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本寫好,但還沒修整好的新書中有關人生維度的部份文章,就在劉軒的Podcast的節目中談到的相關內容:
第八宮這個環境說的是生老病死中的生與死;也就是開始與結束。
雖然是生,也是死,而生死之間的一切,皆由生開始,至死結束,但是永生靈魂的延續,卻是由死開始,生到死再到生,就是循環。「弦理論」是個發展中的理論物理學,結合了「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而成為「萬有理論」,而詮釋萬有理論中最有可能成功的就是「弦理論」。「弦理論」用一段段的能量弦線來說明宇宙間所有微觀粒子,在電子、夸克、微中子,是由「一維」空間的能量線所組成,因此弦理論主張「弦」以不同的振動模式對應到各種基本粒子。
在廣義相對論中,我們可以明白在大尺度及高質量的重力現象,像是恆星與星系,甚至是銀河系,而這些星系的運動是繞圓軌道,在三維空間,圓形是就是球形,也就像是星球,而投射到二維空間就變成了平面的圓形,但是再投射到一維空間,就會變成了有能量大小及時間性的正弦波。
我們的人生就像是正弦波,從零開始,由時間向後延伸,向上產生能量大小,再經過中點向下衰減到最後再歸零,一個正弦波循環,也就是星球運動一周的周期,從一個起點開始,再回到起點歸零,然後再出發。這就是第八宮要談的人生。
也許我們用了複雜的科學來解釋人生,但是人生其實就是簡單的開始到結束,從沒有到有,再到沒有;不論結束前是否還有,到最後也都會沒有,這個沒有隨著生命逝去而失去。因此,第八宮論及了生命的無力與無奈,但是更強調了生命力的意義及啟發,也體現了生命的延續。
本文章不得以任何方式轉載!
夸克 電子 大小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22年香港,★大名鼎鼎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夫婦,環球訪問曾到香港逗留一天,他對香港風景,讓他想起瑞士,印象深刻。
1922年11月13日愛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號訪問上海(曾經香港再到上海),圖1愛因斯坦在上海大學合照,(珍貴照片)圖4愛因斯坦在日本照片!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開創的量子力學先驅,是現今科學同高科技的基礎。
★!影片是愛因斯坦和多名物理學家對量子力學微觀世界探索。時代雜誌選出20世紀100年內第一名風雲人物。
影片第一部 一沙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我們由無限大進入無限小宇宙(大小已無分別,比例小宇宙比大宇宙更浩瀚),由銀河系,地球,人類身體,皮膚,細胞,白血球,細胞核,遣傳基因DNA,.分子,進入超乎想像量子宇宙(所有現今高科技是理解量子理論完成),到達廣闊電子雲空間,原子,更深到達原子核,中子質子,再進入夸克子,基本粒子,(★目前世界各國投資幾百億美元,包括中國在內,建做對撞機是探索這層領域).去到更深層次,理論學家數學家預測進入,九度空間超弦,平行世界,全息奇幻抽象宇宙,,看清楚大家目前存在實相。(★一個原子可比一個大宇宙,量子論由20世紀初愛因斯坦,波爾,普朗克,海森堡等多名高智慧物理學家完成,今天著名科學家説越深入理解量子理論,越覺得這世界根本不存在)★影片第二部 近年越來越多數學證據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息宇宙》宇宙萬物不是(物質)而是(訊息)★(道理其實限簡單,並不複雜,一隻蟻,一棵樹,一張椅,窮人,富人.萬千世界不是個體,其實是一個整體,幻覺感官在欺騙我們) ,而所謂的「現實」並不真實。人類腦海中對世界的看法,以及物理學家對宇宙的發現皆反映:人類所感知的所謂「現實」,很可能只不過是一種幻覺。換個角度說,全息論告訴我們,目前所見的宇宙是一種幻象,是真實的低維宇宙的投影。倫敦大學著名量子物理學家戴維.玻姆(David Joseph Bohm)曾根據全息宇宙理論推測,「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實在,實際上「宇宙只是一個幻象」,是一個巨大的「全息相片」(Hologram)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
夸克 電子 大小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諾貝爾大師傅利曼勉學子 追尋生命中的熱情
國立清華大學的「諾貝爾大師在清華」講座,今年請到發現「夸克(quark)」的1990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 (Jerome Friedman) 來台開講,以「觀察質子中的夸克」為題,與清華師生及非專業領域的高中生、社會人士分享他的研究歷程與人生心得。他期許大學生追尋生命中的熱情所在,努力投注其中。「我總是告訴學生,你要選一份周一早上會很高興地去上班的工作,那時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興趣。」
傅利曼高中時期其實主修藝術,每天作畫二、三小時,而且表現優秀,曾獲得芝加哥一所美術館的獎學金,但是後來他放棄了藝術學院的入學許可,轉向物理研究。他說,這契機是因為他讀了一本有關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書,對於書中描寫的物理現象非常好奇。傅利曼提到,目前學校的物理教育都從記憶公式與理論的細節開始,他認為應該先激發學生對於物理的興趣,其他的深入的內容可以在大學之後再學習。
傅利曼言談之間可以感受到他對物理的滿腔熱情,即使回到家也在常在紙上塗塗寫寫。這時傅利曼太太會叮嚀:「傑若米,該好好放鬆一下了。」傅利曼卻回:「我已經在放鬆啦!」
傅利曼於1930年生於美國芝加哥,是二十世紀初自前蘇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後裔。他的雙親雖然沒受甚麼教育,需要辛苦工作以維持家計,但對孩子的各方面的學習與教育都很重視,包括音樂與藝術。可能是受此影響,傅利曼說,「我思考物理或其他事情,浮現在我腦海的都是圖像,而非公式。」直到現在,他還經常作畫,畫作也在家鄉地區性的藝廊展出。
傅利曼也說,據他了解,華人家庭與他出身的猶太家庭都一樣重視子女的教育,這是非常好的,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並從閱讀中學習,尤其重要。他昨天與參加居禮夫人化學營的高中生對談,他也對台灣高中生充滿好奇心及求知欲印象深刻。
他在學校攻讀物理時,師事當時世界最知名的理論及實驗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費米 (Enrico Fermi)。費米教授也曾是楊振寧與李政道於1940年代末到芝加哥大學就讀時的指導教授。因此傅利曼教授與楊振寧、李政道算是同門師兄弟,而他第一個重要的研究工作也就是證實李-楊兩人於1956年關於宇稱不守恆的理論預測。
此後傅利曼教授主要是在加州史丹福大學的線性加速器 (SLAC) 進行關於電子散射的實驗 (也就是利用加速到光速的高能量電子擊打特定的物質,以研究後者更細微的組成方式),並於1960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從1967-1975年間,他們因為一系列電子對質子並中子的散射實驗,發現比質子中子更為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奠定後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研究基礎。
19世紀末人們經由科學實驗瞭解元素的基本的結構是由「原子」所組成,但原子核內的質子與中子似乎還不是最小、最基本的粒子。傅利曼從七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強力的電子加速器來研究,直接證實質子或中子內部仍有更微小的結構,即「夸克」所組成。夸克是一些完全沒有大小的「點狀電荷」所組成,是目前已知物質界最基本的粒子。
傅利曼教授重要並突破性的研究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瞭解,也啟發人們重新認識基礎科學研究對於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性。這對於未來的科學教育、乃至於各種學科的探索精神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傅利曼教授於1983-1988年間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系主任,也曾擔任美國所主導的大型超導對撞機計畫主持人。退休後仍常在世界各地或不同的場合接受訪問或演講,介紹基礎物理給一般社會大眾或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他對人文與藝術的廣泛興趣及特別的求學歷程,也對不同領域的學生多有啟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frQUTJOgo&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