早春森林
雙耳 乘著翅膀聽太陽升起
嘿 我向誠實回應 面容像銀色精靈
雙唇 幻想幻影成真的美麗
【Credit】
詞|吳青峰
曲|伍家輝
編曲|劉胡軼、楊穎彪
音樂製作
製作|徐千秀
現場錄音|吳育彰
音樂編輯|單為明
混音﹑母帶|柯宗佑
創意總監|陳汗青
導演|吳秋觀
音樂總監|徐千秀
演員|陳雪甄
舞蹈設計|小事製作 楊乃璇、林素蓮
舞者|沈 樂、吳俊哲、初培榕、林素蓮、洪綺妮、陳詣芩
陳薏如、張雅媛、張鶴千、黃裕閔、潘佑熏、賴玟芳
舞台裝置|王德瑜
大環特技|楊世豪
演出設計〈一點點〉、〈迷幻〉|動見体
演員|劉嘉騏、劉心宇
音樂演出
吉他/Band Leader|鍾承洋
貝斯|黃群翰
鼓手|黃亮傑
鍵盤|張少瑜
合聲|黃玠瑋
電子鼓|潘維瀚
Programmer|戴建宇
FOH音控師|柯宗佑
Monitor音控師|王駿綸
音控助理|歐陽兆聰
技師|陳琦瑋
舞台總監|群星創造 郭狠胖
硬體監督|林千慈
導演助理|鄭儒雅
舞台執行|洪誌隆、黃梧貴、林易謙、張智鈞、洪亞鎛、張嘉傑
表演節目舞台視覺統籌|鄭烜勛
表演節目執行製作|陳正華
舞台設計|調皮工作室 吳姿瑩、李信興、黃孟瑩
燈光設計|鹿米工作室 林佳徹
燈光助理|鹿米工作室 陳岳世
現場攝影及影像製作
導演|陳映之
導演助理|錢承榆、彭琦媗
製片|葉鑑濤
製片助理|賴芷芸
攝影師|黃品婕、鎖震峯、張伯瑞、楊家哲
攝影助理|施雅馨、陳星豪、張雅萍、謝明倢
攝影工程|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拍攝燈光師|黃柏源
現場拍攝燈光助理|蘇志豪
收音錄音師|陳炫宇
收音錄音助理|王令譽
視訊工程|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器材協力|無限映像製作有限公司
後期製作|Imagine Cosmos
剪接|陳映之、黃品婕、彭琦媗、張雅萍、張伯瑞、鄭惠璞
英文翻譯|Steve Bradbury、Hazel Chang
藝人化妝|張婉婷
藝人髮型|ZOOM Hairstyling Edmund Lin
樂手髮型|ZOOM Hairstyling Hans Chen
藝術家梳化妝|陳映羽、賴麗卉、魏妙芳、陳美雪、吳曉芳
吳青峰造型設計|謝岡諺
吳青峰造型設計助理|黃子櫻
陳雪甄造型設計|陳錦嬅
樂手造型設計|王依凡
藝術家服裝統籌|林馨
藝術家服裝管理|吳定盛
#吳青峰
#上下冊
#等Live
……………………………
▶ 吳青峰 IG:https://www.instagram.com/imqingfeng
▶ 吳青峰 FB:https://www.facebook.com/WuQingFeng
▶ 吳青峰 微博:https://www.weibo.com/u/1822796164
🔔 訂閱吳青峰官方專屬頻道:http://bit.ly/qingyoutu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