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準備結束, 一晃眼完訓快兩個月!實際體驗到了這份工作的生活步調, 幸運的話也就可能是自己未來幾十年的生活步調了~
最近完成了自己第一次的半年度複訓, 曾經叫做PT(Proficiency Training) 及PC(Proficiency check),可惜沒能親自體驗到; 如今則稱作EBT(Evidence Based Training)day1 及day2.
-------
PT/PC與EBT兩者的訓練邏輯有本質上的差異,在聽過幾位資深教官介紹解釋後覺得蠻有趣的, 決定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現在航空公司對飛行員定期職能鑑定的期待以及重點!
———————————————-
以前的PT/PC由於沒體驗過,簡單介紹一下——基本上就是”有劇本“的訓練及考試. 也就是飛行員會在考試前, 就知道這半年的訓練重點是什麼,例如”貨艙失火“這個項目(當然實際上會有好幾個項目), 在家自己複習好後, 第一天(PT)就是讓你進模擬機裡面練習這些項目(Training), 而第二天的考試(PC)則就像真正的考試(Check), 該做什麼?該怎麼做?因為都練習演練過了,飛行員被期望要有近乎100%的完美表現,
有如上台演一齣戲一樣。
———
而我這次複訓所使用的EBT, 則是一個比較新的訓練觀念.
我們第一天Day1就考試, 考什麼呢?不知道!被鑑定的正/副機師一起進模擬機, 開啟了一趟你明明就知道“會出很多事”的飛行, 但卻不知道會出什麼事?什麼時候會出事?
考官這時侯就會開始, 時不時讓飛機各種壞掉、讓旅客生病鬧事、讓天氣不好、讓航管帶我們去撞山等等等⋯而且一次都是同時來好幾件事。
---
這樣的考試方式, 想當然爾並不是希望飛行員演一齣100%完美的操作———當同時爆胎、失去一套液壓、貨艙又失火、天氣又不好需要就近轉降的時候, 也不可能有人可以一次兼顧到所有的東西⋯這時勢必要看當時情況, 由正/副駕駛共同討論、與後艙良好的CRM分工、決定優先順序、執行相關程序。
考試通過標準不是完美的執行與操作, 而是只要最後將飛機在符合航空法規/公司規定/飛機性能規定的大原則之下安全落地就好。
——
**(這段解釋Evidence的部分我寫得有點瑕疵,再麻煩各位看底下 Stanley 教官的解釋,謝謝!)**
在Day1這種情況下, 人多少都會犯一些錯誤、或不是那麽恰當的決定、或操作不是那麽到位, 這時就會有很多線索(Evidence)出現, 所以第二天Day2就會依據這些線索(Based on) 對組員做出加強訓練或指導, 這也就是EBT名稱的由來(Evidence Based Training)。
(當然這兩天也免不了一些最基本不正常情況的操作練習, 比如:失壓緊急下降、起飛單引擎失效、失速改正等等⋯這些是要求做得精確的)
---------
相較於以前的PT/PC希望人要完美,
EBT基本上就是接受"人會犯錯"這樣的事實, 所設計出來的一套訓練模式
——————————————————
親自體驗過EBT之後, 我更能體會出飛行這個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每次的上班也更有信心的知道———如果真的“突然”發生了一些不正常狀況, 基本上處理的流程及方式就會跟EBT Day1自己的所做所為差不多, 而且是被公司認可的(check passed)。
我想, 這也是為什麼飛行員需要半年複訓最大的原因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