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上架韓劇「醫生耀漢」,它稱不上新片,是2019年的舊劇了,在此我不是要推這部劇,只是對於此劇圍繞著「疼痛」這個主題的探討很有共鳴。
拜此劇之賜,我發現醫院竟然有「疼痛科」這種門診,是我過去所不知的。
我稍微查了一下,發現要當疼痛科的醫生並不簡單,得要橫跨多領域的醫學專業背景,才能有效協助病患找出痛因,對症下藥。(我並非專業人員,若是資訊有錯誤,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啊!)
男主角是疼痛醫學的權威醫生,偏偏有個不為人知的秘密,他罹患罕見的「先生性痛覺不敏感症」,不只感受不到痛覺,也完全接收不到溫度的刺激,意即不知道何謂疼痛和冷熱。
一個從小到大都不知何謂疼痛之人,竟然試圖了解疼痛,並努力為病患找出原因,聽起來是不是一種極為衝突的設定?
先不論男主角究竟能否對病患感同身受,但他對於疼痛的詮釋深得我心,他如此定義:「疼痛是身體對我們所說的話。」
意思是,身體有危險或異常的時候,會透過疼痛來告訴我們。
疼痛不過是個警訊,提醒我們身體已然失衡,需要做出調整,因此疼痛本身並不非壞事,而是確保存活的自然機制。
反觀與男主角一樣的疾病患者,大腦無法接受到疼痛的訊號,身體也就無法對周遭的環境做出適當的回應,通常都要危急性命的明顯症狀出現,才會得知身體出問題,因此這類患者的壽命大多很短暫。
由此可知,疼痛反而是值得感謝的一種禮物,讓我們知道太燙的東西不能碰、冷要加衣服避免失溫、痠痛需要休息、刺痛有可能是發炎要注意。
劇中男主角在接受訪問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只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沒有無原因的疼痛。」
往往會去到疼痛醫學門診的,都是較為特殊案例的病患,已經去過其他科別門診,做過許多檢查都找不出肇因。
劇中的醫生們面對這樣的患者,並非給個止痛藥,單純解決疼痛的感受就好,畢竟如此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疼痛依然有可能反覆發作。
他們得要試著抽絲剝繭,一步步排除單一因素,運用整體全面的角度,追根究柢去找出造成影響的是哪個身體系統病變,亦或是何種外在入侵的病毒。
這樣的過程,不禁讓我對聯想到「情緒」。
「疼痛」與「情緒」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為一種展現在外的表徵,差別在於,一個是身體層面,一個是心理層面,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意識到自身的狀況。
當疼痛出現,基於想擺脫不舒服的感覺,便會促使我們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而找出應對及調整的方法,以至於有機會正視過往習慣的身體使用模式,是否不符合目前身體所需。
因此疼痛絕非是來折磨我們,反倒是來協助我們傾聽身體的聲音,提供更深入了解自己身體的機會。
畢竟人體是一個極度複雜且龐大的組織,縱使現代科技如此進步,仍有許多未能全盤解密的部分,即便同樣身而為人,也會由於基因、環境、飲食等因素而產生各自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體運作機制。
比起無法時時刻刻觀察我們的專業醫生,也許我們才是自己最好的治療師。
唯有當我們有意識地覺察並與身體連結,才會明白什麼是適合自己身體的解藥。
情緒亦然如此,常常我們都希望那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趕快消失,就像我們祝福的話語總喜歡加上「快樂」兩個字,生日快樂、新年快樂、聖誕快樂、天天開心等,好似開心快樂才應該是常態,不屬於正向的情緒只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好通通離開。
當我們感到憤怒、失望、恐懼、傷心、焦慮、內疚等情緒時,絕非情緒本身是個錯誤,需要被擺平或消滅。
反而要恭喜自己,藉由情緒的發生,有了停下來檢視自己的機會,意識到必定是自己內在有某個議題存在,情緒才會被觸發。
進而向內探索,追本溯源找到困住自己的枷鎖究竟為何。
有可能是舊時未被處理的創傷,也有可能是已不再能支持到自己的某個信念在作祟。
覺知就是一道療愈的光,埋在底層的根源才有可能被照亮,帶來自我轉變的契機。
當我們有意識地一次又一次超越慣性反應,同樣的人、事、物便不再會產生左右自己行為的情緒了。
既然聊起疼痛,就必須來推一下自己的Podcast單集,在「EP22. 疾病不是身體的枷鎖,反而提供釋放自我的線索」,透過節目搭檔馬妮陪伴媽媽治療癌症的過程,以及我們各自從身體上的症狀所察覺到的內在議題,一起來探討看看我們是如何讓自己「病由心生」的。
不論是疼痛還是疾病,也許都是靈魂想說的話,透過有形的身體展現出來,為我們帶來生命蛻變的可能。
你是否也曾經對於健康感覺到焦慮?
撇除現代人更容易發生的那些心理疾病,各種過敏、皮膚發炎、頭痛、關節炎、胃痛、腰背疼痛等等大家也都不陌生的吧!
在醫學越來越發達的現代社會,因為各式疾病資訊的頻繁流通,反而使得大多數人對於健康都有著隱隱的焦慮。
相信從小到大,每個人都經歷過各種不同的疼痛或是疾病,可能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會想著趕快消滅病原或是解決問題,而忽略了背後更大的秘密。
若是更有意識地去覺察,也許會看見病痛真正想要傳達給自己的訊息。
而那些小病小痛也夾帶著身體寫給我們的情書,讓我們有機會從另一個面向好好愛自己。
如果看到這裡你也對這集的主題有興趣,那就趕快打開Podcast聽一下吧!
收聽連結放在留言處喔!
#瑜珈是很好與身體連結的方式
#因此選了這張照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介紹 訪問作者:王士豪 內容簡介: 一名把台灣高山當「噪咖」跑的醫學生,一爬超過20年,擔任急診醫師時,一頭栽進高山醫學研究,變賣祖產到美國進修。他跟許多山友一樣,血液中流著冒險因子,曾為...
失溫症症狀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已經好了,但別人看我的眼神全變了」——群聚事件後,農村「指標病例」變色的人生】
「是不是當初不應該北上打拼?」從確診、出院到返家,這個問題一直盤桓在彰化葡萄盤商勝男(化名)的心頭,她想這一切都是她的錯、都是她害的。
將新鮮的葡萄載往北部市場販賣,是她與丈夫撐起家計的重要營生,也是彰化葡萄產業中的一環。萬華是他們的販售點之一,沒想到因此帶回病毒,在人情往來密切的家鄉引起群聚與恐慌,隔壁里長的廣播放送、家庭照在社交媒體轉傳,讓她與家人成為眾矢之的,被丟垃圾、被退群組、被恐嚇。
「因為我讓這個地方變成這樣,還害到別人的小孩,我不知道能做什麼來彌補,做義工之類的人家也不敢靠近我。」原本社交廣泛的她,如今日日在家誦經持念,希望能藉此贖罪、迴向社會⋯⋯
COVID-19發生以來類似的汙名與歧視在台灣各處都有發生,去年《報導者》訪問鑽石公主號染疫台灣乘客、被匡列為接觸者的NSO樂團樂手,都提到「異樣」的眼光。
今年大規模社區感染期間,我們發現這個問題在人情往來緊密的農村地區更加嚴重,當事人不只要對抗病毒、還要承受病情外的後遺症——鄰里親友的指指點點,6月屏東枋山Delta病毒群聚事件的指標個案、白牌司機阿發(化名)提到他與老友30年交情因此出現裂痕,「我當然對他們過意不去,但我那時沒有症狀,否則哪可能和他們接觸!」
「疫情給我很深的感受是,傳染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改變人的心理,以及人與人的相處模式。」枋山鄉衛生所護理長兼主任戴鳳琴觀察到,痊癒者返家後,鄰居家人都怕他,他自己也怕得不得了,強大的社會壓力正不斷擠壓他們的身心,國內至今已超過萬名確診者解除隔離,在積極防疫圍堵之外,如何化解歧視、讓公民社會更加成熟;訂立痊癒者照顧指引、長期追蹤治療也是對抗疫情重要的事。https://bit.ly/3jskyBf
#專題報導【COVID-19下的農業現形記──失溫的人情、產銷和運輸冷鏈】https://bit.ly/2V3bPw4
★深入田野、看見幽微卻重要的角落,#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村八分 #農村 #防疫 #群聚 #報導者 #Covid19 #Delta #歧視 #汙名
失溫症症狀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525紐約時報
*【歐盟迅速採取行動孤立白俄羅斯,譴責其飛機攔截行動】
歐盟呼籲所有歐洲航空公司停止飛越白俄羅斯領空,並開始禁止白俄羅斯航空公司飛越歐盟領空。此前白俄羅斯為逮捕一名異見記者,派出戰機迫使一架飛往立陶宛的客機迫降,引發國際譴責。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europe/european-union-belarus-flight-ban.html
*【乘客們回憶起當他們的航班改道時,異見記者感到恐懼】
當瑞安航空4978航班的乘客準備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按計劃降落時,飛機突然掉頭。沒有給出任何解釋。大約15分鐘後,飛行員通過對講機宣佈飛機將轉飛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多數人猜測,這可能是一個技術問題。然而,自2019年以來,一直流亡海外的白俄羅斯異見記者羅曼•普羅塔舍維奇開始驚慌失措。坐在普羅塔舍維奇前面一排的Marius Rutkauskas對立陶宛LRT廣播記者說:我知道死刑在白俄羅斯等著我。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europe/passengers-recall-the-fear-that-gripped-the-dissident-journalist-as-their-flight-was-diverted.html
*【儘管疫苗短缺,印度德里仍考慮移除與疫情有關的限制性措施】
當地官員承諾加強疫苗接種,但民眾對此表示懷疑。印度本國疫苗產量有限,在簽署預先採購協議方面也落後於其他國家,德里已因疫苗供應不足而在週末關閉多個接種點。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asia/covid-india-delhi.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在英國,新發現病例是的B.1.617.2變異毒株,比英國去年冬季猛增的變種”更具傳播力。對英國和其他富裕國家有益的是,英國每65歲以上的人口中,就有超過五分之四的人接受過兩劑疫苗接種,減少了住院和死亡的風險。這說明了在其他地區,免疫接種行動緩慢的風險。
#阿拉巴馬州州長Kay Ivey簽署了一項法律,不得為證明個人的免疫狀況而簽發疫苗或免疫護照,且禁止政府機構以及學校和私人企業因其免疫狀況而拒絕他人。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這被稱為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的兒童可能在6個月內克服最顯著的症狀,但他們當時可能仍有肌肉無力和情緒困難。
#日本啟動首批大規模疫苗接種點。隨著東京奧運會開幕時間臨近,日本在東京和大阪等地開放了該國的首批大規模疫情接種網站。與此同時,該國第二大城市大阪確診病例持續激增,醫院不堪重負。
#週一,印度成為第三個死亡人數超過30萬的已知冠狀病毒死亡國家,成為巴西和美國的第三個國家。印度衛生部稱,到週一早上,記錄在印度的303,720人死於該病毒,專家稱這一數字可能被大大低估,每天報告222,315例新病例。
#紐澤西州州長菲利普•D•墨菲週一宣布,從周五開始,接種疫苗後,居民不再需要在商店,賭場和其他室內場所戴全面口罩。
#義大利週日報告72例冠狀病毒死亡,這是該國今年迄今為止的最低每日死亡人數。
#紐約大學將在下學年取消遠程學習,紐約市長白思豪表示,所有學生和教職員工將於9月全職返回學校大樓。
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1/05/24/world/covid-vaccine-coronavirus-mask
*【拜登因防境外疫情輸入,面臨邊境移民處理的壓力】
拜登政府難以達到平衡,一方面信守承諾,對移民採取更具同情心的方式,同時在流感大流行的情況下控制邊境地區的人口激增。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us/politics/biden-border-immigrants.html
*【美國對以色列影響力減弱】
幾十年來,以色列人都認為華盛頓對他們國家的生存至關重要,但這種依賴可能正在結束。分析認為,隨著經濟和軍力的發展,以色列不再需要美國的安全保障來保護自己不受鄰國的傷害,它也不認為自己在巴勒斯坦衝突中需要美國的調停,這意味著,兩國關係可能進入一個調整期。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middleeast/Israel-American-support.html
*【“我欠他一命”,倖存者講述獲救過程】
生死一線間:甘肅越野賽跑者被牧羊人扛進窯洞獲救。張小濤是一名運動博主,在這場導致21人死亡的百公里越野賽中驚險倖存。據其自述,當時雨裡夾雜冰雹直往臉上砸,風太大令他一直摔跤,他在發出求救信號後失溫昏迷,直到數小時後被一名當地牧羊人救起。據信,張小濤是當時前六名的唯一倖存者,同屬第一梯隊的梁晶、黃關軍等人均已遇難。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asia/china-ultramarathon-survivor.html
*【緬甸軍事政變後,翁山蘇姬首次出庭受審】
緬甸軍方在2月1日突襲行動中政變以來, 平民政府領導人翁山蘇姬首次在法庭聽證會上短暫露面。這名現年75歲的前國務資政,面臨一系列指控,如果被判有罪,她可能面臨終生監禁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world/asia/myanmar-court-assk.html
*【川普失利至今仍有人堅持選舉不公】
喬治亞州和亞利桑那州,積極審查2020年選票的努力,反映了川普謊言的持久力,民主黨人擔心調查結果可能會被共和黨人扭曲。
https://www.nytimes.com/2021/05/24/us/politics/georgia-election-recount.html
失溫症症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瘋高山:登山狂醫師私房安全攻略&高山紀行大公開,讓大人小孩都能放心入山」介紹
訪問作者:王士豪
內容簡介:
一名把台灣高山當「噪咖」跑的醫學生,一爬超過20年,擔任急診醫師時,一頭栽進高山醫學研究,變賣祖產到美國進修。他跟許多山友一樣,血液中流著冒險因子,曾為了研究,連續12個月上玉山。登山圈都笑稱爬奇萊東稜3次以上的是瘋子,他不但去了3次(不包含首次受困),還從中體悟一生職志:「冒險是個人和國家進步的動力,但安全的冒險,就是要在細節做好準備!」
△▲::高山症可零死亡,眾志成城建立「高山症防護網」::△▲
台灣高山症發生率36%,幾乎每三名登山客就有一人發生,初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感冒,因此容易錯過黃金救治時期。
「如果,嚴重高山症病患無法下降到低海拔,那我們就把低海拔的環境帶到病患身邊。」王士豪因此召集志同道合的愛山人士,成立「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一起和山友把加壓艙送上台灣29座超過2,500公尺的高山山屋,希望達到「台灣高山症零死亡」的目標。
王士豪因愛山而扭轉行醫生涯,他集結多年登山、行醫、領隊的經驗,提供最實用、最具參考價值的登山知識,無論是初行者或登山老手,都可輕鬆登小山,安全爬百岳!
△▲::20年前被海鷗直升機救下山,20年後再搭海鷗送加壓艙助人::△▲
1999年王士豪為醫學系學生時,登奇萊東稜受困,有驚無險被海鷗直升機救援下山,父親告訴他:「你這條命是國家救的,以後要做點事來回報。」因著如此救命之緣,讓他不顧一切投入高山症的醫學研究領域,十年前又進一步開始「兒童高海拔醫學研究」。
他雖笑稱自己「主修爬山,副修醫學」,卻安全守護超過6,000人登上百岳,帶領一屆屆康橋國小畢業生,登高山領取他們邁向轉大人的第一張畢業證書。他也是遠征K2峰的登山家呂忠翰、張元植,以及藝人賈永婕夫婦勇登聖母峰基地營的健康醫療諮詢醫師,從體能、用藥、行程、身體緊急狀況,出發前後皆密切即時給予建議。
▲△▲登山痛點一本有解▲△▲
◎小孩氣喘、老人慢性病可以上山嗎?
◎服用威而鋼治療高山症正確嗎?
◎如何穿對衣服防失溫?登山用品怎麼選?
◎萬一同時發生失溫和高山症,哪個優先處理?
◎加壓艙可以拯救失溫嗎?
◎紅景天可以預防高山症?
◎糧食吃完,可以食用山上的野生植物嗎?
◎山上的紅衣小女孩和魔神仔是怎麼回事?
作者介紹:王士豪
台南新市人,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急診醫學科專科醫師,曾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大四時險遇山難被救,發願回報社會。
自2003年以來,救治高山急症病患,開啟高山醫學研究濫觴,率領團隊守護超過6,000名師生安全登高山,擔任八千米巨峰攀登隊醫療顧問並執行遠距醫療,讓台灣的高山醫學研究在世界發光,被評為全球高海拔醫學領域前3.3%專家,並榮任世界山岳聯盟(UIAA)醫療委員會委員,更集資100具攜帶型加壓艙,放置台灣百岳山屋,建構全球唯一的高山症急救網。
目前,帶領團隊專職健康管理,從高海拔旅遊起步,立志成為旅行社與旅行者們的健康經理人。
[現任]
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
康橋國際學校登高山活動醫療顧問及醫療團隊總負責醫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航太與高海拔醫學」授課教師
國軍岡山醫院航空生理訓練中心「高海拔醫學」授課教師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