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律師麻煩你,能在fb上
給一些失智照護的家屬
相關的指引與教育
這類問題很多很嚴重
可是目前的法律
事實上,窒礙難行
甚至造成侵權者
恣意妄為+不予理會
而真正的照護者
都是遭受侵權又須負擔
沉重的身心及經濟壓力
我便是其中一位,很無奈
也不願放棄91歲高齡老母 目前流落租屋過日子
房租能否繳得出來
就看弟妹良心了
監護宣告,他們不簽字
申請家暴保護,
社會局的工作人員
都是小弟弟小妹妹
不敢直指問題,
只能要我一再忍,
也沒有錢聘請律師!
失智親人的扶養,尤其在失智者名下沒有財產的狀況下,更需要法律與大愛!
母親如果沒有錢可以生活,需要扶養,在法律上就需要由子女全體來負擔扶養的責任,也就是子女要”共同分擔”母親的實際生活費用。
你會問,那如果有人不付錢呢?
先好言相勸,如果仍不付,可以先由一個人代墊,之後再由代墊的人向其他兄弟姊妹索討,提起民事訴訟請求兄弟姊妹支付每一個人應該分擔的錢。
這樣的訴訟需要具體的證據來支持,每一個花用在母親身上的單據都需要保留,未來法官才有證據作為判決的依據,如果沒有足夠的單據,法院會依照母親的生活縣市,用行政院每人每月消費支出,或是最低生活費來作為判決的依據(註)。
這類的代墊費訴訟,前提是要”代墊”後才能提告,因此,針對未來的扶養,就要由母親自己的名義提告。
如果母親已經失智到無法意思表示,就向法院聲情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來幫助母親行使權利。任何一位子女都可以向法院聲請,是不需要全體子女同意,程序上,法院會由醫院醫生的協助下鑑定母親是否符合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的標準,不會單憑子女的意見就准許,或否決聲請。
至於保護令是指有受到家庭暴力下,可以聲請用來保護自身安全的,家人如有家庭暴力,可以聲請保護令保護自己與母親,法律不會因為母親失智就不保護的。
用盡自己的全心全意來照顧失智的母親,是大愛。
報親恩,愛無限。
#心安傳財富
#恩典來守護
#失智
#扶養
#保險
註:
1.台北市110年最低生活費17668元,109年每人每月消費支出30713元。
2.新北市110年最低生活費15600元,109年每人每月消費支出23061元。
失智鑑定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具有深度的報導,可以重溫——《報導者》疫情報導分析與科普知識整理】
本土疫情爆發以來,從雙北社區感染、苗栗移工群聚到北農市場風暴,《報導者》持續記錄疫情下每一刻的考驗與警訊,傾聽醫療、檢警、消防員等第一線人員的聲音;看見在「防疫優先」大旗下,可能被忽視的求救訊號;也透過圖文,以淺白文字整理疫情、疫苗與變種病毒的科普知識,期盼以理性分析降低恐慌。
台灣即將進入微解封階段,我們將過往兩個月來所有相關深度報導、評論與Podcast,分成八大主題,希冀能去除雜訊、傳達疫情下社會不同族群的聲音,攜手面對長期抗戰:
❤️【實用派】
COVID-19疫苗關鍵問答 https://bit.ly/2TFeFX0
台灣+國際疫情即時脈動整理 http://bit.ly/2HMR2T6
從Alpha到Delta,COVID-19病毒變身全解析 https://bit.ly/2UsxWeK
/知識文
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 https://bit.ly/3wwFbQg
COVID-19痊癒者身上藏有解藥「單株抗體」?混合用、早點用才有效 https://bit.ly/3r10F6y
/Podcast
抗疫的另一場戰:謠言後面的劇本、對抗謠言的工具、該如何不被騙? https://bit.ly/3eZg6YD
🧡【關鍵政策與事件】
台灣社區流行傳播大解盲:哪些是超級傳播事件?三級警戒政策夠即時嗎?全民防疫效果如何? https://bit.ly/2Uh9kp6
被冷藏的疫情熱區──揭開北農群聚風暴,大到追不了的隱形傳播鏈 https://bit.ly/2UGtj0q
科學防疫的缺口──快篩試劑未列入物資整備、社區感染演練也遭否決,為什麼? https://bit.ly/3wt5Iya
我好像一個犯人──從移工禁足令、違法切結書看疫情加重的歧視爭議 https://bit.ly/3vRIDV3
斷鏈的防疫線──確診者家人、醫護接觸者自力救濟下的防疫滑坡效應 https://bit.ly/3vhVe4l
💛【SOS訊號,收到請回答】
[圖文故事] 美麗華罷工,一場疫情三級警戒下看不見的耐力賽 https://bit.ly/2TUSyfM
失業流離的疫情長浪來襲,如何拉住無家者和弱勢居住族群? https://bit.ly/2TRCcod
通訊心理諮商開放緩不濟急──大疫當頭,上萬名個案誰來承接? https://bit.ly/3e7SYGa
防疫與家庭照顧壓力的歪斜天平──醫療降載下「非急迫」病家的身影 https://bit.ly/3xtV7nv
「很多家庭快撐不住了!」社區據點因疫情關閉,失智者照顧雪上加霜 https://bit.ly/3xymnBm
不送,就沒人知道他們的苦──三級警戒下,送餐給弱勢家戶有多難? https://bit.ly/2Vok3OW
求救訊號被凍結的照顧者,何以走向10年不斷的長照弒親悲劇 https://bit.ly/3xdZqTI
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長期照顧者的獨白 https://bit.ly/2Us5uJC
/Podcast
走進兒童專線裡的世界,聽見疫情下的家庭地雷 https://bit.ly/3vBsrqK
💚【待在家大挑戰】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落差──看見疫情下的教育不平等 https://bit.ly/3k7nSSZ
[圖文故事] 暫放在雲端的畢典紀念 https://bit.ly/2UG9oPe
[圖文故事] 我們在雲上教與學 https://bit.ly/3k8SXG8
在家防疫懶人包|移動受限的期間,你該學會的事 https://bit.ly/3pgnr9v
/評論
疫情下的家事勞動與女性蒼白 https://bit.ly/3e6XdCb
/Podcast
封城一年半後,我變成烘焙跟泡菜大師,度過疑似確診和憂鬱的難關 https://bit.ly/3ukDP9V
一封來自視障者的信,給疫情下的我們:「如果你也感覺被遺忘,要記得你不是孤單一人。」 https://bit.ly/3ivH6kD
孩子停課我該怎麼辦?一位家長的兩年經驗談:https://bit.ly/3ykNRv1
💙【我們也會怕,只是沒有時間】
送行者的防疫告白──我們維護確診死者最後尊嚴,卻深陷感染風險 https://bit.ly/36xcyHM
疫情死亡前線──從檢警到法醫,如何安全相驗遺體、傾聽亡者之聲?https://bit.ly/3rayB0v
停止校正回歸、以快篩減輕採檢量能後,確診通報塞車問題解決了嗎?https://bit.ly/2UACGPo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yWV8l0
【投書】面對COVID-19疫情的醫療倫理衝擊,我們可以做得更多 https://bit.ly/3AQVnio
/Podcast
防護衣下的消防生活:從SARS到COVID-19,我們學會什麼? https://bit.ly/3yxK6l8
💜【疫苗、EUA與信任之戰】
COVID-19國產疫苗信任危機走火關鍵──比臨床試驗更需要「解盲」的決策過程 https://bit.ly/3uZtFMk
疫苗解盲幕後——緊急授權標準最後一刻出爐,高端二期成功、聯亞月底揭曉,但得和AZ做療效PK https://bit.ly/3wDrz5w
獨家披露合約內容——國產疫苗二期期中報告出爐後兩大難題:專家委員利益衝突爭議、交貨期程排到年底 https://bit.ly/3AVccZq
敗部區疫苗的逆襲──從賽諾菲到國光,傳統疫苗大廠為何栽跟斗?有復活機會嗎?https://bit.ly/3xMyg6V
/評論
疫苗怎麼排序才符全體利益?英美不只機制透明,還要提出證據取信於民 https://bit.ly/3wzxubZ
疑似疫苗不良反應死亡案件,政府應全面解剖鑑定、即時公開 https://bit.ly/3wDr8Iq
民眾因黨派立場影響疫苗廠牌偏好,不利於科學防疫 https://bit.ly/3yMO9KC
/知識文
真的假的?中央可統籌分配疫苗,法源來自《COVID-19特別條例》?https://bit.ly/3wtmpcg
🤎【國際他山之石】
德國翻轉第三波疫情的解封歷程:打疫苗、升高防疫決策層級、每週免費快篩 https://bit.ly/3AWciQI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 https://bit.ly/3i3Mlrv
當學生消失不見、心理健康惡化,英國如何因應疫情對教育的長期衝擊 https://bit.ly/3k8HBBW
/評論
紓困4.0薪資補貼不足,應提高維持雇用的誘因與彈性 https://bit.ly/3r29PQ9
小國如何打COVID-19生技「世界盃」?從新加坡中和血清抗體試劑代表作說起:https://bit.ly/3k56oXl
🖤【從觀景窗見證新日常】
致我們還能這般生活的日常系列──台灣社區疫爆35天 https://bit.ly/36zb4g4
曹雨昕/三級警戒下的花蓮:海風靜日 https://bit.ly/3wAU6IO
高仲明/我在台灣的隔離記事 https://bit.ly/3r1vCaJ
陳文宏/疫情邊緣 https://bit.ly/36wuEtq
森爸/正常2.0 https://bit.ly/3rb9ECg
失智鑑定表 在 奶爸律師 陳又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曾經紅極一時的天后布蘭妮在昨天出席個人監管案聽證會的時候,敘述了自己這13年了遭到父親各種控制的人生。
13年來,布蘭妮被強迫工作、被強迫聽從行程安排,在COVID-19疫情爆發後,更是被謊騙因為疫情無法外出剪頭髮、修指甲、按摩及針灸,布蘭妮沒有辦法依照自己的意志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這段敘述中最令人聞之心痛的是:布蘭妮沒辦法生小孩,但原因不是因為她無法懷孕,而是因為她體內有避孕器,她想移除,但父親不允許她外出找醫生!
布蘭妮,39歲,家喻戶曉的西洋天后,舉辦過七次巡迴演唱會,身家近17億,如此有錢有名的人,居然也會因為 監管制度,而無法控制自己的人生,到底監管是什麼?
在台灣,我們稱呼這種監管制度為監護宣告,通常是用在保障當事人不會因為判斷、表達能力下降,而做出有害於自己的行為。
例如:小明患有精神異常、失智症,家人怕他因一時失察會被詐騙,便能夠向法院聲請監護宣告,讓小明的法律行為(交易、分配財產等)無效,得以受到法律保護。
那如果小明想要撤銷監護宣告,有辦法嗎?
當然可以,只要小明能證明自己的精神、心智沒有問題。
話說回頭,布蘭妮現在就是卡關於此。
想要證明自己的精神、心智沒有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醫院鑑定。
如果布蘭妮的精神、心智狀況真的已經毫無問題,希望法院可以盡快撤銷她的監管制度,不要再讓布蘭妮陷入毫無人權的泥濘,也讓許多人心目中的超級天后回歸!
(圖片取自聯合報)
#freebritney
#奶爸律師
#陳又新
失智鑑定表 在 陳乃菁醫師與高雄失智共同照護團隊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功能障礙(如失智症),就要找神經內科或身心科的醫師開立。 要開立殘障手冊第一步要到 "戶籍所在地之區(鎮、市、鄉)公所社會課"取得"申請書"和"身心障礙鑑定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