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2050年淨零排放達標 我們需要做足哪些準備?(05/26/2021 EIC環境資訊中心)
真正將淨零承諾寫入國內法的國家僅不到1/4,IEA上週便發布報告,帶大家透視達標路線和關鍵里程碑。
此外,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乾淨能源技術在2030年能不能被大幅提升及採用會是成敗關鍵,這包含太陽能和風能的裝置容量要提升至現今的四倍,電動車銷售量須為現今的18倍,而且GDP能源強度每年要改善達4%!其中在電力部門去碳化中,若一切順利照劇本走,2050年幾乎9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而太陽能和風能就占了70%。“
文:詹詒絜(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這兩年,國際掀起一陣「淨零」風潮,統計到今年4月,已有44個國家加上歐盟喊出淨零排放目標,加總涵蓋了全球70%的總碳排和GDP。
但目標喊歸喊,真正將淨零承諾寫入國內法的國家僅不到1/4,可能大家仍在觀望,或摸索該如何達成。國際能源總署(IEA)上週便發布「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報告,帶大家透視達標路線和關鍵里程碑。
走在2050路徑上 經濟會成長但碳排會下降
報告一翻開,最吸睛的預測莫過於這套路徑不僅能讓2030年的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多40%,能源消耗也同步減少7%,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完美脫鉤!而且到2030年還可以創造1400萬個就業機會,發展更高效能的電器、燃料電池運具,以及建築節能改造上,更額外需要1600萬個工人。
不過報告也坦承,轉型中會有工作機會流失。2050年化石燃料在目前能源總供給量的占比中會從4/5下降到只剩1/5,隨著大規模的淘汰,估計會減少500萬個工作,此時正義轉型(just transition)就必須進場,輔助工人轉換職場。
此外,要達到2050年淨零目標,乾淨能源技術在2030年能不能被大幅提升及採用會是成敗關鍵,這包含太陽能和風能的裝置容量要提升至現今的四倍,電動車銷售量須為現今的18倍,而且GDP能源強度每年要改善達4%!其中在電力部門去碳化中,若一切順利照劇本走,2050年幾乎90%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而太陽能和風能就占了70%。
三大部門減碳關鍵:氫能、電動化、零碳建築
接下來看能源終端用戶,2030年工業和交通部門碳排會各降20%,建築部門則會少40%;到2050年,三巨頭的減排幅度可以各自來到90%,完整脫碳。
但是要這麼巨幅削減碳排,工業部門得仰賴氫能和碳封存及捕捉技術。其中2050年氫能的量會是現今的6倍,一半會用於重工業(主要是鋼鐵和化學品生產)和交通上。
讀者可能會疑惑,氫能又分綠氫、灰氫、藍氫,如果都是用灰氫來生產,怎麼達到減碳效果?對此,報告裡特別強調2050年有2/3的氫能必須是低碳的,也就是用電解方式製造,而且成本會比現在少3倍,以利量產。
交通部門的去碳則要靠電力化,2030年的車輛銷售有60%會是電動車(2020年電動車銷售僅占5%),公共充電站也要到位,設置將多達4000萬支;其他像是航班數量要減少12%、20-50%的車旅(car trip)轉換成透過公共運輸、自行車進行,都是減碳助力。
必須要提的還有這次報告在建築部門裡提出一個新概念:準零碳建築(zero-carbon-ready building),也就是計算一棟建築碳排時,需涵蓋建物營運、搭建、和材料生產製造幾大階段;如此要低碳,建築就得具備良好的被動式設計、整合當地的再生能源、使用低碳建材、甚至可以成為分散式能源的一環,為韌性電網貢獻己力。
扣合著淨零目標,2030年全球應有20%的既有建築需要翻新,2050年超過85%的建築需遵守準零碳建築能源法規,住宅建物翻新速度每年要達到2.5%才行(目前比率小於1)。這樣即使未來全球樓地板面積會增加75%,排放量仍可被完美削減90%。
最後,就經濟工具來看,少不了用碳定價去刺激各部門的脫碳,不過平均碳價於2030年要達到130美元/噸、2050年250美元/噸,藥效才能發揮到最好。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e-info.org.tw/node/231269
IEA : 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
♡
太陽能 電池容量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光電「後事」著想,環保署完備廢棄太陽能板清理機制 / 台南大學研發太陽能板百分百回收體系 2020年上線量產(05/18/2021 TechNews科技新報、12/02/2019聯合報)
太陽能為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主力之一,並以 2025 年太陽能裝置量達 20GW 為目標邁進,考量到太陽能模組「後事」處理事宜,行政院環保署已完備廢棄太陽能板機制,目前台灣更有 2 家合法處理機構可處理。
作者:Daisy Chuang
根據台灣的再生能源規劃,2025 年太陽能裝置容量預估將達 20GW,以太陽能板 20 年壽命來看, 2035 年後每年會有超過 10 萬公噸的廢棄模組,每年也會有 0.5% 因為天災提早退休的太陽能板,須重視太陽能板的回收處理議題。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矽晶太陽能板主要成分為玻璃 74.2%、鋁框架 10.3%、電池 4% 等,組成方式則由電池與玻璃間的醋酸乙烯酯聚合物(EVA)黏著,鋁框緊密封裝太陽能電池,雖並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液體造成環境污染,可廢棄後貯存、清除階段屬一般事業廢棄物,但仍不可隨意丟棄。
台灣太陽能板回收處理方式,現階段由經濟部能源局代徵費用,並先行保管,根據 2019 年 2 月 1 日訂定的「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已經納入太陽能板回收費用 1,000元 / KW,用來建立回收機制,同年 12 月 31 日公告訂定「中華民國一百零九年度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及其計算公式」,模組回收費用為每度新臺幣 0.0656 元
因此自 2019 年環保署以委辦方式委託太陽光電產業協會辦理廢棄太陽能板清除處理,並輔導該協會負起生產者延伸責任,成立專案管理小組協助建立清除處理體系與順暢廢棄太陽能板清除處理工作等前置作業。
目前台灣已有 2 家合法處理機構可處理廢太陽光電板,同時也取得日本與德國收受處理意願,已經能因應現階段廢太陽能板量能與天災發生時大量損壞情形。
民眾或業者要回收太陽能板時,可於「廢太陽能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自行登錄,按照「問」、「填」、「集」、「收」回收 4 步驟,由專案管理小組協助媒合合法清除處理機構清理;另外家戶甚至是露營車等民眾少量使用者,也可委由該縣市清潔隊協助清理,或撥打專線電話 (03)-8520009,獲得協助處理。
不過若是大型電廠,需要處理的太陽能板累計達 50 片,業者需在限定時間內,自行或由專案辦公室媒合具廢棄物代碼為「D-2528 裝置使用後廢棄之太陽能光電板」運送至指定暫存點或處理(模廠)業者。
也提醒,若任意棄置廢棄太陽光電板,或透過不合法的管道清除處理,違者將依廢清法,最高處 300 萬元罰鍰。
國立台南大學研發太陽能板百分百回收體系 2020年上線量產
(12/02/2019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台灣積極發展綠能,但是目前太陽能板仍然沒有完整的回收體系,台南大學綠能系與產業界合作,研發以物理性百分之百回收太陽能板,成本低、零污染,而且回收的材料還能夠做成新型的太陽能板,可用做建築的外牆或者是頂樓的鋪面,用這種材料做的建築物整棟都可以發電。
台南大學綠能系主任傳耀賢領導的團隊與製作連接器的連展公司合作成立連翔綠能公司,今天公布了這項產學合作的成果,預計2020年就能夠正式的產能上線,展開回收作業。
傅耀賢指出,目前太陽能板回收仍然是全球共同的課題,製造了大量的太陽能板廢材,但是可以回收的卻有限,全球第一家回收場2018年在法國成立,但是使用的是燃燒的方式,不僅高耗能,而且會產生碳足跡,同時因為回收有交叉污染的情況,回收玻璃只能用來鋪設地板,去化有限。而日本的回收者是採用化學性,以化學藥劑清洗,同樣會造成高汙染。
而台灣預估的2050年將累計產生1530萬噸的廢舊太陽能板,未來的回收相當重要。
南大團隊從兩年前開始研究回收,研發出來的方式是以採用物理性,稍微加熱後,讓玻璃與背板之間的膠台層脫離,再以研磨的方式分別回收。
團隊表示,雖然也有加溫,但是使用的溫度很低,平均每回收一塊太陽能光電版只要用2.5度電 ,比歐洲的燃燒法回收要節能許多,而且這樣的回收方法可以將太陽能板裡的材料分別回收,沒有交叉污染問題,百分之百再利用。
團隊並指出,太陽能板裡面有超過七成都是玻璃,團隊利用回收的玻璃做成U型玻璃建材,U型玻璃在國外已經使用相當多,就是兩片玻璃中間夾著空氣,可以隔熱保暖,而南大團隊將產品再升級,U型玻璃同時結合太陽能板,未來放在外牆或者是屋頂建材的本身就可以用來發電,雖然不像目前的太陽能板可以調角度,發電的效能仍然相當不錯,而且抗震耐壓的效果都沒問題。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udn.com/news/story/6928/4200029
https://technews.tw/2021/05/18/solar-cell-module-recycle
♡
太陽能 電池容量計算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朋友們,你知道嗎?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所公布的最新一期能源月報顯示:
「累計至2020年7月份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及預估年發電量」
截至2020年7月底,我國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已達8,424 MW,其中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裝置容量分別達4,769 MW及852 MW(陸域724MW,離岸128MW)。預估光電與風電年發電量合計82.51億度,約可供應208.36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太陽光電裝置容量成長逾4倍:2016年5月裝置容量為0.94GW(942 MW),在2020年7月已成長至4.8 GW(4,769 MW),預估年發電量59.61億度,可供給相當150.54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風力發電裝置容量為852 MW(陸域724MW,離岸128MW),預估年發電量22.90億度,可供應57.83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註1:上述年發電量依據108年度第5次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審定會預估之滿發時數計算
註2:平均每月家庭用戶用電量以330度計算
編按:台灣的太陽能光電以及風力發電設備的裝置容量,在今年七月份之後,仍然持續增加之中,尤其是太陽能光電發電設備在今年下半年的增長速度會比上半年度來的快速,因此,若再加上2020下半年度的實際新增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裝置容量之後,2020年全年度的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還會比這份截至今年7月份為止的統計數據要來得高。
在這份能源月報的統計資料當中,另一個值得特別注意的部分是,從2015年開始,台灣再生能源發電的裝置容量開始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增加的幅度呈現先蹲後跳,越來越多的趨勢,特別是太陽能光電以及目前正在積極開發中的離岸風電。
舉例來說,在2019年度,台灣只有一座128MW規模的離岸風場,而從2020年第二季開始,目前台灣就同時有三座離岸風場正在進行海上施工作業,預計在2021年夏季用電高峰期之前,就可以完工併聯商轉發電,這這三座離岸風場的總裝置容量,一口氣就可以幫台灣增加高達848MW的規模,幾乎是讓目前台灣已經完工商轉的所有陸域風力和離岸諷力發電設備總裝置容量852MW翻倍增加!
此外,從2018年之後,台灣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項目種類也開始更加的多元化,近兩年來,新增加的再生能源種類包括:離岸風電、地熱能發電、燃料電池等項目,目前還有正在開始進入示範推廣階段,尚未進入這份統計資料所包含統計數據當中的再生能源新項目,諸如小型川流式水力發電等新興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日後也會陸續出現在官方的統計資料當中。
資料來源: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網站
https://www.geipc.tw/Default.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