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幾個單親媽媽在我成立的群組裡討論前夫不付扶養費的問題,有人說:「沒關係~我要靠自己,就當孩子的爸爸已經不在了!」
我跟她們說,你們可以賭氣、逞強、怕麻煩不要沒關係,但記得一定要在子女成年後讓他們向法院聲請免除扶養義務,免得以後還要養不負責任的老爸~
大家來看看我之前寫的案例吧!
小惠的父親在她小時候就因為經常涉犯刑事案件,遭警察追緝,所以躲在南部鄉下。小惠和母親長年以來都是彼此相依為命,即使父親偶爾上台北也只會跟小惠的母親討錢用。
小惠高職都還沒畢業,就因為家中經濟拮据而必須在課後打工貼補家用,甚至記憶中,父親還曾經數度在酒醉後返家對母親暴力相向,連小惠結婚當天父親都沒有出席。
在小惠心中幾乎已經沒有父親這個角色存在時,老天突然開了小惠一個玩笑,在小惠三十歲前夕,接獲一位社工來電聯繫表示小惠的父親因為精神障礙被安置在安養中心,要求小惠必須開始支付往後小惠父親的安置費用。
怎麼會這樣呢?難道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既然小惠的父親的確和小惠是血緣之親,小惠就得負擔父親的餘生支出嗎?小時候已經享受不到父愛的小惠,此時卻要面臨扶養父親的重擔,這樣公平嗎?
我們先來看看安養中心是憑什麼提出這樣的請求。
依老人福利法第41條第一項前段規定:「老人因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對其有扶養義務之人有疏忽、虐待、遺棄等情事,致有生命、身體、健康或自由之危難,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依老人申請或職權予以適當短期保護及安置。」
同條第三項規定:「第一項老人保護及安置所需之費用,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先行支付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檢具費用單據影本及計算書,通知老人之直系血親卑親屬或依契約有扶養義務者於三十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也就是說,當社福單位將有生命危難的老人送至安養中心安置後,其所生的相關費用,的確可以依法向有扶養義務人請求償還。
那麼誰是扶養義務人呢?
依民法第1114條規定:
「左列親屬,互負扶養之義務:
一、直系血親相互間。
二、夫妻之一方與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間。
三、兄弟姊妹相互間。
四、家長家屬相互間。」
你一定沒想到有扶養義務之人範圍還蠻廣的吧!但是每個扶養義務人間的負擔比例都一樣嗎?
依民法第1115條規定:「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時,應依左列順序定其履行義務之人:
一、直系血親卑親屬。
二、直系血親尊親屬。
三、家長。
四、兄弟姊妹。
五、家屬。
六、子婦、女婿。
七、夫妻之父母。
同係直系尊親屬或直系卑親屬者,以親等近者為先。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力,分擔義務。
也就是說,扶養義務是有優先順位的,親等近的為先,親等同一則依經濟能力來訂分擔義務的比例。
這麼說,小惠難道非得扶養這個不盡責任的父親終老嗎?
其實,法律當然也應該合乎人性。
在民法第1118條規定:「因負擔扶養義務而不能維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義務。但受扶養權利者為直系血親尊親屬或配偶時,減輕其義務。」
這在實務上叫做『窮困抗辯』。也就是你自己都養不活自己了,還要付錢扶養他人,實在有違情理,那麼法院可以在受扶養權利人對扶養義務人提出扶養請求時,酌情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另外甚至在民法第1118條之一有進一步規定:「受扶養權利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由負扶養義務者負擔扶養義務顯失公平,負扶養義務者得請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
一、對負扶養義務者、其配偶或直系血親故意為虐待、重大侮辱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之不法侵害行為。
二、對負扶養義務者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
受扶養權利者對負扶養義務者有前項各款行為之一,且情節重大者,法院得免除其扶養義務。」
為了調整家庭中先未盡扶養義務的一方,有一天需要扶養時卻反過來要求他方扶養,這種有違倫常的價值觀念,民法特別增訂了本條,讓未被扶養或是曾遭受虐待、暴力或其他身體精神上侵害的一方,可以請法院免除或減輕其扶養義務。
跟前一種狀況(窮困抗辯)比起來,這種狀況有一點很大的不同,就是窮困抗辯必須在受扶養權利人提出扶養請求時,扶養義務人才能夠提出免除或減輕的抗辯,而後一種狀況是,可以預先主動向法院請求裁判免除扶養義務,在法律上這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形成權」,必須在法院裁判確定之後,才能夠開始免除或減輕扶養義務,在確定之前所積欠的扶養費用還是要給。
所以儘早向法院提出免除或減輕扶養義務的請求,是有很大的實益的,而不是等被提告的時候才請求法院免除。
當然,這種扶養權利並不是無限上綱的,否則大家都不要工作,讓扶養義務人來扶養就好。
所以在民法第1117條也規定了:「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
除了侍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之外,扶養權利是在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時才會產生,而在有扶養權利時,法院也會顧及到窮困抗辯或是曾有未盡扶養義務或虐待侮辱的事實,而予以調整。
但是這樣人性化的規定,還是要義務人懂得提前去主張,否則依最高行政法院101年判字562號判決裡就有特別明示,老人福利法第41條規定的安置費用償還屬於公法上的義務,須經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不包括減輕),否則仍需償還。
也就是,如果扶養義務人被請求償還政府機關代墊的安養費,須自法院裁判免除扶養義務判決確定開始,才能免除償還的義務,之前積欠的還是要付。
這種狀況特別是在單親家庭未任親權的一方未盡到扶養義務時,一定要記得「提前」去主張喔!
相關資訊都可以詢問我們律師的免費法律諮詢喔!
https://lin.ee/uVH1vuZ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Cup 媒體 Cup Medi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早前中國修憲引起熱議,到底何謂憲法? 憲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根本之法,勾勒出政府的架構、權力以及產生辦法,是地位最高的法律,亦為其他所有法律條文制定的依據。這種憲法的概念來自西方,歷經多年,才進化至今天的憲法精神。近代受到「自由法治」思想影響,憲法被視為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契約,宣示人權成為憲法的靈...
契約精神法律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契約精神法律 在 謝長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下午陸續收到幾位朋友傳來出版社寶瓶文化公司發出聲明:「條子鴿的書下架了」。該聲明説,每本書的出版契約都有一條款,即作者擔保所述為真實,如有不實而發生法律責任應負責賠償。台北市警察局已於昨日以官方文書説明條子鴿的職經歷與其所述不一致,因此出版公司願意道歉、下架並接受退書。我認為,這是出版公司負社會責任的作法,值得肯定。一位作者以假的職經歷,杜撰假的故事,造成轟動而暢銷賺取利益,是不道德的事情,對信賴其説法而購書的人也不公平,但每本書價錢不多,通常消費者還是抱怨一下就算了,出版社曾經替書宣傳,自己願意出面道歉並負責處理,值得肯定。其實,寶瓶公司架上還有很多好書,愛讀書的人不一定要退錢,換書即可。
我説過,社會強有力的制衡機制,要靠正義、堅持、團結、奮鬥而形成,取巧、詐騙、中傷也許可以帶動風向重創特定個人或逼其走向絕路,但絕不可能形成穩固的正義力量,發揮正面制衡的作用。
記得留學時,京都有家書店,架上擺放成人漫畫,在日本並不違法。但因為書店的坐落在孩子上下學的中途,不少學生跑進去看,引起家長關注,向書店交涉,書店起初以不違法而不理睬,最後因少部分家長不斷打電話、發傳單、舉布條抗議,終於形成社區運動,書商也出面道歉改善,才能和諧在社區共存下去。物理學上,要改變物質的位置、速度、方向,需要力量。而力量來自位能或運動。政治上要改變不合理的事務,也是需要力量,有權勢的人就有位能的力量,而一般人就要靠社會運動、社區運動、政治運動,也是運動產生力量。而運動的成功,必須有堅定意志,持續努力,加上一個人也能改變世界的浪漫精神,最後也會看到成果。
契約精神法律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早前中國修憲引起熱議,到底何謂憲法?
憲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根本之法,勾勒出政府的架構、權力以及產生辦法,是地位最高的法律,亦為其他所有法律條文制定的依據。這種憲法的概念來自西方,歷經多年,才進化至今天的憲法精神。近代受到「自由法治」思想影響,憲法被視為是公民和國家之間的契約,宣示人權成為憲法的靈魂。
1776 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之後頒佈世界第一份成文憲法,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18 世紀開始,各國相繼立憲。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有憲法,有趣的是,仍有少數國家,例如英國、以色列和紐西蘭具有不成文憲法。英國就從未制定過一部成文憲法,有關的規定散見於習慣、習俗、判決先例和各式各樣的規章之上。
不過,有憲法不等於有憲政,因為,如果憲法對政權沒有制約,那它就只是廢紙而已。
延伸專題:
【唐明:平民有權正義(上)】
https://goo.gl/ZE4w7M
【唐明:無罪推論的背後】
https://goo.gl/CmC7nR
【短片】大勢講:英國世代之爭,邱吉爾將被遺忘?
https://goo.gl/r4iQNs

契約精神法律 在 まとめまとめ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まとめのまとめ】
チャンネル登録はこちら
https://goo.gl/QN6ioA
子ども不可物件に妊婦が住んでる。
俺と彼女は婚約してて一緒に
住んでる。
彼女は事情があって子どもを
持つことができない。
本人気にしていて、口には出さないが
妊婦や子どもを見ると
辛そうにしているときがある。
うちの隣には新婚夫婦が住ん
でるんだけど、
この前久しぶりに見てびっくりした。
結構お腹の大きい妊婦だったんだ。
彼女に聞いたら知っていたらしい。
廊下で出くわす度に辛い
思いをしていたって。
子ども不可物件なら、
妊婦もだめだよな?
子ども嫌いor子どもを
産めない等の理由で、
わざわざそこを選んで住ん
でる人も多いのに、
これではあまりに配慮がない。
産まれたら引っ越すのかもしれんが、
今すぐ追い出したい。
大家さんにチクればいい?
最悪、騒音の迷惑でも
なんでもでっちあげてでも
出ていってほしい。
知恵を貸してくれ。
そんな釣り針
お前その性根、気を
付けないとかなりの
ウザクレーマーオヤジになるぞ。
物件の「子ども不可」の
目的のほとんどが騒音問題。
精神的な配慮なんてまず含ま
れてないよ。
精神的な配慮でそこに
移り住むのは自由だが、
まだ生まれていない子どもと
その親に対して敵意を
向けるだけでなく、
挙句追い出そうとするとか、
悪いがキチまっしぐらだぞ。
好きにやってお前が追い出さ
れるか前科つけよ。
俺はお前の考えに賛同しない。
すぐ釣り認定するやつうざいな
そうなのか?
不妊外来とかでも
子ども不可じゃないか、
それと同じ意味合いを少しは
含むのかと思った。
こちらは自衛を兼ねて
わざわざ子ども不可物件を
選んでいるのに、
そこでも子ども見せつけ
られたらもう一体どこに
住めばいいんだよ…
新婚夫婦を住まわせておいて、
「子供駄目物件だから、
子供が出来たら出ていけ」
は無効。
って、ナニワ金融道に描いてあった。
生まれたら出ていけばいい
んだから妊婦でも問題無いだろ。
釣りじゃ無くてマジかw
そんな糞みたいな根性し
てるから子供が授かれないんだよ
法律上子供不可契約は無効と
みなされます
裁判で大家が争っても勝てません
諦めましょう
法律でいうところの
「無効規定」にあたります
子供の定義はどう定めてあんの?
極論で言えばお前の玉の
中にも子供いるけど?
おそらく腹から出てきた
時点で子供と定義するなら
いまはまだ問題なくね?
例えるなら酒飲んだ後に車に
乗り込んでエンジンかけたけど
自宅車庫から出てない状態を
飲酒運転と言うのか?
みたいなものだよ
沢山稼いで各戸・フロア専用
エレベータ付きとか
高層マンションで高層階専用
エレベータがあるところとか
高い塀に囲まれたお屋敷町に
インナーガレージついてて
外見ないで家に入れる
でかい家を買う、借りるとか
は狭量な性分だと思うけど
婚約者さんを大事に思って
いるんだろう
婚約者さんと末永くお幸せに
その前に本当に妊婦なんだろうな。
子供や妊婦見たら辛いって
生きてくの辛すぎだろ
山奥にでも引っ越した方がいい
その彼女は不妊様と同じ匂いがするな
悲劇なヒロインに酔ってるだけ
そのうち変な事件起こすから
早目に山奥にでも隔離しとけよ
法律上無効規定ってまじか…
何なんだそれ、意味ないじゃないか…
ほかに具体的なアドバイス
くれた人ありがとう。
あと間違いなく妊婦みたいだよ。
例えば急に産気付いて
産まれた場合とか、
今の部屋に赤ん坊が住むわけだよな…
そうすると泣き声とか聞こえる、
もう想像しただけで勘弁して
ほしいんだが。
それでも追い出すのは難しいんだな。
諦めて転居先探すんですな
でも知り合いで長く不妊治療
続けているご夫婦いますが
奥様と話しても
うらやましいと思うことはあっても
恨めしいまどはまったくありませんな
いちどパートナの方同じ
ような不妊で子供ができない
人もサークルとか
養子縁組とかお話をされるか
心のケアが必要ですな
彼女が辛いと言っているって
いうのもあるが、
俺だって辛いんだ。
俺はどこも問題ないのに、
子どもを諦めざるをえなかった。
子どもや妊婦見ると、
辛いというか悔しいというか、
精神衛生上よくないから極力
接点のない環境に住みたいんだが。
こちらが配慮しなきゃいけないとか、
なんか理不尽だな…
赤ん坊の声なんて、同じ
アパート内のみじゃないからな
近所の家からも余裕で聞こえてくる
その家族
追い出したからってなんの
解決にもならんけど
そうやってこれからも
できないことに悶々としながら
ずっと過剰反応で神経
すり減らしていくつもりなの?
彼女の方は不妊であることを
まだ受け入れられてないながらも、
口には出さずに消化しようと
頑張ってるのに
コイツが彼女のコンプを
つついてる感じじゃね
子供に未練タラタラの
コイツと結婚しても彼女は
幸せになれんだろうな
同じような悩みを持つ
カップル夫婦ノ方は多いんですよ
カウンセリングなり
サークルなりでお話を
でないと二人とも心病んで
しまいますよ
子供が欲しいなら里親とか
特別養子縁組もあるやん
子供不可が法的には無効って
知らなかったな
ペット不可も無効なのかな?
犬猫アレルギーあるから
冗談じゃなく命に関わるんだけど
ペットは有効ですよ
違反すれば退去 これは裁判
必要で面倒なのであまり
おこなわれませんが
その代わりと言っては
何ですがおい汚れで原状
回復に高額なクリーンニング修繕費
請求されるケースですな。
これはどこに泣きついても
払わないと無理で痛い目にあいます
ありがとう、ペットは有効なのか
ほっとした
子供と妊婦と子供が産まれるであろう
新婚家庭がいない地域に
引っ越せ
ばいいんじゃないですかね(ハナホジ
まぁ、現実と向き合う術を
探した方がいいとは思うな。
端から見てカウンセリング
すすめられるくらい病的なのか?
動物がだめな人がペット不可
物件に住むのと、
子どもだめな人が子ども不可
物件に住むのは同じだと思うんだが…
そこにいつ産まれるか
わからん妊婦が住むなんて、
ペット不可物件に
ブリーダーが住むのと
同じじゃないか?
とにかく、こちらが引っ越す
なりなんなり
対応しなきゃいけないことは
わかった。
理不尽だが…
アドバイスくれた人ありがとう
不妊は離婚の要因にも
なるくらい重要な問題だぞ
本当に自分の子供が
欲しいなら別れて他の女を
探したらどうだ
お前はいつか必ずその不満を
彼女にぶつける日がくるぞ
>お前はいつか必ずその
不満を彼女にぶつける日がくるぞ
これに一票
「俺はどこも問題ないのに、
子どもを諦めざるをえなかった」
この発言がかなりヤバい
赤ちゃん産まれたからってそのまま
その部屋に帰って
くるかなんて分からないし
(そのまま実家に帰るとか
普通にあるでしょ)
現状赤ん坊はいないんだから
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よ
勝手に先走って、うわー生まれる!
赤ん坊だ!こっちに配慮しろ!
って騒いでるから
おいおい大丈夫か?
ってメンヘラ方面の
アドバイスが出るんじゃないかね
辛いかもしれんけど、
早く現実受け入れられたらいいね
上にもでてるけど養子
縁組とか考えてみたら
子供も妊婦もそこら中にいるし
本当にそこまでストレスなら
拗らせないうちに
カウンセリング受けた方が
いいと思うよ
あと、他の人も言ってる
ように子供ほしいなら
養子迎えれることも考えれば
いいと思う
その嫁さんにはなかなか
切り出しにくい話に感じるけど
もう老人しかいない過疎とか
限界集落で暮らすしかなさそう
そういう場所だと若いのに
産めない女は石女(うまずめ)
とか悪口言われそうだけどな
子供不可物件とういのは
不動産屋がしっていて
辞めない悪質な表記なんですな
それを真に受けたところが
いけなかったと
あと追い出してやるなんて
失礼ですが病的ですよ
お二人のつらくて重い現実な
んですけとどう受け入れて
前向きに生きていく考え方
受け入れ方みつけないと
大変ですけど頑張ってくださいね

契約精神法律 在 堀江貴文 ホリエモ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メルマガ「堀江貴文のブログでは言えない話」から大人気コーナーQ&Aが動画になりました!!vol.12は「事業を行うにあたって法律の壁にあたることが多いです。どのように法律の人材を確保していますか(していましたか)?弁護士事務所と顧問契約をすると思うのですが、どうやってITベンチャーに適した弁護士事務所を探せばいいですか?また、Web不動産の事業なので国交省のベンチャー精神あふれる官僚にジョインしてもらうのはナンセンスですか?」という質問。ホリエモンの回答はいかに!?今回はスペシャルゲストとして株式会社プライムアゲインの阿部 伸弘氏を交えてのトークです!!
■堀江貴文メールマガジンの登録はこちら!
http://amba.to/rqUBAW
