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需求同步到位,智慧電網大步前進!(06/01/2020 CTIMES)
在資通訊技術的成熟下,各國均加快智慧電網的建置腳步,不過,用電數據的擷取與累積只是智慧化的第一步,之後的數據分析才是智慧電網的實際價值所在。
作者: 王明德
電網是國家能源的關鍵基礎建設,過去的電力來源單一,電網架構相對簡單,近年來政府全力推動非核家園,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也被納入既有電力系統中,導致其架構漸趨複雜,在此同時,智慧化也成為各國的重點能源政策,在這兩大趨勢之下,其架構將產生重大變革,穩定與智慧兼具的電網系統,才能因應下一世代的能源需求。
與現有的電網相較,智慧電網的不同之處在於善用現有的各種資通訊技術,讓電網中的電流流向得以透明化、訊息可以被分析。智慧電網會帶來哪些改變呢?首先必須完成AMI智慧電表的建置,將用戶端從傳統單向人工抄錶,改為雙向的智慧電表,透過智慧電表蒐集即時而完整的能源使用資訊,完成電力自動化供給調度與需求管理。
技術成熟帶動市場
對於能源市場與從業者來說,智慧電網並非新字眼,早在20世紀初,歐美各國就開始著手相關政策,台灣也於2003年在台中試行,不過後來成效不佳。當年曾參與計畫的西門子智慧基礎建設產品與系統資深業務經理林裕程分析,技術不成熟與成本過高是兩大失敗原因。
他指出2003年行動無線通訊仍在2G時代,當時市場主流是GSM與PHS,由於穿透性不足,智慧電表只要設置於地下室就會收不到訊號,必須改採與電話線相同質材的銅纜雙絞線,但此材質又會與電表干擾,技術一直難以克服。除了技術問題外,智慧電表的當時價格過高,若單從系統成本討論,人工抄表無疑是更好的選擇,這兩大因素讓此政策最後以失敗告終。
在此之後,2011年政府又在澎湖試行的另一項智慧電表政策,並採用3G網路仍未成功,雖然也未成功,不過智慧化終究是未來趨勢,2018年台電再接再勵展開第三次相關工程,預計汰換全台約600萬組電表。對這次的計畫,林裕程則抱持樂觀態度,他指出近年來全球產業看好物聯網發展,業界紛紛研發適用的通訊網路,其中NB-IoT因具有廣覆蓋、多連接、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性等特點,符合智慧電表的通訊需求,再加上現在人工成本節節高升、智慧化概念逐漸普及,2003年所遇到的問題不復出現,因此接下來智慧電表可望在台灣普及。
除了汰換各戶住家的傳統電表外,台電目前正在進行的另一項智慧電網工程,則是在道路上密集設置電力監控管理系統,縮小每一段電網的監控距離,藉此提高對電網狀態的掌控度,當該地區的供電出現狀況,就能夠迅速找出問題線段,除了可縮短維修時間,亦可同步降低維修時間。
智慧電網讓用電更聰明
建置智慧電表與電力監控系統現雖已大舉展開,不過林裕程指出,用電數據的擷取與累積只是智慧化的第一步,之後的數據分析才是智慧電網的實際價值所在。
整體而言,具備分析能力的智慧電網將衍生出幾項優勢,首先是精確供應電能,完善的智慧電網可透過感應、探測、遙控等資訊技術,對需求進行即時跟蹤,並利用智慧化運算分析用電數據、控制用電設備,讓電能供應更精確,從而減少碳排放,靠資訊技術進步節約能源。
其次是需求管理,智慧電網平台可將需求管理融入到電器產品設計和系統架構,讓使用端與電網及分散式能源進行回應和交流,透過技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第三是電源整合,智慧電網可利用各系統的備援概念,相互提供安全保障。現有電力系統的備份容量、儲能設備可相互支援,各種形式的發電如風力、火力、太陽能,可共構成一個能源安全整體,在智慧電網的調配下,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對於智慧電網以上的系統,包括西門子在內的多家能源基礎建設大廠,都有推出相關平台,其功能也都類似,都是透過平台分析數據,並針對住宅建築、商辦大樓、工廠等不同使用者設計合用功能。
不過,林裕程特別提醒有意導入系統的機關,必須從整體面向考量平台的特色,電網是一整套完整的架構,在建置前系統廠商必須提供足夠的諮詢服務,導入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系統中各環節的介接問題,導入後則要有完善的維修服務,因此他建議選用有提供一條龍服務的廠商,將可有效縮短系統建置與後續維修時間。
商業機制困擾再生能源發展
除了具備智慧化功能外,與風電、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系統併網也會是下一世代電網的必然趨勢。對於再生能源的未來,從各國政府的態度與動作可以看出,無論是風力或是太陽能,都將被納入未來的發電系統中,不過這兩大發電模式,在商業機制仍有改善的空間。
風力與太陽能兩種發電方式都受自然界影響,無法穩定供應電源,因此現在的做法,是在風機或太陽能場附近建構分散式儲能系統,藉此平衡電網,並彈性化應用電力。不過儲能系統的高建構成本,引出建置權責的歸屬問題,究竟該由電力公司或建置發電系統廠商負責?目前仍有爭論。
除了儲能系統外,另一個問題在於設備在使用壽命後端的維運成本負擔,此一問題主要會出現在風機。風機的造價高昂,廠商在簽訂合約時,其保證條款都是確認該風機可在固定時間內所供應的電量,而此時間大約都是10年,這也代表10年後,該風機將進入使用壽命的末期,發電能力不斷衰減,維修成本卻節節高升,在此態勢下,不會有企業願意接手維修工作,老舊的風機也將成為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的無法處理的沉重負荷。
整體而言,下一世代的電網基礎建設將會走向智慧化與綠能化,目前政府也正全力布局智慧電網。不過無論是政府或企業,智慧電網都是全新的機制,投入者除了可探索不同的商業模式外,也須同時考量伴隨新機制而來的其他問題,並在導入前就妥善規劃,讓智慧電網的建置效益不打折扣。
完整內容請見:
http://www.ctimes.com.tw/DispArt/tw/智慧電網/2006011115OF.shtml
♡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太陽能 系統架構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好問題。用電大戶條款四選一修訂後,儲能仍是明日之星?(03/16/2020 TechNews科技新報)
(作者 鄭智文)這一兩年有很多公司都在評估是否該投資儲能,在跟他們深談之後,筆者發現一個「儲能」,竟然常是各自表述。每個人對儲能的理解都不相同,曾經打過一個比喻,說電池管理系統就是軍隊的命令系統,每個電池就像是軍中的單兵,如果你沒有給他命令,他不知道要怎麼行動。但是當大家評估儲能時,還是都只問「現在電池 1 度電(kWh)多少錢」,好像只要買了儲能電池,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大型儲能系統不是小型電池的放大版
大型儲能技術是未來儲能應用的重中之重。包括企業的經營者或管理者,很少人真正看過大型儲能系統,於是就拿小型電池來理解。大型儲能系統和小型電池不同,小型電池是單一電池循環充放電的行為,相比起來較為單純;而大型儲能系統則必須是一個系統同時充放電的行為,必須有效率地整合儲能本體技術和儲能應用技術緊密的雙向溝通聯繫,這通常需要積累相當多的實際應用大數據,來解決所有應用問題。
即使是小型電池,均衡電池系統的一致性就是個令人頭痛的課題,而大型儲能系統還要再增加功率調節(變流)器,也就是業界常說的 PCS(Power Conditioning System),3 層的管理系統,和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以及 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系統間的通訊協議、系統參數、軟體程式、晶片運算能力,資料採集和傳輸量的複雜度相當高。台灣有不少消費型電池公司,但電池的基礎技術源頭完全都被韓、日元件厰掌控,以至於鮮少投入在其他儲能的應用。
PCS 是連接電池組與電網應用的關鍵系統,是儲能功率調節的執行設備,在監控與調度系統的調配下,實施有效和安全的儲電和放電管理。它可以整合和協調多元資源,來並聯和適應既有的電網基礎架構,維持電網的穩定性;或形成微電網,也就是孤島運作,自動無功支持和可變設置等核心應用。
所以,儲能真正的成本不只是電池,而是考驗你的調度及管理的能力,這些成本加在一起,比電池本身還要貴。
儲能系統應採最適化發展策略
另一個常遇到的問題,則是大家對儲能系統何時能賺錢的錯誤期待。然而一樣的場域應用,在不同的國家或區域,不一定具有經濟價值,因為不同區域的法令和需求都不相同。
我國早期儲能應用較多是在表後(Behind the Meter,BTM)的用戶端(需求端),用來削峰填谷、需量管理或當備用電源,因為這種收益模式最直觀,也不牽扯任何法規問題,只要能安裝好儲能系統,即可利用尖、離峰時段電價差來進行差價套利,而且還不用改變任何用電習慣。
有些用戶可以透過儲能系統來降低契約容量或避免超約。但這種模式在沒有儲能系統補貼、低電價或尖離峰電價差小的地方,例如台灣,較難靠單一應用情境,來實現財務上現金的獲利。儲能要走「斜槓青年」的最適化發展策略,才能盡可能創造多種服務現金流,進而實現收益的加乘堆疊價值(Value Stacking),提高投資效益。
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修改法規障礙、電費率改革、改變電力系統架構和建立獨立市場監管機制。透過市場機制,實現電能量和輔助服務的合理價值,並讓各種多元資源能各自發揮優勢取得市場的平台。所幸今年政府和台電公司計劃逐步開放輔助服務市場,讓儲能系統參與目前最有價值的調頻服務,我國電業又向前再跨出了一小步。
政府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中制定「用電大戶條款」,針對契約容量大於 5MW 的用電大戶,要求設置一定裝置容量的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或儲能設備,或以購買綠電憑證、繳納代金的方式代替,俗稱四選一方案。
基於此條款為用電大戶義務的前提,目前條例設計是排除掉仍有台電太陽能躉購合約和參與台電輔助服務的儲能設備。
相對於太陽能電站,儲能設備占地面積相對較小、建置時間較短,平時可單獨做為廠內備用電源,提升廠內電力品質和協助穩定用電安全,若有機會搭配削減契約容量、削峰填谷以及需量管理,或者搭配其他可再生能源自發自用取得憑證,來創造堆疊價值。比較可惜的是,目前的機制都無法獲得經濟誘因。
全球目前預估大型儲能系統安裝容量將在今年達到 3.2GWh,且 2019~2024 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更將達到 22%,在未來的能源轉型路上,儲能系統絕對是一個任何人都不能忽略的要角。
本文作者:鄭智文,目前為工研院電網管理諮議委員會委員;本文由 綠學院 授權轉載。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echnews.tw/2020/03/16/the-future-of-energy-storage-in-taiwan/
♡
太陽能 系統架構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趨勢風向標,區塊鏈-IoT或將引發各行各業的範式轉移【物女心經】
作者:物女王(彭昭)
物聯網智庫 原創
導 讀
當人們發現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後,之前對地球上所發生的各種現象的理解全部都要重新考慮。這樣,之前舊的範式(地平說)被一個新的範式(地圓說)所代替。範式,簡單來說,就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而範式轉移,就是沖出原有的束縛和限制,讓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開創新的可能性。如今,區塊鏈憑藉其獨有的信任建立機制,正在改變諸多行業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區塊鏈-IoT的使用涉及生產關係的變革,有可能會形成各行各業的範式轉移。
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的開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說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曾做過一次關於天文學的演講,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繞著太陽運動,以及太陽又是如何繞著我們稱之為星系的巨大恒星群的中心轉動。演講結束後,他卻被一位老婦人全盤反駁了所有觀點。
老婦人說:“世界,實際上是馱在大烏龜背上的一塊平板。而這只大烏龜的下面,還有另外一隻大烏龜,就是這樣,一隻接一隻的烏龜馱下去,形成了一座烏龜塔。這就是這個奇妙的宇宙的模型。”
地球是平的,就是這個老婦人的對世界的基本認知。
當人們發現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平的後,之前對地球上所發生的各種現象的理解全部都要重新考慮。這樣,之前舊的範式(地平說)被一個新的範式(地圓說)所代替。
範式,簡單來說,就是從事某一科學的研究者群體所共同遵從的世界觀和行為方式;而範式轉移,這個名詞最早出現于美國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家庫恩的代表作《科學革命的結構》之中。
一旦一個范式已經形成,就會束縛我們對事物的想像力。新範式出現的時候,往往像一株幼苗,還不能立刻被認出是否會長成參天大樹,而持有老範式的人會堅決抵制新範式。
範式轉移就是沖出原有的束縛和限制,讓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開創新的可能性。
如今,區塊鏈憑藉其獨有的信任建立機制,正在改變諸多行業的應用場景和運行規則。區塊鏈-IoT的使用涉及生產關係的變革,有可能會形成各行各業的範式轉移。
根據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在10月底發佈的最新資料,中國有700多家區塊鏈企業,有500多項相關投資。互聯網巨頭、初創公司、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都在推動區塊鏈的進一步發展。
自2019年上半年以來,我國和各部委已發佈了12項區塊鏈相關政策。最近的一個區塊鏈新政,是由廣州市黃埔區發佈。黃埔區提出鼓勵設立10億元規模區塊鏈產業基金,並且還將開展區塊鏈創新創造創業大賽活動,設立總額不低於1000萬元獎金…
不僅中國重視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經濟中的應用,歐美很多國家也紛紛制定了區塊鏈產業的總體發展戰略。
比如,作為工業4.0的發源地,德國最近就將區塊鏈納入國家級藍圖。9月18日,德國政府審議通過並發佈區塊鏈戰略,促進、支持和資助區塊鏈創新,旨在利用區塊鏈技術來推進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這篇文章,我將繼續呈現2020年物聯網領域的最新發展趨勢。你肯定看出來了,這次的主題是區塊鏈-IoT。在本文中你將看到:
• 2020年踏入區塊鏈-IoT的正確姿勢
• 有哪些區塊鏈-IoT的最新案例?
• 哪些領域區塊鏈-IoT將會最先落地?
01 區塊鏈的機會從應用入手
To B時代,面對區塊鏈-IoT,可能必須考慮的問題是:如果巨頭們做了,自己怎麼辦?
在這方面,人工智慧AI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值得借鑒。目前人工智慧的平臺型機會已經被各大公司搶佔,如果你還想做人工智慧最為基礎的部分,就等於向世界最大的幾家IT公司宣戰。
但是如果你從另外一個角度觀察,人工智慧平臺型機會的終結,恰恰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落地的基礎設施逐步成型,人工智慧在行業應用的機會正在開啟。
如果自己不是巨頭,從區塊鏈-IoT的應用端入局不失為良策。
從供給端看,根據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統計,截止2019年上半年,我國已披露151個區塊鏈應用案例,覆蓋28個應用領域和場景,其中金融、電子政務、醫療、智慧財產權保護、溯源及公益慈善6大領域落地案例較多。
其中,以雄安新區、佛山、廣州等地區為代表,主打“智慧城市+區塊鏈”的應用創新,逐漸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通整個智慧城市體系;以青島、天津、深圳等地區為代表,主打“跨境貿易物流+區塊鏈”的應用創新,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智慧港口、跨境貿易及物流。
從需求端看,各行各業對於區塊鏈-IoT的嘗試意願正在快速提升。
根據德勤發佈的針對全球1,386名企業管理者的最新研究《2019年全球區塊鏈調查》,80%的被訪企業將區塊鏈升級為戰略重點。
53%的受訪企業高管表示,區塊鏈在2019年成為公司的優先戰略,相比2018年增長了10%。
83%的受訪者表示,區塊鏈應用已經成為必須。總而言之,各個企業對區塊鏈技術的整體態度有所改善
但是報告也察覺到,看法和做法之間仍然存在差異。
雖然受訪機構都認同區塊鏈技術的重要性,但是只有23%的企業實際啟動了區塊鏈項目。此外,雖然市場對區塊鏈技術的態度出現了改善,但是仍有43%的受訪者認為區塊鏈技術中存在誇大成分,高於2018年的39%。
02 摒棄區塊鏈-IoT的殺手級應用“妄念”
每種新技術的誕生,人們都會盼望殺手級應用的出現,然而如願時寥寥。
自從區塊鏈技術問世以來,就不斷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關於區塊鏈殺手級應用的討論。
現在,大家逐漸意識到區塊鏈不需要殺手級應用,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是殺手級技術,它將為眾多行業變革提供基礎。
西門子將區塊鏈-IoT搭載在工業互聯網平臺MindSphere上,提升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Mindsphere平臺記錄了整個生產流程中產生的資料,並挑選關鍵資訊發佈到區塊鏈,提升了資料的安全性,以便促進各方對資料的有效利用。
MindSphere與區塊鏈-IoT的結合,被西門子應用於薯片、牛奶和肉類等食品的跟蹤溯源領域。
以牛奶溯源為例,追溯過程中涉及的各方包括:奶牛業主、奶牛飼料提供商、奶牛灌裝廠商、物流方,監管方、售賣方(商場超市)。
首先,奶牛業主通過協力廠商感測器,獲得奶牛日常的餵養過程以及牛奶的檢測資料並記錄在帳本中。
→針對這些資料,監管部門或防疫部門會根據其資料給予奶牛業務提供相應的支撐,並補充到分散式帳本中。
→奶牛飼料提供商給奶牛業主提供的飼料情況的資料上鏈後,可有效對非法飼料跟蹤和定責。
→灌裝廠商的灌裝流程資料,以及物流方的資料在後續的流程中上鏈,從而獲知牛奶的運輸中的保鮮度。
→通過售賣方,可以方便普通使用者通過終端應用獲取想要購買奶粉的整個生產和售賣流程,從而杜絕非法產品。
基於資料的共用,各方可以知道相互的需求,實現更為有效的合作互贏。當然在牛奶生產過程中,發現資料不達標則會馬上預警進行調整,並且不達標的資料無法生成平臺認證的品質簽名,對應牛奶將被拒絕銷售,且資料超標的,將及時進行銷毀,從而保障牛奶品質。
在新能源和共用出行領域,西門子也在進行區塊鏈-IoT的嘗試。
比如,西門子最近宣佈和區塊鏈服務提供者Swarm合作,解決新能源的持續開發、採用和專案融資問題。
隨著分散式光伏、儲能的成本大幅降低,以區域自治為核心的能源微網將逐步凸顯經濟性。同時,太陽能、風能這類新能源往往具有分散式的特點,發電廠及住戶都可以使用太陽能板來進行儲能,能源認領可以發生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因此可以通過區塊鏈和智慧電錶,對不同主體的發電量進行計量和登記,以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發電量帳本;同時通過智慧合約來實現多餘電力的點對點認領和交易。
另一方面,區塊鏈還可以促進新能源達成更高的公益和環保價值。通過區塊鏈和智慧電錶,對不同主體的發電量進行計算和登記,以形成一個不可篡改的清潔電力發電量帳本,相關環保和公益機構可以當這筆交易在區塊鏈中被驗證有效時,向用戶和發電廠發放清潔能源生產和使用證書,以鼓勵雙方生產和使用新能源的行為。
電信集團Verizon著眼于使用區塊鏈技術來支援虛擬SIM卡的動態創建。
虛擬SIM卡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一些電信運營商也曾提供本地虛擬SIM卡的服務。
差別在於,原有的虛擬SIM卡只是單純將SIM卡的塑膠晶片,以網路登入帳戶代替。因此使用者不需要實體SIM卡,而是利用網路直接登錄到移動服務提供者。
Verizon的區塊鏈虛擬SIM卡系統,能夠提供安全與速度的額外保證。
區塊鏈技術可對使用者資料進行加密,Verizon通過授權碼驗證,讓虛擬SIM卡的部署防止外來攻擊,所有附有虛擬SIM卡的移動設備都有一份唯一且不可竄改的虛擬SIM卡記錄副本。
在實際操作中,系統首先將向每個帳戶使用者,分配具有國際移動訂閱者身份IMSI的一串號碼,作為虛擬SIM卡證書。在允許訪問資料紀錄、驗證交易前,系統都將審核參與節點的資訊,若虛擬SIM卡中代碼紀錄和IMSI的身份代碼不符合,則會被拒絕訪問。
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在基於區塊鏈的馬可波羅貿易融資網路上進行了第一筆交易。
9月25日,在商業貿易交易的試點中,戴姆勒公司處理了與零件製造商杜爾公司交換付款所需的資料,德國銀行也參與了相關交易。
杜爾公司交付訂購的設備後,履行資料將輸入到馬可波羅貿易融資網路中,並自動與商定的交易資料進行核對,從而觸發不可撤銷的付款義務。
作為參與方的德國銀行認為,目前為國際貿易交易安排傳統的紙質付款方式,效率低下且緩慢,需要多種系統和眾多仲介機構的參與,例如物流提供商、保險公司、海關當局等。而區塊鏈將整個試點交易的過程從幾天縮短到了幾分鐘,降低了訂單履行的複雜性,從而使所有參與者獲益。
針對工業互聯網的控制安全、網路安全、資料安全等問題,在首屆中國工業互聯網大賽中,中電工業互聯網公司和天河國雲聯合展示了“天河鏈控”工業互聯網安全雲平臺。
這個平臺採用智慧合約,實現了控制邏輯和狀態的傳輸和控制。通過區塊鏈構建分散式防火牆,並對資料進行脫敏和許可權管理,確保資料透明和可信。工業資料通過安全閘道採集上雲,在雲端實現設備參數優化,提升設備運行效率。
天河鏈控目前在SMT工業雲、重型機械融資租賃、數字機床、無人值守水泵站,及重卡綜合運維等領域進行了應用。
03 哪些領域區塊鏈-IoT將會最先落地?
我們已經提到了區塊鏈-IoT可以落地的諸多案例,包括產品溯源、新能源交易、電信服務、供應鏈協同、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其中,區塊鏈-IoT在供應鏈協同中的應用值得格外重視。根據波士頓諮詢BCG的分析,很多企業已經開始測試大規模部署的可行性。
基於對35個區塊鏈-IoT應用案例的研究,BCG認為在提升供應鏈追溯性和透明度領域,60%的應用已經適合投入生產。排名第二的產品溯源領域,有33%的應用可能適合投產。其餘應用可能在遠期才能大規模推廣。
而且BCG認為,區塊鏈-IoT能使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效率獲得良性提升,進而幫助企業帶來0.6%的收入增長。
德國政府建立的歐洲區塊鏈研究院,位於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IML內。最近IML也提出了區塊鏈-IoT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框架。
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協同,將供應鏈上各參與方、各環節的資料資訊上鏈。典型的採購和銷售供應鏈階段包括:生產採購訂單、倉庫備貨、物流運輸、收貨確認、商品銷售等環節。
通過供應鏈上各參與方資料資訊上鏈,資料加密存儲保證資料隱私,智慧合約控制資料存取權限,做到資料和資訊的共用與協同管理。
根據統計,目前國內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成本高達20%,遠高於歐美國家8%的平均成本,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而這正是供應鏈協同發揮作用的地方。
在供應鏈應用之外,工業互聯網也是區塊鏈-IoT值得探索的方向。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和核心是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融合起來,形成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互聯互通。
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具有多中心、資料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的全新基礎架構與分散式運算範式,因此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應用前景廣闊。
美國智慧維護系統IMS中心主任李傑教授在今年5月,發表論文闡述了在工業4.0製造系統,啟用區塊鏈技術的資訊物理系統架構。
下圖是基於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PHM的BCPS(啟用區塊鏈的資訊物理系統)架構案例。這種基於區塊鏈的系統性架構,可以緩解資訊物理系統在製造應用領域內,即時部署時所固有的問題。
----寫在最後----
區塊鏈-IoT引發的變革才剛剛開始,唯一不變的是永遠在變。
任何公司都可以通過應用區塊鏈-IoT來改變供應鏈、生態環境和產業格局。但在短期之內,區塊鏈-IoT並不會顛覆現有業務形態,其主要價值仍將體現為成本節約和效率提升,尤其在一些急需借助區塊鏈構建公開透明的營商環境的領域。
新技術總是能帶來新機遇,關鍵在你是否善於把握。
區塊鏈的應用已由金融領域,延伸到新能源交易、工業互聯網、供應鏈管理等多個領域,區塊鏈-IoT所構建的可信機制,或將改變當前社會商業模式,從而引發新一輪的創新與變革。
資料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vO6gbTlVf2Pe-0fmd8sZEg?fbclid=IwAR0GXqTbMiYER9yyvpwoAKksgYFPbBczAtvR6wEBLElAH7eCpepV0PGW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